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現狀與課題

      2010-12-01 07:58牛島憂子
      音樂探索 2010年2期
      關鍵詞:歷史學

      摘 要:中日的傳統(tǒng)歷史研究者主要在音樂學領域中提到了王光祈,但與清末民國時期的其他知識分子相比,他沒引起研究者的注目。自1980年以后,隨著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發(fā)展,有關清末民國時期的研究中,在關于文化史、思想史、社會史等的研究中提到王光祈的論文也增加了,并且對王光祈的學術研究也加深了。王光祈研究在歷史學領域中要繼續(xù)深入,首先我們必須驗證前人研究的成就。限于管見,本文明確了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現狀并考察其研究的動向,同時提出今后的王光祈研究之課題。

      關鍵詞:歷史學;清末民國時期;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王光祈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0)02-0006-07

      前言

      近幾年在中國史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對中國近代的歷史認識有了重新考慮,并且提出了清末民國時期研究的意義。筆者認為清末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是以革新傳統(tǒng)文化,為創(chuàng)造“中國人民”①的精神,為建立近代國家“中國”而改革舊社會的課題為主的。從這觀點來看,關于他們的文化活動以及思想的研究,作為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基礎研究之一是有意義的。清末民國初期的四川是對近代國家的變革之預兆開始顯現出來的地域,是在這時代背景下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各種問題越發(fā)具體地表面化的地方。當時四川有的知識分子②在地理、歷史等條件影響下,背叛了具有濃厚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社會和家族制度,可以說他們都在這時期更加認識了舊社會的問題和形成新社會的必要性。王光祈(1892―1936)③在當時的四川渡過了初期思想成型的階段,他接受了廢除科舉制度后的新教育,是近代知識分子④取代了士大夫的過渡時期的人物。從上述研究課題的認識,筆者以為王光祈研究為促進有關中國近現代的研究而有部分作用,特別是把清末以前的士大夫的改革活動跟清末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相比較,有其研究的意義。

      在中日,從來主要在音樂學領域中提到王光祈,與清末民國時期的其他知識分子相比,他沒引起研究者的注目⑤??墒?1980年以后,隨著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發(fā)展,有關清末民國時期研究中,在文化史、思想史、社會史等的領域中提到王光祈的論文都增加了,并且對王光祈的學術上的研究也加深了。目前情況下,在歷史學領域中王光祈的研究,我們首先必須驗證前人研究的成就。限于管見,本文明確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現狀并考察其研究的動向,同時提出今后的王光祈研究之課題⑥。

      一 、日本的王光祈研究

      日本的王光祈研究與后述的中國概況相比,現在還是不活躍。詞典只有後藤延子的詳述⑦,其他都在有關王的事項中提到而已。在日本初次提到王光祈的是岸邊成雄⑧,以后,除在中國近代史領域中第一次提到了王光祈研究之成就的小野信爾的論文⑨以外,大都限于部分敘述。如:丸山松幸⑩、三谷陽子B11、野村浩一B12、清水賢一郎B13、後藤延子(上列書)、江田憲治B14等,直至1900年代的日本,王光祈研究沒有大的進展。導致此情況的原因可以說,在文學、歷史學領域中進行的五四時期的研究時期,王光祈研究是以少年中國學會活動為主的,但是,因赴德后的研究資料不足而逐漸不活躍了。再者,中國音樂研究與依然主流的西洋音樂研究相比,現在還比較落后,因此在音樂學領域中也沒有值得注目之研究成就。不過,關于音樂學,近幾年在日本的中國近代音樂研究日益增多B15,期待這些成就對今后的王光祈研究產生積極影響。

      2000年以后,在音樂學領域中有岸邊成雄的文獻B16,在近現代史研究上有牛島憂子、田中有紀等的論文B17,還有牛島(同上)的文獻目錄和學會報告資料B18、藤井升三的書評B19。另有一部分提到王光祈的文獻:石川啟二、小野寺史郎等B20,還有系統(tǒng)地研究王的學問和思想之學會報告B21也在增加,這說明日本的王光祈研究是漸進的。

      二、中國的王光祈研究

      到現在為止,在中國發(fā)表的有關王光祈之文獻,可以概括如下。1936年王去世后至1980年,在中國提到王光祈的文獻有∶快人B22、《王光祈先生小傳》B23、《王光祈先生略歷》B24、舒新城B25、《王光祈先生追悼會特刊》B26、《追悼王光祈先生專刊》B27、《王光祈先生紀念》B28、周暢B29等。但是,1978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王光祈研究顯出較大的進展B30。第1屆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成都,1984年6月22日―27日)B31、王光祈先生誕生100周年紀念會(成都、1992年9月11日)B32等召開了之后,有了以下的成果:黎文、畢興、朱舟編《王光祈研究論文集》B33,韓立文、畢興編《王光祈年譜》B34、《王光祈生平簡介》B35、《王光祈文集〈音樂卷〉》B36、《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B37,馮文慈、俞玉滋選注《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上?中?下)B38,畢興、苑樹青編《黃鐘流韻集——紀念王光祈先生》B39等。這些專集的出版,雖然包含了不屬于學術論文的文獻,依然以音樂研究為主,不過,可以說這些成就給2000年以后的王光祈研究奠定了踏踏實實的基礎。

