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藝 金林紅 程華麗
浙江省蒼南縣中醫(yī)院(蒼南 325800)
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對中風病患者健康相關行為的影響
李越藝 金林紅 程華麗
中風 健康教育 中西醫(yī)
浙江省蒼南縣中醫(yī)院(蒼南 325800)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根據行為對行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分為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兩種[1]。中風是危害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隨著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高,發(fā)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此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常留有后遺癥。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對中風病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影響。行為改變能改善患者血壓、血脂,減輕體質量,從而減少發(fā)病率和降低患者的醫(yī)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中醫(yī)學在起居養(yǎng)生、飲食保健等方面有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為了探討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對中風病患者健康相關行為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中風病健康教育體系,本研究對50例中風病患者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3-11月我院內科經臨床確診的中風病患者50例,入院患者均符合文獻 [2]診斷標準,男性32例,女性18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實驗組年齡40歲以下1例,41~50歲5例,51~60歲11例,71歲以上8例;對照組年齡40以下1例,41~50歲6例,51~60歲14例,71歲以上4例。文化程度:實驗組高中及以上7例,初中及以下18例;對照組高中及以上5例,初中及以下20例。實驗組工人5例,農民7例,干部3例,其他10例;對照組工人9例,農民6例,干部3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健康教育方式。為避免混雜,入院時安排兩組分病室入住。在基礎護理上,兩組均由責任護士采用自行設計的“健康相關行為認知調查問卷”和“健康生活行為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教育內容以疾病、藥物、飲食知識等理論教育為主。實驗組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健康相關行為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溝通與患者共同建立教育目標。結合患者住院期間的具體問題,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中西醫(yī)結合健康行為指導,4~5次/周,20~30min/次。同時,責任組護士組織患者開展集中講課1~2次/周,向患者推薦閱讀書籍,免費贈送中風疾患知識宣傳手冊,出院前加強健康相關行為的出院指導。(2)健康教育內容。以健康相關行為理論為指導,以基本健康行為建立、預警行為建立、保健行為建立、戒除不良嗜好、避開環(huán)境危害、避免危害健康行為六大方面為主線,以中醫(yī)養(yǎng)生康復學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結合中醫(yī)護理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及其他中風病教材與書籍,編寫《中西醫(yī)結合中風病健康教育行為指導手冊》。教育內容在西醫(yī)學中風病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一般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護理、褥瘡護理、功能鍛煉、語言訓練、病后調理、治未病等教育,以及與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關且簡單易行的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方法。①一般護理。病室要清潔、安靜,空氣流通,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患者有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避免搬動,床邊加床欄,以防墜床,協助患者翻身,床鋪要平坦、整潔,以防發(fā)生褥瘡。②情志護理?!叭擞形迮K化五氣,以生喜思悲恐驚,五志化五臟,五志過極損嗜好傷[4],說明情志的變化與臟腑氣機功能有密切關系,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是保證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中風患者多生憂思惱怒,憂思傷脾,惱怒深化傷肝,肝主疏泄,調理氣機,脾主肌肉四肢,為后天之本。因此,情志失調會對患者帶來嚴重影響,所以醫(yī)護人員要經常與患者交談,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一旦發(fā)生情緒異常,要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③飲食護理。中醫(yī)學素有“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對病情輕者囑其以衛(wèi)生、新鮮的清淡素食為主,應避免進食動物脂肪及雞、牛、羊等肉類[5]。禁煙酒、濃茶、咖啡等刺激品。對昏迷患者,如需清內熱、化痰濕、散瘀血者除鼻飼混合奶外,還應添加菜湯或綠豆湯、果汁等,每日200mL,如需清熱育陰、健腎和胃為主的患者可用杏仁、山楂、山藥煮湯??刹捎玫望}低脂飲食,多吃水果、蔬菜以補充鉀鹽、防止低鉀現象使中風危險增加。保持大便通暢,以防腑氣不通,影響氣機升降,而不利于患者康復。④語言訓練。病情較輕者從簡單的音節(jié)開始,慢慢增加其語言的難度和量度,逐漸恢復語言能力;病情重者,從簡單的發(fā)音開始,教會患者通過口形及聲音支配,控制唇舌運動,練習發(fā)音,由簡入繁,逐漸強化大腦皮層,建立新的興奮灶;指導練習舌及口腔肌肉的協調運動,以促進患者發(fā)音。⑤褥瘡護理。長期臥床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環(huán)障礙,不能正常供給皮膚及皮下組織所需的營養(yǎng),以致組織糜爛、壞死而形成褥瘡。因此要定時鼓勵或協助患者翻身,每1~2小時翻身1次,受壓部位并予按摩,檢查受壓程度,注意有無紅腫,如出現紅腫給予滑石粉或紅花油按摩,如出現水泡,小水泡不特殊處理,注意觀察;大水泡應與無菌注射器將水泡內液體抽出,并涂龍膽紫,每日做好交接班。對骨突處或受壓處應墊松軟的墊枕或氣墊圈,以防褥瘡的發(fā)生。同時加強患者皮膚的護理,保持病床平坦、整潔、柔軟,保持肢體干燥、清潔,防止褥瘡的發(fā)生。⑥功能鍛煉。急性期,防止肌肉關節(jié)攣縮,患肢置于功能位,不可使肢體關節(jié)扭轉、彎曲,采用按、摩、揉、捏4法,從遠心端至近心端,先輕后重有節(jié)奏地按摩,幫助和指導患者肢體關節(jié)屈伸、旋轉,肩關節(jié)外展、內外展、內外旋,每日2次,每次30min,順序為先大關節(jié)后小關節(jié),運動幅度從小到大,其主要作用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維持關節(jié)韌帶活動度,減輕肌肉痙攣,防止韌帶攣縮;恢復期,指導患者健肢主動運動,并用意志支配發(fā)出神經沖動使癱瘓肌肉收縮,進而做主動運動,如屈肘關節(jié)、內收肩關節(jié)、反復伸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及運動足趾關節(jié),從而達到能抬癱瘓肢體。讓患者練習翻身及起坐等動作,使患者慢慢學會各類日常生活活動。運動鍛煉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不斷調節(jié)患者參加鍛煉的積極性。中風患者只要持之以恒地進行合理的康復運動訓練,可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減低致殘率。⑦病后調理。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因風邪復病、因食復病、因勞復病、因情復病。如預防感冒,病后不宜過早進補,避免勞累過度等。⑧治未病教育。指導患者調整起居以避免感染,加強飲食調養(yǎng)以調整血脂、血壓,運用保健運動、自我按摩預防一些合并癥。
