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教育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有效方略——又論高等教育中的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

      2011-04-02 07:40:21劉中頊
      城市學刊 2011年3期
      關鍵詞:受教育者教育資源公平

      劉中頊

      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是現代教育中全球任何國家和地區(qū)都存在的普遍問題。今天的社會進步已經使人們把教育公平視為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在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教育效率也是各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決不能輕視的重要問題。任何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都不能不同時注重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但是追求教育的公平與追求教育的效率之間,卻往往會存在一定的矛盾。因為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二者不可能都得到充分的滿足,只能在這二者之間努力尋求最佳的平衡點。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呢?我們認為采取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方略就是這種最佳平衡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

      一、公平與效率是現代教育必然的追求

      人類自有教育以來,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問題就產生了。在我國的古代,教育公平的問題雖然一開始就存在,但卻沒有成為社會關心的問題。因為在統(tǒng)治者看來,“學在官府”是理所當然的,知識與老百姓無關;而老百姓也還沒有強烈的獲得教育公平待遇的自覺意識,因為他們也覺得讀書學習理所當然是貴族統(tǒng)治者的權利。隨著社會發(fā)展,學術下移,雖然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但是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大量不公平現象的存在,使教育不公平的問題被當時不平等的大量政治經濟現象所遮蔽,因為社會政治權利與經濟利益分享的不公平,是人們當時最切身的問題。而老百姓無錢上學,不能享受教育的權利,只怪自己家里太貧窮,有錢才能進學堂,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他們連家庭和個人的貧困,都沒有深刻認識到是由于階級壓迫與剝削造成的,就更難認識到社會的教育資源是屬于全社會成員的公共資源了。正是因為封建社會和舊時代人們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的局限,使社會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的嚴重問題,未能引起人們應有的關注。

      社會發(fā)展到現代,教育公平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早在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提出,所有兒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因此兒童不應分貧富、性別,全部入校學習。[1]新中國建立后我黨就一直注重讓人民享有教育公平的權利。教育家吳玉章認為,教育是人民大眾的事,要向工農大眾開門。他認為要振興中華必須普及和提高教育。[1]1959年4月18日,周恩來總理在《我們在文化教育戰(zhàn)線上的任務》中指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必須采取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辦法……我們必須特別注意提高各類學校的教學質量”,“而且應當首先集中較大力量辦好一批重點學校,以便為國家培養(yǎng)更高質量的專門人才,迅速促進我國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盵2]這里就同時涉及到了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問題。

      教育公平既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之一。因為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發(fā)展前景與他所受到的教育是有密切關系的。雖不能說每個受到了良好教育的人,就一定比每一個未受良好教育的人的發(fā)展結果都要好;但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一個人的發(fā)展與他所受的教育確實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每個人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教育質量的優(yōu)劣,給他個人的發(fā)展提供的平臺是不一樣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個人要在社會中獲得充分的發(fā)展,獲得應有的美好前途,他首先就必須在接受教育方面爭取到他應有的公平待遇。所以教育公平在當代必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另一方面,社會發(fā)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同樣是與教育息息相關的,因此現代社會也同時向教育提出了教育效率的問題。侯懷銀、閆震普認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以培養(yǎng)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的一種社會實踐和個體生命實踐相結合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活動領域與實踐形態(tài)之一。這一實踐形態(tài)的效果如何,對人類自身發(fā)展的作用如何,是這一以人為主要對象的實踐活動水平高低的體現?!盵3]在古代社會中,社會發(fā)展與教育的關系雖然同樣客觀地存在著,但是古人對于教育與社會發(fā)展關系的認識與感受并沒有現代人這么強烈和深刻,因此人們對于社會發(fā)展與教育的關系,也不如今天這樣的重視。自世界產業(yè)革命以后,現代科技與教育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力,使現代社會對教育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認識變得自覺而深刻。

