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冬梅
悲劇制造者的悲劇
——周樸園人物形象淺析
俞冬梅
因為階級定位的關系,周樸園歷來是眾矢之敵,讀者甚至一些學者往往加諸于周樸園的僅僅是批判、譴責,而不是辨證的對待,真誠的憐憫。試就其個人經(jīng)歷、所承受的精神痛苦進行分析,以期對周樸園這一經(jīng)典形象做重新審視。
悲劇;精神;情愛;父子
對《雷雨》傳統(tǒng)的視角往往是對周樸園的階級性、虛偽性及所謂家庭罪惡的簡單化批判,對最大悲劇人物的認知往往趨向于梅侍萍或周蘩漪。而我認為周樸園也是劇中的悲劇性人物,其悲劇性在于既制造了世間的慘劇,又成為悲劇的最終承受者。
一荒蕪冰冷的情愛關系
表面上,周樸園強大而自信,實際上,他的內(nèi)心極其空虛無奈,和他在事業(yè)上的春風得意、事事遂愿相反,情感的重負才是他最終頹廢的根本原因。
1.無愛的婚姻。
從劇本看,三十年前,周家趕走梅侍萍的時候要娶的并不是蘩漪,而是另外一個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可是這個小姐在周家或是周樸園的心里都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相比之下,并未正式迎娶過的梅侍萍卻在周樸園的心里占據(jù)相當?shù)奈恢?,三十年來,梅侍萍喜愛的家俱和相片始終按原樣擺放;由梅侍萍繡補過的襯衫依舊保存著;就連梅侍萍“四月十八”的生日他也從不曾忘懷……毫無疑問,周樸園的第一段婚姻并不幸福。
同樣,周樸園和繁漪的婚姻也是一出悲劇。周樸園需要的是像梅侍萍那樣溫柔體貼、賢惠順從,又能維護其權威與地位的妻子,而蘩漪卻是個“任性、傲慢”、追求人格獨立、夫妻平等的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兩者的對抗與沖突顯而易見??梢哉f,在這場婚姻悲劇中,周樸園本人也是一個受害者。一方面,他不會愛上繁漪,他感情的閘門自始至終未曾向繁漪打開。另一方面,他也絕對得不到繁漪的愛和尊重。有人曾經(jīng)說過:在沒有愛情的婚姻悲劇中沒有勝利者。周樸園自己也成了無愛婚姻的祭品,失卻了正常合理的情感生活和人生權利,輾轉呻吟在這婚姻墳墓的蕭殺冷寂之中。如果說他常年在外即使偶爾回家也忙于應酬的生活方式是出于他社會角色的需要,那么,晚間一個人睡在客廳的沙發(fā)上就不僅僅是為了安逸,更多的是為了回避繁漪。其結果只是引來繁漪更徹底的對抗和背叛——與繼子周萍的亂倫。
2. 被封鎖的愛情。
梅侍萍三十年前被驅逐出周家的悲劇遭遇是周樸園最大的罪證。其實,失去愛人和兒子也恰是周樸園心中永遠的痛,是他人生的又一悲劇。
(1)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雷雨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西學之風盛行,很多中國人前去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接受先進的思想文化,但同時,人們的心依舊被封建腐朽的思想所束縛。周樸園就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代表,他早年留洋,在德國自然受到資產(chǎn)階級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還可能接觸過社會主義思潮。所以他年輕的時候也像小兒子周沖一樣充滿浪漫主義理想,幻想過純真美麗的愛情,能夠破除封建的門第觀念,大膽地愛上地位低下的丫環(huán)。這一點僅從他與梅侍萍相愛多年并生下兩個兒子得到明證。
然而由于當時封建傳統(tǒng)勢力太強,民主力量太弱,周樸園雖受過新思想的熏陶,但其內(nèi)心卻還扎著封建傳統(tǒng)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的種,他沒有辦法擺脫“三綱五常”的思想,他的民主思想難以抵擋住來自他身后那個強大的封建家庭的巨大壓力。所以,可以斷定年輕時周樸園也是被棒打鴛鴦的受害者,被迫拋棄了心愛的人。他所犯的錯就在于由于懦弱與自私不敢反抗并最終默許封建家長強行加諸于他的門當戶對的包辦婚姻,他所犯的錯就在于不能勇敢站出來保護自己的愛人和兒子。
(2)《雷雨》文本并沒有以任何形式證明是周樸園將梅侍萍母子趕出家門。我們也絕不能因為周樸園后來成了資本家,就斷定梅侍萍當初的遭遇是周樸園一手造成的,僅憑人物所屬的社會位置和階級定位來對之前的行為做簡單化的價值判斷是值得推敲的。曹禺對周樸園的處境是理解的,他曾親口對人說:“我老覺得侍萍被人趕走,周樸園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違抗,他沒有辦法。……”可見趕走梅侍萍的真正兇手當是周家的封建家長和家族的實際統(tǒng)治者。
