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梅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保定071002)
文字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字,從它誕生至今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漢字字數(shù)眾多,在世界文字體系中也是無與倫比的。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后世要研究前代的語言,必須借助于文字,讀書必先識字。錢大昕說:“有文字而后有訓詁。”(《經籍纂詁·序》)因此有關漢字分析的歷史,源遠流長。歷代訓詁學家無不關注文字問題,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中就有了分析漢字的零星記載。“六書”是對漢字結構進行分析和歸納后所總結出來的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基本反映了漢字構造方式的客觀實際,“六書”的出現(xiàn)標志著漢字學理論的產生。
唐初賈公彥的《周禮義疏》和《儀禮義疏》是訓詁學的重要著作。據新舊《唐書》介紹,賈公彥為唐初洺州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永徽中,官至太學博士。撰《周禮義疏》和《儀禮義疏》①文章采用的版本(《周禮義疏》四十二卷,《儀禮義疏》》五十卷)為:十三經注疏(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賈疏集魏晉六朝諸家之說,申述鄭學,為功甚大?!吨芏Y義疏》和《儀禮義疏》內容非常豐富,涉及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眾多方面。在文字研究方面賈公彥作了不少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留下了諸多有價值的論述。其中,賈公彥對“六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六書”名稱的說解和對具體漢字“六書”類別的分析。這些論述為后人閱讀古書、研究漢字結構等提供有益的啟示。
最早提到“六書”一詞的是《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盵1]“六書”的內容究竟是什么,《周禮》沒有說明,不見具體所指。到了漢代,班固、鄭眾和許慎三位大學者對“六書”名稱進行了說解。其中許慎《說文解字·敘》對“六書”分別作了定義并舉出例證,奠定了漢字結構分析的理論基礎,最有權威性?!昂笕藢α鶗难芯?基本上都是以此為出發(fā)點的”[2]。賈公彥對“六書”名稱的分析正是在許慎說解的基礎上進行的。
注: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疏:云六書象形之等,皆依許氏《說文》。云象形者,日月之類是也,象日月形體而為之。云會意者,武信之類是也,人言為信,止戈為武,會合人意,故云會意也。云轉注者,考老之類是也,建類一首,文意相受,左右相注,故名轉注。云處事者,上下之類是也,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有其處,事得其宜,故名處事也。云假借者,令長之類是也,一字兩用,故名假借也。六曰云諧聲者,即形聲,一也,江河之類是也,皆以水為形,以工可為聲。但書有六體,形聲實多,若江河之類是左形右聲,鳩鴿之類是右形左聲,草藻之類是上形下聲,婆娑之類是上聲下形,圃國之類是外形內聲,闕阓衡銜之類是外聲內形,此聲形之等有六也。依鄭義案《孝經緯·援神契》“三皇無文”,則五帝以下始有文字。故說者多以蒼頡為黃帝史而造文字,起在黃帝于后滋益而多者也。(《周禮·地官·保氏》書)
案:賈公彥的這段話,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首先:解說“六書”名稱。許慎在《說文》中探索了文字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其中貢獻最大的便是有關漢字結構原則的“六書”說。從《說文》開始,我國有了以“六書”為理論中心的文字學?!墩f文》之學,在后漢即已興起,“鄭玄注書,往往引其為證”。(《顏氏家訓·書證篇》)賈公彥亦是圍繞許慎的定義,通過對許慎的“六書”定義具體分析來解說“六書”的。一、“象日月形體而為之”說明“象形”的實質是“描摹物體形象”的一種造字方法。二、“會合人意”進一步說明“會意”的特點在于“會合幾個符號或字符,用來顯示人們想要表達的意義”。