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燕
(徐州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先秦道家與西方個人主義思想之比較*
魏曉燕
(徐州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先秦道家與西方個人主義在總體上都宣揚個體至上,但是其具體的構(gòu)成因子,即個人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個人主義的前提和基礎(chǔ),以及個人主義的矛盾解決方式,卻是大相異趣的。在中西方文化大背景下對兩種個人主義進行比較,有助于我們對先秦道家的個人主義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從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先秦道家;西方;個人主義;比較
先秦道家的“個人主義”和作為西方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個人主義雖不乏相似之處,但總體說來是大相異趣的。
現(xiàn)在學術(shù)界對“個人主義”概念的界定仍然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是一個含義錯綜復(fù)雜、眾說紛紜的概念。因此,對于個人主義概念的分析,援引任何名家的斷言都是遠遠不夠或不足為憑的”[1]。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詮膫€人主義最基本的構(gòu)成因子方面對先秦道家和西方的個人主義進行比較。西方學者盧克斯的《個人主義》一書對個人主義進行了迄今最為系統(tǒng)的考察,通過對個人主義語義史的考察,盧克斯認為個人主義的基本含義有九條[2]43-103。綜觀個人主義語義史和這九條定義,我們可以將個人主義歸納為兩方面:首先,從總體來說,個人主義是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的關(guān)系,盧克斯引用了《法蘭西學院》詞典的最新版本,把個人主義簡單地界定為“普遍利益對個人利益的服從”[2]5;其次,從具體來看,可以將個人主義的構(gòu)成因子歸納為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個人主義的前提和基礎(chǔ)以及個人主義的矛盾解決機制等幾個方面。本文在肯定先秦道家和西方個人主義總體上都是個體至上的基礎(chǔ)上,從具體的構(gòu)成因子方面對兩種個人主義進行了比較分析。
先秦道家與西方個人主義思想雖然都主張個體至上和個人本位,但對個體的人生價值目標設(shè)定是不同的。西方個人主義主張個體的價值在于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強調(diào)在思想觀念和行為上一切以個人價值取向為坐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別人的奴隸,每一個個體都被視作一個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獨特個體。比如19世紀美國文藝復(fù)興領(lǐng)袖愛默生堅持認為,把個人視為社會和歷史的中心,每一個人都有一種不可估量的性格和無限的可能性,他號召個人在各方面都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尤其是智力的潛能,實現(xiàn)最充分的自我。個性又是一個人的價值所在,因此無論何時,他都不應(yīng)該犧牲自己的特性去迎合社會,只有這樣才能不被社會所奴役和吞沒,而保持大寫的人的精神品格。他相信“如果一個人毫無畏懼地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并堅持下去,這龐大的世界將要為著他”[3]。
而先秦道家認為,人的最高價值是自我保存。以“道法自然”為總體原則,先秦道家非常重視保障個體生命的自然完成,要人們做到“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注意“保身”、“全生”[4]168,95?!叭饕瞧髨D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實現(xiàn),這包括對個性、個體價值、個體自由意志的追求。保身是如何在紛亂的時世中保護自身以免遭傷害??梢哉f,前者是心的自由,后者是身的保護。而對心的極端自由的追求則是出于身的極端不自由的現(xiàn)實。二者的結(jié)合,形成他人生價值觀的主要內(nèi)容”[5]。如何實現(xiàn)這種人生價值?莊子提出了兩個方法:一是心的自由,一是身的退隱。因為追求自由是人的精神本性,但這和現(xiàn)實的外在束縛形成了對立,要突破這種對立就只能通過身的退隱。
比較中西方這兩種不同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相較于西方本體論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先秦道家生存論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具有更深的思想意蘊,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張揚了為我、貴己的精神旗幟,從而在一定意義上消解了儒家的家國一體式整體主義與墨家的兼愛利他主義,為中國社會里那些希冀追求自由,伸張個性,逃避社會責任和公眾義務(wù)的人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其次,與不同的人生價值觀相對應(yīng),中西方個人主義對理想人格的設(shè)定也是不同的。西方個人主義的理想人格是“經(jīng)濟人”和“理性人”,個體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具有很現(xiàn)實的物質(zhì)內(nèi)容和物質(zhì)基礎(chǔ),個體行為的依據(jù)和宗旨就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先秦道家的理想人格境界是“真人”,莊子從老子清靜無為的圣人品格中推出了“真人”的理想品格。和力求取得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jīng)濟人”和“理性人”相比,這種“真人”追求“無情”、“無己”且“不以力助天”。要達到這種理想的人格境界就要做到“少私寡欲”,漠視和摒棄對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和追求。
