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 王立敏
基于合同法背景下貿(mào)易違約責任的探討
吉林師范大學 王立敏
貿(mào)易違約責任制度是我國現(xiàn)行《合同法》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不僅可以促使合同當事人雙方自覺全面地履行合同義務,預防違約行為的發(fā)生,而且在發(fā)生違約時,能夠通過追究違約方的違約責任,使守約方的損失得到補償,使違約方受到相應的制裁,從而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維護社會經(jīng)濟秩序。本文主要從違約責任的涵義、形態(tài)、違約責任歸責原則及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等方面對違約責任制度進行簡要論析。
合同法 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
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簡稱違約責任或合同責任,是指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在古代民法中,就已有違約責任的規(guī)定,其形式既有財產(chǎn)責任,又有人身責任。在現(xiàn)代民法中,違約責任形式則主要是財產(chǎn)責任,這是現(xiàn)代民法的重要特征,是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是世界民法史上的一大進步。
所謂違約的財產(chǎn)責任,就是違約方對因自己的違約行為必須承擔的一種經(jīng)濟責任。這種經(jīng)濟責任是國家強制違約方承擔一定的經(jīng)濟給付。這是因為合同關系一般都以財產(chǎn)權(quán)益為內(nèi)容或與財產(chǎn)權(quán)益相關聯(lián)。不履行合同義務往往會給對方造成財產(chǎn)上的損失,所以,違約方從經(jīng)濟方面承擔責任是違約責任的本質(zhì)特征。因此,合同是違約責任產(chǎn)生的前提。而且,能夠作為違約責任產(chǎn)生前提的合同,必須是有效合同。只有正確地確認合同有效,并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規(guī)定義務時,才能發(fā)生違約責任。如果合同本身無效,自然不存在違約問題。當然,無效合同也要依法處理,責任方要承擔應有的責任。但是,無效合同處理的原則、方法和結(jié)果以及責任的形式是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的,與違約責任是不同的。例如,合同法第58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第59條:“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chǎn)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边@一規(guī)定說明,返還財產(chǎn)、折價補償和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的方法,是一種合同無效責任,不屬于違約責任。因此,合同無效責任和違約責任在民法上是兩個性質(zhì)不同的概念,絕不能混淆。
一是預期違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行為。它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明示毀約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之后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肯定地拒絕履行合同;默示毀約是指當事人一方在被認為預期履行不能的情況下拒絕向債權(quán)人提供充分擔保的一種違約行為。明示毀約制度是以前我國合同法律制度中缺失的一項制度,此次《合同法》在第94條和第108條中對其作出了規(guī)定,填補了這項空白。對于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守約方有選擇權(quán),可以積極要求賠償,也可消極等待。二是不能履行,是指合同當事人根本不能履行任何合同義務的違約情形。對于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或拒絕履行債務,債權(quán)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追究債務人的違約責任。三是遲延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而未履行債務。四是瑕疵履行,是指債務人履行的標的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質(zhì)量標準。它可分為違約瑕疵和損害瑕疵。所謂違約瑕疵,是指債務人履行的標的物僅在品種、規(guī)格、技術要求等方面不符合合同的約定,尚未由于其質(zhì)量瑕疵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chǎn)損失。對于這種瑕疵,債權(quán)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條的規(guī)定,根據(jù)標的性質(zhì)以及損失大小,合理選擇要求債務人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報酬等違約責任。所謂損害瑕疵,又稱為加害履行,是指債務人因交付的標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損害的行為。根據(jù)合同法第112條的規(guī)定,債務人由于交付的標的物內(nèi)在缺陷而給債權(quán)人造成人身或合同標的物以外的其他財產(chǎn)的損害時,債務人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五是不完全履行,是指除瑕疵以外的,債務人未按合同約定的標的數(shù)量、履行方式和地點而履行債務的行為。主要包括:(1)部分履行,如交付標的物數(shù)量不足;(2)履行方式不適當,如依約應一次性履行而分期履行;(3)履行地點不適當,即未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點履行;(4)其他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如違反告知義務的行為等。
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要不要主觀上存在過錯?根據(jù)合同法第107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币簿褪钦f,當事人不管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除不可抗力可以免責外,都要承擔違約責任。即使這種違約行為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也不能免除違約方應向?qū)Ψ匠袚`約責任。這就是我國合同法上確立的嚴格責任原則。
