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學
- 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譯學學科知識體系建構探究
0多年間,我國翻譯學理論建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得益于新興科技手段的推動。人工智能作為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chǎn)業(yè)變革的核心驅動技術,已日益深入到翻譯實踐與翻譯教學、翻譯研究等諸多方面。本文立足于翻譯學的跨學科屬性,從翻譯學的理論體系建構視角出發(fā),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翻譯學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定位,并進一步完善其學科知識框架。一、翻譯學學科知識體系研究歷程翻譯學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掀起研究熱潮,于2006年完成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翻譯教學體制建構[1],是
西部學刊 2023年18期2023-11-06
- 中國譯學成果在國際譯學領域現(xiàn)狀分析
——基于中國學者在14種國際譯學權威期刊2005—2021年的發(fā)文情況
的構建問題。中國譯學要想得到長足發(fā)展,不僅要吸收借鑒古往今來國際學者的研究成果,更要積極主動地走出去,為世界譯學界所認可。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代表某一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國際權威期刊對于學術論文的審核和刊登要求十分嚴格,因此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成為爭奪學術話語權的重要途徑[1]。近20年來,中國學者在國際譯學領域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中國學者發(fā)文情況需要綜合統(tǒng)計、整理,以明晰目前中國譯學成果在國際上的地位,為進一步提高中國譯學的國際話語權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6期2022-11-30
- 極性到間性: 實踐轉向中譯學研究范式的嬗變
2]。 在中西方譯學研究的漫長歷程中, 盡管流派繁雜、 話語叢生, 但其研究范式在面對作者與譯者、 主體與客體、 理論與實踐等譯學基本范疇時卻始終深藏著極性觀念。 追溯譯學研究范式的嬗變軌跡, 當某種傳統(tǒng)范式及其理論品格在不斷涌現(xiàn)的新思想、 新現(xiàn)象中逐漸捉襟見肘時, 譯學領域往往訴諸 “語言學轉向” “譯者轉向” “文化轉向” 等路徑, 竭力為極性言說中被忽視的另一方正名。 相較于此, 一場對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影響更為深遠的實踐轉向思潮卻未能在譯學領域獲得充
莆田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11-23
- 語料庫譯學學科關聯(lián):門類、學理及趨勢
學 語言文學與翻譯學院,檳城 11800)語料庫譯學是上世紀末發(fā)展起來的以語料庫為研究工具和方法,基于對大量翻譯事實、現(xiàn)象的數(shù)理統(tǒng)計、描寫分析及多視角理論闡釋,探究翻譯本質和翻譯規(guī)律的新興學科。它將翻譯文本特征的語言學闡釋與對譯文和其所處社會文化語境的互動關系考查相結合,同時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拓展、豐富了譯學研究的外延和內(nèi)涵,是一種綜合性新型研究范式。自Baker[1]首次提出“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這一概念,及王克非[2]率先以“語料庫翻譯學”這一術語向
理論縱橫 2022年5期2022-10-26
- 譯學本體理論數(shù)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言學大會上發(fā)表翻譯學學科奠基論文“翻譯學的名與實”以來,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取得了驚人的發(fā)展?;厥装雮€世紀的學科發(fā)展史,翻譯活動、翻譯現(xiàn)象、翻譯研究三者的跨語際、跨文化、跨學科屬性日益加劇了翻譯學研究者學科背景的混雜程度和研究成果的無序狀態(tài)。迄今為止,“冠以‘××翻譯學’或‘翻譯××學’之類的‘交叉學科’有61種之多”[1],這使一個新興學科從表面上看似百家爭鳴、花團錦簇,可實則“研究問題的視點散亂,學科邊界模糊,學科自身的獨立性漂浮不定”[2]。翻譯學
現(xiàn)代英語 2022年22期2022-02-23
- 語料庫譯學研究范式:繼承與革新
——基于WoS的文獻可視化計量分析
模型[1]??v觀譯學發(fā)展史,研究范式的嬗變與更替貫穿始終。這既反映了譯學共同體對翻譯本質特征及規(guī)律在認識視角及層次上的轉變,同時成為譯學研究不斷推進深化的外在動力。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譯學研究多采用以經(jīng)驗、直覺及內(nèi)省為主要方法的“語文學范式”,將翻譯視為一種二次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主張譯者依靠自身天賦素質,傳達原作思想內(nèi)容,再現(xiàn)作者風格手法,并根據(jù)不同文體調整翻譯方法,如Jerome基于《圣經(jīng)》翻譯的經(jīng)驗總結及Tytler的“翻譯三原則”等。20世紀50年代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02-12
- 描繪構建“中國翻譯學”的路線圖?
