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簡述現(xiàn)代語義學研究*

      2011-08-15 00:43:01趙菊菊
      外語與翻譯 2011年3期
      關鍵詞:摹狀弗雷格專名

      趙菊菊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223800)

      簡述現(xiàn)代語義學研究*

      趙菊菊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223800)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語義學在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語義學研究的發(fā)展歷史,以及現(xiàn)代語義學發(fā)展中的形式語言學流派和日常語言學流派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重要理論以及語義學課程中涉及的主干知識,試圖理清它們之間的脈絡關系。

      意義;語義學;語言;思維

      一、語義學在語言學中的地位

      語義學發(fā)展至今,走過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在語言研究中語音和句法的研究一直在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后來才有了語言學的意義轉(zhuǎn)向——語義學,即英文中的semantics,它來自于法語中的sé mantique,法國語言學家布列阿爾于1883年在他的論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此詞。20世紀80年代,有的國外語言學家把語義學的研究稱為“時代的標志”,語義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語言研究的前沿學科。當前語言學的發(fā)展明顯地呈現(xiàn)出一種總趨勢:各語言學學科均向意義轉(zhuǎn)向,語義學在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很多語言學家對語義研究的重要性作出論述,例如美國學者沃爾夫曾說:“語言學的實質(zhì)就在于探索意義。”利奇在他的《語義學》序言中指出,“語義學在語言研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了研究的焦點,多數(shù)人現(xiàn)在同意這種看法?!保?]有的語言學家甚至提出,語言學發(fā)展的現(xiàn)今時代無疑是語義學時代。意義之所以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一方面是語言學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結(jié)果,對語言研究越深入,就會發(fā)現(xiàn)意義問題的重要。另一方面,隨著語言實踐應用的發(fā)展,語言教學、語言信息處理、機器翻譯等對語義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簡而言之,語言的意義轉(zhuǎn)向是語言學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二、語義學的發(fā)展歷史回顧

      語義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對語義學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的劃分。賈彥德認為,中外的語義研究都可以粗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語文學時期、傳統(tǒng)語義學時期和現(xiàn)代語義學時期。

      (一)語文學時期的語義研究主要集中于注釋古書

      歐洲從公元前3世紀就開始這項工作。對漢語來說語文學時期就是訓詁學時期。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訓詁學就已萌芽,秦漢時期出現(xiàn)了《爾雅》、《方言》、《說文解字》等不同類型的辭書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語義研究,中外語文學的情況很不一樣,古希臘、羅馬、古印度語文學的重點是語法和語音,語義不是研究重點,所以這方面取得的成績也不大。我國的語義學不但始于訓詁學,而且始終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從兩漢到清末延續(xù)兩千年,訓詁學取得了巨大成果,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但是這個時期的研究目的在于注釋古書,還不是關于語義的獨立系統(tǒng)的研究,因此未提出什么語義方面的理論。

      (二)19世紀初到20世紀20年代,屬于傳統(tǒng)語義學時期

      19世紀初,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理論的建立,使得語言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有自己的理論和方法的科學;索緒爾的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語言研究應區(qū)分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二是語言是一種有組織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個體之間相互依存,個體的意義取決于它與系統(tǒng)中其他個體的關系。這些原理被語義學家們應用到了意義研究中,其中杰出的代表是德國的語言學家特里爾,他提出了著名的“語義場”理論。這是一次飛躍,語義研究不再只是被當成了解古代的典籍以及風俗習慣制度的工具,研究對象和范圍都擴大了,但是這個時期的語義研究仍是不成系統(tǒng)的,研究范圍也限于詞義。

      (三)20世紀20年代后至今是現(xiàn)代語義學時期

      隨著與語言文字關系極為密切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意義研究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語義學研究得到全面發(fā)展并取得重要突破,出現(xiàn)了很多語義學流派,如結(jié)構(gòu)語義學、解釋語義學、生成語義學等。在20世紀50年代召開的第七屆、第八屆國際語言學大會上,語義問題都被置于重要的地位,1966年在波蘭還專門召開了“國際語義學討論會”,同時一些語義學專著也紛紛出版,語義研究取得長足發(fā)展?,F(xiàn)代語義學詞義層面的研究在較多地受到了語言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影響,而在句子層面的研究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邏輯語義學的影響?,F(xiàn)代語義學運用義素分析法,從而深入到語義研究的微觀層次;從以詞義為中心內(nèi)容擴展到句子和語篇的意義研究;研究方法上引入預設、命題、蘊涵等邏輯學的概念,使語義研究形式化,呈現(xiàn)出跨學科、多維度、多層次的特點。

