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明清時期科舉廢置問題比較研究

      2011-08-15 00:52:22張學強孫昌偉
      當代教育與文化 2011年5期
      關(guān)鍵詞:取士科舉制度科舉

      張學強,孫昌偉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shù)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所實施的一種重要的全國性人才選拔制度,自隋朝創(chuàng)立以來,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改革和發(fā)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史上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歷史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爭議紛起、曲折多變,甚至于在中國元、明、清這三個最后的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中都曾經(jīng)遭遇過廢置的命運,而清對科舉制度的廢置甚至終結(jié)了其歷史使命,使其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v觀元、明、清三個朝代對科舉制度的廢置情形,各自的社會背景并不盡相同,但其核心卻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統(tǒng)治者基于其合格人才的基本理念而對科舉制度在人才選拔中所起作用的質(zhì)疑,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對科舉制度存在必要性的否定。

      科舉制度在其長達1300年的發(fā)展史上,主要有三種“存在”狀態(tài),一種為占據(jù)絕大部分時段的“實施期”,即科舉的正常存在;一種為偶然出現(xiàn)的“空白期”,即由于戰(zhàn)爭及時局的影響而無法推行科舉的時段;還有一種為“廢置期”,即統(tǒng)治者出于某種考慮而主動選擇暫時或長久的擱置或廢除科舉制度,而元、明、清三個朝代對科舉制度的廢置即屬于此種情況。從目前學界對科舉制度的研究來看,多為對科舉“實施期”的研究,在另一些研究中雖涉及到對某個朝代(如元、清)科舉“廢置期”的研究,但整體上還未有對科舉制度的“廢置期”(主要在元、明、清三個朝代)進行整體的縱向比較研究,而這種研究卻對我們進一步認識人才培養(yǎng)與人才選拔的關(guān)系卻有獨特的價值。

      一、元代科舉廢置的背景及其影響分析

      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作為擅長功伐征戰(zhàn)的少數(shù)民族,“居馬上得天下”,對科舉制度了解甚少,更是不甚重視。元朝的科舉制度正式建立時間較遲,直至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才明令舉辦。在整個元朝統(tǒng)治時期,科舉制度幾經(jīng)廢置,是科舉史上的低潮期。

      蒙古民族是9~12世紀活躍在中國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游牧生活及惡劣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使得本民族文化發(fā)展一直停留在較低的水平。早期蒙古人對待外文化的態(tài)度以掠奪為主,其重視的部分也僅限于手工業(yè)技術(shù)和少部分宗教文化。元太宗窩闊臺即位之后,在耶律楚材的勸諫下采取了一些維系人心的文治措施,并于太宗九年舉行了帶有傳統(tǒng)科舉性質(zhì)的“戊戌試選”,使得大量儒士從被擄為奴的窘迫處境中解放出來,提升了儒士的地位,為儒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元世祖、成宗及武宗時期,一再地議貢舉“法度”,但議而不行,科舉取士遲遲未能付諸實施。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至元初年,有旨命丞相史天澤條具當行大事,嘗及科舉,而未果行。”①此后一再有人進言行“選舉法”,均未果。至元八年,朝中關(guān)于科舉制實行與否展開了討論,并涉及科舉考試科目的問題,主張以經(jīng)義取士代替詩賦取士。這一爭論在至元十一年得到延續(xù),并且取得了相對一致的結(jié)果,蘇天爵曾言:“世祖至元十一年,始頒布貢舉條例,是時賢才眾多,治平方臻,故弗舉行?!雹谝簿褪钦f忽必烈已經(jīng)做出了貢舉的決定,但由于“賢才眾多”,或者戰(zhàn)爭等其他原因,還是未能舉行。而后元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之后,王惲等人有上書“設科舉”,但由于蒙古貴族及忽必烈本人對科舉的消極態(tài)度,不了了之。終忽必烈一世,科舉始終未能成行。成宗即位之初,也曾要求“議行貢舉之法”,但響應者寥寥。而武宗即位后頒布的至大改元詔書中提到:“其貢舉之法,中書省續(xù)議舉行”,也只是一句空話,事實上沒有任何結(jié)果。