      除了以上的論文集所收的文獻以外,2000年以前還有很多提到了王光祈的文獻。在百科詞典和單行本上,有郭正昭、林端明、黃翔鵬、泰賢次、陳聆群、劉再生、劉鎮(zhèn)、李曦微等的文獻B40,在評傳、年譜、回想錄上,有韓立文、畢興的評論、年譜等成果B41,廖輔叔、趙沨、王鴻飛等的評論B42,魏時珍、劉仁靜等的回憶錄B43,此外還有楊超、張秀熟、李業(yè)道、肖羽編等的對王光祈文獻的研究B44,有金經言的德文博士論文的譯文B45,陳聆群的新資料報告B46,中華書局、朱岱弘、胡揚吉、中央檔案館編、王孟謙、馮文慈、俞玉滋等的文獻目錄B47。在音樂學領域中,有陳應時、管建華、韓立文、畢興、河山星、傅慶裕、何昌林、崔小玲等的論文B48;在音樂史中,有汪毓和、李業(yè)道、方惠生、朱舟、俞人豪、呂驥、黃翔鵬、李映發(fā)、伍國棟、鄭祖襄、余三樂等的論文B49;在思想史研究上,有俞玉滋、修海林、鐘善祥、趙榮光、黎永泰、劉平、趙沨、朱正威、林翎、彭麗、周旭光等的論文B50。

      2000年以后,對王光祈文獻的研究,有胡揚吉、金經言、劉再生、王勇等的論文B51;在音樂學領域中,有王洪生、徐行效、徐茜、郭瑩、鄭祖襄、陳應時等的論文B52;在音樂史研究上,有宮宏宇、楊永賢、明言、張蔭伯、泰樹基、羅天全、李巖、陳達波、李姝、張斌、譚曉鐘、候敏、任秀蕾、王勇、張彥、陳聆群、汪毓和、孫繼南、周柱銓、許康健、蕭梅、蔚欄、吳小龍、林睿晶、李嵐清等的論文B53;在思想史研究上,有胡郁青、丁曉紅、郭瑩、馮光鈺、林成西、許蓉生、趙曉玲、李永春、李世軍、潘娜、譚曉鐘、司麗靜、李榮、陳瑩、馮長春、黃民文等的論文B54。王光祈研究在政治史、社會史等的研究上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另外,舉辦了兩次頗具影響的有關王光祈研究的學術活動:2002年進行的王光祈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成都,12月18日至19日,并出版了《紀念王光祈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B55、2009年召開的《2009王光祈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成都,10月12日至14日)B56。

      三、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動向

      概括上述的中日王光祈研究之動向,可以整理如下B57。

      第一,王光祈研究的史料建設工作:(1)根本史料的研究——對王光祈文獻的調查和編目、對王光祈文獻的考證和校訂;(2)有關王光祈的資料研究——回想錄,王光祈在德國時期的有關資料;(3)編輯傳記和年譜等的工作。在資料研究中,在中國有以附上校注、索引、四川方言的王光祈譯名對照表等的馮文慈、俞玉滋的音樂論著選集為首,黎文、朱舟、韓立文、畢興、陳聆群、朱岱弘、胡揚吉等的成果,可以說這些工作對以后的王光祈研究深化具有劃時代的業(yè)績。此外,值得注目的有王勇的一連串的研究工作,就是明確了王光祈在德國時代的文獻、溫江王光祈紀念館和韓立文、畢興等的編撰年譜的研究成果。對于這些研究文獻,經過修訂增補,2009年出版的《王光祈文集》,對今后的王光祈研究有重大的影響。在日本的史料研究上,目前只有牛島憂子的文獻目錄,正在修訂過程中。期待在日本今后的王光祈研究上能沿用這本目錄。

      第二,關于王光祈在音樂學領域中的業(yè)績和歷史評價:(1)在近代音樂學研究上的考察——其西歐文化的容納和對中國音樂學的影響,與比較音樂學的關系;(2)在中國音樂史上的考察——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與音樂教育的關系;(3)在近代中國樂律學領域中的研究——與律學研究、調和調式研究等的關系。關于王光祈的音樂學之研究可以說在中國取得了最大的學術成果,到目前為止,一直是王光祈研究的主流。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岸邊成雄、林謙三、陳應時、何昌林、郭瑩、鄭祖襄等,現在的研究還在繼承著王光祈提出的研究課題。在日本這方面之研究中,王光祈逝世后經過1年的1937年,岸邊成雄寫的書評雖然是短文,不過,在這篇書評中,用西歐文獻考察了比較音樂學B58,在音樂學領域中對王光祈給予在學術史上的正確評價。該雜志所收的《附錄:民國的支那音樂史論文要目(上)》上,登載了民國時期的中國音樂研究文獻之調查報告,其中有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和其他4篇論文的介紹、楊沒累之評論B59,也可以說,這表明通過當時他跟瀧遼一、林謙三等一起設立的東洋音樂學會,進行中日學術交流的歷史背景。