三、關于“轉注”,許慎的說解“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過于簡略,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賈公彥改許慎的“同意”為“文意”,并指出“左右相注”的特點。自唐代以來,研究“轉注”而各抒己見者幾近百家。關于“轉注”,歷代的看法主要三種:形轉、聲轉、義轉,賈公彥的看法屬于“形轉”說的代表之一。唐裴務齊《切韻序》亦稱:“考字左回,老字右轉。”此說法和賈公彥的看法異曲同工,都是從字形出發(fā)說明“轉注”。四、“處事”在賈公彥看來是并列關系,這種方法造出來的字“各有其處,事得其宜”。五、對于“假借”,賈公彥精辟地點出其“一字兩用”的特點,即讓一個字發(fā)揮了兩個字的作用。清代學者孫詒讓在《與王子壯論假借書》一文中說:“天下之事無窮。造字之初,茍無假借一例,則逐事而為之字,而字有不可勝造之數(shù)。此必窮之術也,故依聲而托以事焉。視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則其聲也;聞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盡: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窮而通其變。”這段話更清楚深刻地說明了假借的作用。六、形聲造字法鄭眾叫“諧聲”,賈公彥指出這個說法和許慎的“形聲”一樣,并具體分析了“江河”兩字“以水為形,以工可為聲”,說明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合而成的。賈公彥對“六書”的解說也有瑕疵,比如賈公彥分析“上下”時說“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吧舷隆奔坠俏淖中畏謩e是“一長橫上面加一短橫”和“一長橫下面加一短橫”,長橫和短橫泛指任何具體事物,而并非一定是“人”在“一”上或下。賈公彥關于“六書”的解說不管科學與否,我們都可以借此管窺唐初學者對“六書”名稱的認識。
其次:總結形旁和聲旁的搭配方式。形聲字形旁和聲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賈公彥將其總結為六種: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上聲下形、外形內聲、外聲內形,這六種是形旁和聲旁搭配最主要的方式。但百密一疏,賈疏例子中“闕阓”《說文》中的注解分別是:從門,欮聲;從門,貴聲。由此可見,“闕阓”應該和“圃國”一樣是外形內聲字。
此外:說明文字的起源。漢字從什么時候開始,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古代文字學家多認為漢字是倉頡所造,如《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都稱倉頡作書。賈公彥總結說:“說者多以蒼頡為黃帝史而造文字,起在黃帝于后滋益而多者也。”并在“掌三皇五帝之書”(《周禮·外史》)疏:“蒼頡,黃帝之史,則文字起于黃帝。今此云‘五帝之書’為可,而云‘三皇之書’者,三皇雖無文,以有文字之后仰錄三皇時事,故云掌‘三皇之書’也”。
在漢字發(fā)展史上,形聲字的出現(xiàn)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形聲字采用聲旁和形旁相結合的方式,把形、音、義三要素統(tǒng)一在一個書寫單位中,彌補了單純依靠字形來表意的缺陷,豐富了漢字記錄漢語的手段。和其他造字方法相比形聲字更具優(yōu)越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漢字系統(tǒng)滋生新字的主要方式,形聲字在漢字中總數(shù)中所占比例最大。賈公彥對形聲字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賈疏中對單個形聲字的分析亦很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分析形旁和聲旁
形聲字有兩部分組成,即用表事物的字作為義類的名稱,取音近可作譬況的字表示讀音,人們分別稱之為形旁、聲旁,賈公彥常標明一些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如:
(1)經:主婦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疏:此字據形聲為綃,從絲,肖聲。(《儀禮·特牲饋食禮第十五》)
(2)經: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槀。