為什么要采取嚴格責任原則?理由主要有:(1)有利于促使合同當事人認真履行合同義務?,F(xiàn)在合同履行率不高,有的債務人說起來還振振有詞,不是我不付款,因為別人欠我的不還我,我沒錢付,不是我的過錯。采取嚴格責任,不管是不是你的原因,不履行債務的,都要承擔違約責任,至于你與第三人的糾紛,那就是另一個法律關系;(2)有利于保護受損失人的合法權(quán)益。在嚴格責任原則之下,受害方只須證明違約方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事實,無須證明違約方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違約方亦無須證明自己對于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主觀上無過錯,只要有違約行為,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也就是說,違約責任以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為構(gòu)成要件,違約方主觀上有無過錯,與違約責任無關;(3)符合國際上的一般作法,除了各國大都采取嚴格責任外,一些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如《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也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
但是《合同法》規(guī)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并不排斥過錯責任的適用。所謂過錯責任,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義務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約定條件,應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和要件的依據(jù)。這在合同法中也有明確規(guī)定。如合同法總則中規(guī)定的締約過失責任,無效合同或可撤銷合同責任以及預期違約責任都采取了過錯責任;合同法分則中也有過錯責任的特別規(guī)定。此類情形主要體現(xiàn)在贈與合同、無償保管合同、無償委托合同等無償合同中。比如合同法第189條:“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chǎn)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钡?74條:“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shù)?,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钡?06條:“無償?shù)奈泻贤?,因受托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p>
另外,合同法中也還規(guī)定了因?qū)Ψ竭^錯造成的損失,違約方可不承擔責任的情形。例如,合同法第302條:“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边€有,第311條、第425條都有相關的規(guī)定。這里有一點應當指出的是,要求違約方有過錯,才承擔賠償損害責任,并不是對合同法所確認的嚴格責任原則的否定,而應看作是嚴格責任的一種例外,也是對嚴格責任的一種補充。
根據(jù)合同法的規(guī)定,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1)實際履行。所謂實際履行,是指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情況下,受害方不愿意解除合同,也不愿意接受違約方以金錢賠償方式代替履行合同,而是要求違約方繼續(xù)履行合同義務的一種違約責任方式。這種責任方式更符合非違約方的意愿,有利于合同的實現(xiàn)。但也不是什么情況都必須實際履行。所以合同法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這里的非金錢債務,是指合同中的義務不以給付金錢為內(nèi)容,比如在承攬合同、租賃合同、建設工程合同等合同中,都是由合同的一方承擔特定行為,如加工定作、提供用于租賃的房屋和土地、建造樓房或道路、橋梁等工程的義務。只有這種非金錢債務,才可以要求實際履行。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合同法第112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這一規(guī)定表明,違約方在承擔實際履行的違約責任后,并不排除其應當承擔的其他違約責任,因為違約方雖然以其實際履行對其違約行為作了彌補,但由于違約造成其他損失并未得到補償,所以,對于履行后的其他損失,違約方還應承擔賠償責任。
(2)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指一方違約后,另一方有權(quán)要求其賠償損。這種責任方式,受損害方必須存在實際損失。如未損失,就不承擔損害賠償?shù)呢熑?,而且損失是可以確定的,表現(xiàn)為損失能通過金錢計算來確定。賠償損害的范圍應包括違約行為給對方當事人造成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所謂直接損失,是指因違約行為而造成對方當事人現(xiàn)有財產(chǎn)的減損,如造成財物毀損、滅失和費用支出等;間接損失,是指因違約行為而造成對方當事人未來可得利益的喪失,如利潤損失。
(3)約定違約金,還有定金。所謂違約金,是指合同一方因其違約行為而應當向合同對方支付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違約金應由當事人協(xié)商確定,如果當事人沒有約定違約金,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無權(quán)請求支付違約金,只能采取其他的違約責任的方式。違約金的數(shù)額,可以約定一個固定的總額,也可以就合同未履行部分的價值總額約定一個違約金比率。定金是對合同關系的擔保,必須在履行合同義務前先行交付,并且以交付作為其生效的條件;違約金是違約責任的一種方式,可以事先約定,但卻不必先行交付,所以定金與違約金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既約定了定金,又約定了違約金,應當如何適用?根據(jù)合同法第116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因此,不能同時適用定金條款和違約金條款。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2] 崔建遠主編.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2000.
[3] 陳小君主編.合同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 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5] 徐杰,趙景文.合同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 肖力.論違約責任歸責原則.山西省教育學院學報,2001.
F270
A
1005-5800(2010)12(c)-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