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琤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功能目的論指導下的中文電影片名翻譯
——從《唐山大地震》談起
王 琤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功能目的論;AIDA原則;中文電影片名;翻譯
從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英譯名After Shock談起,以新興的功能目的論作為研究基礎,大力提倡以AIDA原則為取向的中文電影片名翻譯方法。這也就是要求譯者在譯文中努力實現(xiàn)電影片名的四種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最后根據(jù)目的性法則,譯者可以采用任何翻譯策略和方法來實現(xiàn)中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最終目的。
馮小剛2010年巨制《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nèi)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幸存者陷入一個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這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讓人看后無不為之動容、落淚。而該影片的英譯名After Shock更是將功能目的論運用到翻譯的完美體現(xiàn)。根據(jù)功能目的論的翻譯行為說,電影片名的翻譯是一種有目的、交際的、跨文化的翻譯行為,其最終目的和主要功能就是促使觀眾引起注意(attention)、產(chǎn)生興趣(interest)、激發(fā)觀看欲望(desire)、并最終產(chǎn)生去影院觀看的消費行為(action)。這就是源自廣告學的AIDA黃金法則??v觀該片的中英文片名,我們可以體會如此命名的良苦用心:唐山大地震留給中國人民記憶沉痛而又深重,中文片名短短五個字,足以震撼中國人的心靈,觸碰我們內(nèi)心柔軟的部分。但如果將英文名直譯為Tangshan Earthquake,顯然不妥。且不說外國的觀眾未必知道中國的唐山,更在對影片主題的概括和藝術感染力上,比After Shock遜色不少。因為電影《唐山大地震》不光表現(xiàn)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更關注災后人們?nèi)绾吾寫巡[脫心靈的枷鎖。Shock一語雙關,既可指代地震,又可解釋為對人的沉重打擊和震驚。After Shock又呼應了該片是改編自張翎的小說《余震》,確實是中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成功之作。受此啟發(fā),筆者試圖從功能目的論的角度,解讀當前中文電影片名英譯的現(xiàn)狀,為該領域提供一點有益的參考。
翻譯不僅是一項語言活動,還是一項社會文化活動。正因如此,國外翻譯界近幾十年來出現(xiàn)了從交際角度出發(fā)的功能主義翻譯分析方法,并逐漸興盛起來。其中,由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妮·諾德(Christiane Nord)等學者提出并加以完善的“功能目的論”便是較有影響的理論之一(方夢之;毛忠明,2004)。
(一)目的論
弗米爾(Vermeer)提出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根據(jù)目的論,所有翻譯行動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Skopos Rule),即翻譯行動的目的決定達到預期目標的策略。弗米爾目的論的一大貢獻在于“增加了可供選擇的翻譯策略,替譯者松了綁。讓他們不必局限于強加在他們頭上的常常是毫無意義的直譯”(張南峰,2004:115)。因而為特定語境下“增補”、“刪減”、“調(diào)整”甚至“改寫”源文的某些成分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目的論注重的不是譯文與源文是否對等,而是強調(diào)譯文應從其預期功能出發(fā),根據(jù)各語境因素,選擇最佳處理方法,因而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譯名目的解讀
隨著中國電影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打入西方市場,并頻頻在各大國際電影節(jié)收獲好評和獎項,大力傳播著中國文化和精神。無可非議,電影片名是電影內(nèi)容的精髓所在,兼具藝術性和廣告性的雙重功效。因此,譯名目的完全符合廣告學上的“AIDA”原則:即其最終目的和主要功能就是促使觀眾引起注意(attention)、產(chǎn)生興趣(interest),激發(fā)觀看欲望(desire),并最終產(chǎn)生去影院觀看的消費行為(action)。諾德提出“目的決定方法”(Nord,2001)。票房是譯名活動的發(fā)起者(制片人)首要的追求目標,這就決定譯名應充分考慮國外觀眾的期待視野,譯者應深入理解影片的內(nèi)容蘊涵和風格,要注意語言,文化的差異,通過渲染影片氣氛,呈現(xiàn)影片主角或線索來激起觀眾強烈的觀看欲望。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Peter Newmark)認為翻譯其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1988)。這為譯名采取增補、刪減、歸納以及不同角度的改譯策略提供了理論的土壤。
(三)譯名功能解讀
萊斯(Reiss)借用了布勒(Buhler)關于語言功能的三分法(信息性功能、表情性功能和吁請性功能),將這三種功能與其相應的語言維度、文本類型或各自使用的交際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劃分了四種文本功能類型: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操作型文本、視聽類語篇(Reiss,2005)。期望翻譯以這四種類型為基礎,實現(xiàn)功能上的對等(張偉平,2010)。而落實到具體的中文電影片名英譯,就是要求譯者在譯文中努力實現(xiàn)電影片名的四種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何平,1998)。雖然四大功能著重點各異,但歸根結底,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最終是為祈使功能服務的。以下筆者將結合具體實例來一一論證。