——張柏然譯學思想的話語鏡像與價值重構
提 要:“中國翻譯學”這一術語的提出旨在強調中國翻譯研究的獨特性?;谶@一概念標簽,中國翻譯研究的學術合法性及其在世界翻譯研究文化多樣性中的特殊價值得以進一步彰顯。張柏然先生作為“中國翻譯學”堅定的倡導者之一,始終踐行著從價值自覺、問題自知到理論自足這一以中國為本位的譯學研究的文化自信道路,為中國譯學的未來自主發(fā)展與當代譯學話語構建提供前瞻性的思想引領。本研究立足于翻譯學作為地方性翻譯知識生產(chǎn)的實質,剖析“中國翻譯學”的認知起點、歷時演進與實踐路徑,以此描
外語學刊 2021年4期2022-01-26
- 主持人的話
論”,呼吁我國翻譯學界盡快建立自己的學派以促進學術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Φ膶W術隊伍,以提高我國翻譯學界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地位。張柏然教授指出,中國譯學要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平等對話,必須要有一套建立在自身語言特點基礎上、立足于本國文化精神的理論體系。在他看來,中國翻譯學要想在國際翻譯學界擁有話語權,不僅要進一步厘清中國特色翻譯理論發(fā)展定位和建構脈絡,也要推動更多具有中西融通視野的翻譯學人參與海外學術活動,讓世界聽見中國翻譯學的聲音。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厘清中西譯學源流,構建中國譯學體系
——張柏然比較譯學觀探析
20)“比較法在譯學研究中必不可缺”[1]xi。隨著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翻譯研究者再也無法埋首于單一文化語境。無論情愿與否,他們都必須走向世界,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譯學體系展開對話。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西方翻譯研究者仍缺乏自覺的“比較意識”。人們往往直接套用一種文化體系內(nèi)生成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另一個體系中的翻譯現(xiàn)象,導致一系列的錯位、誤讀和歪曲[2]。綜觀張柏然的研究成果,比較方法貫穿始終。他的研究總是從外觀內(nèi),中西兩條線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中國譯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張柏然譯學思想研究
引言張柏然是中國譯學思想的早期提出者和中國譯學建設的重要推動者。他對中國譯學的建構、展開了系統(tǒng)性思考,提出并豐富了獨特的中國譯學傳承與創(chuàng)新思想,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chǎn)。在傳承方面,張柏然提出了中國譯學的立足點,并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支撐以及傳承傳統(tǒng)譯論的具體方法;在創(chuàng)新方面,張柏然揭示了如何利用傳統(tǒng)譯論、西方譯論以及中外最新翻譯實踐開展譯論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如今,在中國譯學界,建設翻譯的中國學派、構建學術命運共同體、推動中國譯學走向世界已經(jīng)成為普遍認同的理論課題。重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中國譯學建設的融通之道:張柏然翻譯美學思想探析
號角[2],中國譯學建設逐步由學科自覺、西學譯介、傳統(tǒng)復興,走向自省式建構。然而,至今,近1/4 個世紀悄然流逝,現(xiàn)代中國譯論體系仍不盡完善,甚至面臨理論、技術、方法與價值層面的焦慮[3]。一方面,“規(guī)定性翻譯研究與描述性翻譯研究”“本土翻譯理論與西方翻譯理論”“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等方面的沖突尚未化解,非此即彼的極端傾向凸顯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翻譯研究的語境發(fā)生了變化,在中西互鑒語境下,西學東漸逐步轉變?yōu)橹袊幕叱鋈?。在古今傳承語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哲學視角與翻譯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化建構
——《譯學方法論研究》述評
20)近年來,翻譯學研究迅速發(fā)展,逐漸成為熱門人文學科。但由于成形不久,其學術體系、理論框架與方法路徑的獨立性與科學性稍欠扎實根基。“作為學科發(fā)展的基礎,理論建設始終是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1],而方法論建構更是理論建設之核心。所謂方法是指“主體為了達成對理論的理解而實際使用、發(fā)展、應用和檢測該理論的方式”[2]。但當前譯學界對學科方法論的探索仍缺關注,一些著作已在這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黃忠廉著《翻譯方法論》概述翻譯實踐方法及翻譯研究基本途徑[3];李惠紅
長春大學學報 2021年5期2021-12-04
- 翻譯研究工具書的新視野
——《翻譯研究手冊》第四卷評介
、目標讀者范圍與譯學研究知識分布的寬廣性、詞條選取與出版、修訂、更新方式的開放性。詞條撰寫者的背景與代際的融合性是指詞條撰寫者既有久負盛名的譯學方家,如 Christiane Nord、Snell-Hornby、Jeremy Mundy、Gideon Toury 等,也有嶄露頭角的新秀學者。因此《手冊》系列既呈現(xiàn)過往研究的總體概況,也吸納年輕學者自出機杼的闡釋,從而提高既有研究程式的價值。目標讀者范圍與譯學研究知識分布的寬廣性?!妒謨浴废盗械哪繕俗x者既包括
現(xiàn)代英語 2021年22期2021-11-22
- 國內(nèi)譯學詞典研究述評(1988—2018):成就與挑戰(zhàn)
421002)譯學詞典①是譯學知識工具書,它匯集譯學詞語,按某種次序排列,描寫譯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解釋各詞語所代表的事物和概念,為讀者提供了解和研究譯學的相關信息[1]。譯學詞典是翻譯學和詞典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是這兩個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chǎn)物。一方面譯學詞典編纂實踐能檢驗這兩大學科的發(fā)展成果,另一方面翻譯學和詞典學的學科理論又能給予譯學詞典編纂重要指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譯學詞典,可以折射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翻譯的實踐與理論發(fā)展的狀況[2]。譯學詞典研究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6期2021-07-13
- Opinions o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s
3] 方夢之,《譯學詞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頁。[4] Li Ya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ranslation[J]. Advances in Literary Study, 2021, 09(01) : 11-15.
