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群
(曲靖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曲靖655011)
人民的呼聲大眾的哲學
——艾思奇哲學大眾化特點探析
高樹群
(曲靖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曲靖655011)
艾思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創(chuàng)造者,他的著作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真正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功能的理論榜樣,對引導當時廣大群眾特別是先進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把艾思奇哲學大眾化特點概括為:貼近現(xiàn)實、緊扣時代,關(guān)注大眾、以民為本,艱苦探索、全面創(chuàng)新,注重實效、講究運用;學習艾思奇哲學大眾化道路,對于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促進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事業(yè)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艾思奇;哲學大眾化;特點
今年恰好是大眾哲學家艾思奇同志誕辰100周年,他在70年前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獨特道路,適應(yīng)了時代的要求,滿足了實踐的需要,他的《大眾哲學》及其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著作對引導當時的廣大群眾尤其是先進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黨當前正在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社會歷史發(fā)展中汲取營養(yǎng)是我們黨多年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今天,我們研究艾思奇哲學大眾化的道路,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規(guī)律,對于貫徹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項重要的任務(wù)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艾思奇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動力直接源于當時黨和革命事業(yè)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是適應(yīng)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推動黨和革命事業(yè)順利發(fā)展的時代主題而產(chǎn)生的。1931年9月8日,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我國的工人、農(nóng)民和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都行動起來,迫切要求抗拒日本帝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在“東北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的緊要關(guān)頭,國民黨政府卻逆潮流而動,堅持“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錯誤方針。當時的中國共產(chǎn)黨雖然從建黨時就確立了馬列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但由于建立時間不長及其他種種原因,包括當時黨的主要領(lǐng)導人在內(nèi)的全黨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都還不高,特別是還不能自覺地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以王明為首的黨的主要領(lǐng)導人所堅持的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左傾冒險主義大行其道,其“關(guān)門主義”的極端做法把廣大的革命群眾拒之門外,嚴重挫傷了他們的革命積極性,他們在深深的思想痛苦之中,迫切希望尋找一條光明的道路。廣大群眾積極性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只能是盲目的實踐和無效的活動,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有害無益。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下,撲朔迷離的政治局勢中,看清祖國的前途,明確前進的方向,把握自己的命運,是一個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理論上廓清的問題,革命積極性的充分發(fā)揮和運用,除了具有高度的革命熱情外,還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和先進的思想方法的指引,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掌握對于當時廣大群眾特別是年輕的革命者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實踐的產(chǎn)物,是無產(chǎn)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精神武器”。但它所具有的一般哲學表現(xiàn)形式的抽象、深奧的特點,它對于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而言的異域文化的性質(zhì),照搬當時蘇聯(lián)教科書模式,很少結(jié)合中國具體實際,特別是沒有聯(lián)系老百姓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實例,這些都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受眾范圍狹窄,接受程度較淺,沒有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不能變?yōu)槿嗣袢罕娛种姓J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的思想武器,嚴重制約了它作為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功能的發(fā)揮,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革命實踐的需要。無論是對如火如荼的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形勢,還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化過程中實踐特色的保持,都極力呼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