1.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是語言最明顯的功能,即體現(xiàn)語言符號所承載的信息內(nèi)容。通過影片名,觀眾可以大致知道該影片將會講述什么樣的故事,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或主要情節(jié),初步判斷自己有無興趣觀看該影片。如馮小剛的另一部作品《大腕》講述的是好萊塢大腕導演泰勒在心力憔悴之際讓他的攝影師尤優(yōu)為他辦一個喜劇葬禮的故事。因此在選擇翻譯策略時,沒有將原名直譯成Big Shot,而是增加了funeral一詞,譯為Big Shot’s Funeral。很好了傳達了該片的主題信息,否則觀眾很有可能把該片理解成介紹大腕生平事跡的記錄片,從而產(chǎn)生誤導。其實,片名的翻譯不光需要將缺乏的必要信息“增補”,有時也需“刪減”多余的信息,做到言簡意賅,一目了然。如《開國大典》,如直譯成The Grand Ceremony of the Birth of New China,顯然太過冗長,且該片不光講述開國大典,更包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一些重要的史實,因此,英譯成The Birth of New China才更為妥帖。
2.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影片名另一功能是表情達意。通過電影,創(chuàng)造者或?qū)а輰⒆约旱囊鈭D和某種情感傳遞給觀眾,希望激起他們的認可和共鳴,從而創(chuàng)造出或諷刺或喜劇或恐怖的藝術效果。而片名是這些意圖或情感的濃縮和集中體現(xiàn)。如由陳凱歌執(zhí)導,2008年末大片《梅蘭芳》放映伊始就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并得到外國觀眾的認可。英文片名Forever Enthralled自然為其增色不少。從這英譯的片名中,我們能強烈感受到制片人對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熱愛和敬仰之情。被譽為新香港影片代表的《無間道》講述了兩個分別潛入警方和黑幫的臥底命運迥異又相近,在無間道旅程接受嚴峻考驗的故事。中文名《無間道》來源于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睙o間道(無間地獄)是佛經(jīng)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抄底的那一層。其英文名Infernal Affairs很好烘托了兩主角身處地獄般的黑暗,倍受煎熬的無奈境遇和痛苦心境。
3.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一個好的影片名能深深打動觀眾,給人以美的享受。如國產(chǎn)影片《霸王別姬》曾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高獎(金棕櫚獎),成功的背后自然少不了譯名Farewell to My Concubine這一點睛之筆。譯名刪減了霸王和虞姬這些國外觀眾所不熟悉的信息,而是巧妙地套用了海明威小說《永別了,武器》的書名Farewell to the Arms,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從審美功能來看,譯名精練工整,既與原名形合,又符合目的語規(guī)范,深深地打動了浪漫的法國人,短短的四個單詞將悲劇氣氛演繹得淋漓盡致。2006年末,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猶如一陣颶風席卷中國大陸,并代表中國內(nèi)地參展第79屆奧斯卡。該片片名取自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詩作《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中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笨v觀多個譯名,最成功的莫屬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既反映了影片的主題,符合影片的悲劇基調(diào),同時賦予了菊花(golden flower)象征意義。除了代表皇家氣派,反叛的菊花還代表了周杰倫飾演的二王子率領的叛軍的金盔金甲(曹佩升,2007)。此外,濃郁的黃色為影片的美感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意境,萬物蕭條的時候,惟有菊花昂然挺胸,但最后的盛開之后便是盛極轉衰,最終難逃毀滅的命運。
4.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
祈使功能亦可稱之為“感召功能”。它是一種企圖影響接受者思想與行為的功能。作為影片名,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激發(fā)人們?nèi)ビ^看該影片,作為譯名也應該具備這種功能。如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國產(chǎn)影片《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譯成Chinese Odyssey 1:Pandora’s Box就令人拍案叫絕,譯者入鄉(xiāng)隨俗,借用了西方神話中關于Odyssey漂泊欲返家的故事,將該片名譯為Chinese Odyssey,意指唐僧師徒四人西游取經(jīng)的故事就如Odyssey返家的旅程一樣充滿艱辛,幫助西方觀眾從自身的文化出發(fā)去理解,不因文化的缺失而產(chǎn)生誤解。同時,月光寶盒和Pandora’s Box也都屬于神奇、虛幻的東西,這樣翻譯,幾乎可以說是天衣無縫,非常恰當,符合英美人的文化需求,從而激發(fā)他們觀影的欲望。
以AIDA原則為取向的功能目的論使翻譯的“忠實”標準有了彈性,也使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直譯,而是要求充分把握譯語觀眾的知識背景,心理需求,審美趣味,在遵循信息等值、文化浸潤和藝術審美等原則的基礎上,盡量做到“意義相符,功能相似”(陳國良,2010),總之,一切能達到電影片名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均可被采用。具體如下:
1.不拘泥于中文片名的直譯,而根據(jù)原片的背景、來源、內(nèi)容、主旨、形式、風格等來靈活翻譯。譬如,《我的父親母親》根據(jù)鮑十的小說《回家的路》改編,比較來看,英譯名The Road Home比My Parents更具象征意義,又呼應了影片的來源?!都追揭曳健纷g成Dream Factory,《無極》譯成Promise體現(xiàn)的是影片的內(nèi)容?!恫灰姴簧ⅰ纷g成Be There or Be Square是對原片名形式上的呼應?!痘幽耆A》譯成In the Mood for Love是對風格一致的追求。