疏:但牛纼以麻為之,從絲為形,以豸為聲,故云“絼字當以豸為聲”。(《周禮·地官·鼓人》)
案:例(1)是說,經文中提到的“宵衣”,是一種古代婦女助祭時所穿的黑色的絲服,賈公彥根據形聲字特點,指出“宵”實際應該是“綃”,因為只有“絲”做形旁契合“絲服”的性質。例(2)“纼”和“絼”是一對異體字,都是指牛鼻繩,根據形聲字聲旁表音的特點,重申鄭注中“絼字當以豸為聲”。
2、分析形旁的表義功能
形聲字的形旁通??梢员硎驹撟炙鶎俚囊饬x范疇,表示大的義類概念。賈公彥在判斷經文用字的優(yōu)劣以及證明鄭玄的一些釋義時,常以形旁的表義功能作為判斷的標準之一。如:
(1)經:籩人掌四籩之實。
注:籩,竹器。
疏:鄭知“籩”是竹器者,以其字竹下為之。(《周禮·天官·籩人》)
(2)經:箈菹,雁醢,筍菹,魚醢。
注:鄭司農云:“……箈,水中魚衣?!毙^:……箈,箭萌。
疏:云“箈,水中魚衣”者,此箈既竹下為之,非得水物,不得為魚衣,故后鄭不從。(《周禮·天官·醢人》)
案:形旁具有標義作用,對分析字義具有重要意義,形旁一旦改變了,字義也隨之改變。例(1)是說,因為從“竹”的字大多是竹器名[3],所以可以初步判定“籩,竹器”。同樣,例(2)中“箈”以“竹”為形旁,其含義當與“竹”相關,鄭玄認為是“箭萌”,即嫩筍。清孫詒讓《周禮正義》:“《說文·艸部》:‘菭,水青衣也。’……然則經先鄭本固當作‘菭’,后鄭本則自作‘箈’,故釋為箭萌?!辟Z疏為鄭玄的詞義訓釋提供理據,使后人閱讀鄭注時,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類似的例子眾多,又如:
(3)疏:云“今文纁皆作熏”者,纁是色,當從絲旁為之,故疊今文,不從熏,從經文古纁也。(《儀禮·士冠禮第一》)
(4)疏:知“笲”是竹器名者,以其字從竹。(《儀禮·士喪禮第十二》)
3、分析形旁聲旁的搭配方式
(1)疏:云“字從蟲,國聲也”者,國與蟈為聲,所謂左形右聲者也。(《周禮·秋官·蟈氏》)(2)疏:……舌為聲,刀為形,左聲右形,刮摩之義。(《周禮·冬官·考工記》)
(3)疏:云:“其字從豆聲”者,此謂上聲下形之字。(《儀禮·大射第七》)
把原本幾個字以及它們的意思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新字,同時也產生一個新的意義,這種構字方法被稱為會意,生成的字叫做會意字。會意字是僅次于形聲字的一個大家族。賈疏中亦不乏對會意字的分析,如:
(1)經: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
注:鄭司農云:“拲者,兩手共一木也?!?/p>
疏:先鄭云“拲者,兩手共一木也”者,于義是,以其拲字共下著手。(《周禮·秋官·掌囚》)
案:分析會意字的理據性通常有助于明了詞義。此例中“拲”是古代刑罰的一種,即把雙手銬在一起,狀如拱手。《說文》:“拲,兩手同械也。從手,從共,共亦聲?!?/p>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拲者,兩手共一木也?!辟Z公彥根據“拲”的字形,由“共”和“手”組合而成,明確了“拲”的含義,“于義是”肯定并申明先鄭的說法。
(2)經: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
注:韎韐,缊韨也。士缊韨而幽衡,合韋為之,士染以茅蒐,因以名焉。疏:言韐者,韋旁著合,謂合韋為之,故名韐也。(《儀禮·士冠禮第一》)
案:分析會意字的理據性有時還有利于說明事物得名的由來。如此例中“缊韨”是古代祭服上的淺赤色蔽膝。《禮記·玉藻》:“一命缊韨幽衡?!编嵭?“韨之言亦蔽也。缊,赤黃之間色,所謂韎也?!笨追f達疏:“他服稱韠,祭服稱韨……以蒨染之,其色淺赤?!辟Z公彥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則,通過分析“韐”的結構,其是由“韋”、“合”組成,來說明“韐”得名由來,重申鄭注。
傳統(tǒng)訓詁材料所包含的學術內容是非常廣泛的,是漢語學術史研究取之不盡的寶藏。魏晉隋唐是“訓詁的深入與擴展期”[4],盡管賈公彥的《周禮義疏》、《儀禮義疏》中關于“六書”的材料是零碎的,許多認識甚至是相當模糊的,但后人至少可以從中吸取相關的營養(yǎng)。
[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51.
[2] 馬景侖.漢語通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31.
[3] 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7.671.
[4] 王寧.訓詁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