      元朝前期科舉長期廢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元朝自開國以來,官員相對比較充足,通過開科舉來選拔官員的需要沒那么迫切。從成吉思汗南侵至忽必烈立國,通過“承制宣署”及自行辟署的兩條途徑授了大量的軍政官員。到忽必烈更定官制時,從先朝舊人、各路府、州曾任地方官員而無大過之人及金朝舊臣之中選用了一批官員,這使得官員來源充足,作為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推行就不緊迫了。其次,蒙漢文化沖突中統(tǒng)治者對科舉作用的貶低使得科舉制度實施備受阻礙。蒙元貴族世居漠北,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與漢族有著很大的不同,用武力統(tǒng)一了中原后,文化上并不能很快達到融合同化。蒙古貴族仍然以故俗為依據(jù),對中原傳統(tǒng)的文化制度不能認同,尤其對漢族儒士通過考試便可以免賦役并做官的做法十分抵制,對科舉的態(tài)度十分消極。忽必烈在位期間多次議行科舉,但一直議而不行,這與統(tǒng)治者對科舉的消極態(tài)度是密不可分的。他即位之初召見許衡,“問科舉何如?曰:不能。上曰:卿言務實,科舉虛誕,朕所不取?!笨梢娫y(tǒng)治者對科舉的評價很低,對其作用持懷疑的態(tài)度。第三,科舉自身的流弊。在從世祖忽必烈即位至仁宗元祐年間開科取士之前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開設科舉多次議及而終未施行,與部分蒙元貴族的輕視與抵制有關(guān)系,但也與科舉自身之流弊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即使在一些漢族官僚中甚至儒家知識分子中,呈現(xiàn)出重經(jīng)學教育、輕科舉考試的心態(tài),如董文忠:“克汴時,以侍其軸為賢,延歸教諸子。嘗曰:‘射,百日事耳;《詩》、《書》非積學不通’”,③對科舉考試卻存排斥態(tài)度:

      (至元)八年,侍講學士徒單公履欲奏行貢舉,知帝于釋氏重教而輕禪,乃言儒亦有之,科舉類教,道學類禪。帝怒,召姚樞、許衡與宰臣廷辨。文忠自外入,帝曰:“汝日誦 《四書》,亦道學者?!蔽闹覍υ唬骸氨菹旅垦裕菏坎恢谓?jīng)講孔孟之道而為詩賦,何關(guān)修身,何益治國!由是海內(nèi)之士,稍知從事實學。臣今所誦,皆孔孟之言,焉知所謂道學!而俗儒守亡國余習,欲行其說,故以是上惑圣聽,恐非陛下教人修身治國之意也?!笔滤熘?。④

      甚至還有一部分儒士痛呼:“以學術(shù)誤天下者,皆科舉程文之士。儒亦無辭以自解矣!”。此外,元朝維護特權(quán)的重世襲重根腳的官僚體制以及吏員出仕的制度化也是阻礙科舉推行的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各種原因,科舉制度在元初廢置長達半世紀之久,直到崇尚儒學的元仁宗即位。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出生于中原地區(qū),從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對其很是推崇。他一即位便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非用儒生,何以至此!”⑤由此可見,他十分重視任用儒生治國,那么選拔儒生的科舉制度也就勢在必行了?;蕬c二年,仁宗正式下詔曰: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官分職,征用儒雅,崇學校為育材之地,議科舉為取士之方,規(guī)模弘遠矣。朕以眇躬,獲承丕祚,繼志述事,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jīng)術(shù)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朕所不取,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制。其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舉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要求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具合行事件于后。⑥

      自此正式恢復了廢置已久的科舉制度。元仁宗恢復科舉,在漢人中受到廣泛歡迎,參與也十分踴躍,同時反對者也大有人在。順帝即位之后,右丞相伯顏獨攬大權(quán),他代表一批守舊的蒙古貴族利益,排斥漢文化,對科舉制度十分反感。據(jù) 《庚申外史》記載:

      太尉伯顏升為右丞相……奏曰:陛下有太子,休教讀漢兒人書。漢兒人書好生欺負人,往時我行有把馬者,久不見,問之,曰:應科舉未回。我不想科舉都是這等人得了。”⑦

      對于伯顏所言其馬夫應科考一事是否屬實我們無從考據(jù),但是這番言語可以看出他對于通過科舉選拔人才,從而改變?nèi)说拿\地位是十分反感的。最終在1335年操作廢置了元朝已實施20年的科舉考試制度。之后在1341年科舉才又得以復行,并明確規(guī)定:“國子監(jiān)積分生員,三年一次依科舉例入會試,中者取一十八名。”在恢復科舉的同時,也加強了科舉和學校的聯(lián)系。