      在中外教育交流史上,古代中國是世界各國學習的榜樣,中國屬于文化教育輸出的帝國。但是當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中國出現了千年以來的大變局。中國在全世界的地位由中心滑向邊緣,由文化輸出大國變?yōu)榱宋幕斎氪髧?。尤其?894年甲午戰(zhàn)爭慘敗之后,中國朝野對教育興國有了新的認識,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對于教育興國更是充滿激情。1898年到1903年,不僅中國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官員學者去日本考察教育,日本也通過各種途徑將它 30年來教育改革的經驗和模式介紹給中國。但是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是一個四分五裂、戰(zhàn)爭頻仍、烽煙遍地的時代,統(tǒng)治者不僅無心規(guī)劃和發(fā)展教育,連教育的主權都沒有完全掌握。盡管中國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懂得國家發(fā)展強盛與教育的密切關系,但卻不可能實現教育強國的理想。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堅決地收回了教育主權,并大力發(fā)展人民教育。但是由于舊中國留下的爛攤子,無論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文化教育基礎都非常落后,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缺少現代科學內容,而充斥著儒家思想文化那一類大大落后于現代社會生活的東西。因此封建的教育不可能為現代科技文化的教育提供應有的基礎和現代教育人才。即使這種極其落后的教育,也只限于少數人享有教育的機會,廣大的勞苦大眾基本上不能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所以新中國建立之后,既要突出地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也同時必須解決培養(yǎng)大批的現代科技人才,解決教育如何適應現代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效率問題。現在黨和政府都常提“教育為本”、“科教興國”,甚至還有專家提出“到了再喊‘教育救國’的時候了”,[4]其急切之態(tài)躍然紙上。說“教育興國”是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角度,來看教育對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的。說“教育救國”雖然有些言之過甚的色彩,卻也是從憂患意識和危機感來急呼教育是關乎國家的生存競爭的大事的??梢娺@些話都是偏重于教育的效率問題。

      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出國家需要的又好又多的人才。無論是好是多,都是從教育效率的層面來談教育的。國家的發(fā)展,誠然需要有充足的可用之才;但是決定國家發(fā)展的關鍵不僅在乎人才的數量,更在于人才的質量。軍事上常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俗語,這就是比喻人才隊伍中普通人才雖不可少,而杰出人才才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所在。一個國家的教育只有能夠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杰出人才,才能給國家發(fā)展的高水平提供可靠的保證。只有國家發(fā)展的高水平、高速度,才能使國家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因此說教育興國,甚至說教育救國都是強調教育對于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十分重要的意義,都是充分強調現代教育確實關系到一個國家能否興旺發(fā)達、生存發(fā)展的大計。在今天的世界教育格局中,國與國之間不僅要比教育的公平,同樣也要比教育的效率。當然教育公平的實現中也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率,而教育效率真正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時,也在科學的意義上體現出了教育的公平,這是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性。但是當二者產生矛盾時,許多國家就還來不及過多地注意教育公平,而是更多地注重教育的效率,因為在世界日趨激烈的人才培養(yǎng)競爭中,教育效率更加關系到國家目前的急需。但是無論如何,當代任何國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忽視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任何一個方面。因此,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追求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追求。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確實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滑坡也是社會關注的新問題。因此,蔣宗禮教授就曾撰文突出地強調要“科學施教,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教育效率和質量”。[5]

      二、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關系的辯證性

      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關系中既存在互相聯系依存的關系,也同時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既有對立性也有同一性。我們認為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同一在于二者在教育目標實現的大方向上,有著共同的趨向性。因為教育公平的實現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普遍性是直接相關的,接受教育的人越多,受惠者越多,教育公平實現的范圍就越大,反之則說明教育公平性越差。而從總體上講受教育的人數越多,培養(yǎng)的人才越多,也說明教育的效率越高。這就是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教育的開展必須依賴教育資源的平臺,沒有教育資源的支撐,教育就不可能開展。我們所說的教育資源是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涉及的所有資源,包括設施資源、教師資源、人力管理等等資源的總和。既然教育的開展必須建立在教育資源的平臺上,那么我們又知道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資源,相對于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來說總是有限的。因此教育的普及程度總會受到教育資源有限性的制約,是不可能絕對地滿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的。尤其是從教育的質量效益出發(fā),有時還必須集中一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給一些特殊的受教育者優(yōu)先使用,這樣就必然要打破平均主義,甚至要在一定的程度上違反某種公平性原則。這樣就出現了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追求的不一致性,也就是矛盾性。那么如何處理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呢?我們認為就是要對這一矛盾具有辯證的認識和處理,在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雙向追求中兼顧平衡。

