張袁森,張 琳,倪 娜,劉慧敏,王小琴,洪 穎,洪宗國
(中南民族大學(xué)民族醫(yī)藥研究中心,武漢 430074)
艾葉的體外凝血作用實驗研究*
張袁森,張 琳,倪 娜,劉慧敏,王小琴,洪 穎,洪宗國
(中南民族大學(xué)民族醫(yī)藥研究中心,武漢 430074)
[目的]傳統(tǒng)中醫(yī)常用艾炭作為止血藥,且具有較好的止血作用,探討止血的原理。[方法]將艾葉不同組分進行分離,或按傳統(tǒng)方法炮制,得到6種組分: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連苯三酚、艾炭、艾灰、艾葉揮發(fā)油。用家兔分別進行體外凝血實驗,得出實驗結(jié)果。[結(jié)果]凝血作用強弱順序為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連苯三酚>艾炭>艾灰>艾葉揮發(fā)油。其中添加揮發(fā)油凝血時間長于對照品生理鹽水,故為活血組分。[結(jié)論]中醫(yī)采用艾炭止血有一定的科學(xué)性,但是艾炭的凝血效果是最差的,艾葉鞣酸才是真正的凝血物質(zhì)。為了解艾炭的止血原理,開發(fā)新的止血藥創(chuàng)造了條件。
艾葉;鞣酸;艾炭;艾焦油;5-叔丁基連苯三酚;凝血作用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味苦,微溫,無毒。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止血、安胎等作用。用于少腹冷痛,經(jīng)寒不調(diào),宮冷不孕,吐血,崩漏經(jīng)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jīng)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癥。為了解艾葉中止血有效成分,筆者對艾葉不同組分進行分離或按傳統(tǒng)方法進行炮制,制備出不同樣品并分別進行體外凝血實驗,從中尋找其最佳凝血組分,并分析其結(jié)構(gòu),為開發(fā)新型止血藥物創(chuàng)造條件。
1.1 材料和儀器 健康家兔,體質(zhì)量2~4 kg,常規(guī)飼料喂養(yǎng)。手術(shù)刀片、試管、試管架、剪刀、鑷子、干棉球、微量加樣器、標(biāo)簽紙、稱量紙、天平、37℃恒溫水浴鍋、酒精棉球、生理鹽水(規(guī)格:100mL)、干棉球等市售。艾葉采自湖北蘄春,品質(zhì)鑒定蘄春縣藥工辦郭雙喜,采集時間2009年端陽節(jié)。丙酮、甲醇、白醋為市售,蒸餾水自制。
1.2 樣品的制備
1.2.1 醋艾炭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方法[1],將凈艾葉100 g置鍋內(nèi)用中武火炒至黑色,噴淋15 g米醋,滅盡火星,生炒干,取出及時攤晾,涼透。炮制后形如艾葉,黑褐色,有焦糊氣,略有醋氣。再搗碎成粉末。
1.2.2 鞣酸 用2∶3的丙酮水溶液250mL浸泡10 g艾葉絨30min,150MHz超聲提取20min。抽濾得到濾液,旋轉(zhuǎn)蒸發(fā)儀蒸去丙酮和水,收集燒瓶中剩余部分即得鞣酸[2]。
1.2.3 艾焦油 將艾葉200 g放入鐵鍋中,用暗火燃燒,其上蓋玻璃板,收集其在玻璃罩上凝結(jié)而成的油狀物,待其冷卻,將其刮下,即為艾焦油。
1.2.4 揮發(fā)油 用蘄艾油簡式提取設(shè)備[3]按《蘄艾油簡式提取方法》[4]提取。100 g艾絨,浸泡30min,超聲提取45min,4倍量的水采用水蒸汽蒸餾4~6 h。
1.2.5 5-叔丁基連苯三酚 市售。
1.2.6 艾灰 將艾葉直接暗火燒盡得冷卻即得艾灰。
1.3 實驗方法 取刻度試管14支,分別加入樣品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連苯三酚、艾炭、艾灰各0.05 g,艾葉揮發(fā)油、生理鹽水各1滴(約0.05 g),每種樣品各兩支試管。耳靜脈采血法取兔血,每試管1mL,將試劑與血液迅速混勻后置37℃恒溫水浴鍋內(nèi)。每隔5 s輕輕傾斜試管1次,至血液不再流動即血液凝固為止,記錄全凝血時間,再分別計算各組分的凝血時間。重復(fù)體外凝血實驗,取重復(fù)性好數(shù)據(jù)。
2.1 凝血效果 按1.3實驗方法分別測定不同樣品的凝血時間,結(jié)果見表1。
由表1可知,不同樣品的凝血作用順序為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連苯三酚>艾碳>艾灰>生理鹽水>艾揮發(fā)油。
2.2 艾葉揮發(fā)油的活血作用 由表1可知,艾葉揮發(fā)油凝血時間長于對照品生理鹽水,故實際為活血成分。艾葉揮發(fā)油化學(xué)成分為萜類物質(zhì)[5],是艾灸與搽劑的主要藥物成分,有通經(jīng)活絡(luò),活血化瘀作用。故中醫(yī)將艾葉作為止血劑使用時,必須將活血的揮發(fā)油除去,這是中醫(yī)將艾葉炒炭炮制工藝的主要目的。盡管傳統(tǒng)中醫(y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2.3 艾炭的凝血作用 表1表明艾炭確實具有凝血作用。證明了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的有效性。但艾炭在實驗樣品中的凝血作用是除揮發(fā)油外最弱的,這是由于雖然炒炭工藝去除了活血的揮發(fā)油,但包含了艾葉炒制后所有的成分,真正的有效成分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其次,加入米醋的目的是與酚羥基形成酯,防止酚類物質(zhì)在炒制工藝中被氧化成醌,但此工藝可能減弱了其凝血作用。炒制工藝使艾葉中鞣酸、黃酮等成分發(fā)生了分解,文獻報道黃酮多具有活血作用[6],這種分解有利于艾炭的凝血作用,但鞣酸的分解對凝血作用的影響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4 艾葉鞣酸的凝血作用 表1中鞣酸具有最強的凝血作用。鞣酸具有澀性,有收斂與止血功能。原因在于鞣酸中存在大量絡(luò)合基團能與血液中金屬離子產(chǎn)生絡(luò)合作用,從而使血液凝聚。艾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其中產(chǎn)于蘄春的蘄艾其鞣酸含量更高達13%,可作為止血凝血劑的理想原料。艾葉中含有多種不同結(jié)構(gòu)的鞣酸,需要進一步分離繼而分別研究其凝血作用。
