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婷
摘 要: 高職技術學校外語教學日益受到社會和學界的廣泛關注。21世紀對全民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外語水平是其中重要的素質之一,各類職業(yè)技術學校一直對外語教學十分重視。毫不夸張地說,外語教學質量,關系著高職院校教育的聲譽和質量。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高職技術學校 外語教學 思考
高職技術外語教學是職業(yè)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不少高職外語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感嘆:“現(xiàn)在的學生真難教”,學生的外語水平尤其是聽、說能力不高,教學無法互動,課堂氣氛非常沉悶。高職技術學校外語教學狀況不容樂觀,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高職技術學校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語言基本功薄弱。
我國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有兩種:一是普通高中畢業(yè)生,經過正規(guī)的高考和錄取,具有一定的外語基礎知識,但整體水平不高。二是從中專、技校、職業(yè)高中升入高職高專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學過三年外語,基礎非常差,缺少學習興趣。此外,高職院校的學生部分來自城市,家庭環(huán)境較好,他們性格開朗、善于表達自己。而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外語基礎較差,在外語課堂上根本就不愿意參與教學活動,不敢開口說外語。因此,可以說,高職院校的學生語言基本功相對較差,素質參差不齊。
2.教學模式的落后。
現(xiàn)在高職院校外語教學一直沿用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大班上課,“滿堂灌”。幾乎全是40多人的教學班,甚至還有50多人、60多人,有的甚至出現(xiàn)百人上課的大班,致使課堂上無法開展外語教學最需要的語言交際活動。長期以來,只能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完全是傳統(tǒng)的單向式的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模式與方法,使學生一味地依賴教材和老師,缺乏思考,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既不利于調動和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不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繼而教學管理成了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
3.外語教學基礎設施和外語教師隊伍建設存在不足。
目前有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中專、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外語教學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無法滿足新的辦學理念的需求,從而影響到外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辦學規(guī)模擴大和學生人數(shù)增加給原本緊張的外語教師帶來日益嚴重的壓力,教師緊張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從而導致高水平的外語師資嚴重缺乏。教師的教學、科研壓力都很大,時間和精力嚴重不足。
二、高職技術學校外語教學轉變
當代外語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應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又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廣泛的實踐活動。教與學,是語言教學活動中密不可分的兩個主體。可是在傳統(tǒng)的高職外語教學中,教師總是被置于主體地位,主導著教學的課堂,而學生只是客體,長期以來,我們都習慣于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主動灌輸、“填鴨式”的教學,學生作為客體被動跟進的方式,教學的藝術往往局限于寓教于樂的較低層次。隨著市場對職業(yè)人士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方法顯然不能跟上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對外語學習的強烈需求。高職技術學校外語教師,一方面要跟上職業(yè)領域和教學專業(yè)中高速發(fā)展的新技術,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社會所需的技術型復合型人材需求,其職業(yè)特點要求直接面向具體工作實用技能的教育,所學、所教應緊密聯(lián)系實際,要實用、有用。
1.轉化教師主體姿態(tài)。
教學理念目前是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更注重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和崗位語言的能力的轉變,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而是期待用知識點燃渴求的火把,我們不應該老是責問自己教了多少語法,翻譯了多少困難的句子,而應該尋思:我們的教學到底能幫學生學到多少,在崗位實踐中能夠運用多少。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應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如何學來展開,因此教師要做好課程的設計者、任務的設計者、任務實施的組織者、評估者等角色。
2.引導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外語學習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習語言有較大的影響,只有學習者清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希望達到所希望的效果時,學習才可能成功。為此,職業(yè)院校的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大多數(shù)學生對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充滿向往和憧憬的特點,緊緊抓住這一心理特征,讓學生自覺地去閱讀課文,收集相關職業(yè)材料,或找到一些與自己未來職業(yè)有關的文章,進行相互交流,用外語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歸納和總結,提升綜合表達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廣開思路,用自己的語言把想法和認識通過問題形式表達出來,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外語實踐教學貴在多體驗、多實踐、多參與、多創(chuàng)造。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帕森說:“教好外語的條件看來是要盡可能多讓學生接觸外語和使用外語。學外語就像學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潛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學生必須泡在水里并感到自由自在,這樣才能夠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币虼耍瑢W生除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外,還要參與豐富的課外活動,可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講座、晚會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模擬就業(yè)招聘、開展雙語招聘等活動,使其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充分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
3.開展分層教學實踐,貫徹以能力為導向的“因材施教”的原則。
隨著我國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擴招,高職技術學校招生和登記入學的學生比例迅速增大。高職技術學校生源的復雜性決定其學生的外語知識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對全體學生繼續(xù)實行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和貫徹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傳統(tǒng)“一刀切”外語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職外語教學改革的課題之一。分層教學就是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條件及實際出發(fā),通過班級組織與教學形式的變化,創(chuàng)設“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環(huán)境。教師通過分層組織教學、改革教學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共同達到教學目標。分層教學的過程既是教師了解和研究學生的過程,又是學生個體正確認識自我學習能力和水平的過程。分層次教學能充分體現(xiàn)符合學生個性差異和個人需要的原則,也符合能力本位的教學原則,同時也能促使教師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教學目標和學生,從而創(chuàng)建學生和教師雙向和諧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