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文(長江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湖北 荊州 434023)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68年憑借《雪國》、《千只鶴》以及《古都》等作品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東方人。1972年4月16日,他在日本古都鐮倉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問世以來,評論、研究文章層出不窮,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實、細(xì)致的研究工作。但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從作者的人生觀、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現(xiàn)風(fēng)格等方面系統(tǒng)地論述《伊豆舞女》的文學(xué)特征。而本文則擬通過對《伊豆舞女》的分析來探析作者的人生觀。
川端康成剛滿2歲父親即病故,3歲時母親也離開人世,8歲時祖母病故,后來被寄養(yǎng)在姨媽家,在他12歲時姐姐也因病死去,16歲時祖父又病逝,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撫養(yǎng)。這接二連三的不幸遭遇使淪為孤兒的川端康成感到生命的脆弱與孤獨,內(nèi)心長久抑郁、痛苦、悲哀,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他自己稱之為“孤兒的根性”。他的帶有半自傳性的成名作《伊豆舞女》明顯反映出這種特性。
《伊豆舞女》的主題是通過主人公“我”的主觀意識表現(xiàn)出來的。“我”是一位孤兒出身的大學(xué)預(yù)科生,帶著憂郁的心情,獨身一人去伊豆旅行,途中邂逅純情貌美的年少舞女及其一群流浪藝人。由于“我”孤獨漂泊的生活與藝人們流浪冷遇的生活境況類似,“我”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愫,自然渴望與藝人們結(jié)伴而行。其間,“我”第一次得到了舞女及藝人的平等對待,心情逐漸變得明朗,對舞女產(chǎn)生了純潔的友情,最后在愛情無果但精神得以慰藉中結(jié)束了旅行。
《伊豆舞女》中“我”的伊豆之行的生活旅程的描述,正是川端康成痛苦孤寂的人生之旅的寫照:如“我”在途中看見了旅店中風(fēng)老人的孤苦病痛,對死亡極度的恐懼,給予他“懇切”的安慰:“老爺子,保重啊。天就要冷起來了!”遇到了受人歧視,生活清苦的流浪藝人,他們中的哥哥榮吉落魄潦倒,榮吉的妻子千代子因流浪奔波而使孩子早產(chǎn)夭折在了旅途中,還有哥哥不愿但又迫于無奈還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會風(fēng)習(xí)自己也看輕女人的阿媽,離開故里親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我”同情憐憫,與他們結(jié)伴相隨。旅游即將返程的時候,“我”還帶著苦難礦工的信任和托付——順道把被流感奪去父母性命的三個孤兒及失去兒子、兒媳的孤苦老奶奶送回他們家鄉(xiāng)……“我”的旅程中所見所聞的苦難、悲哀的印象就是川端康成的人生經(jīng)歷的藝術(shù)再現(xiàn)。
川端康成曾在《文學(xué)自傳》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個孤兒,受人照顧太多。許多人都寬恕過我,我自己也不曾對別人懷有惡意?!彼€談到:“剛到東京時,我很愛看失火的場面。大地震后,我一連十天半月,天天都帶著水和餅干,到處游逛災(zāi)后的遺跡,臉都曬黑了?!蚁肴サ牟皇菤W美,而是東方的滅亡的國家,或許我是個亡國奴。再沒有什么人間的形象,比地震時逃亡者那源源不斷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戀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賞托爾斯泰??赡苁怯捎谖沂莻€孤兒,是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哀傷的、漂泊的思緒纏綿不斷。”川端康成《伊豆舞女》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因孤兒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憂郁而來伊豆旅行”的“我”的孤寂、憂郁心靈與藝人們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共鳴,可憐人們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我”的心靈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撞擊,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與升華。所以,從《伊豆舞女》中的“我”對可憐的底層人物的感受及川端康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孤兒根性”使川端康成的性格具有了“‘無怨無恨’的孩童般的稚樸、明亮的一面,又使他的性格具有了‘亡國奴’般的痛苦和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同命相連等傷感、陰暗的一面”。