艾思奇以高度的敏銳性洞悉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與滿足人民群眾革命實踐需要二者統(tǒng)一的迫切性,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心,擔當起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開創(chuàng)性工作的重擔。他深知,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力的根基是立足現(xiàn)實,回答和解決人民大眾最為關(guān)心和最急需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所以,他積極適應(yīng)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緊密結(jié)合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具體地講解運用哲學分析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用“最通俗的筆法,日常談話的體裁,溶化專門的理論,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盵1]的寫法把這個偉大的思想工具交到人民群眾手中。在這一目標的激勵下,他從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為每期的《讀書生活》雜志寫一篇通俗的哲學文章,并在1935年底把它們匯編成冊,以《哲學講話》作為書名出版,在1936年發(fā)行時更名為《大眾哲學》。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道路上嘔心瀝血,艱苦探索,筆耕不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后來又相繼撰寫了《思想方法論》、《哲學與生活》、《新哲學論集》、《如何研究哲學》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讀物,成為“哲學大眾化第一人”。
艾思奇深知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yè)是億萬中國人民共同的事業(yè),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奮斗才能實現(xiàn),所以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始終貫穿著人民大眾主體的思想,他把書名也定為《大眾哲學》。他把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學把無產(chǎn)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zhì)武器,同樣地,無產(chǎn)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碑斪鲎约旱淖毅?他始終把哲學研究和服務(wù)的對象定位為草根階層的人民大眾,“我寫作本書的時候,……我只希望這本書在都市街頭,在店鋪內(nèi),在鄉(xiāng)村里,給那失學者們解一解智識的饑荒,卻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貴的大學生們的手里,因為它不是裝潢美麗的東西,只是一塊干燒的大餅。這樣的大餅,在吃草根樹皮的廣大中國災(zāi)民,雖然已經(jīng)沒有能力享受,但形式粗俗,沒有修飾剪裁,更不加香料和蜜糖,‘埋頭’在學院式的讀物里的闊少們,自然是要覺得不夠味的?!盵1](P4-5)他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埋頭’在學院式的讀物里的闊少們”,而是送給大眾階層的“一塊干燒的大餅”。艾思奇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掌握和踐行,才能轉(zhuǎn)化為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要使人民群眾掌握哲學的武器,哲學就必須有說服力,而哲學要有說服力就必須徹底,就必須關(guān)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人民大眾所真正掌握和運用。他始終關(guān)注人民群眾的生活,認為“哲學并不神秘”,“不是虛無縹緲的學問”,其“蹤跡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盵2]認為哲學來自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服務(wù)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哲學的主要任務(wù)是要能夠真正解決人類生活事實上的問題,要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才足以證明它是事實上的真理。”[3]人民群眾的生活是哲學生長的土壤,所以他有《哲學與生活》的著作,他的哲學著作大量運用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典故”:他用朋友出門謀生,多年后歸來"相近似嫌陌生"說明世事變化,用身邊的例子如商店、工廠繁榮后倒閉說明世界多變等來說明“萬物皆流變”、“一切事物離不了運動”等辯證法。又如,他用那個時代老百姓都熟悉的、喜聞樂見的喜劇人物卓別林與老百姓所痛恨的法西斯頭子希特勒作例子,來闡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guān)系,老百姓就比較容易接受。他始終關(guān)注人民群眾的語言,盡量用一般人、普通人都容易理解、接受的語言來講明精深的哲學道理,從人民群眾“口語化”、“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中發(fā)現(xiàn)哲學。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大眾話語、大眾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大眾化、通俗化的語言來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化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通俗化絕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而是一項艱苦卓絕的理論創(chuàng)新活動,“寫通俗文章比專門學術(shù)文章更難。專門學術(shù)的文章,不十分著重寫作技術(shù),只要有材料、有內(nèi)容,即使用了艱澀的文字和抽象的把握,也不是十分要緊的。通俗的文章卻要求我們寫得具體、輕松,要和現(xiàn)實生活打成一片。寫作技術(shù)是第一要義,同時理論也切不可以有絲毫的歪曲,這就是一個困難?!盵1]因為《大眾哲學》的內(nèi)容“全是站在新哲學(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上寫成的。”[3]這是當時的先進分子寫給大眾的新哲學著作的代表,是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體現(xiàn),“大革命失敗后,許多先進分子從事在理論上重新武裝自己。經(jīng)過革命的再生、九一八的事變和華北幾次的事變,每次都給了理論以新的充實,新的武裝。”[4]艾思奇正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代表,他努力站在中國當時哲學學術(shù)界的前沿,第一個把剛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用通俗讀物的方式介紹給廣大人民群眾。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不僅僅停留于翻譯和學究式的解讀,而是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作了艱苦的創(chuàng)造和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正如李公仆所指出的,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在對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表述方面已經(jīng)包含了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包含了他對這一理論體系的獨特理解。他的創(chuàng)新遭到當時一些抱殘守缺者的批評和非難,“至于說到?jīng)]有布置(“布置”,指的是對全書結(jié)構(gòu)、體系的安排——本文作者注),這批評我卻不很贊同。實際上我自己在未寫之先,已經(jīng)就把書的內(nèi)容計劃過、布置過,并且是盡可能地依著新哲學的最新成果來布置的?!耙虼伺u者”這樣的反對論,并不是由于布置的有無,而是由于王一知心目中的布置和我的布置不同,也就是由于葉青心目中的布置和新哲學的最高成果有所不同?!盵1]艾思奇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許多方面,他“對于新哲學的理論體系,也不是完全照抄外國著作的。在許多地方,他顯然很用了些心力”,比如他“把人類的目的活動列在最后一節(jié)”,“使全部哲學的理論直接轉(zhuǎn)入‘變革世界’的實踐問題上去”[5]《大眾哲學》從每篇的題目到內(nèi)容的表述,他都沒有照抄照搬以往的哲學著作,而是充滿了創(chuàng)新的氣息,留下了創(chuàng)新的痕跡,很多創(chuàng)新都別開生面,讓人耳目一新。