錦繡·下旬刊 2021年5期2021-05-14
- 紹興籍翻譯家及其譯學思想研究
歷史久、名人多、譯學思想豐富在中國翻譯史上獨樹一幟,集中研究紹興籍翻譯家的譯事活動,梳理他們的譯學思想,對弘揚紹興文化名人的功績、推進紹興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一、紹興籍翻譯家群體及其主要譯事活動近代歷史上的教育家和翻譯家蔡元培先生將翻譯視為喚醒民眾思想意識、培養(yǎng)堅強國民性格的武器。1903年,他將德文《哲學要領》一書譯成中文,之后又翻譯了日文《妖怪學講義錄》。1907年,蔡元培赴德國留學。留德期間,他編著和翻譯了30多萬字的書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21年3期2021-01-31
- 第五屆“理論翻譯學及譯學方法論”高層論壇通知
理論創(chuàng)新、促進翻譯學科發(fā)展,“中國譯學協(xié)同研究中心”(2017年由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商務印書館、《中國翻譯》《外國語》《中國外語》聯(lián)袂創(chuàng)建于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擬于2021年5月7—9日在河南新鄉(xiāng)召開第五屆“理論翻譯學及譯學方法論”高層論壇。本次論壇將重點圍繞“翻譯理論”繼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展開研討,由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會議主要議題如下:1.譯論本質;2.譯論體系;3.譯論發(fā)展史;4.譯論研究方法;5.譯論話語國際化;6.譯論發(fā)展元理論反思;7.譯論構建
外語與翻譯 2020年4期2020-12-31
- 霍姆斯翻譯研究框架的拓展及對譯學發(fā)展“轉向”的反思
十余年的時間,翻譯學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霍姆斯譯學框架圖也不斷被后人拓展完善。在回顧對霍姆斯譯學框架的評述及拓展之后,本文重點介紹van Doorslaer 提出的譯學結構圖作為譯學框架建構的另一種方式,以適應譯學發(fā)展,為新興的譯學研究領域找到歸屬。在探尋譯學研究新領域和新途徑的發(fā)展動因之后,本文還對譯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頻頻“轉向”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1. 引言1972 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在第三屆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上發(fā)表了題為
外語與翻譯 2020年1期2020-04-13
- “大雪紛飛中的火焰”
音韻等詩學命題及譯學命題“妙合”論,形成了融實踐性、思辨性、開放性、自生性于一體的當代詩學觀。探索其思辨之美,依此脈絡整合傳統(tǒng)詩學命題,延伸、引發(fā)對“非詩意之詩意”在當代境域下的思考,對建構現(xiàn)代中國詩學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關鍵詞:新性靈詩學 思辨 譯學作為“新性靈”詩學的創(chuàng)始人,龔剛認為“詩歌是大雪紛飛中的火焰。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獨立天地的靜觀,便不能成就一首好詩”,可以說,“新性靈主義是雪萊式的浪漫主義與艾略特式的反浪漫主義的辯證統(tǒng)一”(《龔剛詩話》)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4期2020-03-01
- 新世紀中國譯學話語研究:回眸與前瞻*
——基于2000至2019年外語類核心期刊的考察
72年霍姆斯的翻譯學學科獨立宣言——《翻譯學的名與實》發(fā)表以來,譯學發(fā)展走過了將近50個年頭,經(jīng)歷了語文學、語言學、文化學以及社會學等“轉向”的更迭或視角的轉換。雖然翻譯學在中國發(fā)展相對較晚且研究初期主要是借鑒和引用西方翻譯理論,但是隨著學科不斷發(fā)展以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需求的指引,中國譯學界開始思索如何從事中國特色翻譯研究,以提升學科自覺、增強理論自信。就翻譯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史而言,學術共同體的建立以1987年召開的“中國首屆研究生翻譯理論研討會
民族翻譯 2020年6期2020-02-23
- 語料庫翻譯學視閾下的意識形態(tài)顯化
——《語料庫批評翻譯學概論》述評
外貿(mào)大學 高級翻譯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1.0 引言進入21世紀以來,語料庫翻譯學的發(fā)展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利用語料庫方法探討翻譯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開拓出一個翻譯與意識形態(tài)研究的新領域——語料庫批評譯學。國內(nèi)語料庫翻譯學的著名學者胡開寶教授自2012年發(fā)表《語料庫翻譯學:內(nèi)涵與意義》一文后,便致力于探索語料庫方法在批評譯學研究中的應用。2015年,胡開寶教授又發(fā)表論文《語料庫批評譯學:內(nèi)涵與意義》,初步構建了語料庫批評譯學的理論框架。為
山東外語教學 2020年4期2020-02-22
