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威
【摘要】素質教育是從學生自身發(fā)展需要出發(fā),承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同時又弘揚學生主體精神,促使每個學生得以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
【關鍵詞】學生;歷史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1)04-0053-02
素質教育有三個要義: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二是要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三是讓學生主動發(fā)展。這種從學生自身發(fā)展需要出發(fā),承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同時又弘揚學生主體精神,促使每個學生得以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滿足于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教育。
要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師,不但要轉變教育思想(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去。因為素質教育本身是優(yōu)化教育教學結構、是對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沖擊和突破。這里,就歷史教學而言,談談本人是怎樣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
一、內外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素質教育要落到實處,最關鍵一條是要走進課堂。課堂教學是我們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學生在校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必要補充。從當前教學現(xiàn)狀來看,實施素質教育的難點也是在課堂,要促進素質教育真正走進課堂,必須要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認識的主體,也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誘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在學習活動中及時給予指點和引導,使他們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主體。
在教學實際中我要求:在每次上課開始前,用3-5分鐘時間,通過輪流辦法,每次由一名學生講故事,并做到:1、用自己的語言講;2、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3、與上課內容下聯(lián)系;4、具有教育意義。這樣做學生積極性很高,他們課外積極查閱資料,認真準備。講的內容豐富,知識面也很廣?!坝信P薪嘗膽”、“為什么要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交情?”、“為什第管寧與華歆絕交時要割席?”、“為什么要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清官?”、“為什么鴿子被世人喻為和平的象征?”、“中國絲綢為什么堪稱工界第一絕?”、“中國瓷器為什么受到世界各國歡迎?”等等。教師在關鍵處起“點鐵成金”的作用。
只有讓學生主動發(fā)展,人才規(guī)格才會有多樣性,如果都是機械被動地發(fā)展,那將來都是一個模子。龔自珍說,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沒有主動發(fā)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利用歷史教學特點,讓學生全面發(fā)展
優(yōu)化教學結構,還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歷史教學內容涉及面很廣,它融知識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這里有“金字塔之謎”、“十進位、六十進位、十六進位制”等數(shù)學知識、有“負荊請罪”、“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等等。教師在精選教學內容,掌握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馬拉松長跑由來與當今的奧運會相聯(lián)系),注意運用模型、幻燈、錄像和計算機等教學手段,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驗活動,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譬如講“秦如何鞏固統(tǒng)一”一塊內容時,涉及到貨幣的知識;“衡”是稱質量,是一種質量標準;文字有小篆、隸書和楷書以及介于楷書以及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行書(通過板書字體來比較);“坑儒”和儒家的主張是什么等問題都可以揭示一下。講匈奴,可聯(lián)系王昭君的歷史故事和杜甫的詩;講秦“萬里長城”時可以同明長城比較,通過數(shù)字,來說明它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象征。
素質教育應充分利用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獲得多種多樣的知識,使人的身體,思想和靈魂得到和諧發(fā)展。
三、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1、規(guī)范作用;2、組織作用;3、傳授作用;4、管理作用;5、評價作用;6、育人作用。在課堂教學傳授過程中,對于綜翕生的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譬如,第三冊“早期人類社會”結束時有這么幾個問題:原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狀況是怎樣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原始社會是理想社會嗎?金屬工具和原始手工業(yè)的出現(xiàn)有什么重大的意義?為什么說私有制的產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這里涉及到“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資料”、“勞動者”、“生產工具”、“個體化”、“私有制”、“貧富分化”和“階級”幾個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相互的關系。教師必須通過圖表的形式講清楚人類社會是以生產勞動為基礎,按照各種關系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總體。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重要標志。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起的主導作用(現(xiàn)在的菜農有的賺錢多有的賺錢少)。生產關系是生產過程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舊石器時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使得人們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同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才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時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人們在生產中結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關系,大家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消費品。到了牛耕地、鐵器和煉鋼技術時代,生產力又向前發(fā)展了,勞動者生產技術提高了,經(jīng)驗豐富了,使得個體化成為可能,隨之私有制產生了,伴隨而來的是貧富分化,貧富分化的加劇就出現(xiàn)了階級。
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把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也必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yōu)化教學結構,就要根據(jù)大綱規(guī)定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同學生認知水平聯(lián)系起來來全面設計學習目標。教學目標中認知內容的了解、理解、掌握;技能的初步學會、學會;思想感情的接受,初步具有,都要做到了如指掌。
總之,“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要完成這項改革任務,在教師的觀念更新的基礎上,還要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思想、能力以及全面素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