艾思奇學習和研究哲學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注重實際運用的效果。他在年輕時為了解決宇宙觀人生觀問題曾經(jīng)試圖從古代哲學尋找答案,“我總想從哲學中找出一種對宇宙人生的科學真理,但古代哲學都說不清楚,很玄妙,最后讀到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才豁然開朗,對整個宇宙和世界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了一個比較明確地認識、合理的解釋?!盵6]他兩次遠赴日本留學及在昆明逗留期間,刻苦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都是為了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艾思奇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他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是一致的,他認為哲學研究不是象牙塔中學究們的自言自語,不是闊少們的自我炫耀,也不是無聊文人的無病呻吟,而是為苦悶的革命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指出革命的道路,“當時廣大知識青年和進步讀者最迫切需要的是解決‘知識的饑荒’,打開‘眼光理論知識’,也就是說大眾需要正確的世界觀為他們解決生活上急待解決的問題,即指出革命道路,這種需要,使他們決心投入到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現(xiàn)實化大眾化的嶄新的領(lǐng)域之中”。[7]為此,他非常重視對群眾學習運用哲學思維方法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的引導?!拔冶M可能用大家日常都知道的事例來說明這些問題,以便大家能夠把日常思想中正確有益的思想抓緊,而把錯誤有毒的思想清除,以便較系統(tǒng)、明確地掌握符合人民大眾利益的哲學思想,使我們有可能較正確地認識周圍事變的發(fā)展情況,更有勇氣和信心為廣大人民的斗爭貢獻自己的力量。”[12]他在《大眾哲學》中總是選擇那些體現(xiàn)那個時代內(nèi)憂外患、民族危亡或與老百生普遍聯(lián)系密切的事例來講解深奧的哲學道理,幫助革命大眾學習掌握正確的哲學理論,幫助青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革命的道路。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大地正處在軍閥混戰(zhàn)、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和蹂躪之下,祖國同胞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青年艾思奇充滿愛國熱情,反對軍閥混戰(zhàn)和帝國主義對我國人民的參考剝削和壓迫,積極追求真理,渴望以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wù)于人民大眾,奉獻于社會。他牢牢把握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改造舊中國的思想武器。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jié)構(gòu)深刻調(diào)整,利益格局深刻變動,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大變革、大發(fā)展、大調(diào)整時期,我們更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特別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導。通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武裝全國人民頭腦,凝練全國人民意志,聚集全國人民力量,統(tǒng)一全國人民行動,將對共同建設(shè)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深遠的實踐意義。
[1]艾思奇.大眾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0, 231,278,8-9,26.
[2]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29,130.
[3]艾思奇.哲學講話[M].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1936:1.
[4]陳伯達.哲學的國防動員[J].讀書生活,1936(9).
[5]李公樸.編者序,艾思奇.大眾哲學[M].三聯(lián)書店, 1979:3.
[6]王一丹.艾思奇年譜[A]//.一個哲學家道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32.
[7]馬積華.馬克思主義哲學現(xiàn)實化的開拓者[A]//.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7:55.
[責任編輯 自正發(fā)]
Philosophy of the Public,Voice of the People-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i Si qi’s Philosophy
GAO Shu-qun
(School ofMarxis m,QujingNor malUniversity,Qujing 655011,China)
Ai Si qi is the inventor ofMarxist popularized philosophy,hisworks is the theoreticalmodel in theorywith practice and in utilizing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especi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the broad masses,advanced young people to the road of the revolution.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Ai Si qi’s popular philosophy:close to reality,closely linked to the time,concerns the generalpublic,people-oriented,hard to explore,full creative,results-oriented,practical;there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learning to the road ofAi Siqi’spopularized philosophy for the promotion of contemporaryChineseMarxism and for today’s refor 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modernization.
Ai Siqi;popularized philosophy;characteristics
book=5,ebook=22
B502
A
1008-9128(2010)05-0025-04
2010-04-09
高樹群,(1970-),男,云南曲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民族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