- 譯學辭典編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本文從編撰《翻譯學辭典》(2019)的角度,對新收的譯學術語作了分析和介紹。辭典新收術語集中在五個領域:當代翻譯理論、口譯研究、語言服務、翻譯技術和翻譯教學研究,代表了近10年翻譯研究的趨向。本文介紹了編輯過程中的考證、梳理、審訂和更新詞條等工作。《翻譯學辭典》(2019)是一部??圃~典,承載著翻譯學的系統(tǒng)知識。它在重新審視《中國譯學大辭典》(2011)的基礎上,做了全面修訂,并適時地收錄了翻譯領域的新概念和新術語。編撰??圃~典的要領不外乎大處著眼,小處
外語與翻譯 2019年3期2019-04-18
- 學術期刊的引領作用和編者主體性
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譯學期刊的學術性、思想性和文化傳播性是學術期刊的重要評價因子,與此同時,編者的譯學思想、譯學活動和編輯理念亦是考察期刊的重要參數(shù)。從期刊編者的編輯行為視角出發(fā),探尋編者的學術生涯和思想視野與其所編輯期刊的互動關系,既可以挖掘被遮蔽的編者主體性,豐富編輯角色的內(nèi)涵、拓展翻譯理論家的外延;也可以以小見大,通過期刊的學術領先,洞悉國內(nèi)外譯學發(fā)展路徑,促進翻譯理論與廣泛社會實踐的結合。1. 引言在中國當代翻譯研究及翻譯學科發(fā)展中,學術期刊發(fā)揮了重要
外語與翻譯 2019年3期2019-04-18
- 比較譯學:構建中國譯學新篇章
【摘 要】 比較譯學追尋詩情與理性的相融,將東方詩性智慧與西方理性思維合二為一。 張柏然的《譯學研究叩問錄》溯本清源,在對翻譯本體的尋根式探索中深刻詮釋了比較譯學的哲理內(nèi)涵,展示一派生機盎然的譯論新圖景?!娟P 鍵 詞】張柏然;比較譯學;翻譯本體【作者單位】鄭宇,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張曉春,樂山師范學院。【基金項目】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博士配套項目成果“基于客艙文化建設的中國元素應用和譯介研究”(J2019-026)?!局袌D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出版廣角 2019年2期2019-03-19
- 1978-2018:中國譯學發(fā)展的五個階段和三個任務
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上海 200083)中國當代譯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學者不斷思考、質疑、借鑒和探索下,經(jīng)歷了從零散到系統(tǒng)、從潛學科到學科獨立并日益走向繁榮的過程,這個歷程也是譯學觀念激烈沖突與演進的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中國譯學又將面臨重大挑戰(zhàn)與機遇。關于中國譯學的發(fā)展階段,雖然有學者在不同的時期有所總結,但鑒于寫作時間,無法預見中國譯學的最新發(fā)展階段,也未從學科發(fā)展角度清晰總結每個階段的特點和未來幾年的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3期2019-02-21
- 康德的觀念論對翻譯學研究的啟示
目。與此同理的,譯學建設中也需要有建構主義思想,需要引入新的觀念和介質。需要設立一個供以參考的真實存在的科學原理,雖然不是萬能,但也為譯學研究劃定相應的規(guī)范和準則,引導譯學研究進入正確的發(fā)展軌道。哲學來源于生活,譯學服務于生活,哲學對譯學的啟示更是無處不在。一、康德的觀念論康德的觀念論比較復雜,他首先提到了觀念中的非經(jīng)驗性,即先天性。“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這一問題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基底性問題。與經(jīng)驗主義的懷疑論、理性主義的天賦觀念論都不一樣,對
長江叢刊 2018年21期2018-11-14
- 淺談描寫譯學的理論與實踐
——以《苦悶的象征》的兩個中譯本為例
本,并以現(xiàn)代描寫譯學為理論依據(jù),考察《苦悶的象征》中豐譯本對該理論的運用。二、關于現(xiàn)代描寫譯學(一)現(xiàn)代描寫譯學的提出此前,翻譯是一種語言學習的方法,抑或是對比語言學課程、比較文學、翻譯“工作坊”的分支。但近年來,翻譯研究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并以迅猛之勢發(fā)展。翻譯研究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詹姆斯·霍姆斯,他撰寫的《翻譯研究的名與實》一文是翻譯研究領域中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獻。根茨勒認為,這篇文章是奠定翻譯研究領域的基石?;裟匪拐J為,翻譯研究散落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0期2018-10-23
- 后現(xiàn)代跨領域融合下電影翻譯探析
地實現(xiàn)。正因有了譯學領域,才使得異文化能夠在分歧中獲得一種由具象與表象而抽象,由抽象而升華為意象的終極統(tǒng)一。這種意象的終極統(tǒng)一,已成為后現(xiàn)代譯學研究與譯學應用的一種潮流,更為基于譯學的文化歸化重構、文化同化重塑、文化順化重樹提供了一種文化研究的途徑。翻譯的多元化涉獵與跨學科表達,作為電影中英美翻譯與譯學研究的切入點及研究的基礎手段已成為一種譯界的廣泛共識。一、 多元化涉獵表達(一)多元融合式的社會化要素表達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其主旨、內(nèi)涵、意蘊等均有著
電影評介 2018年4期2018-04-25
- 翻譯學殿堂里的又一盞明燈