      元代科舉幾經(jīng)廢置,歷經(jīng)波折之后,得以重立,這不僅僅是科舉制度的簡單擱置和復興,而是一個調(diào)整和轉(zhuǎn)變的過程。宋金科場以章句注疏、聲律對偶之學取士的遺風,使得科舉考試受到大量人士的批判。上文所引“侍講學士徒單公履欲奏行貢舉”事例中,忽必烈之所以發(fā)怒,在于徒單公履不了解忽必烈厭惡科舉虛而不實的心思,其建議與帝意正相違背。事實上,忽必烈也想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只不過他想恢復的科舉取士制度必須是以抵制詩賦而以實學為其導向的:(至元)十二年正月二日……侍讀學士徒單公履請設取士科,詔與恭懿議之。恭懿言:“明詔有謂:士不治經(jīng)學孔孟之道,日為賦詩空文。斯言誠萬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舉有行檢、通經(jīng)史之士,使無投牒自售,試以經(jīng)義、論策。夫既從事實學,則士風還淳,民俗趨厚,國家得才矣?!弊嘀?,帝善之。⑧

      元世祖忽必烈的這一思想也完全為其后繼者所承襲,仁宗在開科取士的詔文中明確提出“浮華過實,朕所不取”。據(jù) 《元史·選舉志》記載:“至仁宗皇慶二年十月,中書省臣奏:“科舉事,世祖、裕宗累嘗命行,成宗、武宗尋亦有旨,今不以聞,恐或有沮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經(jīng)學實修己治人之道,詞賦乃摛章繪句之學,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故士習浮華。今臣等所擬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皆不用,專立德行明經(jīng)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帝然之。⑨

      尤其可見,元仁宗時期復立的科舉與前朝有很大的差別,“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皆不用”而“專立德行明經(jīng)科”,取士標準發(fā)生了變化。整體上看,元代開科取士前的時期我們可將其看做是儒學教育的調(diào)整期和科舉的休整期,⑩儒學教育拋棄詩賦時代而回歸到經(jīng)學教育的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科舉取士的導向亦由詩賦取士轉(zhuǎn)向經(jīng)義取士,只不過,元代的經(jīng)學教育及科舉取士已受程朱理學很大的影響,理學家的經(jīng)學注本成為經(jīng)學教育及科舉取士的標準尺規(guī),這為明清理學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元朝科舉制度時興時廢,規(guī)模也極其狹隘,使得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較少。自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第一次開科至元惠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末一次取士,其間尚有6年(1336-1342年)中斷,科舉制實際施行45年,共開科16次,共取士一千二百人左右。?從而由科舉出身的官吏在元朝所占比例甚小,這就使得科舉制度對元代的用人格局沒有什么較大的影響。其次,科舉制度是自隋唐建立以來,一直是統(tǒng)治者選拔人才,儒士參與政權(quán),實現(xiàn)社會階層流動的最佳途徑之一。元朝科舉制度的時興時廢,使得統(tǒng)治者必須另辟新徑培養(yǎng)人才,也使得大量儒士必須另謀出路,客觀上促進了學校的興盛。此外,元朝對科舉的不重視,以及實施科舉時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歧視措施,加深了民族間矛盾,阻礙了蒙漢民族的融合。

      二、明初科舉廢置的背景及其影響分析

      明代科舉制度設于洪武初年,后因統(tǒng)治者對科舉所取人才實用性不滿,廢置十余年,直至洪武十七年恢復確立,而后歷經(jīng)百年而臻完備。

      明太祖朱元璋以貧寒起家,在南征北戰(zhàn)中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也反思了元朝輕視科舉的危害,在未實現(xiàn)統(tǒng)一之前就數(shù)次行薦舉,以期達到小規(guī)模人才選拔的目的。吳元年(丁未,1367年)朱元璋初次嘗試考慮設文武二科取士,但由于現(xiàn)實因素,未能得以實施。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初定,朱元璋便下詔開科取士:

      漢、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詞章之學,而未求六藝之全……自洪武三年八月始,特設科舉,以取懷材抱德之士,務在經(jīng)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zhì)得中、名實相稱。其中選者,朕將親策于廷,策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有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敢有游食奔競之徒,坐以重罪,以稱朕責實求賢之意。?