2.5 艾葉燃燒焦油和5-叔丁基聯(lián)苯三酚的凝血作用 艾葉燃燒后產(chǎn)生焦油,主要成分為艾葉鞣酸與黃酮等大分子裂解后的較大碎片,其中有大量的長鏈烴類和酚類物質(zhì),后者具有絡(luò)合功能和止血凝血作用。但由于酚類物質(zhì)在艾葉燃燒焦油中比例較小,故整體上的凝血效果小于鞣酸。在艾葉燃燒物的重組分和焦油中均含有5-叔丁基連苯三酚[7],它具有強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菌作用,同時本實驗證明它也具有強的凝血作用,但它在焦油的各組分中并非最強的凝血物質(zhì)。
筆者分別制備不同艾葉組分和按傳統(tǒng)工藝炒制艾炭,進行體外凝血實驗,結(jié)果表明凝血作用順序為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連苯三酚>艾碳>艾灰>生理鹽水>艾油。鞣酸具有最強的凝血作用,艾揮發(fā)油具有活血作用。
傳統(tǒng)中醫(yī)艾炭炒制工藝通過去除艾葉中的揮發(fā)油從而除去活血成分,并保留其他凝血成分,使艾炭具有凝血止血功能。加入米醋能保護酚羥基,防止炒制過程中氧化,均體現(xiàn)了該工藝的合理性。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5:61-61.
[2]張 建,李寶坤,毛曉英.超聲波提取葡萄梗中單寧的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8.36(23):9828-9830.
[3]洪宗國.蘄艾油簡式提取設(shè)備:中國,ZL01212203[P].2001-11-01.
[4]洪宗國.蘄艾油簡式提取方法:中國,ZL01106404[P].2003-10-15.
[5]洪宗國,余學(xué)龍,陳藝球.蘄艾、北艾、川艾揮發(fā)油化學(xué)成分比較研究[J].中草藥,1996,27(3):138-139.
[6]楊宇杰,董曉強,郭金甲.山楂葉總黃酮活血化瘀作用實驗研究[J].河北醫(yī)學(xué),2009,15(1):22-23.
[7]楊 梅,江 丹,洪宗國,等.艾葉燃燒物的抗自由基作用[J].中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08,27(3):48-49.
Experimentstudy on externalhemagglutination testof argywormwood leaf
ZHANGYuan-sen,ZHANG lin,NiNa,etal
(National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South-Central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China)
[Objective]Argywormwood leaf carbonwascommonly used asa hemostatic by traditionalChinese doctorsbecause itshowed abetter role in hemostasis.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rinciplesofhemostasis.[Methods]After separating the differentcomponentsofArtemsiaargyior concocting them by traditionalmethods,we separated 6 kind of components:tannin,Artemsia argyi tar,5-tert-butyl trihydroxybenzene,Artemsia argyicarbon,Artemsia argyiash and Artemsia argyivolatile oil.Their coagulation effect then detected in vitro.[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mosteffective componentwas tannin,followed by Artemsia argyi tar,5-tert-butyl trihydroxybenzene,Artemsia argyi carbon,Artemsia argyi ash,and Artemsia argyi volatile oil.Among them.Artemsia argyi volatile oilhad someblood-activating componentsince itcould prolong the clotting time ifadding.[Conclusion]Ourexperimenthasestablished the conditions for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ingmechanism of Artemsia argyicarbon and developed a new hemostatic.Themost effective componentwas tannin.
Artemsia argyi;tannin;Artemsia argyicarbon;Artemsia argyitar;5-tert-butyl trihydroxybenzene;the coagulation effect
R285.5
A
1672-1519(2010)02-0156-02
2009年中南民族大學(xué)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科研基金(本科)(KYCX090503Z)。
張袁林(1989-),男,中南民族大學(xué)2007級藥物制劑專業(yè)學(xué)生。
洪宗國。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