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波
【準備與預習】
1.學生通過工具書或網(wǎng)絡,了解作者曹禺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2.學生閱讀課文,掌握節(jié)選部分的內容,并通過閱讀注釋了解全劇的大概情節(jié);
3.把課文分成兩個層次。
【整合與構建】
學生發(fā)言,教師整合:
兩個層次分至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前。依據(jù):至此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發(fā)生了變化,由懷念而翻臉。
學生讀所畫的句子,教師依句子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整合為:
1.喜歡用“舊雨衣”;
2.保留著侍萍“喜歡”的家具的房間不準底下人“隨便”進來;
3.保留侍萍“關窗”的習慣;
4.問過許多人,派人到無錫“打聽”侍萍的下落;
5.想把侍萍的墳墓修一修;
6.喜歡穿“舊襯衣”;
7.保留侍萍喜歡的“舊家具”;
8.記得侍萍的“生日”。
學生討論,教師從歷史的、現(xiàn)實的、邏輯的等角度提示學生,然后整合:
這種懷念是真的。理由——
1.周樸園沒有必要假裝30年;
2.30年前的侍萍 “年輕”、“賢惠”、“規(guī)矩”;
3.彌補感情空白。
對第三個理由教師需作解釋:侍萍離開后周樸園又結過兩次婚,由于周樸園的專制,兩個女人都不愛他,因而周樸園的感情生活是不如意的,他需要用懷念來彌補感情的空白。
在此應著重分析一下 “規(guī)矩”,因為對此侍萍有不同解釋。侍萍反復說梅姑娘是“不大規(guī)矩的”,那么梅姑娘(侍萍)到底規(guī)不規(guī)矩?學生討論,教師整合:
其實侍萍說的“不規(guī)矩”是有潛臺詞的,它既是自責,更是對周樸園的控訴。明白一點講,侍萍的“不很守本分”、“不清白”是由于周樸園“不規(guī)矩”。
話又說回來,30年前的侍萍愛不愛周樸園呢?學生討論、發(fā)言,關鍵是找到有力的依據(jù)。教師從細節(jié)角度提示學生,然后整合:
30年前的侍萍非常愛周樸園。兩個細節(jié)是有力的證據(jù):侍萍在周樸園被燒的紡綢襯衣的窟窿處,化腐朽為神奇,繡了一朵象征自己姓氏的梅花;在另一件綢襯衣上也繡了一朵梅花,還繡了一個“萍”字。試想,把象征自己姓氏的花兒和名字繡在一個男人的襯衣上,讓男人隨身“攜帶”,這樣的女人能不愛這個男人嗎?
這樣的愛周樸園后來一直沒有得到過,所以才有了30年后“無錫是個好地方”的感嘆。
要求學生找出周樸園說的兩句話。這兩句話是:
1.你來干什么?
2.誰指使你來的?
教師設問:鑒于戲劇語言內涵的豐富性,兩句話的潛臺詞是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學生,揭示潛臺詞應注意課文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不能無謂地猜想。
這兩句話的潛臺詞是:
1.你是不是來敲詐的?(后文侍萍有“你還以為我是故意來敲詐你,才來的么”的話。)
2.是魯貴指使你來的吧?(后文周樸園有 “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的話。)
教師: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當侍萍真的出現(xiàn)在周樸園面前時他惱怒、驚恐的心理。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合理的推斷和想象。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侍萍在講到“現(xiàn)在”“社會上”的周樸園時用了一個評價性的詞語——“好人物”。學生討論后教師整合:
作為社會上的“好人物”,當活著的侍萍一旦站在他面前時,他首先考慮的是這將破壞他現(xiàn)在家庭的“圓滿”和“平靜”,將使自己的名譽、地位受到威脅。因為他懷念的畢竟不是眼前的“魯媽”,而是他年輕時的情人,是那個“年輕”、“賢惠”、“規(guī)矩”,并且已經投河自盡而不會對他構成任何威脅的“梅小姐”。
至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周樸園性格的主要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整合:周樸園性格的主要特點是自私、虛偽、殘忍。
30年來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真的,但主要是為了彌補感情空白,因此這種懷念可以說是自私的;而30年后,當活著的侍萍站在周樸園面前,將威脅他的名譽、地位時,周樸園即刻翻臉,并且企圖用錢打發(fā)侍萍趕緊離開,這又說明周樸園先前的懷念是多么的虛偽,性格又是多么的殘忍。
課文快結束時,周樸園對魯侍萍說 “以后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可接著又簽了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給侍萍。我們如何理解周樸園的這一悖論?
首先要搞清:五千塊錢在當時是一個什么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先應弄清楚 “當時”是什么時候。根據(jù)魯侍萍推算,30年前是“光緒二十年”,即1895年;那么30年后當是1925年。而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據(jù)有關記載介紹,一個低等傭人的月工資只有3塊錢,侍萍到離家800里外的學校里當老媽子月工資也只有8塊錢??梢娢迩K錢在當時是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錢。這一筆錢足可以讓魯侍萍“養(yǎng)老”。照理說資本家是惟利是圖的,可周樸園這一“大手筆”——五千塊錢,僅僅是想讓魯侍萍趕緊離開周家?問題恐怕沒這么簡單。周樸園曾經對魯侍萍說過這樣一些話:“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的,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會忘了么?”“一切路費,用費,全歸我擔負”,“這于我心也安一點。”“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彌補我的一點罪過?!睆闹軜銏@的這些話里,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言語者隱隱約約懺悔的心理。
還需要探究的是:周樸園為什么說自己 “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于心不忍,為什么還要做?
學生從魯侍萍對周樸園的 “控訴”中可以找到答案。魯侍萍說:“三十年前……你們逼著我……離開你們周家?!濒斒唐歼@里用了“你們”一詞,可見,三十年前,魯侍萍主要是被周樸園的家人逼走的;或者說,周樸園是在父母強大的壓力下,才把侍萍趕走的。這些都不是周樸園所希望的。這也是周樸園常常痛苦、懷舊的一個歷史原因。所以周樸園所說的“于心不忍”是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沒有欺騙的成分。
因此,周樸園性格的主要特點除了自私、虛偽、殘忍之外,內疚也是不能忽視的。這或許正是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作品要寫得美,就要明確地把人的多樣變化寫出來。同一個人,有時是惡棍,有時是天使;有時聰明,有時愚蠢;有時堅強有力,有時十分脆弱。”周樸園就是寫得很美的一個藝術人物,他痛苦、懷舊時我們覺得他可愛,而自私、虛偽、殘忍時我們又覺得他可鄙。這就是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應用與拓展】
30年后,侍萍見到給自己一生造成不幸的“冤家”周樸園時有一種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忸怩”。如果她一見周樸園就怒目斥責或者拂袖離去,這樣寫是不是更能表現(xiàn)侍萍這一藝術形象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