譚載喜教授著《翻譯學》作為“中華翻譯研究叢書”第一輯第十三本于2005年9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作為一部翻譯學的概論性著作,通過對翻譯學的學科性質、內(nèi)容、研究方法以及翻譯學與語義、詞匯、西方譯學研究等,從理論上構建了翻譯學的內(nèi)部和外部框架,通過對這些具體層面和具體問題的研究達到了充實譯學框架的內(nèi)容與內(nèi)涵,促進譯學理論健康發(fā)展的效果。對于學習和研究翻譯理論有莫大的幫助。該書共九章,第一章緒論,分析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相對于翻譯實踐而言嚴重滯后的主、客觀原因
北方文學 2018年5期2018-03-19
- 中國翻譯學話語體系構建
——新時代翻譯研究高端論壇暨張柏然翻譯思想學術研討會綜述
。張柏然對中國翻譯學建設有著前瞻性的文化自信,早在1997年就明確提出建立“中國翻譯學”的主張。為紀念張柏然在推動構建“中國翻譯學”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探討新時代翻譯研究的趨勢和方向,2017年12月2—3日,中國翻譯協(xié)會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與新時代翻譯研究高端論壇組委會聯(lián)合主辦、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新時代翻譯研究高端論壇暨張柏然教授翻譯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理工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各高校的8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并就張柏然翻譯思想、翻譯
外語與翻譯 2018年3期2018-03-07
- 叩問中國當代譯論研究之路
——《譯學研究叩問錄——對當下譯論研究的新觀察與新思考》評述
何處去?這一直是譯學界孜孜以求的問題?!懊姹谑陥D破壁”,一些前輩學者數(shù)十年如一日,努力叩問中國當代譯論的構建之路,新近仙逝的南京大學張柏然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張柏然教授德高望重,是譯學界很多中青年學者的精神導師。他不僅培育了滿園桃李,也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譯學之思,在他辭世前的最后幾年出版了《譯學卮言》(2012)、《譯學研究叩問錄——對當下譯論研究的新觀察與新思考》(2016)(下稱《譯學研究叩問錄》)、《字林微言——翻譯學、詞典學序跋暨學術演講集》(20
外文研究 2018年2期2018-03-06
- 翻譯書評的理論研究
——訪上海大學方夢之教授
:翻譯書評是指對譯學圖書(如譯學專著、翻譯教材、譯學工具書、譯學期刊、譯學論文集等)的內(nèi)容與形式進行評論的一種翻譯批評和翻譯研究活動(劉金龍,2014;劉金龍、高莉敏,2016),屬于廣義的翻譯批評研究范疇。雖然有學者對翻譯書評理論作過嘗試性探索(耿強、梁真惠,2008;劉金龍,2013,2014,2015,2017a,2017b;劉金龍、高莉敏,2016;管機靈,2017),但翻譯書評的定義、地位、作用、寫作以及與翻譯批評、翻譯學研究的相互關系等問題,仍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8年1期2018-01-23
- 生態(tài)譯學話語構建的術語批評路徑及其反思*
——知識生產(chǎn)與話語傳播
)●翻譯研究生態(tài)譯學話語構建的術語批評路徑及其反思* ——知識生產(chǎn)與話語傳播劉潤澤 魏向清(南京大學, 南京 210023)生態(tài)譯學的理論構建實際上是中國譯學話語實踐中的一次創(chuàng)新嘗試。對生態(tài)譯學話語進行批評性研究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態(tài)譯學知識體系現(xiàn)階段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局限性,從而有利于其理論話語體系構建實踐的深化,而且同時還能為中國當代譯學話語乃至人文社科學術話語的整體構建提供方法上的思考。術語作為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單位,在知識生產(chǎn)和話語傳播
外語學刊 2017年3期2017-12-06
- 張柏然教授逝世
著名辭書學家、翻譯學家、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柏然先生于2017年5月26日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74歲。張柏然1943年出生于江蘇武進,1966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外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職于泰州紅旗農(nóng)場、連云港隴東中學、連云港市教育局,1976年調回南京大學外文系任教。曾任中國翻譯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翻譯協(xié)會會長、南京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yè)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學雙語詞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張柏然著有《譯學卮言》,主編《譯學論集》《面向2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17年4期2017-05-30
- 闡釋學譯學之闡釋
——讀《闡釋學譯學研究:反思與建構》