在個體和整體的關(guān)系中,要主張個體至上和個人本位,就必然要消除整體對個體的壓制,使每個個體都獨立于整體。這在理論上就要預(yù)設(shè)個體是自由的,且個體之間是平等的。這是個人主義的前提和保障。西方個人主義所倡導(dǎo)的自由平等觀念總體上是客觀的自由平等。自由主要是指政治自由和人身自由。平等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天然的平等,即認為人與人是天生平等的;另一方面強調(diào)事實和機會的平等,強調(diào)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diào)自由競爭,反對結(jié)果的平等,認為只追求物質(zhì)上的平等是對人類最大的不平等。和西方的這種自由平等觀相比,先秦道家的自由平等思想具有獨特的理論旨趣。
首先,如果說西方個人主義追求的是“身”的自由,那么先秦道家更多的是側(cè)重“心”的自由。用莊子的話說就是“乘物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4]123。意思就是“身”(即形體)適應(yīng)現(xiàn)實,隨遇而安,但“心”(即精神)卻超越身體,超越俗世,達到絕對自由。而要達到這種絕對自由與超脫,他采取了兩種方法:一是“和”,強調(diào)生死存亡以及窮達不肖都是相對的,虛假的,把一切矛盾和差別都消融掉;二是“忘”,要求人們忘掉一切。總之,他的這種自由觀否認客觀事物的差別和界限,將一切事物歸于無,在頭腦中忘掉一切,便能取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然而精神上的超脫不能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的矛盾和問題,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在烏有之鄉(xiāng)作逍遙游,于是莊子也只好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4]122。因此,以莊子為代表的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脫離現(xiàn)實的自由。這種自由觀,從身與心的關(guān)系來說,主張身心的二元對立,即心的自由超脫與身的安之若命;繼而在個體與整體的關(guān)系上,也造成了這樣一種悖論,即雖然個體并非積極維護社會秩序,但是個體也不會對整體的規(guī)范和秩序造成破壞。換句話說,這種個人主義并不是“無政府主義”的個人主義,因為它所宣揚的自由被緊緊禁錮在個體的主觀精神之中。
其次,相較于西方個人主義所倡導(dǎo)的政治法律上的個體平等,先秦道家的平等是主觀精神上的平等。莊子先是在老子的基礎(chǔ)上對“道”“德”作了新的詮釋。認為對事物的差別不加肯定的境界為“道”,對事物差別不加辨別的狀態(tài)為“德”?!暗馈笔鞘挛锏谋救粻顟B(tài),“德”則是人所具有的無差別境界的品德。通過對“道”“德”的重新詮釋,莊子提出了他的“道”、“德”原理。莊子認為,既然事物本來是沒有差別的,差別的形成只是人的主觀上的偏差,那么為了復(fù)歸于混一的道,達到德“和”的境界,就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齊”!齊彼是,齊是非,齊善惡!莊子的論證邏輯是這樣的:萬事萬物最初是無差別的,是平等的,只是因為“道”的虧損,人們的觀念異化了,才有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不平等,如尊卑貴賤、等級差別等,既然不平等的根源在個體的主觀思想,那么消除不平等回歸平等就必然也是個體觀念的修養(yǎng)和提升。這種平等觀其實就是用主觀精神來消除客觀世界的一切差別和對立,在中國社會的長期流變中,這種精神產(chǎn)生出魯迅先生所尖銳批評的“阿Q精神”,即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中國式的“阿Q精神”確實能夠解決頹廢失意者的安身立命問題,但另一方面,這種精神給中國人提供了許多人生的陷阱,釀成了不少社會與人生的悲劇。
綜述之,先秦道家和西方個人主義自由平等觀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前者主要是從道德和精神層面來論述,是“法自然”;而后者側(cè)重于從政治和法律層面來要求,是“自然法”。
西方個人主義宣揚人生而自由平等,并且認為人生的最大價值在于自我實現(xiàn),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dǎo)下,當個體和整體以及個體之間發(fā)生利益沖突的時候,解決的方式是自由競爭,當然這種競爭是置于法律的規(guī)約之下。這種自由競爭一方面構(gòu)成了個人追求理想的內(nèi)驅(qū)力,激勵和促進個人的潛能發(fā)揮,而且個體的競爭也能夠間接推動整體的共同發(fā)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人際關(guān)系的冷漠和疏離。正如托馬斯·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所述: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惡的,但人類個體之間并沒有多大的自然差別[6]。由于人的能力大體相等,所以就產(chǎn)生了人們對目的的欲求和希望的平等權(quán)利。這樣,在人們的欲求相同而可欲的東西又不足的情況下,由于人類天性中的競爭和追求榮譽的本性,人和人之間必然是相互為敵,這個自然狀態(tài)必然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