      此次開科舉,朱元璋強調(diào)要選拔“經(jīng)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zhì)得中,名實相稱”的實用人才,還提出“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把科舉和國家選拔人才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科舉地位得到提升。此次開科舉從當年的八月開始,連試三年,并允許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士子參加。

      科舉初開,的確為明王朝統(tǒng)治網(wǎng)羅了不少人才,但是連試三年之后,朱元璋又下詔停科舉,諭中書省臣:

      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觀其文詞若可有為,及試用之,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寡。朕以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朕,非朕責實求賢之意也。今各處科舉,宜暫停罷,別令有司察舉賢才,必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

      可見朱元璋認為此三年科舉錄取的多為“后生少年”,“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寡”,不能滿足他對實用人才需求,認為“天下以虛文應朕”,因而罷科舉。事實上,朱元璋對于中第者的要求過高,要讓其將紙上所談立即變成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通過科舉考試直接選拔出熟悉政事的官員,這一目的不是簡單的幾場考試就能達到的。罷科舉之后,朱元璋重拾征戰(zhàn)時采用過的薦舉,詔曰:“山林之士德行文藝可稱者,有司采舉,備禮遣送至京,朕將任用之,以圖至治?!?并且對薦舉人才也做了詳細要求:

      是年,遂罷科舉,別令有司察舉賢才,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其目,曰聰明正直,曰賢良方正,曰孝弟力田,曰儒士,曰孝廉,曰秀才,曰人才,曰耆民。皆禮送京師,不次擢用。而各省貢生亦由太學以進。?

      此次薦舉朱元璋放寬了對人才選拔的限制,以德行和文藝為基本要求,廣泛網(wǎng)羅各方面人才。于是在科舉廢置的十余年里,薦舉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

      薦舉確實選拔了一些各方面均十分突出的人才,從而避免了僅依據(jù)“虛文”選拔,“不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狀況的出現(xiàn)。然而薦舉之法的弊端在魏晉時期已經(jīng)暴露,薦舉沒有一個嚴格的可以遵守的客觀標準,在具體實踐中人為操作性較大,難以保證它的公平性和規(guī)范性。久而久之諸如薦舉官徇私舞弊、薦舉者與被薦舉者之間結(jié)黨營私、被薦舉者名實不符及濫竽充數(shù)等現(xiàn)象便愈演愈烈,出現(xiàn)了“時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舉,下至倉、庫、司、局諸雜流,亦令舉文學才干之士。其被薦而至者,又令轉(zhuǎn)薦。以故山林巖穴、草茅窮居,無不獲自達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勝數(shù)”?的狀況。據(jù)記載,洪武十五年赴送京師的各類人才達3700余人,薦舉人數(shù)如此之多,質(zhì)量就難以得到保證,官僚機構(gòu)也無法全部容納消化。

      在薦舉的各類弊端暴露之后,朱元璋反復權(quán)衡比較,于洪武十五年八月下詔恢復科舉。洪武十七年禮部頒布科舉的程式,對具體的考試程序、內(nèi)容、考生資格、等級、時間、場次、錄取、出身等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并且“始定科舉之式,命禮部頒行各省,后遂以為永制”,從而科舉制度在明代正式確立,后歷朝相沿,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也越來越周密完備,直至明王朝滅亡。?

      明代科舉廢置十年而后又得以恢復確定,有著其特定的原因和意義。朱元璋行科舉之初,對科舉的期望值極高,希望通過科舉建立一支德才兼?zhèn)涞墓倭抨犖?,甚至想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在所選人才不能滿足其需要之后,朱元璋停科舉而興薦舉,而后薦舉弊端再次暴露,產(chǎn)生“近郡縣薦舉多冒濫,諸司考課殿最多失實”?的狀況,比較之后又恢復科舉制度。在“非科舉毋得與官”到行薦舉,再恢復科舉的這樣一個選拔人才方式的曲折變化過程中,科舉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生命力得以證實,科舉考試在穩(wěn)定人心與加強統(tǒng)治基礎方面所具有的功能為統(tǒng)治者所深切認識到。朱元璋此后曾言:“吾強之而天下不得不爭,吾柔之吾不使與彼爭,然則爭我者亦寡矣。吾有法以柔天下,則無如復舉制科。天下才智無所試,久必憤盈。諸負血氣者,遂憑之以起。?從而科舉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此外,明初朱太祖為了網(wǎng)羅人才就開始大興學校,生員只要學有所成,都可以取得入仕資格,或以科舉為晉身之階,這使得學校附庸于科舉,造成了束縛思想、扼塞知識的流弊。科舉廢置的十余年,學校與科舉考試的聯(lián)系中斷,學校教授內(nèi)容也就從科考經(jīng)學內(nèi)容中解脫出來,有利于學術(shù)多元化發(fā)展。