文本中的很多信息也表明周樸園并非驅逐行為的主動發(fā)出者。第一,梅侍萍控訴說當年將自己趕出周家的是“你們”,而不是“你”。她心里應當清楚在整個事件中,周樸園也是被動的,所以梅侍萍反復叮嚀魯大海:“你要是傷害了周家的人,不管是那里的老爺或是少爺,你只要傷害了他們,我是一輩子也不認你的?!?第二,周樸園三十年如一日地懷念梅侍萍的行為。周樸園的兩任妻子都不可謂不是“門當戶對”,年輕貌美,然而她們都沒能取代梅侍萍在周樸園心中的位置。也正因為潛藏在周樸園內(nèi)心深處的思念之情才使他對后來的兩任妻子冷漠而無情,這不恰恰是周樸園對梅侍萍具有真愛的有力證據(jù)嗎?也許有人說因為后來的兩任妻子都不夠溫柔體貼,所以得不到周樸園的親睞。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是不合理的,憑著周樸園的地位和權勢,找一個年輕貌美、溫柔體貼的女性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問題的關鍵是周樸園他“一向是討厭女人家的”。[1]可想而知,這個男人身上,愛情的欲望基本上是被壓抑的。殘酷的命運打擊使他成為一個無愛之人,三十年來,他始終陷入懺悔的漩渦而痛苦自責。所以他命令周萍認母,后又給梅侍萍送去兩萬元錢讓她安度晚年!當周蘩漪和梅侍萍相繼瘋癲,他并沒有不聞不問,而是一個樓上、一個樓下等同待遇的照料著。這些行為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周樸園的懺悔是發(fā)自內(nèi)心,其對侍萍的情感是真情實意的嗎?
(3)第二幕“周魯相會”中,周樸園驚惶失措,聲色懼厲,前后極端矛盾的態(tài)度,常常成為大家懷疑其對梅侍萍的感情真假的依據(jù),我認為這并不能證明周樸園的虛偽,也并不能因此就抹殺了他對梅侍萍的愛情。恰恰相反,這也是其可悲之處。三十年前,周樸園做出了皈依封建秩序的選擇以適應這個復雜時代的處世方式。而這種選擇也意味著放棄了自我,放棄了往日的真誠,放棄曾經(jīng)有過的向往和追求,朝著家族為他指定好的道路走去。所以,三十年后,在周樸園的處世哲學里,首先考慮的是利益,其次才是感情。在情與利的糾纏中,利益總是戰(zhàn)勝情感,他永遠不會為了感情而頭腦發(fā)昏。所以,他注定是金錢的擁有者、情感的失敗者。他只能在內(nèi)心深處祭奠和懷念真心所愛的人,用一種悲劇形式來表達愛。這種精神上難以言說的痛苦折磨也使他的性格變得極其復雜。因此,可以說,在他那專橫、霸道的外表下,隱藏的是他內(nèi)心的寂寞和孤獨。
二疏遠仇恨的父子關系
在與周沖、周萍的關系中,周樸園扮演的是只滿足自己事業(yè)成功、社會褒揚、自覺“捍衛(wèi)”權威與秩序的父親角色。他自認為這樣的家庭,這樣的關系很圓滿,他有父親該有的威嚴,他在自己建立的城堡中發(fā)布不可違抗的命令。但卻因此失去了可貴的父子情,得不到親情的溫暖。從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長子周萍和幼子周沖與周樸園的關系都很疏遠,這是一個父親的悲哀。
1.周萍,他雖為周樸園的長子,但一歲時母親被逐出家門,父親為了迎娶新婦將他送到鄉(xiāng)下,直到成人才被接回周家。雖有雙親尚在卻沒有人關心疼愛,形同棄兒的成長經(jīng)歷對于周萍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創(chuàng)傷性的隱痛。可以想象,在沒有父愛與母愛的鄉(xiāng)間,周萍該是怎樣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以至日后變得孤獨、自卑,缺少安全感、信任感?;氐街芄^以后,表面上看來,他對周樸園畢恭畢敬,惟命是從,內(nèi)心卻十分疏離,在他的無意識深處慢慢滋生對父親的不滿、憤懣,甚至仇恨。這種不滿和仇恨促使他說要他的父親死、“就是犯了滅倫的罪也干”。[1]應該說,周萍這時的仇父情緒是相當強烈的,“恨”“死”“滅倫”這些詞語的感情色彩相當濃烈。與后母的亂倫正是他多年對父親仇視的壓抑情感得到宣泄的結果。
周萍最后對周樸園的內(nèi)疚和歸順,誠然源于亂倫的威脅,但又不能不承認其間還存在著父親所代表的舊的統(tǒng)治秩序、生活方式對他的誘惑。周樸園的淫威使他喪失了對抗的勇氣,也使他成了父親的“孝子”,他一度“佩服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在他的眼里,除了有點倔犟冷酷,……是一個無暇的男子”。[1]但是,當周樸園冠冕堂皇地讓他與生母相認的時候,當?shù)弥镍P竟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妹妹時,周萍痛苦萬分,他昏亂、怪笑,撲倒在沙發(fā)上,甚至絕望地喊出“爸,您不該生我”,最后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那一刻,他對周樸園的仇恨達到極點,