1002)闡釋學譯學之闡釋 ——讀《闡釋學譯學研究:反思與建構》張德讓(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 241002)該書對西方五家闡釋學譯學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專題研究,熔鑄梳理、探源、提煉、揭示之功力,深入反思國內(nèi)外闡釋學譯學研究的偏頗和失誤,進而提煉出西方闡釋學譯學的理論鋒芒和學術旨趣。該書體現(xiàn)了作者“啃硬骨頭”與“打攻堅戰(zhàn)”的治學精神、“追根溯源”與“我注六經(jīng)”的治學方法、哲理思辨與詩性語言合一的學術品味。該書是國內(nèi)闡釋學譯學研究最有份量、最富洞見、
池州學院學報 2017年4期2017-03-30
- 中西翻譯美學的異同以及影響
美學;文藝美學;譯學方夢之在《譯學詞典》中這樣定義翻譯美學:“揭示譯學的美學淵源,探討美學對譯學的特殊意義,用美學的觀點來認識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并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譯不同文本的審美標準,分析、闡述和解決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在充分認識翻譯審美客體(原文)和審美主體(譯者)基本屬性的基礎上,剖析客體的審美構成和主體的翻譯能動作用,明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關系,提供翻譯中審美再現(xiàn)的類型和手段,以指導翻譯實踐?!保?]東西方譯論和美學都有深厚的淵
文化學刊 2017年2期2017-03-11
- 新時期我國譯學體系化的思考*
44)新時期我國譯學體系化的思考*傅敬民 袁麗梅(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我國的翻譯研究在經(jīng)歷長期的探索及有識學者的努力之后,在上世紀末隨著國際譯學潮流發(fā)展成一門獨立學科,但學科體系化問題卻一直未能有效解決。本文通過文獻梳理和問題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簡要回顧中西譯學形成與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上,探討新時期我國譯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譯學體系化建設不能只關注翻譯宏觀理論的構建,而應該以翻譯實踐和教學為本體,切實加強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研究,構建整體性的宏、中、微
外語學刊 2017年3期2017-02-26
- Chines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Zhou Dynasty to Eastern Han Dynasty
]陳??抵吨袊?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譯學理論史稿》(修訂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ries and Application.M].Shanghai: Shang
東方教育 2016年14期2017-01-16
- 一本能讓我國譯學走得更遠的書
劉戀《中國譯學史》原名為《中國譯學理論史稿》,由陳??到淌谟?992年編纂,上海外語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又修訂出版,并在2002年教育部第三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上獲得語言學著作類三等獎。2010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中國譯學史》為名將其收入學術界很有影響的《專題史系列叢書》中并出版發(fā)行。其結構上沒有什么改動,只是內(nèi)容上有所修訂補充。該書可以說是我國第一本譯學理論專題史,不僅為翻譯學習者提供了翻譯理論的基本知識和線索,而且為我國翻譯理論
校園英語·中旬 2016年6期2016-05-14
- 對“中西譯學話語生態(tài)失衡”的反思
周忠良對“中西譯學話語生態(tài)失衡”的反思寧波大紅鷹學院 周忠良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是構建獨立的翻譯學理論體系,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首先須打破“中西譯學話語生態(tài)失衡”的局面。本文分析了造成“話語生態(tài)失衡”的原因,反思了中國譯學面臨的“三重失語”困境,考察了近年來譯學界反撥“話語生態(tài)失衡”的主要途徑,指出譯學界須以反省性的自覺,對當今中國譯學話語體系進行批判性審視和建設性重構。唯有如此,才能面對強勢的西方譯學話語,建立學術自尊和自信,確立對中國譯學學科話語
外文研究 2016年3期2016-03-17
- 基于語料統(tǒng)計的譯學詞典常見術語研究
230009)“譯學詞典是譯學知識的工具書,它匯集譯學詞語,按某種次序排列,構成體系,描寫譯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解釋各詞語所代表的事物和概念,為讀者提供了解和研究譯學的相關信息。”[1]其誕生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是翻譯學學科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chǎn)物。而譯學辭典的研究,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nèi)都稱得上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從我國第一部譯學詞典誕生至今,我國譯學詞典編纂史僅僅走過了二十余年。國外譯學詞典的研究也基本與我國同步,甚至還稍稍落后一些??v觀現(xiàn)有的譯學詞典,無論是宏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5期2015-11-19