      第三,在近現代史研究上的王光祈思想之解釋和歷史評價:(1)關于在清末民國初期他的思想形成之歷史背景的考察——與清末四川的社會、教育等的關系;(2)關于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中以少年中國學會、工讀互助團為主的活動之考察——與愛國主義、烏托邦、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的關系;(3)關于作為記者、作家的社會活動的考察——與勞動主義、農本主義、人道主義、帝國主義等的關系;(4)關于作為音樂研究者的社會活動的考察——與近代文化、民眾教育等的關系;(5)關于王光祈和儒學的考察——與孔子、大同思想、禮樂思想、新儒家思想等的關系;(6)關于王光祈和西歐文化的考察——與基督教、進化論、社會主義、德國文化、希臘文化等的關系;(7)關于王光祈的社會改革思想之考察——與少年中國主義、民族主義、諧和主義、民主主義等的關系。1936年至1990年,在中國,對王光祈給予了如下評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封建復古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等。由于時代思潮的影響而被忽視的王光祈思想之研究也逐漸前進,趙宋光、廖輔叔、周旭光等提到了對王光祈的再評價B60。其中值得重視的是,有的作者指出王光祈研究除了有個人的再評價,還有重新探討共產黨理論上的意義B61。2000年以后,關于他的禮樂思想和國樂觀的論文很多,不過,提到王的愛國主義和救國思想的文獻也增加了,還有系統(tǒng)地研究王光祈的社會思想之論文。如:李永春、馮長春、黃人民等。2000年以前,在日本對王光祈的歷史評價,是以無政府主義者B62、空想社會主義者B63、民族主義者B64等為主,沒有對王在德國度過了約16年的文筆工作和音樂研究的足跡之研究,也沒有對他的執(zhí)拗地提倡“諧和精神”的考察。有些如野村浩一提到王在五四時期的社會活動之研究,還有小野信爾對五四時期的王光祈全面地考察的論文,不過,因研究材料不豐富,對赴德后轉變?yōu)橐魳费芯康目疾觳粔颉?000年以后,在思想史上有牛島憂子、田中有紀的論文。牛島是由于弄清王光祈文獻的全貌而考察了他的音樂學形成的背景,并且歷史地解釋了王初期的主張“少年中國主義”與作為其根本理念的實踐與音樂史學的關系。田中是從王光祈和比較音樂學的關系上,對王光祈和國樂進行了研究,同時提出了發(fā)展王光祈研究的主要原因是趕上時代潮流的。筆者以為對王光祈的多面的解釋是說明不能根據既成概念解釋的民國時期之復雜的思潮,今后還應對他的思想提出多方面的考察。此外,跟藤井升三指出了有的作者在臺灣把孫文加以神化一樣,小野信爾也提到了有的作者在那里把王光祈加以理想化B65。

      從以上的中日王光祈研究之概況來看,雖然不能否定先行研究和資料批判的不足,不過,可以說1991年以后在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上有了很大的進展。特別值得注目的是,當年11月在重慶召開的“中國現代音樂史座談會”中提出了《關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學科建設的若干的建議》后,再提出了8點具體的建議B66。最近,在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之一的近現代音樂史上,關于近代音樂家的研究也正在推進B67。今后不僅在音樂學,而且在傳統(tǒng)性的歷史學中,必將獲得學術上的研究成果。

      四、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課題

      以上述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現狀為前提,筆者提出今后的王光祈研究之課題。

      第一,是王光祈研究的根本資料和有關王光祈的文獻之調查和整理之必要性。從作為王光祈著譯文獻的史料價值來看,這課題應該得到重視。如:李劼人(1891―1962)、曾琦(1892―1951)、魏時珍(1895―1992)、郭沫若(1892―1978)、蔡元培(1868―1940)、陳獨秀(1879―1942)、左舜生(1893―1969)、鄧中夏(1894―1933)、惲代英(1895―1931)、傅斯年(1896―1950)、宗白華(1897―1986)、李大釗(1889―1927)、毛澤東(1893―1976)、雷恩波斯特爾(Erich moritz von Hornobostel,1877―1935)、薩克斯(Gurt Sachs,1881―1959)等,王光祈在德國既是記者,又是音樂學者,因此他與民國時期的主要人物的關系很明顯。此外,趙爾巽(1844―1927)、趙爾豐(1845―1911)、吳虞(1872―1949)、胡適(1891―1962)、張聞天(1900―1976)、舒新城(1893―1960)、田漢(1898―1968)、蔣介石(1887―1975)、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等,當時與王光祈有關的人還多。另外,在他的著作上對日本的田邊尚雄(1883―1984)等同時代的日本音樂學者也有記述,所以對日本、東亞的音樂研究也是有意義的。從在序文、后記等中寫明的地方和日期的譯著文獻中,以王的性格和記者這個職業(yè)的特色來看,王的譯著文獻被各領域的研究者利用而驗證的意義也不在少數。此外,研究者在中日圖書館查閱有關王光祈之資料比較困難,并且近幾年在出版的過程中,由于發(fā)送電子郵件稿的原因,校對錯誤和誤寫等也持續(xù)增加。例如,在中日的文獻中有關王光祈文獻的誤寫和在生年、歿年上有不一致等。信息科學的進步,反而導致出現上述錯誤。從減輕下一代研究者之資料經費的負擔來看,期盼校正已經出版的目錄類、資料集的成果,以更正確的資料公開和出版。此外,還期盼有關在德國以及歐美的王光祈研究的調查得以深入進行。在2009年版的《王光祈文集》后,盼望有更進一步的為王光祈研究而編寫的有關王光祈文獻的專著完成。