2.周沖是劇中最為單純、天真的一個角色。他僅是一個17歲的孩子,有著最美好的幻想,有著一切青春發(fā)動期的青年對現(xiàn)實那樣的隔離。他曾經(jīng)信任自己的父親,所以準備將他想分自己一半學費幫助四鳳受教育的想法同父親商量,但當他目睹父親逼迫母親喝藥的經(jīng)過后,他為父親的專橫所震懾,最終失望而無奈地屈服了,他最后連把想法說出來的勇氣都沒有了。當周樸園辭退四鳳的時候,周沖厭惡地認為父親“太不講理了”,這時父子間的關系已開始慢慢由疏離走向對立。以至當周樸園試圖和他親近的時候他的反應也極其冷淡,即使周樸園深情地對他噓寒問暖,他也只是機械地服從地回答,可見此時的周沖對于父親表現(xiàn)的親情已經(jīng)無動于衷了,他從心底對父親有了抗拒和反感。
3.當然,作為父親,周樸園最大的悲哀當是親生兒子和自己隸屬兩大對立的階級,有著血緣關系的父子間不僅沒有親情可言,而且充滿階級的仇恨。
魯大海剛出生三天就和母親梅侍萍一起被周家逐出家門。文本顯示,梅侍萍并沒有刻意隱瞞魯大海是私生子的身份,可以想見在那顛沛流離的三十年里,屈辱的“私生子”身份是如何一點一點地折磨他,啃食他。在外鄉(xiāng),母親帶著他討飯,縫衣服,當老媽子……嘗盡了生活辛酸。三十年來,他親身感受著失去父親的悲哀,也清楚地知道,他與母親艱難屈辱的生活全是父親所致,因此無論誰是父親,在魯大海的心目中,都只有一種感情——“仇恨”。
在劇中,魯大海更多的時候是作為階級對立面出現(xiàn)在周樸園面前,是被資本家老板壓榨和剝削的無產(chǎn)者;是帶頭罷工的礦工代表,是來揭穿周樸園血腥剝削發(fā)跡史的勇者。無疑,兒子魯大海直接威脅著周樸園的切身利益,他們間的關系是不可調(diào)和的階級矛盾。
一人物形象的重新解讀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對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全面地認識和新的理解——周樸園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成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他代表了生長在封建大家庭里,年輕時有理想、有抱負最終卻被黑暗現(xiàn)實碰得頭破血流退回“牢籠”并成為其堅定衛(wèi)道士的那一類人。
1.年輕時的周樸園。
生活在封建勢力統(tǒng)治的富裕大家庭里,對未來、社會、愛情都充滿憧憬。根據(jù)劇情判斷,他應當是十九世紀末我國最早的留學生之一。他留學德國,并在德國閱讀了大量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方面的書籍,表現(xiàn)出了可貴的否定自我的反封建精神,從他教侍萍識字讀書、并與其相愛的經(jīng)歷可以得出他最初并不抱有階級成見的結論,這是異常難得的,因為在當時阻礙他行動的力量極其強大復雜。在第二幕中周樸園斥責周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知道社會是什么?你讀過幾本關于社會經(jīng)濟的書?我記得我在德國念書的時候對于這方面,我自命比你半瓶醋的社會思想要徹底得多?!庇纱宋覀兛梢哉J為:青年時代的周樸園絕不是一個只知玩弄女性的封建紈绔子弟,而是和周沖一樣“現(xiàn)代”的“熱血青年”。
2.“建功立業(yè)”的周樸園。
周樸園于光緒二十年即甲午年結婚,急著要娶“有錢有門第的小姐”,應該是想要得到經(jīng)濟上的支持,以便成為“官督商辦”企業(yè)的老板,放手施展留學得來的“一技之長”,興辦實業(yè)發(fā)大財。因此,他結婚后就北上創(chuàng)業(yè)。幾十年的血腥發(fā)家史慢慢成就了他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反動資本家形象。在感情上他專橫暴戾,冷酷無情:魯大海是他二十多年未見的親兒子,但在處理礦上罷工問題時,他并未因此而手軟,還未見面就已決定——“魯大海我是一定要開除的”。 在經(jīng)濟上他精明狡黠、喪心病狂:故意叫江堤出險,“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每一個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塊錢”。在政治上他陰險老辣,殘忍冷酷:談笑之間就化解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有組織的罷工斗爭,還叫警察開槍殺了數(shù)十多個罷工工人,并且“一分撫恤金不給”。
3.活在懺悔陰影里的周樸園。
