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鳳,李賀薇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謝晶日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從事臨床、教學與科研30余載,尤其對脾胃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有幸隨診其側,現將導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寶貴經驗總結如下,與同道分享。
胃食管反流病(C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與食管外的疾病,臨床上以燒灼、泛酸、胸骨后灼痛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飲食、睡眠及工作,并可以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屬中醫(yī)學中“吞酸”、“嘔吐”、“郁證”、“反胃”等證范疇。近年來,本病在亞太地區(qū)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且單純西藥治療易于復發(fā)。謝師在臨床中強調中西相參,詳析病機,慎立治法,準確辨證,精當用藥,對本病療效頗佳。
本病病位在胃及食管,但也涉及肝膽脾,病機總由氣機升降失常。謝師強調六腑以降為順,“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升降相因,則氣化氤氳,生化氣血津液,灌輸臟腑經絡、四肢百骸。脾不升清,無力抑制濁氣上逆。脾胃氣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肺失清肅,胃失和降均可引起噯氣?!夺t(yī)宗必讀》云:“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愁,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郁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备文憣倌?,主疏泄,脾胃屬土,主升降,人的消化功能離不開脾胃肝膽。木能疏土,膽汁之降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運輸。在病理情況下,肝氣旺則木橫逆克土,肝氣虛則木不疏土而壅滯,肝血虛則脾胃失養(yǎng),肝火盛者灼爍胃陰;邪侵膽則逆在胃,令胃氣上逆,膽熱則液泄,使人口苦嘔逆。
《素問·逆調論篇》日:“胃者,六腑之海,其氣宜下行”。胃氣通降,則水谷隨胃氣傳導入腸;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水谷隨之上泛于食管,發(fā)為胃食管反流病諸癥。所以在治療中謝師以和胃降逆、通腑降氣為基本治療方法。
肝氣不疏,橫逆犯胃,則胃酸過多,并隨胃氣上逆反流到食管而吞酸,引起燒心和胸骨后灼熱疼痛。故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說:“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為酸也?!敝斓は?“吞酸者,濕熱布積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間。”中醫(yī)學認為,肝性如木,喜條達舒暢,惡抑郁。若肝疏泄正常則氣機條暢,氣血和調,心情開朗;若肝疏太過或“肝疏不及”,則克伐脾土,表現為腹脹、脅肋脹滿、反酸、燒心等。故采用疏肝理氣、調和肝脾使肝氣得疏,脾胃健旺。
本病基本方藥用瓜蔞、決明子、當歸、郁李仁、枳實、檳榔、大黃、黃連、旋覆花、代赭石、煅瓦楞、枳殼等,辨證加減。
胃脘脹氣,攻撐作痛,痛連兩脅,噯氣,泛酸,呃逆,嘈雜,心煩易怒,舌邊略紅,脈弦。在上方基礎上,佐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加減,重用柴胡、枳殼等。
病程纏綿,胃脘嘈雜隱痛,饑飽均作,口苦粘膩,惡心納少,咽干欲飲,劍突下或胸骨后正中灼熱,灼痛陣陣,夜間入睡易醒,大便干,數日一行,舌苔黃膩、質紅,脈細弱。加用藿香、佩蘭、黃連、黃芩等。
表現為情緒抑郁,兩脅脹滿,不思飲食,腹脹便溏,惡心欲吐,噯氣吞酸,面色不華,脈濡細無力。加用柴胡、白術、白芍、當歸、茯苓、郁金等。
癥見脘腹脹痛,攻竄作脹,疼痛隱隱,舌有瘀斑,或舌下靜脈怒張,脈澀不暢。加用赤芍、川芎、延胡索、生蒲黃、五靈脂、制香附、郁金、烏藥等。
泛吐酸水,嘔吐清涎,胃脘隱痛,脹悶不舒,喜暖喜按,納差,喜熱飲,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脈沉遲。加用黃芪、白芍、甘草等。
本病易于反復發(fā)作,常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舒等誘因而加重,故預防復發(fā)應重在調理保養(yǎng)?,F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激烈,壓力大,易造成精神緊張,從而誘發(fā)本病。改變生活方式,包括限制飲酒和戒煙;減少或避免進食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食物,如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濃茶以及患者個人經歷中認為與反流癥狀加重有關的食物;避免過飽、餐后仰臥和睡前進食;不穿緊身衣服;肥胖者減肥等,有助于改善胃食管反流癥狀。患者戒煙酒,生活規(guī)律,睡眠充足,情緒樂觀,將有助于預防復發(fā)。
患者,女性,50歲,2010年9月8日就診于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颊邿o明顯誘因出現胸骨后燒灼感3年,加重2周。伴有反酸,燒心,心煩易怒,急躁。兩脅脹滿,不思飲食,腹脹,便秘,脈弦。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改變,慢性淺表性胃炎。謝師辨證屬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制酸止痛,藥用柴胡15g,佛手 10g,砂仁 10g,蘇子 15g,生大黃 10g,枳殼 15g,檳榔15g,黃連 15g,吳茱萸 15g,旋覆花 15g,代赭石 20g,浙貝母35g,煅瓦楞 25g,烏賊骨 25g,茯苓 l0g,炒白術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日后復診,大便已通,反酸緩解,胸骨后,燒灼感明顯減輕。原方去生大黃,續(xù)服半月,上述病情明顯緩解。隨訪至今,患者未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