      第二,是關于王光祈的音樂學(音律、音階、調等的理論研究)之再驗證的課題。如前所述,有的研究者把王置于近代中國律學的開拓者的地位,并且指出他的業(yè)績是使中國近代律學研究發(fā)展的第一步,特別值得關注。雖然限于一部分的成果,但他通過應用西歐音樂學,開創(chuàng)了具有世界性的中國律學,就是使這個研究領域的水準達到國際上的水平。針對這些考察,湯亞汀提到了王的研究不但偏向西洋音樂學的片面之史學研究B68等,關于王光祈對民眾音樂的認識也有多方面的評價B69。此外應該注意,為探討王的音樂研究而應該考慮他當時明確認識并寫下了在音樂學上的自我評價,筆者已經提起了這一點B70。加上如上所述的岸邊成雄在1930年代已用德語文獻論述了王光祈與西歐音樂學的關系一樣,王光祈研究必須依據音樂學研究,還有在音樂史上如何加深其學術研究的水平之課題。

      為了考證王光祈的律學研究,不能避開西歐的律學研究以及正史的史料批判,期待從當時的西歐音樂學和民國時期的音樂史學的兩個方面進行論證王的全部音樂研究文獻。同時,明代有代表性的科學研究的音樂理論書《律學新說》(1584年序)和《律呂精義》(1596年序)上,已考證了在17世紀的西歐進行理論化的十二平均律,而被認為在律學領域中留下了劃時代的業(yè)績之朱載堉(1536―1611),他的律學和王光祈的律學之比較研究是推動有關明代的應用科學、實踐文化的發(fā)展的研究以及關于近代中國文化的基礎研究。此外,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研究在西方音樂學、東方音樂學等研究領域中有了怎樣的影響,這些課題的考察也有現代意義。

      第三,是在思想史研究上的課題。近幾年在中日有關近現代中國研究的出版繁盛,不過,到目前為止,關于王光祈的民族主義、諧和主義、少年中國主義等的研究,也需要積極推動。同時,關于王光祈的思想研究,跟前述音樂學研究一樣,必須依據歷史學的研究成果來進行踏實的考證。只根據王光祈的言論和不完全的文獻,只從政治的側面來看,不可以輕而易舉地考證,如關于屢次提到他轉變的問題B71,還期待在民國時期的時代思潮下以實證的觀點重新研究B72。特別在王光祈思想研究領域中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之課題,是王光祈貫徹到底而明確提倡的民族主義。筆者以為這是今后在中國的民族主義研究上,擁有現代的價值之重要題目。到目前為止,對王的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以有關少年中國學會活動、有關在新文化運動思潮下的思想、有關與儒學關系的傳統(tǒng)思想下的思想等為主,全面地提到了王的民族主義的研究還不多。

      關于王光祈思想的研究課題,筆者以為如下:王光祈提倡男女平等、反封建社會,他的行為和主張總是包含了民主主義、反帝國主義、和平主義、人道主義等,他到晚年為止仍堅持了對孔子、禮樂的關心,并且以開創(chuàng)中國音樂史為目的而專攻了音樂學。研究者從這些王光祈之學術思想中是否發(fā)現中國近代思想的特性,這個研究課題,只有考察王光祈的言論之中的“民族主義”、“禮樂”等概念,才能深入討論,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同時,它既會牽涉到有關中國近代與儒學的關系的重新研究,又會牽涉到有關梁漱溟(1893―1988)、熊十力(1885―1968)、蔡元培等同時代的人物之研究,再加上它還可能涉及有關民國時期的時代思潮的基礎研究之任務。不僅有關王光祈的民族主義,而且關于他的進化論、少年中國主義、少年中國運動等的研究,都必定依據有關其他人物研究之成果,如:孫文(1866―1925)、梁啟超(1873―1929)、魯迅(1881―1936)、李大釗、胡適等B73之實證的比較研究。

      結束語

      對在歷史學領域中的歷史人物研究之意義,筆者以為它是關于其特殊性之中的普遍性的研究工作,又是把現階段的歷史解釋之一出示給后代的研究者。當然,它應避免根據自以為是的倫理印象被選為研究課題的主觀片面性,而應該立足于學術上的解釋來踏實地積累歷史事實,并把每一史實連起來。

      研討傳統(tǒng)歷史學之方法的現今,王光祈研究的重要任務,可能在各人有限的能力和條件之下,為提出研究課題而精心驗證的先行研究。筆者以為,只有通過這種研究,才能找到給中國近代史研究奠定基礎之可能性,也就會獲得有關東亞和西歐的近代之比較研究的┦棧?。?/p>

      編者注:本文是日本學者用中文撰寫的研究論文,由于文化的差異,行文有些艱澀,本刊作了必要的修改和┤笊。

      責任編輯:陳達波

      注釋:

      ①在本文,這詞所指的意思是作為社會改革的主體負責人的國民。以管見,20世紀以后的中國雜志上增加了國名、市民、平等、人民等記述。最近對于近代的“中國”、“東亞”等國家的概念,重新探討。

      ②例如,朱德(1886―1976)、彭家珍(1888―1912)、李劼人(1891―1962)、曾琦(1892―1951)、郭沫若(1892―1978)、陳翔鶴(1901―1969)、敬隱漁(1902―?)、趙景深(1902―1985)、巴金(1904―2005)等。

      ③從四川保路運動到辛亥革命的四川,五四時期的北京,從魏瑪共和國到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的柏林、波恩等,終生一直在這樣歷史變革下的王光祈,在各地主動參加社會改革運動。對王光祈的詳述,參見拙稿《少年中國主義與音樂史學——關于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王光祈之試論》(櫻美林大學研究院碩士論文,2000年,導師:丸山升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④一般認為士大夫所指的意思是既是學者,又是官僚的由科舉制度產生的知識分子。針對這一概念,本文的近代知識分子所指的意思是廢除科舉制度之后容納了西歐的近代文化以及思想的知識分子。