先秦道家從“全生保身”的人生最高價值準則出發(fā),提出了“以柔克剛”、“知足不爭”、“不為天下先”的處世之道。首先,老子“貴柔”。他認為在經(jīng)驗世界中,剛強的東西容易折毀,柔的東西反而剛強。他用舌頭和牙齒的例子隱喻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當然,老子的柔,并不是通常所說的軟弱無力,而是指柔性,含有堅韌不克的意思。它不僅是道家倫理精神,也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精神重要的品格特征。其次,老子推崇“不爭”。他以水為例贊揚不爭的品德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就是說,善良的品德如水下流一樣,有利于萬物而不爭地位,處理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是這樣,因為居于下流,便同道接近。
“貴柔”與“不爭”的處世之道,一方面培養(yǎng)了中國民族精神中的寬容性和韌性,但另一方面,老子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原理也造就了中國人性格中特有的圓滑世故,安于現(xiàn)狀和固步自封。和西方人的積極進取和向外探索的性格相比,這種不思進取、消極退縮的性格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個人主義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已經(jīng)融入了每一個西方人的血液并體現(xiàn)在其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誠然,個人主義宣揚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造就了西方人性格中的進取性和創(chuàng)造性;個人主義主張的平等自由觀念,形成了尊崇法制,不講人情的西方社會;個人主義的自由競爭機制和西方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yīng),奠定了西方發(fā)達國家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基礎(chǔ)。但是,隨著西方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自身矛盾的不斷展現(xiàn)以及宗教內(nèi)部約束力的式微和文化批判的展開,特別是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經(jīng)濟大蕭條的沖擊后,曾經(jīng)飽受人們頌揚的個人主義亦陷入了眾多的困境之中。造成這種困境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社會事實乃在于:“當代社會處于進入社會組織化王國的分歧點上:一方是一個所有目標皆為既定并且不可能受到理性仔細審察的社會組織化王國;另一方是一個以價值的判斷和爭論為其核心因素的人格王國,但其中的問題又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社會解決?!保?]45也就是說,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西方原子式的個人主義和越來越集中的組織化社會之間的張力與日俱增。這種張力帶來的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西方人道德生活中的危機?!霸诂F(xiàn)實世界中他們除了把現(xiàn)實世界看作是與個人意志相沖突的地方外,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東西;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態(tài)度和偏好,在這種人看來,社會完全是各個個人滿足自身欲望的競技場,現(xiàn)實不過是各個個人追求享受中的一系列機會,個人的最終敵手就是厭煩”[8]33。人們對個人主義信念再也不是19世紀時“荒原”上孤獨的探險者,或是農(nóng)莊、商店、辦公室里創(chuàng)業(yè)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卻只能是形形色色在社會中被異化的人們。人們“終于像孔德、托克維爾和涂爾干那樣,逐漸明白了,個人主義使社會組織分散瓦解成為一盤散沙,它使社會內(nèi)人們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利益匯集而成的社會團體,變成為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沙礫堆。若從最壞的方面看,個人主義是一片被孤獨邪惡、以掠奪為生的人們所占據(jù)的熱帶叢莽”[9]。由于上述困境的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西方出現(xiàn)了所謂的“新個人主義”,這是西方個人主義思想隨著西方社會的巨大變化而出現(xiàn)的演化和調(diào)整,但是個人主義的理論內(nèi)核和構(gòu)成因子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
