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峰
(湖南科技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以往人們常將翻譯視為小道,認為翻譯只不過是語言間的轉換,沒有什么學問可言。而且長期以來,受“學好外語就會翻譯”這一錯誤觀點的影響,翻譯常被認為是外語教學的一種手段或是補充。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常?;鞛橐徽?,教學目的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不健全,翻譯研究也只能托身于語言學的研究框架之下,因此面臨著諸多的發(fā)展上的限制。翻譯學“被普遍認為是文學研究以致整個人文研究大家族中的庶出,身份低微?!薄笆苓@種觀念的影響,翻譯學在整個人文研究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一直不高(譚惠娟,2006)?;仡欁g學發(fā)展的歷史,譯學真正作為一門學科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曾經(jīng)歷了幾番波折。
恢復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以后,外語院校外國語言文學碩士點開始培養(yǎng)少量的翻譯方向碩士生,1979年,北京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和上海海運學院開始招收翻譯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楊自儉,2002)。在1986年以前,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專業(yè)中,曾經(jīng)有二級學科“翻譯理論與實踐”;1986年7月國務院學位辦公布了首批以“翻譯理論與實踐”這一二級學科為專業(yè)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海運學院的碩士點;1989年,國家開始為翻譯研究設立基金項目;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學科分類與代碼》,把“翻譯學”正式定為語言學中應用語言學之下的三級學科;1993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養(yǎng)了第一名用翻譯研究作學位論文的博士;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中,“翻譯理論與實踐”不再列為二級學科,而是作為三級學科或研究方向,同時進入各相關二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0502)作為一級學科,為文學門類(05)四個一級學科之一,其下列十一個二級學科:“語言學、文學、社會文化、翻譯理論與實踐等”(謝軍,2005)
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高校對翻譯師資的要求越來越多,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在外國語言文學有關的二級學科,特別在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點開始翻譯方向博士生的培養(yǎng),探索翻譯學博士的培養(yǎng)途徑。在以“外國語言文學”為專業(yè)的博士點中,翻譯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逐年增加,翻譯學學位點的建設在我國釋放出勢不可擋的發(fā)展能量(孫藝風,2004),中國已建立起多個翻譯學院,一些外語院校也在積極籌劃建立專門的翻譯學系。2004年2月,上海外國語大學被批準在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下設立我國第一個獨立的翻譯學學位點 (二級學科),從2005年起招收獨立的翻譯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這是我國內(nèi)地高等院校在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下建立的第一個獨立的翻譯學學位點 (二級學科),標志著我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翻譯》,2004)。2006年3月,教育部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結果的通知,“翻譯”專業(yè)獲得批準,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復旦大學與河北師范大學等三所高??勺?006年開始招收“翻譯”專業(yè)本科生。這是目前教育部批準的第一個“翻譯專業(yè)”(《中國翻譯》,2006)。2007年,經(jīng)過廣泛的調查和嚴格的論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為培養(yǎng)高層次、應用型、專業(yè)性的翻譯人才搭建了平臺,首批15所院校獲準設置學位點,當年開始招生,2009年又擴大至40所院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08年,我國內(nèi)地培養(yǎng)出以翻譯研究做學位論文的博士約260名,還有30多名中國內(nèi)地學者在港澳臺和國外高校獲得翻譯學博士學位,他們現(xiàn)已成為國內(nèi)翻譯實踐、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的骨干力量,并在國際翻譯教學和研究界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經(jīng)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翻譯專業(yè)終于從外部體制上得到了更為健全和有利的發(fā)展保證,同時這也標志著翻譯學學科建設將走向更加廣闊,更加自由,更加獨立的發(fā)展新階段。更為重要的是,獨立的專業(yè)設置有利于消除譯界的分歧,把各種力量和生力軍統(tǒng)一團結到譯學建設當中來,共同為譯學大廈的建設添磚加瓦。而且由于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不斷得到健全,翻譯教學的目標和發(fā)展方向更加明確和具體,“因此可望為我國翻譯界,其中主要包括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界,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素質的翻譯理論以及翻譯實踐人才”(譚載喜,2004)。當然,對于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我們應該保持清晰的頭腦和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只有不斷深化翻譯理論的研究,練好“內(nèi)功”,打好基礎,我們才有希望在譯學建設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據(jù)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tǒng)計,1978年至1990年的13年間,全國共出版翻譯類作品2.85萬種,1995年至2004年僅10年時間,翻譯類新書(不包括重譯和多版本譯著) 的出版數(shù)量就達到了10.75萬種,增長了近四倍(中國網(wǎng))。隨著翻譯學科內(nèi)涵的不斷豐富,學術隊伍的不斷壯大,學術出版物在近幾年也有顯著的增加。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國外翻譯研究叢書”以及上海譯文出版社“譯學新論叢書”兩套叢書的出版為我國翻譯學界注入了新的理論血液,其中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29本叢書還被推薦為高校翻譯研究生的參考用書。楊自儉先生曾說過,“譯學學科的發(fā)展依賴于研究者在三個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結合。一是對本國譯學的繼承性研究;二是對外國譯學的借鑒性研究;三是對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中心問題的探索性研究?!保钭詢€,2001)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兩套翻譯研究叢書——“中華翻譯研究叢書”和“外國翻譯理論研究叢書”正是這方面的努力成果。這兩套叢書不僅對近幾十年來英美法蘇的翻譯理論進展作了相當詳盡的評介,而且還進一步推出了國內(nèi)學者自身對翻譯理論的思考。此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商務印書館等近年來也不斷有新的譯學理論著述推出。這表明,我國學術界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一支譯學研究隊伍,譯學研究也已初步形成氣候(謝天振,2001)。