      ⑤例如,在包括日本的海外之王光祈研究,與郭沫若、胡適(1891―1962)、陳獨秀(1879―1942)等相比,還沒進展。

      ⑥本稿是修改而加工了四川音樂學院創(chuàng)立70周年紀念王光祈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成都市溫江區(qū)人民政府,四川音樂學院共同主辦,成都,2009年10月13日)的發(fā)言拙稿和牛島的碩士論文,2000年(上列論文)之一部分?!锻豕馄砦募匪罩鷵P吉編《王光祈研究文獻總目(1924―2009)》(上列書),巴蜀書社,2009年,第481―501頁是收羅殆盡王光祈研究文獻。關于本文不能提到的文獻,參見這篇目錄。

      ⑦后藤延子:《王光祈》,《近代中國人名辭典》,霞山會,1995年。

      ⑧岸邊成雄:《書評〈中國音樂史〉(王光祈著)》,《東洋音樂研究》第1卷第1號,1937年。此外《王光祈與林謙三的卓見》、《古代絲綢之路的音樂》,講談社,1982年,第184―185頁。

      ⑨小野信爾:《五四運動前后的王光祈》,《花園大學研究紀要》第22號,1990年。

      ⑩丸山松幸:《五四運動》,紀伊國屋新書,1969年,第138頁。

      B11H谷陽子:《亞洲琴箏之研究》,全音樂譜出版社,1980年,第20、142頁。

      B12R按搴埔:《1910代的思想世界之構造的轉換》,《近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巖波書店,1990年,第271―295頁。

      B13G逅賢一郎:《革命與戀愛的烏托邦——胡適的〈易卜生主義〉和工讀互助團》,《中國研究月報》573號,1995年。

      B14=田憲治:《少年中國學會》,《現代中國事典》,巖波書店,1999年。

      B15@如,榎本泰子《近代中國與西洋音樂——以上海音樂學院為主》,東京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橘田勳《在清末民初江南的文人琵琶之成立與展開》,大阪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等。參見以下文獻:東洋音樂學會編《東洋音樂研究》第1輯、第2輯、第2卷第1號―第4號、第2卷第1號―第4號、第9號―第42號、第43號―第73號,音樂之友社,1935年―2008年;《音樂文獻目錄 22、24―34》,音樂文獻目錄委員會,1994年―2008年。

      B160侗叱尚;《唐代音樂之歷史的研究 樂理篇 樂書篇 樂器篇 樂人篇 續(xù)卷》,和泉書院,2005年第49、68、76、95、96、98、102、110、139、141、146、160―162、169頁。

      B17E5河親:《少年中國主義與音樂史學》(上列論文),《王光祈與琴學——民國時期的中國音樂史研究之一面》,《明末思想文化之容納》,國際交流基金亞洲中心贊助第2屆日中琴學國際研討會,東洋琴學研究所,2002年,第129―137頁;田中有紀∶現代中國的國樂與傳統(tǒng)音樂——王光祈和比較音樂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中國肩負的任務》,UTCP,2008年,第143―156頁。

      B18E5河親穎嘀∶《王光祈文獻總目錄——附著譯年譜》,亞洲文化總合研究所出版會,2007年;牛島憂子:《清末民初的四川與王光祈》,日本現代中國學會第57屆全國學術大會,2007年;《王光祈之〈少年中國歌〉》,國際亞洲文化學會第17屆全國學術大會,2008年;《國民革命時期民國的民眾教育運動之一側面——以同中華書局的教育事業(yè)相聯的王光祈之社會活動為事例》,國際亞洲文化學會第18屆全國學術大會,2009年。

      B19L倬升三∶《牛島憂子〈王光祈文獻總目錄——附著譯年譜〉》,《亞洲文化研究》第15號,2008年。

      B20J川啟二∶《中國的教育獨立論之源流——少年中國學會與國家主義派》,山梨大學教育院紀要,Vol.7,2007年;小野寺史郎:《清季民初國歌的制定及其爭議——平衡國民性與民族性》,《中山大學學報》,第1期,2009年。

      B213了上列的學會報告之外,還有永見和子:《王光祈的思想——圍繞初期思想的形成》,廣島中國近代史研究例會,2008年,7月26日。

      B22?烊:《王光祈留德治樂》,《音樂季刊》第5期,1925年。

      B23!鍛豕餛硐壬小傳》,《時事新報》,1936年3月15日。

      B24!鍛豕餛硐壬略歷》,《音樂教育》第4卷第5期,1936年。

      B25J嫘魯;《自序、后記》,《王光祈旅德存稿》,中華書局,1936年,第1―2頁(轉載《王光祈先生之哀耗》,《時事新報》1936年2月28日)。

      B26!鍛豕餛砦募》(上列書)5,第490頁(轉載內部發(fā)行,南京,1936年3月15日)。

      B27!鍛豕餛砦募》(上列書)5,第490頁(轉載內部發(fā)行,成都,1936年4月19日)。

      B28M豕餛硐壬紀念委員會編《王光祈先生紀念》,上海出版社,1936年。

      B29V艸:《紀念王光祈先生》,《人民音樂》第1期,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年。

      B302渭以下文獻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概述:汪毓和:《中國現代音樂史綱(1949―1986)》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第245―249頁、第261―263頁;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音樂年鑒》,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2000年等。