周樸園身上既有資本家冷酷無情、自私虛偽的一面,也有貴族老爺內(nèi)心深處孤獨、空虛和寂寞的一面。尤其是當所有的悲劇總爆發(fā),他也為他的罪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兩個兒子死去,一個兒子杳無音信,梅侍萍和周繁漪也相繼發(fā)瘋,他所設想的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在頃刻間灰飛煙滅,此時的內(nèi)心之痛確實值得他銘記一輩子。因為最大的悲劇并不在于肉體的痛苦與毀滅,而在于精神的痛苦或毀滅。死去的固然是悲劇,但生者必須承受這一切無可逃遁的悲劇事實。周樸園注定從此要孤獨終老,痛苦一世,縱是活著也只剩下一具懺悔苦痛的軀殼,一如行尸。劇本就有這樣的交待,十年后,周樸園儼然成了一個“蒼白”的老人,“頭發(fā)斑白,眼睛沉靜而又憂郁”,“手有些顫”,時而“衰弱地咳嗽”,時而“輕嘆”……而序幕與尾聲也較多表現(xiàn)了周樸園誠心懺悔的一面——他將自有的房產(chǎn)捐了出來,誠心皈依了教會?!独子辍沸蚰蛔屩軜銏@走進教堂,尾聲讓周樸園聆聽《圣經(jīng)》誦讀,戲劇正文以回憶形式出現(xiàn),就好像是周樸園深蘊內(nèi)心的長長的懺悔禱文。
重新解讀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有助于幫助我們摒棄那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帶有濃厚“階級斗爭”氣息的結論,不至于把人物的生成完全推給“階級地位”。這樣人物形象才豐滿有質(zhì)感,也更加真實可信。
重新解讀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客觀、更辯證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曹禺在《〈雷雨〉序》中曾提到:“我念起人類是可憐的動物,帶著躊躇滿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來主宰自己的運命,而時常不是自己來主宰著?!矣靡环N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zhí)。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1]所以,筆者主為曹禺在此劇中傳達更多的當是其對命運和人性問題的思考,任何歪曲和拔高作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結論都是值得商榷的。
[1]曹禺.曹禺代表作[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0:27-137.
[2]萬國慶.《雷雨》主題辨析[J].咸寧學院學報,2003,23(1).
[3]楊敏,萬春.試論《雷雨》的悲劇意識及其成因[J].宿州學院學報,2007,22(5).
[4]李旭.論曹禺話劇《雷雨》的悲劇構成[J].黃山學院學報,2008,10(1).
ClassNo.:I206.5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TragedyofaTragedyMaker——BriefAnalysisofCharacterZhouPuyuan
Yu Dongmei
Becaus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lass positioning, Zhou Puyuan has always been the target of public attack. Readers and even some scholars have often imposed criticism and condemnation on ZhouPuyuan instead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sincere compassion. This essay attempts to re-examine the classical image of ZhouPuyuan by analyzing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e mental anguish he suffered.
tragedy;spirit;love;filiation
俞冬梅,碩士,高級講師,南通高等師范學校人文系,江蘇·南通。郵政編碼:226100
1672-6758(2011)11-0118-2
I206.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