      三、清末科舉廢置的背景及其影響分析

      清朝初年,科舉制便受到人們的批評,許多有識之士都曾揭露或抨擊過它的弊端??滴跻苍t令廢八股,改試策論。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代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遭到了西方列強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和鯨吞,封建皇權(quán)進一步式微。西方先進科技文化也逐漸傳入,“西學”的快速而廣泛的傳播強烈地撞擊著程朱理學,使其經(jīng)受著空前的外來文化的挑戰(zhàn),傳播程朱理學的科舉制度亦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責難。科舉制度受到嚴重沖擊后,伴隨其時代的不適應性的增強,科舉的廢除便提上了日程,但是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一千多年,且和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有著緊密的利益聯(lián)系,所以廢除科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經(jīng)歷了充分的醞釀和準備。

      首先,科舉制度改革思潮興盛。晚清年間,隨著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科舉弊端日益暴露,科舉考試出現(xiàn)嚴重危機,受到了眾多有識之士的批判。馮桂芬在 《校邠廬抗議·改科舉議》中曾言:“嘉道以降,漸不如前。至近二三十年來遂如探籌然,極工不必得,極拙不必失。謬種流傳,非一朝夕之故,斷不可復以取士。窮變變通,此其時矣?!?可見科舉已經(jīng)備受非議,已到須變通之時。龔自珍也曾批評:“今世科場之文,萬喙相因,詞可獵而取,貌可擬而肖,坊間刻本。如山如海。四書文祿士,五百年矣;士祿于四書文,數(shù)萬輩矣;既窮既極?!?可見此時的科舉考試內(nèi)容教條嚴重,文體僵化,不利于人才選拔。此外還有抑文重字等現(xiàn)象,使得讀書人無心于講求經(jīng)史、時務等實用知識。這就使得傳統(tǒng)教育開始沒落,士習敗壞,從而科舉走向了窮途末路,沒有了支持者。這時造成科舉考試危機另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選拔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即實用性不強。考試內(nèi)容不貼合實際,只一味鉆營四書五經(jīng)的死角,考試程序更是死板僵化,科舉無法選拔出實用人才,只生產(chǎn)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官場庸才,科舉制度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其次,科舉制度改革嘗試。在科舉改革思潮日益高漲的現(xiàn)實情況下,統(tǒng)治階層不得已開始了初步科舉改革。1887年江南監(jiān)察御史陳琇瑩上奏道:

      “臣愚以為西法隨名目繁多,要權(quán)興于算學……可否仰肯天恩,飭下各該學政,于歲科試報習算學之卷面,試其實在通曉者,即正場文字稍遜,亦寬予錄取,原卷咨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jīng)該堂官覆勘后,作為算學生員?!?

      清廷照準,算學科的設立,正式拉開了科舉考試改革的序幕。維新人士登上歷史舞臺后,廣開學堂,講授西學,但是收效不大。他們總結(jié)原因發(fā)現(xiàn)“科舉之制不改,就學乏才”,認為科舉制阻礙了新式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因此梁啟超提出:“欲興學校,養(yǎng)人才,以強中國,惟變科舉為第一義。大變則大效,小變則小效?!?譚嗣同也認為:“變學校允為人心之始基,根本之根本矣。學校何以變,亦猶科舉依于實事而已?!?在這樣的輿論下,科舉改革的步伐加快,關(guān)于科考具體內(nèi)容改革的奏議逐年增多,清王朝先后改革武科,設立經(jīng)濟特科,廢八股文,改試策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義和團運動后,清政府迫于國民和入侵者雙重壓力,開始了新政。在教育上開始改革科舉,頒布新學制。首先從恢復經(jīng)濟特科,廢止八股文入手,改革文科考試的內(nèi)容,重新實施三年前的科舉改革方案。并且先后于1902年和1904年頒布了“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這兩個學制系統(tǒng)的引進了西方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并與中國傳統(tǒng)的科舉獎勵制度結(jié)合起來,這給了新式高等教育以成長空間,也加速了科舉制度的衰落。?