      三、現(xiàn)代語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一)詞匯語義學

      隨著美國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的興起,對詞義進行探討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所有的實義詞都可以被分解成一些語義成分(sense components)?;旧嫌幸韵氯齻€研究方向:即,語義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意義假設(meaning-postulates);語義場(semantic fields)。

      1.語義成分分析

      語義成分分析法,即,把詞匯解構(gòu)成若干語義成分,這種成分在語義場中叫做義素(sememes)。如:

      Woman=HUMAN&FEMALE&ADULT

      Girl=HUMAN&FEMALE&NON-ADULT

      雖然這種成分分析法對分析復雜的語義,編撰詞條等實際用途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認為,這種分析方法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A.世界萬物并不都是非此即彼的。例如,在【+/-MALE】的取值中,在社會上對于那些變性的人,是應該從生理上判斷還是社會屬性上判斷,取值就有所不同,標準難以定論。

      B.對某一個詞匯解構(gòu)會產(chǎn)生循環(huán)論證。

      C.對一些抽象的詞匯如love,thought等很難做出完整精確的解構(gòu)。

      D.對于邊界模糊的詞語很難進行這樣的分析。

      2.范疇理論和原形理論

      由于語義成分分析和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理論中運用“二值分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家Rosch提出了“原型理論”。根據(jù)“原型理論”,一個范疇是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特征構(gòu)成的“完形”概念,這些特征并不是界定該范疇的必要充分條件,而只是它的原型特征,屬于某幾個范疇的成員有核心和邊緣之分,核心成員所具備的一些特征聚集在一起構(gòu)成范疇的原型特征的叢集,核心成員具備范疇的理想值,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視為范疇的原型成員,邊緣成員缺乏叢集特征中的一部分,它們則根據(jù)其與核心成員的相似程度被賦予不同程度的非原型成員地位。原型理論的哲學基礎是體驗主義,它立足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和觀察,對范疇的劃分和性質(zhì)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

      (二)句子語義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現(xiàn)代西方哲學出現(xiàn)了一場哲學的“語言轉(zhuǎn)向”。這個轉(zhuǎn)向開始于弗雷格,完成于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王路,1996)。轉(zhuǎn)向后的語言學家們更關注思想與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意義、指稱、真理、必然性、言語行為等的語義考察成為研究的重點。研究方法主要有兩大流派:形式語言學派和日常語言學派。形式語言學派主要從數(shù)理邏輯為主要分析方法,而日常語言學派主要通過詞義方面對一些哲學概念進行分析(MK穆尼茨,1986)。

      1.形式語言學派

      (1)弗雷格的指稱論

      1892年,弗雷格在《論意義和指稱》一文中,區(qū)分語詞符號和意義和指稱區(qū)別,并討論了語句的意義和指稱問題。他認為,指稱就是要解釋語言的特定組成部分怎樣和世界相聯(lián)系,其中最基本的聯(lián)系就是通過代表對象的名稱來建立的。按照弗雷格的觀點,一指號(sign)表達它的涵義和標示這個涵義的指稱。他認為,兩個指號可以指同一個對象,且一個對象可以有多個指號。例如,晨星和暮星的意義不同,但指稱卻相同。但是,弗雷格也意識到有些名稱沒有指稱對象,例如“離地球最遠的天體”“最弱收斂級數(shù)”等,他將這些沒有指稱對象的名稱規(guī)定為空類。

      弗雷格認為專名不僅有指稱,也有涵義。提出了“涵義決定所指”這個重要的語義學原則,即,一個表達式只有表達了某種涵義,才能指稱某個對象;一個表達式究竟代表的是哪個或哪些對象取決于哪個或哪些對象具有該表達式的涵義所描述的那些特征或性質(zhì)。弗雷格進一步指出,一個表達式有涵義與其是否有指稱無關。例如,“最小收斂級數(shù)”這一表達有一種意義,但卻沒有指稱。弗雷格認為這是由于自然語言的不完善性造成的。

