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英
(吉林師范大學分院)
以“經歷教育”為載體,探索德育新途徑
◆楊紅英
(吉林師范大學分院)
為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質量,圍繞著“經歷教育”德育研究課題,提出了德育工作新途徑——體驗感悟。就此闡述了它的內涵、建立的心理學依據及實施策略,以提高德育效能性。
經歷教育 載體 德育 途徑
為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質量,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我市提出了“經歷教育”德育研究課題。所謂經歷教育就是通過有計劃的“主體經歷的德育活動”,引導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活動的主角,在教育活動的實踐中獲得各種經歷,引導學生在經歷中體驗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學會發(fā)展?!敖洑v教育”的本質是實踐育人,核心是體驗感悟,關鍵是教師的科學引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從經歷教育中我體會到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親身經歷,獲得感悟體驗,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經歷教育的核心是體驗感悟,我認為這也應該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去認識它,帶給人的體驗是不一樣的,人的認識帶有主觀能動性。體驗就是讓人在經歷中去感受生活的苦樂、人間的冷暖、行為的美丑,喚起各種積極情感和認識。體驗是把“經歷”轉化為思想品德的中介,我們通過經歷教育就是要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正向體驗。
體驗激發(fā)感悟,感悟是“經歷”活動的精神升華,在積極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感悟,是經歷教育的目標,也是它的“亮點”,是評價教育效果的重要標準。感悟有多種內容和形式,是學生對事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重要標志,它能使我們的德育充滿科學性、趣味性、哲理性、智慧性和創(chuàng)造性。
體驗感悟教育就是讓學生從經歷中獲得道德認識,誘發(fā)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產生道德行為,從而實現德育過程中知、情、意、行的整合。
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在20世紀初提出“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強調的就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感悟理解知識,這種思想成為了現代教育發(fā)展中課堂教學的一種有利補充形式。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教育家布魯納又提出認知結構理論,為體驗感悟教育找到了心理學依據,其倡導的“發(fā)現法”,強調學習過程的體驗、內在動機、信息的提取,都成為體驗教育中“體驗”、“感悟”等諸多心理過程的理論基礎。
從心理學角度看,體驗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連的,體驗感悟包括四個階段:(1)個體親歷階段:即個體親身經歷的過程,是體驗的第一步;(2)個體對親歷過程進行感悟,形成概念或觀念階段;(3)個體在新情境中檢驗所形成的觀念的適應性階段;(4)再反思、產生新經驗的階段,并不斷循環(huán)。從廣義上講,任何學習都是一種體驗感悟的過程。體驗感悟教育是在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經驗、新認識,并由此發(fā)展學生能力,形成積極人生態(tài)度,促進個性成長的一種教育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體驗感悟是指通過實踐活動中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產生主觀性的感覺、情感和意識的過程,是把外求與內求有機結合的德育形態(tài),其重視外部自然界和人際之間道德信息傳遞,追求體驗者內外全面的感悟,其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追求外在的教育與學生內在道德成長需要的和諧,實現了知、情、意、行統一。
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經歷時時都在,只是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個性的……只要科學地開發(fā)和設計,去害留益,都是德育的好教材、好課堂、好課程,使學生從中體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奮斗的樂趣和奧妙、理解生活的可貴和人生的美好,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從心理學角度看,體驗過程本身是建立在個體自我意識的基礎之上的,必須依賴外界的刺激,即活動或情境的親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個體內心的感悟,才能形成認識,以致反思、再產生新經驗的反復循環(huán)的心智活動。親歷成為道德體驗感悟教育所依存的外在和內在的條件。在德育工作中,我們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勞動中做有心人,不斷獲得不同的感悟,逐漸形成學生一種內在的素質,成為有效進行道德體驗的一個支點。
積極鼓勵參與實踐活動,誘發(fā)感悟:思想道德教育實施的關鍵是組織和促成學生投身實踐活動,讓思想道德教育植根于生動、豐富、現實的生活世界里。通過實踐活動讓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實處,我們可以幫助學生設置一種情境,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如做文明小乘客、環(huán)保小衛(wèi)土等活動,使學生明白做一個合格公民的道理;學會適應不同生活環(huán)境,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本領。類似的活動內容和活動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只要我們有效地開發(fā),都可收到實效。
在實施體驗感悟教育中,必須注重四個結合。第一,是把時代要求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起來,實現德育目標全面化。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體現時代精神,但又不排斥歷史,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無數的美德故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因此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二,是把知和行結合起來,實現德育行為的科學化。體驗感悟教育必須貼近現實,走進生活,同時又必須加強基礎道德知識和學科知識學習,用豐富的知識和德育素材做體驗活動的鋪墊,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感悟。第三,把體驗活動和學生內心的道德需求相結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開展實踐活動要貼近現代的學生,尊重學生興趣愛好、認知水平,成長規(guī)律和道德需求,恰到好處地尋找體驗的誘發(fā)點,開展針對性和實效性明顯的活動,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的主體性,效果才會顯著。第四,是把道德引導和自主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實現德育過程規(guī)范化。體驗感悟提倡個體體驗和自主創(chuàng)造,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強調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但同樣強調教師的設計、組織和引導,因學生畢竟是成長中的人,教師的科學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力量,這樣才能使德育過程張弛有度,確保德育目標的實現。
總之,面對新形勢和任務,在體驗感悟中讓學生掌握道德認識,引發(fā)道德行為,做到知行統一是十分必要的。德育教育中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yǎng)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會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活動的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必須要走進生活、走進學生,去構建一種以體驗感悟教育為載體,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新的德育模式,用體驗式教育引領德育走出困境,使德育工作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