      B313魷者70多名。參見《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在成都舉行》,《音樂探索》第3期,1984年;李業(yè)道:《紀念王光祈先生》,畢興、苑樹青編《黃鐘流韻集―紀念王光祈先生》,成都出版社,1993年(以下簡稱《黃鐘集》),第25―29頁等。

      B323魷者120多名。參見《王光祈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簡報》,《黃鐘集》第583―586頁、《出席王光祈先生誕辰100周年紀會人員名》 (上列書),第587―591頁,文治;《王光祈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及學術交流綜述》,《音樂研究》第4期,1992年(也登載于《人民音樂》第2期,1993年)等。

      B33@櫛?、遍e恕⒅熘郾:《王光祈音樂論文選》(成都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四川音樂學院,1985年。

      B34:立文、畢興編:《王光祈年譜》,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

      B35N陸縣王光祈紀念館編印:《王光祈生平簡介》,1990年。

      B36K拇ㄒ衾盅г罕:《王光祈文集 音樂卷》,巴蜀書社,1992年。

      B37!鍛豕餛砦募》(上列書)5,第493頁(轉載四川音樂學院編:《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1992年)。

      B387胛拇取⒂嵊褡萄∽:《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上?中?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

      B39!痘浦蛹》(上列書)。

      B409正昭、林端明:《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五四人的悲劇形象及其分析》,百杰出版社,1978年;黃翔鵬:《王光祈》,《中國音樂詞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輯部編印,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泰賢次:《王光祈》,《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陳聆群:《王光祈》,《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9年;劉再生、劉鎮(zhèn):《嘔心瀝血地傳播音樂火種的人》,《中國音樂史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李曦微:《王光祈》,《音樂百科詞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輯部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

      B41:立文、畢興:《音樂學家王光祈生平事略》,《音樂探索》創(chuàng)刊號,1983年;《王光祈生平大事及主要著述表(續(xù)一)―(續(xù)三)》,《音樂探索》第2期、第3期、第4期,1985年;《王光祈生平綜述》,《音樂藝術》第2期,1986;《辛苦的探索者―記著名音樂學家王光祈的一生》,《王光祈文集(音樂卷)》,巴蜀書社,1992年;《獨上昆侖發(fā)巨聲―音樂學家王光祈》,《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第1卷,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B42A胃ㄊ:《紀念王光祈先生》,《音樂研究》第3期,1980年;《獨上昆侖發(fā)巨聲——王光祈詩如其人》,《人民音樂》第6期,1983年;趙沨:《〈王光祈年譜〉前言》,《音樂探索》第2期,1988年;王鴻飛:《我國第一位探索音樂學的理論家——王光祈》,《北方音樂》第3期,1991年。

      B43N菏閉:《記憶王光祈》,《音樂探索》第3期,1984年;劉仁靜:《懷念王光祈先生》,《音樂探索》第3期,1984年。

      B44Q畛:《“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開幕詞》,《音樂探索》第3期,1984年;張秀熟、朱舟:《在“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上的議和》,《音樂探索》第3期,1984年;李業(yè)道:《紀念王光祈先生——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閉幕式發(fā)言》,《音樂探索》第4期,1984年;肖羽毛編輯:《少年中國學會》,《中國音樂家趣聞軼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

      B45M豕餛(金經言譯):《論中國古典歌劇(1530―1860)》,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輯,《音樂學叢刊》第2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年,第127―170頁。

      B463埋鋈骸謾緞錄王光祈的音樂論文》,《音樂藝術》第1期,1984年。

      B47!鍛豕餛礪玫攣魑鬧作十八篇存目》,《王光祈旅德存稿下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第684―686頁;《王德著譯一覽》,《王光祈著譯各種書籍一覽表》上列書,第696頁;《王光祈著譯各種書籍一覽表》,《未來將材之陶養(yǎng)》,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第82頁;《王光祈著譯各種書籍一覽表》,《德國工役制度》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第83頁;朱岱弘:《王光祈音樂論著述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1983年;《王光祈著作文章及有關資料目錄》,《音樂研究》第3期,1984年;胡揚吉編《王光祈著述及研究資料總目》,《黃鐘集》(上列書),第498―641頁;中央檔案館編《中央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資料作者篇名索引(個人部分)》第一冊,1990年,第208―213頁;王孟謙:《音樂界名人親賜手筆緬懷景仰王光祈博士》,《吉林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1990年;馮文慈、俞玉滋編《王光祈著譯論文目錄》,《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下冊》(上列書),第189―192頁。

      B483掠κ:《“變”與“閏”是清角和清羽?——對王光祈“燕調”理論的質疑》,《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1982年;管建華:《試評王光祈的比較音樂學觀點》,《音樂探索》第1期,1984年;韓立文、畢興:《試評王光祈關于音樂本質和社會功能的論述》,《音樂研究》第4期,1984年;河山星:《王光祈兒歌九首評析》,《人民音樂》第11期,1985年;傅慶裕:《關于王光祈〈翻譯琴譜之研究〉的研究》,《中國音樂》第3期,1985年;何昌林:《王光祈先生釋“變”與“閏”》,《藝苑》第3期,1985年;崔小玲:《試析王光祈論“聲韻音樂”讀〈論中國古典歌劇〉札記》,《藝苑(音樂版)》第2期,1989年。