      指稱論是指把一個表達式的意義等同于它所指稱的東西或等同于它與所指之間的關系”(王維國,2002)。指稱理論首先涉及到專名和摹狀詞。然而,弗雷格在他的指稱理論中混淆了專名和摹狀詞的概念。對于專名,弗雷格認為,專名是指任何單一對象的表達式,無論詞還是復合符號,都是專名。例如,“中國最高的山峰”和“馬克思”一樣都是專名。并且,他還認為,專名的涵義就是所指對象的呈現(xiàn)方式,即所指對象的描述方式。他說:“對于一個符號,還要考慮要稱之為符號的意義的那種其間包含著給定方式的聯(lián)系。”(弗雷格,1994,p91)而對對象的描述方式可以用一個能唯一識別該對象的限定摹狀詞表示。于是他就把名稱類化為限定摹狀詞。否認以簡單記號出現(xiàn)的、代表特定個體的實體名稱(如“亞里士多德”金星”等)能夠獨立地具有指稱關系,認為這樣的名稱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獲得一定的摹狀關系,才能具體有確定的所指。

      (2)羅素的摹狀理論

      1905年,羅素在文章《論指示》中提出了摹狀詞理論。通過這一理論,羅素駁斥并進一步發(fā)展了弗雷格的指稱論。按照羅素的理論,一切名稱都是摹狀詞,通名是非限定摹狀詞,即以不定冠詞a開始的描述性詞組:專名是限定摹狀詞,即以定冠詞開始的描述性詞組,限定摹狀詞適用于一個特定對象(趙敦華,1997)。羅素在《摹狀詞》一文中指出專名與摹狀詞是不同的,專名只是簡單的符號,它的作用是只是一個個體。摹狀詞則是有一些詞或短語組成的表達式。羅素還曾區(qū)分邏專名和普通專名,他認為普通專名只是縮略的摹狀詞,而邏輯專名只能是為人們的感觀經(jīng)驗當下親知的對象命名的,所以只有“這”和“那”兩個指示詞。關于專名的指稱,羅素同意弗雷格的看法,但關于專名的意義,羅素認為專名的意義取決于它所表示的個體是否存在,專名指稱的對象是由摹狀詞決定的。當摹狀詞的指稱不存在時,羅素采取的解決方法是摹狀詞沒有單獨的意義,而包括摹狀詞在內(nèi)的命題是有意義。所謂沒有單獨意義就是說摹狀詞本身無指稱,沒有內(nèi)涵和外延。可是包括它在內(nèi)的命題有意義。此外,羅素把空指稱的摹狀詞或語句,如“法國現(xiàn)在的國王是禿頭”,轉(zhuǎn)化為命題真假,以真假判斷指稱的存在與否。

      2.日常語言學派

      日常語言學派主要從事對日常語言的哲學研究,是從言語行動研究開始的。日常語言學派的研究開始考慮到語境因素對意義的影響,并且關注語境在言語行為中的作用。

      (1)斯特勞森的指稱理論

      羅素的摹狀詞理論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可是反對的呼聲也不少。19世紀末,以斯特勞森為代表的日常語言學派,主張語境論,即強調(diào)在確定專名、通名或摹狀詞的指稱對象時,必須結(jié)合它在被使用時的各種不同語境。斯特勞森區(qū)別了語詞的意義和語詞的指稱,認為羅素混淆了意義與指稱,這是對羅素的“意義即指稱”觀點的反駁。斯特勞森認為意義是語詞的功能,能指是語詞使用的功能。因此,不能將意義和指稱等同起來,意義對指稱具有指導作用,前者是后者所遵循的規(guī)則,習慣和約定,即詞語并不“意味/指稱什么”,我們用它們“意味/指稱什么”。如果我們知道了語詞的意義,我們就能正確地使用語詞來指稱某個對象,但要確定指稱哪個對象必須結(jié)合語境來推斷。