從作品的字里行間,我們還可感受到川端康成的潛意識里,深藏著理解與愛的渴求。他將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悲苦、孤寂,化為作品藝術(shù)而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川端康成生性好強(qiáng),極富有文學(xué)天賦。16歲時,川端康成預(yù)感祖父將不久于人世,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下來。于是,他寫了洋溢著冷酷現(xiàn)實而又充滿了詩情的《十六歲日記》,開始了他痛苦的現(xiàn)實的寫生。此后,川端康成為了訴說和發(fā)泄自己心頭的積郁,為了表達(dá)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或是為了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他總借助自己手中的筆,予以傾情表達(dá),有的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gòu)化。“川端康成的創(chuàng)作動力主要是來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讓讀者在這種痛苦的氣氛中窒息,而是讓理想的光彩照耀讀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贝ǘ丝党蓚€人經(jīng)歷的不幸鑄就了他孤獨憂郁的性格;他目睹的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與他追求的人間美好和諧的生活情景大相徑庭,也讓他感到痛苦、悲哀,這些又可凸顯出他具有至善至美的天性。他的這種生性在《伊豆舞女》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伊豆舞女》中的“我”,在孤獨中走上了伊豆之旅,并感受到了群山、深壑、樹木等大自然的清新壯美,更享受到了流浪藝人們氣質(zhì)、行為、語言及心靈的美,在美的氤氳中,“我”萌生了對純情歌女的朦朧的愛意,在美好的交流中,“我”對愛的追求變得執(zhí)著和神圣:一路旅途的艱辛渾然不覺,把艱辛與痛苦完全淡化在自然美和藝人們的言行舉止與心靈的美的享受之中了;“我”甚至主動邀請被商人所不屑,連旅店老板娘也輕蔑的歌女等藝人為旅途伴侶,并且發(fā)自內(nèi)心地關(guān)心他們,竭盡所能幫助他們,愿意自己是他們中的一員?!拔摇睋?dān)心舞女的住處無著落、擔(dān)心舞女出演時被人糟踐,有時“眼淚毫無理由地?fù)潴湎聛怼?。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藝人們對“我”也越來越表現(xiàn)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以至“我”后來“既不獵奇又不含輕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們是屬于流浪藝人那一種類的人。我這一尋常的好意似乎滲透進(jìn)他們的心田里”。因為當(dāng)時人們尋常對流浪藝人是獵奇的、蔑視的,《伊豆舞女》中寫著“路上一個村莊的入口豎著牌子:‘乞討的江湖藝人不得入村’”,足以說明這一點。因此,這一尋常而又超乎尋常的“好意”換來的是舞女對“我”的贊揚:“是個好人??!”“這話語帶有單純而坦率的韻味,是天真自然是輕輕拋出的帶有感情傾向的聲音。”這贊揚又使“我”有了自我確認(rèn)的信心:“連我也毫不做作地感到可以把自己叫做好人。”“我自己也能天真地感到我是一個好人了。我心里愉快地抬起眼來眺望著爽朗的群山。眼瞼里微微覺著痛。我這個二十歲的人,一再嚴(yán)肅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兒根性養(yǎng)成的怪脾氣,我正因為受不了那種令人窒息的憂郁感,這才走上伊豆的旅程。因此,聽見有人從社會的一般意義說我是個好人,真是說不出的感謝?!薄拔摇钡母惺茏屛覀兡軌蚋杏X體驗到的環(huán)繞舞女的社會氣氛是悲哀的,而“我”自己“孤兒根性”的心靈底色本來就是悲哀的,然而,在這種悲哀的氛圍中,舞女和“我”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從而使兩顆自卑的、灰暗的心都變得自信、明亮了起來。“我”的心靈歷程的變化正是川端康成人生心歷的藝術(shù)表述,是川端康成心靈受到壓抑、煎熬時產(chǎn)生的“博大”的“求助心”,亦可感受川端康成孤寂情緒外表包裹著美好善良的骨骸,具有向善至美的天性?;蛟S也折射出川端康成在對被侮辱被損害人物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種無奈無助,寄希望于美好的想象的悲觀人生。