1.3 評估方法 采用“健康相關行為認知調查問卷”和“健康生活方式調查問卷”進行效果評估。第1次調查在兩組入院時,第2次在兩組出院后2個月,采用電話隨訪法對患者的健康相關行為認知和健康生活方式再進行調查與評分。2份調查問卷以健康相關行為理論為基礎,結合中風病防治的相關知識和理論自行設計,多名臨床醫(yī)師共同反復修改、審定,并對10例患者做了預調查,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健康相關行為認知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對健康行為的認知、對危險行為的認知、共3個方面15項條目。“健康生活方式調查問卷”共25項條目,內容包括中西醫(yī)結合的基本健康行為、預警行為、保健行為、避開環(huán)境危害、戒除不良嗜好、不良生活方式及不良疾病行為等。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健康相關行為認知和健康生活方式評分比較。實驗組健康教育后各項得分均明顯改善(P<0.01),且實驗組健康相關行為認知得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相關行為認知和健康生活方式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健康相關行為認知和健康生活方式評分比較 (分,±s)
與本組入院時比較,*P<0.01;與對照組出院后比較,△P<0.01
組別實驗組(n=25)對照組(n=25)項 目健康相關行為認知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相關行為認知健康生活方式入院時8.98±1.65 13.16±1.75 8.94±1.62 13.9±3.77出院2個月后12.89±1.41*21.66±0.89*△9.16±1.40 14.52±3.64
近年來我國中風病患病率呈逐年迅速上升之勢,其發(fā)病率的增加與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密切相關。健康教育是幫助人們改變已養(yǎng)成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自覺采納促進健康行為,培養(yǎng)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對患者實施飲食治療、健康教育和血壓監(jiān)測等一系列措施,以促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有效地控制血壓,減少和延緩此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是中風病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本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及實驗組接受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前后,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患者對健康相關行為認知程度。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提倡養(yǎng)生保健、未病先防的中醫(yī)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以養(yǎng)生康復理論為基礎,其內容與日程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容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提高患者對健康行為的益處和危險行為的害處的認知程度;認知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中醫(yī)學經過數千年的理論和實踐積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言之有理、施之有法、行之有效的養(yǎng)生保健方法,其學術理論深入人心,養(yǎng)生方法頗受群眾歡迎。對慢性病的防治、調理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作用。中醫(yī)養(yǎng)生法和西醫(yī)學中一些療法不謀而合。中醫(yī)養(yǎng)生教育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方法具體,涉及日常生活起居、情志調攝、飲食宜忌、自我保健、運動養(yǎng)生、康復等,貫穿于促進人群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通過臨床上研究發(fā)現家庭中已經形成的觀念對團體中個人行為的產生和發(fā)展必然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而且家庭成員行為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受到相互制約的,多數情況下,除非能夠在觀念上達到一致,否則其中的個體要改變行為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得到家屬的支持和共同行為下,充分發(fā)揮中醫(yī)學在養(yǎng)生、保健、康復、預防等方面的優(yōu)勢,利用患者住院這一建立健康行為的最好時機和醫(yī)院健康教育的資源優(yōu)勢,對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使各種健康行為在家庭中不斷得到強化,最終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
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雍塞,瘀血內阻。對中風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是促進患者養(yǎng)成健康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重要手段。僅有中風病知識而無行為改變,即不能改善患者的各項生理功能,也不能降低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和減輕痛苦。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集西醫(yī)知識教育和中醫(yī)養(yǎng)生行為教育之長,能明顯提高患者對健康相關行為的認知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此外,還應加強患者家屬的教育,以利于患者各種健康行為在家庭中的強化得到支持,最終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
[1]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33~34.
[2]田德祿.中醫(yī)內科學 [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6.
[3]孫秋華,沈勤.中醫(yī)護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6:1 ~4.
[4]唐頤.圖解黃帝內經素問[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42 ~ 46.
[5]歐惠娟,尤麗芳,莊小珍,等.腦中風患者高壓治療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6,11(1):18 ~19.
R248
B
1004-745X(2010)07-1263-02
200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