      科舉制度雖然進行了一定改革,但還是難以適應當時的時代要求,廢科舉的輿論再次興起。在1903年,張之洞與袁世凱就提出要用十年時間由科舉取士過渡到學堂取士,但是未被清廷采納。1905年,張之洞、袁世凱以及周馥等人再次聯(lián)名奏議廢置科舉,言詞懇切而尖銳:“就目前而論,縱使科舉立停,學堂遍設,亦必須十數(shù)年后人才始盛。如再遲至十年甫??婆e,學堂有遷延之勢,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須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強鄰環(huán)伺,豈能我待?”

      清廷照準,詔曰:

      “袁世凱等奏請立??婆e,推廣學校一摺……朝廷以近日科舉,每習空文,屢降明詔,飭令各省督撫廣設學堂,將俾全國之人咸趨實學,用意為深厚。前因官學大臣等議奏,已準將鄉(xiāng)、會試中額分三科遞減。茲據(jù)該督等奏陳,科舉不停,民間相率觀望,欲推廣學堂,必先??婆e等語,所陳不為無見。著即自丙午科(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零六年)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其以前舉、貢、生員,分別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條,均著照所請辦理。”?

      至此,在中國封建社會存活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完全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于此應星先生論道:“在1895—1905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支配關(guān)系的確立使中國皇權(quán)元場域不復存在,科場場域被列強場域和皇權(quán)場域交叉分割了。在這兩個場域的張力作用下,西式學堂作為新文化資源進入了科場場域。在這種資源與舊文化資本的競爭中,由于前者高度的生機控制性,傳統(tǒng)科場行動賴以維系的士紳慣習發(fā)生了很大的變異。科舉制在內(nèi)外交困之下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科舉制度的廢除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震動。當時的 《時報》滿懷激情的贊譽:“革千年沉痼之積弊,新四海臣民之視聽,驅(qū)天下之人士使其各奮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興中國者,其在斯乎!”可見廢科舉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擊和震撼。首先,廢科舉動搖了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中心地位,撼動了傳統(tǒng)的人才選拔模式,對封建社會產(chǎn)生的巨大的沖擊,有利于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產(chǎn)生。其次,科舉被廢之后,作為科舉附庸的學校教育獲得了極大的解放,促進了新式學堂的發(fā)展,提升了學校的地位。并且使教育功能多樣化,教育對象進一步大眾化,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階層開始形成,也改革了教育體制和培養(yǎng)目標,由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士大夫的教育走向了新型的資本主義教育。

      四、元明清三代科舉廢置的比較分析

      具體分析比較元明清三次科舉制度的廢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發(fā)生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統(tǒng)治政權(quán)背景下的這三次廢置,存在諸多的關(guān)聯(lián),這些關(guān)聯(lián)既包含著一致性,也蘊藏著一定的差異性。

      (一)元明清三代科舉廢置的一致性

      1.從形式上看,三次科舉廢置都是統(tǒng)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人才選拔模式的改革。元明科舉廢置的權(quán)力直接掌握在統(tǒng)治階層手中,都是從統(tǒng)治者主觀意志出發(fā),從行政上操作的大規(guī)??婆e制度的廢置。而晚清廢科舉雖然是迫于各方面壓力而被動實施的,但是它同樣可以被認為是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三者都是由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主動或者被動而做出的對自身政治制度內(nèi)容之一的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

      2.從核心上看,元、明、清三代科舉廢置實質(zhì)上都反映了統(tǒng)治者對科舉考試與實用人才選拔這一矛盾的深思,反映了統(tǒng)治者對科舉考試之于實用性人才選拔作用的質(zhì)疑與否定。三次廢置科舉雖然基于不同文化沖突背景之下,但是直接作用于科舉廢置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實用性這一核心問題。元朝統(tǒng)治者之所以輕視科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認為其實用性不足,元朝儒生胡祗對宋代經(jīng)義之學也嚴厲抨擊過“記誦章句、訓詁、注疏之學也,圣經(jīng)一言,而訓釋百言、千萬言,愈博而愈不知其要,勞苦終身而心無所得,何功之有”。同樣,明朝朱元璋廢科舉的直接原因就是連試三年的科考之后,發(fā)現(xiàn)所取之士皆為些無實踐經(jīng)驗之“年輕后生”,不能滿足其對“經(jīng)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實相稱”實用人才的需求。而晚清廢科舉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科舉所取人才與現(xiàn)實社會對新型實用人才的需求相脫節(jié)??婆e取士用四書五經(jīng),于是士子皆沉潛于儒學,知識面單一,不通經(jīng)史、實務,由此科舉所選拔出來的只是一些“讀死書,死讀書”的思維僵化陳舊的士子。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急劇轉(zhuǎn)變,陳舊的科舉制度對不斷變動的國際環(huán)境以及日益變化的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極不適應。因此,其走向消亡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人作為具有多樣性、差異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獨立自主的個體,是無法簡單地用一種或幾種制度的硬性規(guī)定來完全衡量其價值。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官制度,具有很大的功利性,為了這種功利性目的的達成,人們會把自己的發(fā)展局限在它的制度規(guī)定,而它無法檢測的實用才能就會被忽視。