筆者通過網(wǎng)上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以“翻譯學”為名的著作近幾年又有新作面世。近5年間(至2010年上半年),以“翻譯學”為名的著作共有10本,分別是李延林等的《英語文化翻譯學實踐教程》 (2006),董明的《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 (2006),呂俊等的《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 (2006),呂俊的《呂俊翻譯學選論》 (2007),趙起的《英漢翻譯學教程》 (2008),黃振定的《翻譯學: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統(tǒng)一》 (2008),許鈞等的《翻譯學概論》(2009),林建華的《西方譯學理論輯要》 (2009),張偉平的《圖解翻譯學》 (2010),朱小雪等的《翻譯理論與實踐:功能翻譯學的口譯筆譯教學論》 (2010)。這些年中杰里米.芒迪的《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一直是很受歡迎的翻譯學教材,不難想象,在西方翻譯學術名著得到大量引進的今天,有關翻譯的國際學術交流也正日益昌盛,譯學研究的市場逐步擴大,國內(nèi)翻譯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也正一步一步得到加強。
然而,有些學者對引進西方譯學理論也不無擔心,張柏然和許鈞在譯學新論叢書·總序當中就曾經(jīng)寫到:“翻譯研究在引進多種理論的同時,存在一種被其吞食、并吞的趨勢。翻譯研究的領域看似不斷擴大,但在翻譯從邊緣走向中心的途中,卻潛伏著又一步步失去自己的危險(張柏然等,2005)?!币虼?,最近幾年,翻譯學研究逐漸從譯學理論引介轉向對自身內(nèi)部理論的發(fā)掘,對傳統(tǒng)譯學理論的總結和梳理。王宏印教授的《中國傳統(tǒng)譯論經(jīng)典詮釋》和方華文教授的《20世紀中國翻譯史》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清理,闡釋,轉換”的一種有益的嘗試。因此,“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與歷史隔離是不可能的,而當理論發(fā)展到一個理性的承受階段時,到傳統(tǒng)資源中去汲取養(yǎng)分又會成為一個不可舍棄的途徑”(李林波,2006)?;仡欀型鈨汕в嗄甑姆g史,我國的傳統(tǒng)譯論由于偏重感悟、印象式的經(jīng)驗闡發(fā),缺乏統(tǒng)一的范疇和屬于體系,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譯學研究長期以來躑躅不前,沒有產(chǎn)生大的真正有影響力的突破。然而,中國傳統(tǒng)譯論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傳統(tǒng)譯論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美學淵源”都是值得我們?nèi)ダ^承、詮釋和發(fā)展的重要理論組成部分。在引介西方的理論模式和理論框架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跟在西方譯論之后亦步亦趨;當然也更沒有必要閉關自守,抱殘守缺,關起門來做學問。翻譯學本身就是一門獨立的、開放性的、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楊自儉,2002)。因此,我們在立足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同樣也需要交流、開拓和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譯論研究方面,張沛瑤教授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項目,嘗試把中國的傳統(tǒng)譯論譯成英文以達到進入西方話語,宣傳中國譯論精華的目的,相信隨著項目的展開,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會了解中國,關注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進展,因為,在世界翻譯學體系當中,若沒有中國的參與,這個體系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朱純深教授曾提出,任何學科的建立都需要具備三方面的條件:一、一定的歷史積累和社會需要;二、一定的理論準備;三、一批學科帶頭人。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在譯界有識之士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翻譯學的理論框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圍以及翻譯學的研究隊伍等都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教學以及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翻譯學獨立的學科地位已經(jīng)確立了下來??傮w而言,翻譯研究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研究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也在不斷增強,學界的每一次辯論,每一次論戰(zhàn),都會使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推向前進。在譯學建設的道路上,只要譯界同仁共同努力,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翻譯學在世界學科之林中占有自己應有的一席之地絕對不會只是一個夢。
[1]李林波.中國傳統(tǒng)譯論研究的后顧與前瞻 [J].上海翻譯2006 (1) .
[2]孫藝風.開拓翻譯學發(fā)展的空間 [J].中國翻譯 2004(3) .
[3]譚惠娟.重新定位抑或三位一體——論比較文學、翻譯學和文化研究的關系 [J]浙江大學學報,2006(1).
[4]譚載喜 翻譯學:作為獨立學科今天、昨天與明天 [J].中國翻譯,2004(3) .
[5]謝軍.中國翻譯學的科學屬性思考 [J]外國語,2005(3) .
[6]謝天振.國內(nèi)翻譯界在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認識上的誤區(qū) [J].中國翻譯,2001(4) .
[7]楊自儉.借鑒和創(chuàng)造——《國外翻譯研究叢書》序.2001.
[8]楊自儉.我國譯學建設的形勢與任務 [J].中國翻譯,2002.
[9]楊自儉.譯學新探 [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10]張柏然,許鈞.譯學新論叢書·總序 [A].蔡新樂.翻譯的本體論研究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1]朱純深.走出誤區(qū) 踏進世界—中國譯學:反思與前瞻[J].中國翻譯,2000 (1):2-9.
[12]上海外國語大學正式建立獨立的翻譯學學位點 [J].中國翻譯,2004(2) .
[13]教育部批準設置“翻譯”本科專業(yè) [J].中國翻譯,2006 (3) .
[14]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translation/1215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