- “一體三環(huán)”論對西方翻譯理論的闡釋
代以來,中國國內(nèi)譯學研究熱情高漲,大力引進西方各種譯論,促進了翻譯和其他學科的交叉互動,推動了國內(nèi)譯學研究的發(fā)展。然而,面對大量的新譯論,這些問題值得思考:應當如何對各種譯論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從何處著手對其深入分析?如何比較不同譯論?如何通過這些對比分析建立并發(fā)展適合英漢互譯的理論?如何看待譯學本體在多學科譯論中的地位?本文以美國和英國兩種翻譯理論為例,運用方夢之教授提出的“一體三環(huán)”視角對其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尤金·奈達是美國當代著
外國語文 2015年5期2015-11-14
- 第八屆全國譯學詞典及譯學理論高層論壇會議通知
慶斌】第八屆全國譯學詞典及譯學理論高層論壇會議通知經(jīng)研究決定,南京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將于2015年11月21日-23日(21日報到)舉辦“第八屆全國譯學詞典及譯學理論高層論壇”。本次高層論壇將邀請國內(nèi)知名專家做主旨發(fā)言,同時安排分組討論。熱忱歡迎全國廣大師生和研究者參加本次會議。1本次論壇主題:(1)翻譯學理論研究;(2)翻譯教學研究;(3)譯學詞典的理論研究;(4)譯學詞典的應用研究;(5)譯學詞典的編纂與語料庫。2會務費標準:本次會議的會務費800元,
外語學刊 2015年5期2015-03-18
- 重溫譯學研究“一體三環(huán)”論
——祝賀方夢之先生八十誕辰
一體三環(huán)”論起源譯學研究“一體三環(huán)”論最早由方夢之先生2005年9月應邀到蘇州大學作學術報告時首次提出。筆者親耳聆聽了他所做的題為“追溯譯學發(fā)展軌跡”的精彩演講,在此次演講中,方先生詳細闡述了“一體三環(huán)”論,其學術研究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嚴密論證給包括我在內(nèi)的與會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10月和11月,方先生參加了“第三屆全國翻譯詞典暨譯學理論研討會”(上海)和“第四屆全國多語翻譯理論研討會”(廣州)。他在大會發(fā)言時正式向譯界同仁提出了譯學研究“一體三環(huán)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2期2014-09-27
- 論錢鐘書的“化境”說
旨在說明我國傳統(tǒng)譯學理論與中國文論特別是中國美學的淵源關系,同時指出這種以傳統(tǒng)文論生發(fā)出的譯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構建現(xiàn)代系統(tǒng)譯學理論,筆者認為,需要改造我國譯學文論傳統(tǒng),走借用當代西方先進譯學理念和方法論輔之的道路。化境;傳統(tǒng)美學;點評式;西方譯學;借鑒吸收在中國傳統(tǒng)譯論中,“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似乎已為譯界公認的一條貫穿近中國近千年有關譯事討論的主線?!鞍副尽闭f始于東晉前秦時高僧,即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說的道安(314—358)。他在《婆沙序》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4年6期2014-04-17
- 譯界楷模,大家風范
——寫在方夢之教授八十華誕之際
年代初我開始涉足譯學時,就很熟悉方教授大名了。但那時我在東北工作,且當時國內(nèi)學術活動不多,故無緣謀面。但他的作品時見于各種刊物,每每拜讀都啟示良多。后來我調至南京工作,學術活動頻繁起來,見面機會也就多了起來,對他的人品學識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年迎來了方教授80華誕,《當代外語研究》雜志又為我們提供了良好機會,讓我們能表達一下對他的敬意和祝賀,也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向他學習。一個人能窮其一生專心不二地從事譯學事業(yè),且年至八旬仍筆耕不輟,其精神讓人感動。能在譯學的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2期2014-03-29
- “一體三環(huán)”譯學知性體系的哲學認識構式
出的“一體三環(huán)”譯學知性體系充分反映了現(xiàn)當代哲學的認識屬性和構式,可以說是現(xiàn)當代哲學有關本體論(Ontology)、知識論(本體論的懸置,關注現(xiàn)象、過程、描述諸維度,由一元趨向多元、由結構趨向解構、由中心趨向邊緣、由外物轉向人文)的認識屬性和知性構式在翻譯研究中的創(chuàng)化。說它是現(xiàn)當代哲學認識論的創(chuàng)化,一是“一體三環(huán)”譯學知性體系堅守翻譯本體論,關注翻譯認識義理的規(guī)約性知性構式建構;一是汲取了復雜性哲學有關復雜性是世界的本質結論的學養(yǎng),呈現(xiàn)了知識論描述性屬性與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2期2014-03-29
- 試論譯學詞典的附錄設置原則
——兼評國內(nèi)常見的幾部譯學辭典
64005)試論譯學詞典的附錄設置原則 ——兼評國內(nèi)常見的幾部譯學辭典杜 曉(山東工商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煙臺 264005)附錄是辭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辭書的實用性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附錄的主要作用有三個:補充和延伸作用,概括作用,檢索作用。附錄的設置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可循的。根據(jù)附錄在辭書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譯學詞典附錄的設置應遵循相關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適量性原則。譯學詞典;附錄;設置原則據(jù)陳炳迢考證,“中國辭書設置附錄,最早見