      (二)元明清三代科舉廢置的差異性

      1.三次科舉廢置的形成是基于不同的文化沖突。元朝科舉廢置是在蒙漢文化沖突下產(chǎn)生的。草原文化和漢文化產(chǎn)生于不同的經(jīng)濟基礎,發(fā)展程度亦不相同,一直以來中原地區(qū)的主導文化是儒家文化,而草原文化則是一種邊緣文化。蒙古族登上統(tǒng)治地位后,這兩者異質(zhì)文化碰撞,勢必造成沖突和摩擦,而這種沖突表現(xiàn)在人才選拔制度上勢必就造成科舉制度的時興時廢。明代洪武年間的??婆e,是儒家文化內(nèi)部人才觀念的沖突,是統(tǒng)治者對人才選拔模式不滿而進行的改革嘗試??婆e制度自產(chǎn)生以來對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但它作為一種客觀的制度,也是難免有不足之處的,朱元璋??婆e就是認識到了它的不足之處,從而嘗試著進行改革。晚清的廢科舉則是中西文化沖突的產(chǎn)物。科舉制度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封建社會制度上的,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政治制度傳入中國,中西方文化的激烈沖突,引發(fā)了中國社會的變革,科舉制度阻礙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就勢必要清除。

      2.三次科舉廢置折射出了統(tǒng)治者人才觀念的差異。元朝科舉的時興時廢是蒙漢文化沖突的結(jié)果??婆e制度在元朝的選官制度中并沒有起到很大的影響,這與統(tǒng)治者的人才觀念是密切相關(guān)的。元朝文官選拔主要采用的是由吏入仕的方式,大量任用具有實際辦事經(jīng)驗和能力的吏。吏員要熟悉衙門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要做到“能任繁劇,善理錢谷,明達吏事,深識治體”,還要熟悉元朝法律、精于珠算等。這些都反應了當時的文化背景下的人才觀念——重實際操作能力和辦事經(jīng)驗,輕道德思想修養(yǎng)。因而科舉制度所取的苦讀圣賢書,滿腹經(jīng)綸卻毫無實際經(jīng)驗的儒士不符合元代統(tǒng)治者的人才要求,所以科舉的推行甚是艱難。明初的行薦舉,廢科舉則是儒家文化內(nèi)部人才觀念的反思。明初統(tǒng)治者朱元璋對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可以選拔“經(jīng)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實相稱”的實用人才。在科舉所取儒士“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寡”的情況下,他反思科舉實用性不足的弊端,推行薦舉的方式選拔人才。薦舉選拔人才時要求“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它反應的還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人才要求——“德行”,只是選拔方式的不同嘗試。晚清科舉制度的廢除從根本上看則是中西文化沖突的產(chǎn)物,科舉制度是基于傳統(tǒng)儒家文化產(chǎn)生的。晚清社會急劇變革,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傳入,新文化的傳播下人才觀念產(chǎn)生了變化——要求培養(yǎng)掌握西學的新式人才,這一人才觀直接導致了科舉制度的廢除。

