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升 張保良
(河北省新河縣中醫(yī)院外科,河北新河 055650)
呃逆是胃氣上逆,出口作聲,呃聲連連,聲短而頻,不能自制的一種病癥。少數患者呃逆頻作,持續(xù)時間久,不但影響工作和休息,并且給患者健康及精神上帶來莫大的痛苦。我們臨證應用平胃散加味治療,療效頗佳,現舉例介紹如下。
例 1 李某,女 28歲,教師。2009-09-15初診。主訴:呃逆頻繁而作 5個月余。病史:患者于 5個月前患呃逆,初不介意,后因呃逆頻作影響工作,多處就診排除器質性疾患,西藥解痙、鎮(zhèn)靜藥物治療無效?,F患者呃逆頻作,腹脹較甚,面色蒼白少華,納呆,食后腹脹尤甚,四肢沉重乏力,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緩。辨證:脾虛濕困,胃氣上逆。分析:患者前期診治曾以丁香柿蒂散加味溫中止逆、調胃承氣通里和胃、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瓜蔞薤白白酒湯開胸通陽均無效。此次診治,發(fā)現患者呃逆多在飯后腹脹時發(fā)作為多,腹脹減輕時發(fā)作減少。結合其他三診,患者面色蒼白少華,納呆,食后腹脹,四肢沉重乏力,舌苔白膩,舌質淡,脈濡緩。實為脾虛生濕,困阻中焦,胃氣不能下降而上逆之故。胃氣上逆是標,而脾虛濕困是本。治則: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處方:川厚樸 9g,蒼術 9 g,甘草 3 g,陳皮 6 g,半夏 12g,茵陳 15 g,茯苓 12 g,丁香 5 g。水煎服,日 1劑。服 5劑后,腹脹消,呃逆漸止。后用健脾益氣法調理善后而愈,追蹤 6個月后未復發(fā)。
例 2 趙某,女,24歲,工人。2009-06-08初診。主訴:持續(xù)性呃逆 1個月余。病史:緣于 1個月前在工作時突發(fā)呃逆,頻頻而作,不分晝夜。屢經中醫(yī)藥治療無效。就診時患者自訴胃納欠佳,肢體易感困倦,食后胃脘痞滿不適,口不渴,大便較結,小便自調。診見面色較蒼白,呃聲連連,聲低而弱。由于呃逆頻繁,影響說話和睡眠,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細緩。辨證:和降。分析:患者自覺為偶發(fā),無明顯誘因。仔細詢問,患者因工作關系飲食不節(jié)。素感胃脘不適,常有痞滿之感。此因飲食傷脾,脾失健運,生痰生濕,停阻于中焦,以致胃失和降而見呃逆。脾失健運則肢體困倦,口不渴,苔白微膩。呃聲低弱,乃胃氣虛弱之故。舌質淡紅,脈細緩,皆脾胃虛弱之侯。治則:健脾理氣,和胃止逆。處方:川厚樸 9 g,蒼術 9 g,甘草 6 g,陳皮 9 g,丁香5 g,柿蒂 12g,旋覆花(包煎)12 g,代赭石(打,先煎)30g,茯苓 15g。水煎服,日1劑。3劑。服藥 1劑后,呃逆基本控制。服完 3劑后,未見再發(fā),停止治療。1周后,又偶發(fā)呃逆,再診用平胃散加黨參、白術、半夏,重在健脾、益氣、燥濕。追蹤 2個月余未再發(fā)。
體 會 呃逆一證,中醫(yī)學又稱為噦病。一般多由胃氣上逆所致,因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主降,以下行為順。其氣之所以上逆,或飲食生冷或飲食不節(jié),食滯痰濕內阻;或胃本虛寒,陽氣阻遏;或胃陽不足,肝火胃熱上沖,皆可引發(fā)本病。
對于本病辨證,宜分清寒、熱、虛、實及其兼夾因素。所舉 2則病例,例 1虛中有實,脾虛濕困比較明顯,故治療重在燥濕健脾,脾能健運,濕邪不能困阻,胃氣才能得以下降。例 2脾胃虛弱比較明顯,故治療既要健脾祛濕,又要溫中和胃,理氣降逆。脾運濕除,胃氣暢通,則氣逆可平,呃道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