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敏 張麗霞 馬少榮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81)
高職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新生群體,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學校及家庭小環(huán)境、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以及很多發(fā)展性問題的存在,導致學生思想素質狀況呈現(xiàn)出更為復雜的傾向,各種心理問題比較突出,而自卑、孤獨、嫉妒、閉鎖等心理病癥也越來越多,學生的心理障礙、心理問題未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解決,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難度增大。因此,德育教育問題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但當前學校道德教育,在適應當前社會經(jīng)濟轉型的需要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教育部于2001年4月5日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掌握高職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把心理輔導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探討“心理輔導——道德教育”模式,是做好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有效切入點。
高校心理輔導和德育工作因其活動對象都是青年大學生,基本職能都是“育人”,故可結合起來進行。而這種結合,既不是要用傳統(tǒng)方法去解決一切心理問題,也不是要用新興的心理輔導取代德育的地位,而是要充分發(fā)揮兩者在統(tǒng)一育人活動中各自的獨特作用,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滲透、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心理輔導是指了解人的心理狀況、維護和增進人的心理健康的實際工作,具有全方位輻射式的特點,主要心理輔導是通過對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友、升學、擇業(yè)、健康等方面的人生發(fā)展課題進行指導和訓導,以增進心理健康,開發(fā)心理潛能,優(yōu)化心理素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它滲透的價值觀、蘊含的人生觀,可以說是一種基礎的隱形的個人定向的思想道德教育。
現(xiàn)代教育認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政治、思想、道德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工作是向學生進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觀的傳輸,以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正確的政治觀、社會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主觀能動力,它是一種高層次的超我的社會取向的心理輔導。
首先,思想問題從實質上說屬于心理現(xiàn)象的范疇。人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道德品質等,都是人的心理,都是客觀事物在這里主要是社會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從心理反映形式看,思想觀點、政治立場、道德品質也不外乎是由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構成。解決思想問題說到底也是要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認識、情感、意志及其綜合表現(xiàn)與外部體現(xiàn)——態(tài)度、信仰、行為等,協(xié)調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其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個性心理結構。
其次,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有可能互為促發(fā)條件,成為同一問題的兩個層面?!熬犹故幨帲∪顺F萜荨?,這說明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維持人的健康心理狀態(tài)。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私,思想偏狹,只求個人滿足,不顧社會公德,就會導致缺少知已,人際關系不良。稍有不順心之事,便疑心生暗鬼,孤獨、懷疑、焦慮、憂郁等常見的心理障礙就會隨之而生。
心理輔導—道德教育模式以心理教育為基礎,以道德教育為導向,體現(xiàn)心理教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以心育德、以德育心,既是一種更完整的心靈教育,又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諧的、健全的人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道德的形成,都伴隨著心理過程,覺悟、信念、理想的確立,所以德育工作只有與情感、意志、精神等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緊密結合才會真正有效。
“心理輔導——道德教育”模式更能貼近高職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實際。當前高職學生中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都與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有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和人格塑造是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共同目標。心理教育中的人格塑造注重人格生理層面和心理層面的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信、合群、誠實、守信、進取等人格特質;思想道德教育則注重對人格的社會層面加以塑造,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塑造理想的人格。在高職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肩負著共同的重任。
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可進一步完善現(xiàn)代德育,使高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傳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明顯的政治化傾向,長于說教,擅用填鴨,忽視了學生道德心理的培養(yǎng),致使教育效果欠佳。而心理教育的成功滲透和融入,可以豐富、發(fā)展和完善現(xiàn)代德育操作體系,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強德育實效。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發(fā)揮著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肩負著培養(yǎng)青年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應從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思想方面的特點出發(fā),從而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本院從09級新生開始增加了8次《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互動課,采用心理輔導的技術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個性品質的認知、情感、意志的教育訓練等,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道德評價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時有意識地進行挫折訓練,有目的地認識自我在某些方面的匱乏,自我治愈心理上的某些輕微失調,達到心理平衡;培養(yǎng)大學生堅韌的意志忍耐力和心理承受力,完善個體作為人的內在本質,使個體保持良好的忍受挫折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通過這樣的互動,心理輔導補充了德育內容,使德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促使學生完整人格的發(fā)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高職學生們遇到的心理問題比思想問題要多得多,各種心理紛擾解除了,思想問題就會少得多。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要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啟發(fā)、引導,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中,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也可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為學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條件。德育工作借助心理輔導能夠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個性、智力、人際關系、長處、不足及發(fā)展趨勢,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
一個學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必須有健康的心態(tài),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及他人負責任。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對道德要求的理解上可能會受到阻礙,他會對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消極態(tài)度和消極行為。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易產(chǎn)生品德不良問題,如:有嫉妒、狹隘、敵對等人格障礙的學生易出現(xiàn)偷竊、攻擊等品德問題。對這些學生僅進行品德教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心理輔導,矯正性格障礙。
在兩年的時間里,我們嘗試了一系列的專題輔導,如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對有相似要求的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學習如何控制情緒、如何進行人際交往、如何增加自信心等等。輔導中給予學生個體充分表達、釋放心理沖突的機會,包括欲望沖動的完成,不滿情緒的宣泄,幫助其樹立信心。
首先,應正確認識心理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關系,堅持以道德教育為導向,以心理教育為基礎。其次,高職院校的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應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素養(yǎng),防止“心理問題德育化”?!靶睦磔o導——道德教育”模式把高職院校的德育推向一個新的層面,進一步豐富、發(fā)展和完善了現(xiàn)代德育。這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才能在德育工作中成功地滲透心理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理念,否則,達不到心理教育的效果。第三,心理教育必須加進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防止“德育問題心理化”。如果心理教育堅持價值中立,那么在構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時勢必會造成道德體系自身的邏輯混亂,甚至有人會隨著心理教育的深入開展而用心理教育取代德育,從而陷入“德育問題心理化”的誤區(qū)。因此,學校的心理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上,對學生有引導的功能,要為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責任感等。
學校的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把心理輔導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協(xié)同發(fā)展,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能夠產(chǎn)生顯著的優(yōu)化作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德育工作與心理輔導的有機結合,做到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是開創(chuàng)學校德育新局面的一項有力措施,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1] 王迎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理性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
[2] 金艾裙.引入團體心理輔導,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教育[J].江蘇高教,2009,(2).
[3] 李芳.試論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J].泰山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