      上文已經說過,在現代教育中教育質量的高低,教育發(fā)展的水平是關系到國家興衰安危的大計。在這個競爭激烈,挑戰(zhàn)嚴重,國家有實力才有話語權、發(fā)展權,才有安全保障的現實世界中,任何國家都必須加緊培養(yǎng)和造就自己國家高質量、大數量的人才。我國發(fā)展戰(zhàn)略中又好又快的總方針,就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充分體現。我們認為“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這充分說明,好比快更加重要,質量是第一位的。沒有快不行,而沒有好更不行。我們培養(yǎng)了一萬個運動員,卻沒有一個能拿世界冠軍的話,那就不能說有高效率。我們只培養(yǎng)了五千個運動員,但其中有十個人能拿世界冠軍,這效率就比前者的要高。當今世界只有高精尖的人才,才能使國家真正強大。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大量的普通人才,這是肯定的;但是國家的發(fā)展更離不開高精尖的人才,這也是肯定的。因為沒有質量,只有數量的任何發(fā)展都不是真正的發(fā)展。國家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頂尖級人才,才能充分保證我國科技進步,建設發(fā)展的先進水平和領先的水平。

      我們既要關注教育發(fā)展的效率,也必須同時關注教育發(fā)展的公平,這才是正確的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尤其在今天,這二者絕不可以偏廢。因為我們盡管很強調教育的效率,但是教育的高效率也必須在穩(wěn)定的國家環(huán)境中才可能實現。作為社會公平重要體現的教育公平,在當今如果不大力推進,它將可能引發(fā)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那樣也將會嚴重地影響國家的發(fā)展,當然也同時會影響教育的效率。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這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兼顧教育的公平與教育的效率。

      從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一致性關系來說,實現教育的公平,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因為國家和地區(qū)潛在的杰出人才,并不只是產生在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也不只產生在經濟條件富裕的家庭,也不只產生在都市城鎮(zhèn),也不只產生在某一民族。所以,實現教育公平就能在更加廣泛的區(qū)域內發(fā)現和培養(yǎng)潛在的天才人物。實現教育公平就能排除許多因人情關系等不利于人才選拔的因素,使一些本來就沒有天資潛力的人占據不該占有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讓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接近于源盡其用,為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和杰出人才發(fā)揮更大的效率。

      從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另一方面來看,社會教育效率的提高,既然包含了量與質的提高,那么受教育者數量的擴大,培養(yǎng)人才數量的增多,與教育公平的實現是一致的,此不必贅言。關鍵是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中將要占用更多的、更優(yōu)的教學資源,從而使社會其他受教育者獲得的教育資源相對減少,不能很好地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這確實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把眼光放遠一點,從國家發(fā)展的迫切需要,甚至從國家興旺,國家安全的角度著眼,這樣的教育效率的追求也是具有合理公平性的。因為我們要求實現教育公平的最終目的,既要保證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基本發(fā)展,又要盡可能地保證每一個受教育者人盡其才的充分發(fā)展,尤其是有成為杰出人才潛力者的充分發(fā)展。根據美國學者羅爾斯正義原則的優(yōu)先性規(guī)定,“如果自由不夠廣泛,那么代表的公民應當發(fā)現這種情況總的來說對他的自由仍是有利的?!盵6]3-4依此而言,如果某些受教育者的充分發(fā)展,即算傷害了弱者暫時的充分發(fā)展(但必須保證弱者的基本發(fā)展),而弱者只要認識到了讓一部分強者優(yōu)先充分發(fā)展,確實是對全社會每個成員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符合弱者、弱勢群體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那么這種優(yōu)先性就符合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

      教育的基本目標不僅要體現公平,同時也要以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人才為目的,而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是要讓社會更好更快的發(fā)展,而社會更好更快地發(fā)展,最終還是造福于這個國家的所有公民。而且經濟的發(fā)展,也能夠改善教育資源的不足,這樣也可以從另一方面加速教育公平的實現。因此,在一定的條件下,為著全體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某些受教育者的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損失,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值得的。這也是羅爾斯《正義論》中提出的:“自由為了自由本身”而受到限制,那是公平正義的。[6]242-243

      三、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全面追求

      既然我們認為當今時代必須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并重,那么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雙向追求,在我們的教育中又如何具體的實現呢?我們認為實行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就是實現這種全面追求比較理 想的教育方略。

      首先,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對教育需求的客觀實際的基礎上的,受教育者的基礎不同,學習的能力不同,對教育的要求也不相同。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就是針對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群體,實施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育。不同層次的人才對于他要接受的教育有不同的要求,教育就應當根據這種不同的要求去實施,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最佳的有效性。這正如毛澤東同志說過的那樣“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7]既然公平在于合情合理,也就是說要求符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和具有科學性,那么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來實施的教育,當然就是基于合情合理的這一要求的,因此也就是公平的。