2.正視中西文化的差異,運用對等替換、加注等翻譯技巧再現(xiàn)影片的文化特色與含義,實現(xiàn)片名功能對等。譬如,周總理將《梁山伯與祝英臺》巧妙地翻譯成Chinese Romeo and Juliet。又如,《斬斷第三只手的人》,在中文語境下,“第三只手”喻指小偷,但西方觀眾沒有相應的文化隱喻概念,因此,可意譯成The Thief Catcher。進行文化知識加注也是個好方法,如《刮痧》,這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治療方法未必被西方觀眾所知曉,故直譯成Guasha,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紤]到這一點,可給英譯名加注,翻譯成The Guasha Treatment?!顿呛!纷g成Xian Xinghai the Musician。
3.正視中英語言的差異,具體到翻譯方法上,就是把講究四六駢體、工整對仗、音韻和諧的漢語表達習慣轉變成句式構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用詞簡潔自然的英語表達習慣,即以影片內(nèi)容為依據(jù),靈活的意譯。如《古今大戰(zhàn)秦俑情》譯為A Terracotta
Warrior?!洞猴L得意梅龍鎮(zhèn)》譯為 Four chefs and A Feast?!峨x婚了,就別來找我》譯成 After Divorce?!犊v橫四?!纷g為Once a Thief?!缎〕侵骸纷g為Springtime in a Small Town。
綜上所述,電影片名的翻譯是一項兼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新興的功能目的論是對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和翻譯理論研究的重要補充,為電影片名翻譯的理論研究開辟了一個新視角。其突出特點是“目的決定方法(The ends justifies themeans.)”,這也就是要求譯者以AIDA原則為取向,結合譯文預期的接受者各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心理需求,在譯文中努力實現(xiàn)電影片名的四種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功能目的論還賦予譯者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自由,認為中文電影片名英譯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內(nèi)容和形式,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內(nèi)容,背景來源,語言功能,風格特征的基礎上,抓住中西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并在實踐中采用行之有效的不同翻譯策略,再現(xiàn)影片的文化特色與含義,實現(xiàn)片名功能對等,呈現(xiàn)膾炙人口的佳譯,為中文電影更好地走向國際做出貢獻。
[1]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2] Nord,C.Translating as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4] 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s in TranslationalAction[A].Andrew Chesterman.Readings in Translation[C].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b.
[5]曹佩升.中國電影片名的英譯探討[J].電影評價,2007(18).
[6] 陳國良.社會符號學理論指導下的影片名翻譯[J].電影文學,2010(8).
[7] 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3.
[8] 何寧.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縱橫談[J].上??萍挤g,1998(3).
[9] 張南峰.中西譯學批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15.
[10] 張偉平.圖解翻譯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Chinese Film Title Translation Guided w ithSkopos Theory——Go at Shock
WANG Ch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00,China)
Skopos Theory;AIDA principle;Chinese film titles;Translation
Inspired by the English film title Shock of Feng Xiaogang’s《唐山大地震》,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hope of elaborating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and finding a guiding theory oriented by AIDA principle.Its ultimate purpose is to challenge the translator to produce target titleswith four defined functions:informative,expressive,aesthetic and vocative function.Thus the translator is creatively free to choose an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serve the particular functions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Skopos of the translation.
H315.9
A
1673-2804(2011)06-0145-03
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