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升,王 焱,聶 磊,何少武,喬 峰
腹壁造瘺口旁疝是指腹壁腸造瘺口周圍發(fā)生的腹壁疝,是腸造瘺術后較為常見的晚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0%,甚至有報道稱3年后的發(fā)生率可高達100%[1],所以造瘺口旁疝是普通外科常見疾病,需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回顧總結筆者所在醫(yī)院2001-01~2009-02住院治療的21例造瘺口旁疝的手術情況。
1.1 一般資料 本組21例造瘺口旁疝患者;男7例,女14例;年齡41~79歲,平均54.8歲。均為Miles術后的結腸造瘺口旁疝,發(fā)病時間為手術后8~42個月。主要癥狀為造瘺口周圍腫塊,伴有腹脹及腹痛等癥狀,平臥或者用手可以使腫塊縮小或者消失,回納后可捫及局部的腹壁缺損。
1.2 麻醉及手術操作 本組21例均采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手術。手術步驟:①原造瘺口處做縱行切口,到造瘺口處改為梭狀,切除造瘺口旁約0.5 cm的皮膚;②進入脂肪層后即沿腸壁及系膜與腹壁組織附著處向深層游離,用醫(yī)用手套將原造瘺口穩(wěn)妥套住,牢固結扎;③游離至疝內(nèi)口處,將疝囊徹底游離,并在腹膜前間隙內(nèi)游離出一個約15 cm×15 cm直徑的空隙;④將原造瘺口之腸管向外提出約2 cm,在與之相對應的平面將腹膜與腸管間斷縫合以關閉腹腔;⑤取15 cm×15 cm大小的Marlex補片,在其中央剪出一與造瘺腸管口徑一致的圓孔,并將外緣的直角修剪成圓形,套入并置于腹膜前間隙,將圓孔與腸管縫合6~8針,將補片充分展平,外緣與腹膜前間隙邊緣的筋膜組織縫合8針使之保持展平狀態(tài);⑥補片深淺面各放置乳膠引流管1根,另戳口引出皮膚,接負壓引流袋;⑦在補片淺面將原腹壁肌肉及腱膜組織與腸管加以間斷縫合;⑧剪去原吻合口,將腸管與腹壁皮膚縫合做成新的造瘺口,間斷縫合造瘺口上下處的皮膚切口,術畢。
21例平均手術時間為114 min,出血量約50 ml,平均住院時間為10 d。20例患者恢復順利,僅1例術后并發(fā)平片處積血,行2次手術進行血腫清除后恢復良好。所有患者隨訪至今(平均25月)未見復發(fā)。
3.1 造瘺口旁疝的發(fā)生機理 造瘺口旁疝是結腸造口術后常見的遠期并發(fā)癥,其發(fā)生機理應該與腹壁疝有著共性:如腹內(nèi)壓增高、肥胖及營養(yǎng)不良。雖然有作者認為與造瘺口的位置選擇及手術技術有關[2],但是筆者認為,在有如此高的發(fā)生率的情況下,僅僅用手術部位及技術來解釋未免過于牽強,國外學者的薈萃分析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3]。如果局部沒有造瘺口,則此處發(fā)生腹部疝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從手術的原設計上加以分析解釋更為妥當。而且從疝修補手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向外突出的疝囊腹膜依然是完整的,并且可以看到,原來進行間斷縫合的線結連同疝囊一并突到皮下。所以,有理由認為,在各種易感因素存在的條件下,造瘺口旁疝的發(fā)生應與結腸穿出腹壁處與腹壁組織愈合不良有關。
3.2 手術方式的選擇 無張力修補具有組織修補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故選用補片應該是較好的選擇[4]。在選擇切口時,經(jīng)造瘺口兩側的梭形切口較為簡便,因為這種切口可直達疝囊及疝環(huán)口,手術分離較為方便。雖然有作者推薦可另選位置進行造瘺,但筆者認為,另選造瘺口無疑又造成新的腹壁損傷,不宜作為常規(guī)。在手術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切開皮膚后應盡快將造瘺口用醫(yī)用乳膠手套扎緊,以避免糞便對切口的污染;②在分離腸管時注意保護腸系膜,以保證腸管的血供;③補片應放置在腹膜前間隙或者后鞘的淺面,補片的大小以超過疝環(huán)口或腹壁薄弱處3~5 cm為宜;④因為造瘺口旁疝的修補需要較廣泛的游離,可能造成局部的漿液滲出或者術后滲血,所以補片處的負壓引流非常重要。
3.3 圍手術期注意事項 ①術前充分清潔腸道,以減少術中糞便污染切口的機會;②術前應仔細進行體檢,特別是測量疝環(huán)口的大小,以備好足夠大的補片;③注意觀察負壓引流的數(shù)量,注意局部切口感染跡象,如出現(xiàn)補片處積液或者積血,可在局部捫及一與游離創(chuàng)面大小相仿的有彈性的包塊,必要時及時再次手術進行清理,切莫延誤治療;④常規(guī)使用廣譜抗生素以預防感染;⑤加強切口及造瘺口的清潔換藥。
選擇聚丙烯網(wǎng)片進行腹膜前間隙修補是一較為理想的方式,聚丙烯網(wǎng)片價格相對較低,此種手術在不增加切口感染率的同時,能顯著提高腹壁的抗張力,從而降低造瘺口旁疝的復發(fā)。鑒于造瘺口旁疝有著較高的發(fā)生率,是否在行Miles手術的同時就預防性的進行補片植入,現(xiàn)在雖然有作者開始進行此方面的嘗試,但尚需更多的臨床資料的支持。
[1]陳 革,唐建雄.造口旁疝的診斷和治療.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12):1068-1083.
[2]陳道瑾,代文杰.造口旁疝的處理.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06,10(4):242-245.
[3]Carne P,Robertson G,Frizelle F.Parastomal hernia.Br J Surg,2003 Jul,90(7):784-93.
[4]Bouillot T,Aouad K.Parastomal hernia[J].Ann Chir,2006,131(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