      其次分層次教育,在教育資源的分配與分享方面體現出了科學性與公平性。因為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對于教學資源的需要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也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具體性的基礎上的。根據社會已有教育資源的不同質量與數量,根據受教育者對于教育資源不同的需求來進行分配,讓受教育者獲得他們實際需要的教育資源,這種資源分配,就是科學的、合理的,當然也是公平的。從大的區(qū)域中來說,我們是要實現教育發(fā)展的平衡,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目前的現實?,F實是我國各個地區(qū)的教育暫時并未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不同地區(qū)的受教育者起點不同,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的數量不同,有的地方基礎教育發(fā)展嚴重落后,有的地區(qū)基礎教育的發(fā)展相對先進;有的地方高等教育布點和基礎較弱,而有的地方高等院校數量多而集中。就教育發(fā)展的程度速度來看也大不相同。有的地方必須大力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有的地方卻要重點推進中等教育,而有的地方則是要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這樣的多層次,就需要有多層次的不同發(fā)展戰(zhàn)略,而不能夠一刀切。只有根據和切合不同層次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教育資源的分配才能真正做到符合不同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才能真正地實現教育公平。

      再次,教育的發(fā)展與一個地方的經濟發(fā)展也有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經濟對教育發(fā)展的支撐。因為要發(fā)展教育,是每個地方相同的強烈愿望,但這種主觀愿望,沒有經濟的有力支持,是實現不了的。盡管國家對一些教育落后的地區(qū)實施了補償性政策的特殊支持,但是國家不可能為每一個地方的教育差距埋單。補償可以針對重點的一些落后地區(qū),卻不能對所有存在差距的地區(qū)。所以歸根結底,教育的發(fā)展還得主要依托地方發(fā)展的經濟實力。我國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也就使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解決。而且舊的不平衡解決了,還會出現新的不平衡。正因為這樣,所以,教育發(fā)展的層次性就有客觀的必然性,只有進行分層次的教育與教學才能貼近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才能找到教育公平實現的正確途徑。

      為什么說分層次教育也是符合教育效率的要求的呢?這是因為分層次教育,是一種針對不同層次的受教育群體的客觀情況確定的教育方略。它的基本精神與因材施教是一致的。這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教育、教學的方略。

      我們知道,任何矛盾的解決,任何事物的處理,都必須認真研究和分析事物的具體情況,根據具體情況去選擇和采取適合的工作方針,抓住其要害和根本才能解決好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大家明白,不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guī)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盵8]這就說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具體地對事物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事物的規(guī)律,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工作方針,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問題,針對性越強,解決問題的效率就越高。這是一種普遍的規(guī)律。分層次教育就是針對某一個層次的受教育群體的實際情況,教育基礎,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實際,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既要講究效果,講究質量水平,同時也要講究人才培養(yǎng)的數量,講究教育資源的投入與人才培養(yǎng)數量的比例。傳統(tǒng)的因材施教確實是最個性化、特殊化的,但是從現代教育的發(fā)展要求來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并不很適合今天的情況,因為當今的教育并不都是傳統(tǒng)的手把手的手工技能傳授,而主要是現代科技知識的教育,培養(yǎng)大批應用型人才和部分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必須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數量,這同樣是教育效率的要求與表現。所以我們所說的教育的效率,既是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是人才培養(yǎng)數量的要求,并非只強調一個方面。因為沒有質量的數量,不是效率;而沒有一定數量的質量,也缺乏效率。教育的針對性主要在提高教育針對性,解決人盡其才發(fā)展的問題;而教育的數量追求,則是解決人才培養(yǎng)的速度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將培養(yǎng)大批的需要的人才與受教育者人盡其才發(fā)展的質量很好地結合起來。而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正能在這兩種追求中體現出它的優(yōu)勢。