      斯特勞森反對羅素將摹狀詞和邏輯專名區(qū)分開來,認為羅素混淆了語言和語言的使用。斯特勞森把語言本身和語言的使用區(qū)分開來,認為語言本身并不起指稱作用,因而沒有真假之分,但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場合通過語言的使用去指稱不同的對象,并只有結(jié)合特定的語境才能判斷指稱的對錯。斯特勞森不同意只有邏輯專名才具有指稱作用,這一觀點與羅素的觀點相悖。斯特勞森認為一種語言形式有多種用法,要在使用的語境中加以分析,并且由語境來決定該語言形式是否用作指稱。

      (2)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奧斯汀區(qū)分了說話的三個方面:言前行為(locutionary)、言中行為(illocutionary)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言前行為自身包括三個組成部分:語言學實體被認為具有:(1)聲音(或有形記號);(2)屬于語言學的詞語;(3)指示世界上的事物的指稱和意思或涵義。言中行為由話語的“力”(force)組成,不論它是打賭、允諾、陳述還是推測或其他。言后行為涉及聽眾的反應效果。說服、激怒、鎮(zhèn)靜或激勵某人是言后行為。無論你是否意識到,在奧斯汀看來,言中行為與言后行為的區(qū)分是,言中行為總要依賴習慣而存在,言后行為是自然的或非習慣性的。奧斯汀的工作適應很多哲學家研究,而且為他的學生約翰·瑟爾(John Searle)發(fā)展言語行為的標準理論奠定了基礎。

      四、結(jié)語

      語義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它的發(fā)展也與邏輯學,哲學,計算機語言學,生成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學科息息相關。本文僅僅從語義學地位,發(fā)展階段和現(xiàn)代語義學,主要是語言哲學這三方面對語義學發(fā)展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觀點,主要涉及指稱,意義,真值條件,對這些做了一個簡單的回顧,著重闡述了分析哲學領域中關于句子的指稱等的不同觀點和理論,對比它們的異同點,希望理清語義學課程的主干知識和脈絡,有利于進一步了解語義學。

      [1]Austin 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Clarendon Press,1962.

      [2]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Max Black and P.T.Geach,trans.Philosophical Writings[M].Blackwell Publishers,1892.

      [3]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Russell B.Descriptions,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Chapter XVI[M].London:Allen&Unwin,A.W.Moore,ed.,Meaning and Reference,London,1993.

      [5]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104):192-233.

      [6]Strawson P.On referring,Mind[J].New Series,1950,(59):320-344.

      [7]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與方法——戴維森哲學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011-07-19

      趙菊菊(1981-),女,江蘇宿遷人,助教。

      猜你喜歡
      摹狀弗雷格專名
      名義摹狀詞理論及其反駁與辯護
      邏輯學研究(2023年4期)2023-12-17 18:41:07
      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專名的確定與保護
      摹狀詞理論研究綜述
      卷宗(2019年12期)2019-04-20 13:32:42
      古籍專名數(shù)據(jù)庫的構(gòu)建與統(tǒng)計分析
      文教資料(2019年35期)2019-04-19 06:53:02
      限定摹狀詞的兩可性
      西部學刊(2019年18期)2019-01-02 09:00:10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解釋“因明”的可行性分析
      淺析唐奈蘭關于對限定摹狀詞的兩種用法
      長江叢刊(2016年29期)2016-11-26 00:40:13
      探析概念馬悖論——兼評弗雷格與塞爾的謂詞理論
      專名問題的語言哲學、語用學考察
      句子圖式
      求是學刊(2014年5期)2014-09-27 02:47:15
      太白县| 安龙县| 汶上县| 陇南市| 焦作市| 宝兴县| 延安市| 北宁市| 临安市| 三明市| 济南市| 山东省| 民权县| 清原| 巴楚县| 芜湖县| 甘肃省| 东丰县| 密云县| 沙湾县| 万源市| 蓬莱市| 丽水市| 陵川县| 科尔| 黄山市| 石嘴山市| 榆中县| 衢州市| 白银市| 龙门县| 叙永县| 孙吴县| 永登县| 香河县| 比如县| 大丰市| 昌都县| 民丰县| 休宁县|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