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勇
高中政治課也須嘗試“從活動中學”
王步勇
美國實用主義思想家、教育家杜威(1859—1952)于上世紀初劃時代的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片面強調以教科書、課堂、教師為中心,學生則“從聽中學”,這種教育使學生嚴重脫離社會生活,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讓兒童有充分的活動機會,讓兒童在活動中去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主創(chuàng)精神。
作為時代性很強的高中政治課,如果我們還是以課本為中心從理論到理論,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學生的。普遍運用的政治課情景教學法,就是倡導理論聯系時代、聯系生活,這是政治教學的一大進步,但是,情景教學選用的事例基本都不是學生親身體驗的,所有政治課堂全部是這樣的方法,不僅顯得單調,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理論的可信度仍會有懷疑,為此,適宜的政治課堂不妨也嘗試“從活動中學”。
從活動中學就是強調在活動中、在游戲中生成知識,這樣的知識生成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
以講解《經濟生活》的“商品的基本屬性”為例,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課前準備一瓶飲料,對學生說我需要幾本新筆記本,愿意用飲料與他交換。學生短暫的“竊竊私語”后,開始有同學拿出新的筆記本跟我交換,其中一個拿出一本和我交換,接著又有學生拿出兩本和我換……最終,我與一位學生以三本新筆記本成交。
我問那個與我交換的學生:“我是因為需要本子才和你進行交換,那你為什么愿意用本子換我的飲料呢?”
生:“因為天熱,我很渴。”
師:“也就是說,它對你來說有用。這是商品的一個基本屬性,能不能給它取個名字?”
生:“使用價值,即它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屬性?!?/p>
我進一步問:“剛才有同學說用一瓶飲料換一本筆記本不劃算,現在一瓶飲料換三本筆記本,是劃算的,為什么換三本劃算,而換一本、二本、四本等就不行呢?”討論后學生得到結論:它們都是勞動產品!生產時都耗費了一定量的人類勞動。雖然有千千萬萬的勞動者,但他們的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卻是無差別的,這就是不同量的商品能夠交換的原因。這個共同的屬性——商品價值!
這是一個把課堂臨時變成市場的活動,活動真實而生動,學生在活動中自動生成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概念,得出了“商品為什么要交換是因為其使用價值和不同量的異質商品為什么能交換是因為有相等的價值”這兩個基本結論。
政治課最大的特點莫過于其教育功能,堅信它,才會接受它,而從活動中學習政治理論,可以增強學生對政治教育的堅信度。
《政治生活》中“負責地行使監(jiān)督權利”部分,要求學生必須樹立“勇于監(jiān)督并合法監(jiān)督”的價值觀。教學過程中,我針對“前一天班級值日生沒有值日打掃衛(wèi)生”,設計了活動。
同學們分為十個組。十分鐘的活動在同學的興奮和激烈的爭辯中結束。未值日的同學,其實全班都知道,仍有兩個組沒有提出名單;對班級沒有人管的原因,有組認為同學們怕得罪人,有組說班干不負責任;關于處理方案有組提出罰掃十天,有組提出班長和勞動委員也要跟著一起罰等。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首先解決一個如何處理的問題。先問班長和勞動委員:“同學們的意見認為,你們也要罰,有什么看法?”他們表示沒有意見,沒有管好事,應該的。我又問未值日的幾位同學:“有很多同學的意見是罰你們十天值日,你們有什么看法?”這時三個值日生出現了很大的情緒,他們認為罰是應該的,但對罰他們十天值日有意見,認為沒有按規(guī)定處理,有同學帶有個人情緒。針對矛盾的出現,我又適時地要求同學們思考,究竟怎樣處理好呢?經過一番爭論后,大家達成共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實事求是,按班規(guī)校紀辦事,不能想當然、無依據地要求當事人照某個人的意見處理。
接著進入了核心問題的解決,我問:“根據剛才同學提供的信息,我們班經常出現值日生不到位的現象,為什么會經常發(fā)生呢?”
同學們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問題在全班同學的監(jiān)督,這里群眾監(jiān)督有問題,班干監(jiān)督也有問題。
從活動中學,因為活動具有自身參與其中的特點,甚至有讓學生“不自覺”地參與其中的效果,從某種程度上就提升了合作探究的真實度。前面關于“飲料換筆記本活動”,大多學生沒有預料到這一活動和教學有關系,甚至還以為老師真的是在做交易,因此,探究的真實度大大提高。
記得我在講《經濟生活》中“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時,班級發(fā)生一件事,班上有二十多位同學在復印店復印了一些材料,有一個代表辦理,完事回來分發(fā),發(fā)現有四張不清楚,拿到不清楚的材料的同學很激動。有的說:“由辦理的人負責,因為他做事不精”;有的說:“只有幾份講義,不要小題大做”;有的說:“我們二十幾個人去復印店吵鬧解決”;
經過熱烈的討論,大家認為事雖小,但合法權益還是要爭取的,否則就便宜了復印店,同時也不利于復印店自身改進服務;最后老師提出怎么解決呢?得出結論,先去說明緣由協(xié)商解決,如果不能解決再考慮其他合法的方法,但不能用恐嚇、報復、武力等手段。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很快領會了勞動者為什么和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問題。放學后,有三位同學前去復印店交涉,老板認為這些學生很文明,愉快地幫助學生解決了問題。
從活動中學習,不僅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主動參與過程,而且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水平提升可以達到一個新高度。
然后將班級分九個組,分別代表一個類別的企業(yè),要求它們根據自身的情況來研究“本企業(yè)”如何贏利。討論非常熱烈,大家儼然把自己當成了企業(yè)老板了。
學生在討論中很快會體會到,一要改進生產工具、二要培養(yǎng)工人、三要加強管理,總之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多,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縮短,從而獲取超額利潤。
這個活動的設計,一是幫助學生理解了有一定難度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勞動生產率”兩個知識點,又讓學生在扮演不同角色中理解和領悟知識,學生在角色中牢固地形成了“企業(yè)要贏利就必須要提高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這一企業(yè)經營的價值導向,使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大大提升。
從活動中學習,是政治課教學的一種方法選擇,選擇這樣的方法,需要教師去研究教材,特別是要研究學生實際狀況,敏感而快捷地捕捉學生中對教學工作有幫助的實際案例,因此,它可能是一項耗費時間和精力較多的事情,但由于這一方法更能把政治課上好、上活、上真,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教學中適當的嘗試運用。
(王步勇: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范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