      3.元明清三代科舉廢置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不同。統(tǒng)治者對科舉詩賦取士的標準持懷疑態(tài)度,致使元朝科舉時興時廢,但是元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興建學校來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在科舉長期議而不行的同時,元朝具有民族特色的學校體系日趨完善。元朝在京師設有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地方上也設有各級官學、蒙古字學、醫(yī)學和陰陽學。此外,科舉取士人數(shù)的有限,使得大量儒士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途徑變得極其狹窄,這些儒士退而求其次,只能進入各級學校或者書院教授儒學以求生存,這為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師資。明太祖朱元璋重教興學,因而明代官學十分興盛,學校系統(tǒng)全面且學校教育普及程度很高。洪武三年開科舉后“科舉必由學校”的規(guī)定進一步推動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把學校與政府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緊密相連,學校育才和選才職能合一。罷科舉代之以薦舉之后,被薦人才大多自學成才,未經(jīng)學校。學校與入仕之間的橋梁——科舉考試的消失,育才與選才職能分離,這樣“學而優(yōu)則仕”功利目的消弱,士子進入學校學習的積極性減弱,勢必使得學校教育受影響。但是同時科考的廢置,可以使學校育才職能獨立,擺脫“非科舉者毋得與官”的功利性驅(qū)動,把學校教育從科舉制度附庸的位置上解脫出來,有利于學校教育內(nèi)容多樣化,促進學術(shù)發(fā)展。晚清科舉制度的廢除直接影響之一就是學校地位的上升,確立了新式學校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獨立地位,導致了新式學堂的興盛 ,洋務運動時期雖然也開設部分新式學堂,但是它的數(shù)量、規(guī)模及教授內(nèi)容還是受到極大的限制??婆e制度廢除后,傳統(tǒng)士大夫教育沒有了出路,取而代之的是掌握西學的新式人才開始受到重視,從而培養(yǎng)這種新式人才的新式學堂日趨興盛。此外清王朝在廢科舉后也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發(fā)展學堂、興辦教育,如建立各級興學機構(gòu),廣泛籌集學款,嚴定獎優(yōu)罰劣規(guī)則,因而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都熱心于興學堂辦教育。據(jù)資料顯示,1905年以前新式學堂的數(shù)量與增長速度都是較低的,1905年廢科舉后,各地興辦學堂的數(shù)量和興學速度都達到了高峰。1902年—1911年全國新式學堂幾乎呈直線型發(fā)展,1902年只有7所,1906年竟發(fā)展為23862所,1909年達到59117所,1911年仍保持在52500所。?

      [注 釋]

      ① 宋濂.元史.卷八十一,選舉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② 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九,題咸淳四年進士題名[M].北京:中華書局,1997.

      ③ 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十八,董文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④ 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十八,董文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⑤ 宋濂.元史.卷二十四,仁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⑥ 宋濂.元史.卷八十一,選舉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⑦ 劉安泰.談元朝科舉制度得廢與行[J].昌濰師專學報,1996,(09)

      ⑧ 宋濂.元史.卷一百六十四,揚恭懿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⑨ 宋濂.元史.卷八十一,選舉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⑩ 在這里,調(diào)整期與休整期有著較明顯的差異,調(diào)整是一個未中斷的變化過程,而休整則是變化前的停滯狀態(tài),當然這種停滯主要指政策的廢止,而思想上卻并非陷于沉寂,恰恰相反,在是否恢復科舉方面爭議與波動從未停止。

      ? 許凡.論元代的吏員出職制度[J].歷史研究,1984,(06).

      ? 張廷玉.明史.卷七十,選舉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

      ?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一,科試考一[C].北京:中華書局,1985.

      ? 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一,選舉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 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一,選舉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 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一,選舉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 湯綱,南炳文.明史.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91

      ? 鄭師渠,陳梧桐.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262-263

      ? 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三[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 查繼佐.罪惟錄.卷一十八,科舉制總論[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改科舉議[M].刻本.敏德堂,清光緒壬辰(1892).

      ? 楊學為,劉芃.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六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48.

      ? 鄭師渠,史革新.中國文化通史.晚清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422.

      ? 梁啟超.變法通議.論科舉[C].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11-912.

      ? 張亞群.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zhuǎn)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91-105.

      ? 楊學為,劉芃.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六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4.

      ? 楊念群.空間·記憶·社會轉(zhuǎn)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1.

      ? 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J].近代史研究,1987,(03).

      猜你喜歡
      取士科舉制度科舉
      論蒲松齡對八股取士的矛盾態(tài)度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jié)束
      小小花錢看科舉
      質(zhì)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期)2016-04-03 23:12:58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唐朝科舉制度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倒霉”的由來
      感悟(2012年7期)2012-02-11 11:48:35
      石楼县| 澄江县| 榆树市| 高邮市| 井陉县| 肃南| 平武县| 汕尾市| 台中县| 正阳县| 唐海县| 陵水| 金堂县| 安宁市| 盐池县| 沛县| 平安县| 正镶白旗| 新干县| 余姚市| 鹤壁市| 吴忠市| 宁蒗| 永春县| 济阳县| 武义县| 威宁| 灵武市| 嘉善县| 乌兰察布市| 新泰市| 大余县| 堆龙德庆县| 固始县| 双辽市| 青河县| 汉寿县| 八宿县| 龙陵县| 周至县| 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