      B49M糌購:《五四時期的音樂理論和王光祈、豐子愷等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第53―57頁;李業(yè)道:《王光祈的音樂史學方法和學風:為“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而作》,《音樂探索》第4期, 1984年;方惠生、朱舟:《王光祈為什么要改學音樂》,《人民音樂》第4期,1984年;朱舟:《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述評》,《音樂研究》第4期,1984年;俞人豪:《王光祈與比較音樂學的柏林學派》,《音樂探索》第3期,1986年;呂驥:《紀念王光祈先生百年誕辰》,《音樂探索》第1期,1993年;黃翔鵬:《音樂學在新學潮流中的顛簸——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百周的隨想錄》,《音樂探索》第1期,1993年;李映發(fā):《王光祈與少年中國學會》,《四川文物》第1期,1993年;伍國棟:《民族音樂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1997年,第8頁;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第85―89頁;余三樂:《惲代英與王光祈——五四時代同始異終的典型》,《北京黨史》第4期,1998年。

      B50S嵊褡獺⑿蘚A:《論王光祈的音樂思想》,《音樂研究》第3期,1984年;鐘善祥:《王光祈的“諧和”思想和“國樂”觀》,《音樂探索》第4期,1984年;趙榮光:《有關王光祈評價的一些理論問題:在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上的發(fā)言》,《音樂探索》第1期,1985年;黎永泰、劉平:《王光祈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探討》,《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第3期,1985年;趙沨:《真誠的愛國主義者、博學的音樂學家王光祈》,《音樂探索》第2期,1985年;朱正威:《五四時期王光祈的思想剖析》,《近代史研究》第4期,1988年;林翎:《真誠的愛國主義者、博學的音樂學家王光祈》,《中國近現代音樂家的故事》,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第29―38頁;彭麗:《王光祈、青主發(fā)展“國樂”觀之探微》,《齊魯藝壇》,1991年;周旭光:《閃耀在王光祈著述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人民音樂》第4期,1992年。

      B51:揚吉:《王光祈研究資料目錄(增補部分)》,《音樂探索》第1期,2003年;金經言:《王光祈論文二篇》,《中國音樂學》第4期,2004年;劉再生:《王光祈致李華萱書信五則新浮現——李華萱〈音樂奇零〉一書初探》,《音樂研究》第4期,2007年;王勇:《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樂學之路的“足跡”分析——王光祈留德生涯與西文著述研究》,上海文藝音像出版社,2007年(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B52M鹺檣:《王光祈〈聲樂心理學〉分析》,《樂府新聲》第1期,2002年;徐行效、徐茜:《20世紀中國聲樂心理學術研究的回顧與思考》,《音樂研究》第2期,2002年;城郭瑩:《對“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史料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音樂研究》第2期,2002年;鄭祖襄:《也談宋代文獻中的“變”與“閏”》,《音樂研究》第4期,2003年、《從音樂實踐認識傳統(tǒng)音樂學理論——評黃翔鵬〈中國傳統(tǒng)音樂180調譜例集〉》,《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陳應時:《樂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樂律學探微:陳應時音樂文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8―9頁。

      B539宏宇:《王光祈初到德國》,《黃鐘》第3期,2002年、《王光祈與德國漢學界》,《中國音樂學》第2期,2005年;楊永賢:《音樂學家王光祈評述》,《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期,2002年;明言:《作為新音樂批評家的王光祈——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110周年》,《音樂探索》第1期,2002年;張蔭伯、泰樹基:《人格的魅力——王光祈音樂學研究的啟示》,《音樂探索》第1期,2003年;羅天全:《論王光祈在中國音樂史上的主要成就》,《音樂探索》第1期,2003年;李巖:《直行終有路,何必計枯榮——四川溫江王光祈社會活動暨學術研討會綜述》,《音樂探索》第1期,2003年;《王光祈新書、文、事考》,《音樂探索》第3期,2003年;陳達波、李妹:《王光祈與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音樂探索》第2期,2003年;張斌:《王光祈覆蔣介石電本意辨析》,《音樂探索》第2期,2003年;譚曉鐘《王光祈五四時期的文化選擇述評》,《音樂探索》第2期,2003年;候敏:《宗白華與王光祈的友誼與共識》,《文史雜志》第6期,2004年;任秀蕾:《淺談王光祈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貢獻》,《曲靖師范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王勇:《王光祈與〈SINICA〉》,《音樂藝術》第4期,2004年、《還歷史一段真相——關于王光祈留德原因的重新考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2007年;張彥:《王光祈的救國之路》,《文史雜志》第6期,2005年;陳聆群:《音樂學家王光祈及其音樂理論著述》,《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5―258頁;汪毓和:《王光祈及其音樂理論研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51―256頁;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史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2―457頁;許康健:《前行終有路 何必計枯榮——重讀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人民音樂》第9期,2006年;蕭梅:《中國大陸1900―1966: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第24、25、32、36、90、109、148、149、262、277、278頁、第214、440、453―456、461頁;蔚蘭:《毛澤東惦記王光祈》,《黨史博采(紀實版)》第3期,2007年;吳小龍:《少年中國學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林睿晶:《王光祈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貢獻》,《龍巖學院學報》第2期,2008年;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王光祈》,《音樂探索》第2期,2008年。