和西方個人主義及其核心價值觀的地位相比,先秦道家的個人主義倫理觀及其后世發(fā)展形態(tài)在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各個時期都沒能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究其原因在于:首先,中國家—國一體的社會結(jié)構(gòu)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血緣文化決定了儒家整體至上的倫理精神的主流地位,而道家明確宣揚的“全生保身”的個人主義在基調(diào)上已經(jīng)不甚和諧;其次,中國文化是一種入世文化,自古至今,人們莫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理想,反之,先秦道家的玩世—順世—隱世的人生軌跡自然也和主流文化顯得格格不入。那么,先秦道家個人主義的存在價值在哪里?其倫理精神特質(zhì)又是什么?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雖然道家倫理精神對社會的政治制度的影響不及儒家甚至法家大,但它的用力之處不在這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道心是不能“用世”的,但它卻很能“用生”,在個體人生方面,道家的影響和作用很大。正如上文所述,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特征是家—國一體,與這個結(jié)構(gòu)相聯(lián)系,中國文化精神的特點是整體至上,人倫至上。儒家倫理作為中國文化和中國倫理精神的核心與主體,它強調(diào)的是個體對整體的人倫義務(wù),個體的積極進取及對倫理政治的社會實體秩序的維護。在儒家的這種倫理設(shè)計中,個體被消融于紛繁復(fù)雜的人倫義務(wù)中,個體尤其是個體的“身”沒有獲得應(yīng)有的地位,然而個體及其自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一個不可抹殺的社會存在。先秦道家個人主義的倫理觀恰恰是對這一矛盾的解決,它以“全生保身”為最高宗旨,強調(diào)個體在社會關(guān)系中的超越與解脫,是一種消極的個人主義,它不是損人的個人主義,而是在不危害個人與社會的前提下,對個體解脫與絕對自由的追求。綜述之,先秦道家的個人主義作為一種解脫和避世的人生智慧,和儒家倡導(dǎo)的入世和積極進取的倫理精神形成了一種互補的機制,使得中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尋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
[1] 王海明.個人主義概念辯難[J].學習與探索,2004,(3):37.
[2] 盧克斯.個人主義[M].閻克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3] 錢滿素.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211.
[4]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樊 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gòu)[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161.
[6] 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fù),黎廷弼,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75-82.
[7] 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102.
[8] 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龔 群,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9] 尼斯貝特.個人主義[J].哲學譯叢,1991(2):68.
(責任編輯 文 格)
Comparison of Pre-Qin Taoism and Western Ideas of Individualism
WEI Xiao-yan
(SchoolofLawandPolitics,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Pre-Qin Taoism and Western individualism in general are to promote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 is supreme,but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life values of individualism,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of individualism,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ividualism solution are of great differences.In the context o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individualism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Pre-Qin Taoism helps us modernize individualism so as to carry on and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e-Qin Taoism;the West;individualism;comparison
C912.1;B223;B821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5.023
2010-04-25
魏曉燕(1976-),女,江蘇省邳州市人,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講師,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科技倫理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課題(08JA7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