      為了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分層次教育,首先我們要清楚分層次教育的兩類基本含義。分層次教育一是學歷層次,這種層次屬于絕對性的層次,因為這是具有明顯的遞續(xù)性教育的層次,初等教育之后升入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之后升入高等教育;一年級讀完后,升入二年級,二年級讀完后升入三年級……,這種層次是最普遍的基本教育層次。第二種分層次教育,即同一基本層次或者說是同一個年級中的學生,根據他們學習的基礎,接受的能力,天然的秉賦等等,再劃分出高、中、低,或 A、B、C幾種層次。我們所說的分層次教育是包含了這兩種情況在內的。那么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追求,如何在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中獲得實現呢?我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根據地區(qū)受教育者的實際,確定教育層次的重點。因為各個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決定了不同的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不同現狀和基礎。有的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基礎較好,就應當把教育發(fā)展的重點置于中等和高等的層次,通過大力培養(yǎng)更多的中等和高等層次的人才,既滿足本地區(qū)發(fā)展的需要,也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支援教育比較落后的地區(qū)的發(fā)展。對于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就應當將教育的重點置于初等教育和中等層次,主要是打好地區(qū)教育的基礎,為將來本地區(qū)發(fā)展高等教育打下基礎。只有這樣根據地區(qū)的教育實際來決定教育發(fā)展的重點層次,才能真正地突出重點,針對性強地實現教育的公平與教育的效率。

      第二,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科學地劃分教育層次。因為分層次教育的特點,就在于根據具體的實際來采取相對性的因材施教,因此層次劃分的科學與準確,就是分層次教育開展的基本前提。沒有科學劃分教育層次的前提,針對性教育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在分層次教育中要實現教育的公平與效率,科學劃分出教育的層次就十分重要。如果層次劃分得不準確,不科學,那么教育的實施就會產生既不公平,也缺乏效率的后果。所以在分層次教育中如果通過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受教育者的各種基本情況,根據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來科學地劃分層次,這也就成為教育公與教育效率在分層次教育中實現的關鍵。

      第三,第二類分層次也是許多國家,尤其是歐美發(fā)達國家在部分實施的。第二類分層次教育,比較第一類的分層次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們認為教育公平要得到比較充分的實現,就應當在第一類分層次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第二類的分層次教育,這樣的分層次才能真正具體地,有效地實現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效率。但是第二類分層次教育的公平有效性的實現,必須基于學生群體層次的科學劃分,只有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科學分析,劃分出科學準確的層次,才能科學有效地保證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實現。

      第四,分層次方略具有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科學性在于相對的因材施教,能夠使受教育者得到比較適合于他的實際情況的教育,滿足他對于教育的需要,能夠讓他在獲得適合于他的恰當教育的基礎上,讓他的才智能力得以充分的發(fā)揮,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所以,分層次教育對于每一個受教育者來說,教育的起點,教育的過程,教育的效果都是最能適合于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的,因此他們獲得的教育待遇就是公平的。又因為分層次教育是針對群體的,所以在培養(yǎng)人才的數量方面具有同一般的教育同等的數量效率,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因此分層次教育是最符合現代培養(yǎng)人才又好又快要求,也就是符合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教育方略。

      總之,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方略,在我們現存的各種教育方略中體現出了它所具有的特殊品格,它在我們今天既要求最大化實現教育公平,也同時要求最大化實現教育效率的追求中,它最充分地體現了二者兼顧的最佳結合。

      [1]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界智慧[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2009:234.

      [2] 馬克思主義教育論著選讀[M].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1:169.

      [3] 侯懷銀, 閆震普.高等教育質量概念探究[J].江蘇高教, 2007(5):9-12.

      [4 馮增俊.到了再喊“教育救國”的時候了[EB/OL].(2010-06-25)[2010-10-25].http:/www.business.sohu.com/20100625/n2730806 24.shtml.

      [5] 蔣宗禮.科學施教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教育效率和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 2010(2):9-11.

      [6] 何懷宏, 何包鋼,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廖申白, 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

      [7]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M]//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513.

      [8]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M]//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89.

      猜你喜歡
      受教育者教育資源公平
      不公平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少數民族地區(qū)初中數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讀與寫(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讀與寫(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讀與寫(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小學時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公平比較
      面向數字化教育資源的Flash到HTML5轉換研究
      冕宁县| 栾城县| 万载县| 丽江市| 诏安县| 山东省| 抚顺县| 秦安县| 彭泽县| 齐齐哈尔市| 麦盖提县| 凌源市| 平泉县| 延津县| 邓州市| 建始县| 咸宁市| 高雄市| 中山市| 新河县| 密云县| 会理县| 通许县| 旺苍县| 巨野县| 洛宁县| 那坡县| 桐城市| 东乌珠穆沁旗| 搜索| 湘乡市| 磴口县| 呼图壁县| 永昌县| 蕲春县| 双峰县| 平阳县| 盐源县| 扶绥县| 太谷县| 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