在佛教看來“,人生是苦的,人生是一切苦惱的總和。但當(dāng)人們認(rèn)識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諦,就會進(jìn)入一種煩惱滅盡,‘常樂我凈’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入滅’或‘涅’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觀影響,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顯得既氣勢恢弘,又虛無縹緲。川端康成還主張以佛教視野和宇宙宏觀思考人生,卻又對佛教的傳統(tǒng)觀念、感情因襲不屑一顧。他主張把人生放大詮釋卻又避而不談現(xiàn)實。現(xiàn)實與理想的反差導(dǎo)致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xiàn)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里描繪著理想中的熱量”?!兑炼沟奈枧分械摹拔摇保_始對流浪藝人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表現(xiàn)出憐憫之情,比如在雨后的途中“,我”向茶館老板娘打聽藝人們的住宿情況,老板娘帶著非常輕蔑的口吻回答“:這種人嘛,少爺,誰知道他們住在哪兒呀。哪兒有客人留他們,他們就在哪兒留下了,有什么今天夜里一定的住處啊?!边@使“我”想到“果真這樣的話,我要讓那歌女今天夜里就留在我的房間里。”后來“我逐漸了解到,他們旅途中的心境并不像我最初想象得那么艱難困苦,而是帶有田野氣息的悠閑自得”。于是“我”也忘了痛苦與艱辛的處境,甚至對死亡也變得坦然了?!兑炼刮枧分杏羞@樣一段描述:“這老爺子多年害了中風(fēng)癥,全身不遂。大堆的紙是各地治療中風(fēng)癥的來信,還有從各地購來的中風(fēng)癥藥品的紙袋,凡是老爺子從走過山頂?shù)穆萌寺爜淼?,或是在報紙廣告上看到的,他一次也不漏過,向全國各地打聽中風(fēng)癥的療法,購求出售的藥品……”這段描寫簡明細(xì)致,其實反映了川端康成經(jīng)歷親人們的死亡后對死亡也有著潛意識的反感和莫名的恐懼?!兑炼刮枧分羞€多次描寫藝人們談?wù)摗奥猛旧纤廊サ膵雰骸钡那樾?,特別是這段描述“啊,月亮出來啦……明天到下田,可真高興啊,給小孩做斷七,讓媽媽給我買一把梳子,然后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哩。你帶我去看電影好吧?”“我”看出藝人們并沒有因孩子的夭折而失去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先前籠罩著心靈的“死亡”的陰霾也煙消云散了,這種生死觀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川端康成“孤兒傷感稟性和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創(chuàng)造理想與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學(xué)特征和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
《伊豆舞女》中的“我”結(jié)束了與藝人們的結(jié)伴旅行,返回東京的時候,已不再像來時的心境?!拔姨幵谝环N美好的空虛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樣親切對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著。明天我將帶著老奶奶到上野站去買前往水戶的車票,這也是完全應(yīng)該做的事。我感到這一切全融為一體了?!业念^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來,最后什么也沒留下——我心里快活得甜滋滋的?!蔽恼吕锍霈F(xiàn)的“空虛”、“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后什么也沒有留下”等,實際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們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chǎn)生的和諧、幸福的一種理想境界,是《伊豆舞女》的主題的深層內(nèi)涵。同時也是川端康成孤寂、悲哀,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后,極度向往溫馨、和諧、平等之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寄托。也許印證了一些評論家的觀點:川端康成以“藝術(shù)至上”、“藝術(shù)唯美”,強(qiáng)調(diào)捕捉瞬息間的纖細(xì)感覺,追求感官上的靜止的“美”,力圖以精神上的麻醉,藝術(shù)上的幻覺來擺脫心靈上的虛無和絕望。
《伊豆舞女》細(xì)膩鋪敘的故事情節(jié)和細(xì)致入微的人物刻畫中,我們看到了川端康成的孤寂悲哀、向善至美和“常樂我凈”的人生觀。并且在他的人生觀里還滲透著時代所賦予的一種對現(xiàn)實生活感到虛無,甚至絕望的消極因素。因此最后他用自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向善至美”和“常樂我凈”的人生觀。
[1] 信 德:《諾貝爾文學(xué)獎金獲獎作家作品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2] 井上靖等:《昭和文學(xué)全集〈第5卷〉》,小學(xué)館,1986年12月1日版。
[3] 楊曾文:《佛教的起源》,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版。
[4]如畫的江南,“伊豆的舞女賞析”,2008年06月14日,http://hi.baidu.com/%C2%CC%CE%ED%E7%CE%E7%BF。
[5] 陳希我:《川端康成的“佛界”與“魔界”》,《名作欣賞》,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