長春大學學報 2011年5期2011-11-07
- 論譯學辭典的實用性
——兼評《譯學大辭典》和《中國翻譯詞典》
264670)論譯學辭典的實用性 ——兼評《譯學大辭典》和《中國翻譯詞典》杜曉1,張君2(1.山東工商學院,山東 煙臺264005;2.山東商務職業(yè)學院,山東 煙臺264670)譯學詞典;實用性的體現(xiàn);建議辭書的實用性是辭書編寫者首要考慮的目標,譯學詞典的實用性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條目檢索方便性,條目安排分類性,條目選擇專業(yè)性和代表性,條目編寫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附錄設置相關性、必要性和適量性等。辭書是一切工具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書,無論是誰,只要想鉆研一門學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6期2011-08-15
- 從翻譯學學科建設看翻譯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發(fā)展上的限制。翻譯學“被普遍認為是文學研究以致整個人文研究大家族中的庶出,身份低微。”“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翻譯學在整個人文研究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一直不高(譚惠娟,2006)?;仡?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譯學發(fā)展的歷史,譯學真正作為一門學科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曾經(jīng)歷了幾番波折?;謴透呖贾贫群脱芯可囵B(yǎng)制度以后,外語院校外國語言文學碩士點開始培養(yǎng)少量的翻譯方向碩士生,1979年,北京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和上海海運學院開始招收翻譯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楊自儉,2002)。在1986年以前,在授予博士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1年4期2011-04-11
- 《譯學辭典》的六“性”
200444)《譯學辭典》的六“性”高媛媛(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200444)《譯學辭典》;六“性”立足于詞典編纂方針的兼容性、目標的查檢性、詞條選擇的通用性與權威性和術語釋義的單義性與科學性這六“性”來論證《譯學辭典》的使用價值?!?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譯學辭典》A D 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2 IES(方夢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以下簡稱為《譯典》)是二十世紀末以來繼國內(nèi)的《中國翻譯詞典》和《譯學大詞典》之后翻譯學詞典領域內(nèi)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2期2010-08-23
- 國內(nèi)譯學詞典研究:回顧與展望
54000)國內(nèi)譯學詞典研究:回顧與展望藺志淵(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焦作 454000)譯學詞典研究作為翻譯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是譯界一個不爭的事實。本文在回顧總結譯學詞典編纂歷史的基礎上,對國內(nèi)譯學詞典的理論研究進行了集中梳理,概括為三個方面:1.譯界學者的譯學詞典意識逐漸增強;2.從評價性的實用型研究過渡到兼顧宏觀和微觀結構的系統(tǒng)化研究;3.呈現(xiàn)跨學科性的多元化研究趨勢。最后文章從研究的深度、范圍和力度三個方面對未來譯學詞典的研究進行了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1期2010-02-09
- 西方譯學研究范式探究
、“范式”的涵義譯學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學術思維的創(chuàng)新、翻譯技巧的超越,更需要精神的營養(yǎng)和哲學的睿智。“范式”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 用來說明他從科學史的研究中獲得的關于科學發(fā)展的某種規(guī)律性的模式。范式的基本含義可概括為:某一科學共同體在某一專業(yè)或學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這種信念規(guī)定了他們的共同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從而形成為該學科的一種共同的傳統(tǒng),并為
職業(yè)·中旬 2009年10期200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