      B54:郁青、丁曉紅:《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王光祈音樂思想探析》,《音樂探索》第4期,2001年;郭瑩:《王光祈“禮樂復興”思想及其成因初探》,《音樂探索》第4期,2001年;馮光鈺:《禮樂興邦復興中華——紀念王光祈先生誕生110周年》,《云南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林成西、許蓉生:《王光祈的空想社會主義及其實踐》,《音樂探索》第3期,2003年;趙曉玲:《王光祈的寂寞與少年中國學會的分裂》,《音樂探索》第4期,2003年;李永春:《〈少年中國〉與五四時期社會思潮》,湖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論王光祈的“少年中國”理想》,《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李世軍:《試論王光祈民族文化新音樂思想》,《中國音樂》第1期,2003年;潘娜:《試論王光祈的國樂思想》,《中國音樂》第3期,2004年;譚曉鐘:《論王光祈20世紀初的文化取向》,《文史雜志》第6期,2006年;司麗靜、李榮:《王光祈愛國思想》,《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陳瑩:《王光祈民族性國樂觀研究》,《音樂天地》第11期,2007年;馮長春:《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第248―258頁;黃民文:《王光祈的社會改造思想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王光祈早年思想發(fā)展探析》,《邵陽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

      B552渭馮光鈺:《禮樂興邦復興中華——紀念王光祈老師誕生110周年》(上列論文)、李巖:《直行終有路,何必計枯榮——四川溫江王光祈社會活動暨學術研討會綜述》(上列論文)等的論文。關于本論文集,見四川音樂學院編輯:《王光祈文集》(上列書)5,第496頁。

      B568沒嵫請了來自中國各地及海外的專家、學者等正式代表,各研究者對王光祈研究的專題進行了討論和學術交流,認為本會在王光祈研究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

      B576愿魑南椎南曄,參見上列各節(jié)。

      B580侗叱尚:《德國的比較音樂學之發(fā)祥(上)》,《東洋音樂研究》第1卷第1號,東洋音樂學會,1937年、《德國的比較音樂學之發(fā)祥(下)》,《東洋音樂研究》第1卷第2號,東洋音樂學會,1938年。

      B59!陡鉸:在民國的支那音樂史論文要目(上)》,《東洋音樂研究》第1卷第1號,1937年。王光祈:《中國樂制發(fā)微》,《中華教育界》第17卷第8期,1928年、《中國音樂短史》,《中華教育界》第17卷第6期,1928年、《中西音樂之異同》,《留德學志》第1期,出版年不明、《中國音律之進化(續(xù))》,《新中華雜志》第1卷22期,1932年,這4篇論文和楊沒累:《評論王光祈論中國樂律并質田邊尚雄》,《民鐸雜志》第8卷第1期,出版年不明。

      B60U運喂:《有關王光祈評論的一些理論問題》,《音樂探索》第1期,1985年;廖輔叔:《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王光祈的著作和思想》,《黃鐘集》,第30―36頁;周旭光:《閃耀在王光祈著述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人民音樂》總第319期,1992年等。

      B61B梨:《王光祈音樂學上的貢獻》,《黃鐘集》,第13頁。

      B62M梟剿尚:《五四運動》(上列書),第138頁。

      B63=田憲治:《少年中國學會》(上列書),第532頁。

      B64:筇傺幼印鍛豕餛懟(上列書),第813頁。

      B65P∫靶哦:《五四運動前后的王光祈》(上列論文),第214頁。

      B663埋鋈:《1991年的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四)》,《中國音樂年鑒1992》,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8―99頁。

      B67S泄卣廡┏曬,見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輯、向誕生主編:《中國近代音樂家傳》第1卷―第4卷,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B68L姥峭:《西方民族音樂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歷史與現狀的評估》,《音樂藝術》第2期,1998年,第21―22頁。

      B69Q鉅皸:《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下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第1069頁;蕭梅:《中國大陸1900―1966: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上列書);牛島憂子:《序文》,《王光祈文獻總目錄——付著譯年譜》(上列書),第6―7頁等。

      B70E5河親印鍛豕餛磧肭傺А—民國時期的中國音樂史研究之一面》(上列論文),第129頁。

      B71I狹械耐跤?、小見W畚畝賈賦雋送醯淖變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失戀,針對他們的看法,筆者在拙論上提到了王的社會改革的理念有連貫性,它只不過是轉變的原因之一而已。

      B72@如,關于近幾年的研究動向,參見飯島涉、久保亨、村田雄二郎編輯:《中華世界與近代》,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等。

      B73@如,在日本,齊藤道彥:《五四時期之思想狀況——李大釗的少中國主義》,《講座中國近代史》第4卷,1978年,第245―270頁;丸山松幸:《民國初年的調和論》,《中國近代的革命思想》,研文出版社,1982年,第217―229頁等。

      猜你喜歡
      歷史學
      清史教學中的西方學者若干觀點商榷
      大眾文化背景下史學娛樂化傾向探微
      大眾文化背景下史學娛樂化傾向探微
      論關于西方音樂史學學科定位的思考
      “互聯網+”時代的歷史學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歷史微故事的選取原則以及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應用
      透過歷史學的塵??粗嗅t(yī)
      近十年竹枝詞研究述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建設
      麻江县| 荆门市| 广东省| 屯门区| 温宿县| 芮城县| 永丰县| 惠安县| 云安县| 皋兰县| 和硕县| 尉犁县| 当涂县| 安新县| 彝良县| 卢氏县| 湘潭市| 闵行区| 涞水县| 揭阳市| 凤台县| 寻乌县| 虎林市| 壶关县| 沙洋县| 玉屏| 和顺县| 汝阳县| 德昌县| 扎兰屯市| 尼勒克县| 日照市| 涟源市| 监利县| 金华市| 汽车| 昭觉县| 宁津县| 新营市| 合山市|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