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猶太文學的猶太性和異化感
      ——以馬拉默德和貝婁作品為視角

      2011-08-15 00:54:11劉珍蘭
      關鍵詞:貝婁猶太猶太人

      劉珍蘭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學院外語系,廣東 中山 528402)

      猶太文學的猶太性和異化感
      ——以馬拉默德和貝婁作品為視角

      劉珍蘭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學院外語系,廣東 中山 528402)

      猶太性;異化感;馬拉默德;貝婁

      美國猶太文學的發(fā)展由來已久,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更是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猶太裔作家。他們以寫實的筆法記述了猶太移民的生活際遇、文化人格,特別是作為美國亞文化體系的猶太文化與美國本土文化的沖突,塑造了各種各樣極具“猶太性”和 “異化感”的文學典型。

      美國猶太文學的發(fā)展由來已久。最早的意第緒語戲劇創(chuàng)作可以追溯到1882年俄國沙皇宣布禁令,大肆迫害猶太人致使他們背井寓鄉(xiāng)、遷徒美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來到美國后繼續(xù)從事戲劇活動。到20世紀初葉,美國的猶太作家開始成規(guī)模地登上美國文壇,亞伯拉罕·卡恩、瑪麗·安汀、享利·羅斯等在當時的美國都是具有一定影響的作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更是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出了諸如伯納德·馬拉默德、索爾·貝婁、菲利普·羅斯、阿瑟·米勒、艾倫·金斯堡、約瑟夫·海勒、艾巴·辛格等文學巨匠。這些作家多以寫實的筆法記述了猶太移民的生活際遇、文化人格,特別是作為美國亞文化體系的猶太文化與美國本土文化的沖突;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猶太民族特有的生存現(xiàn)狀與文化心態(tài)藝術化,塑造了各種各樣極具“猶太性”和“異化感”的文學典型。要盡數(shù)這樣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猶太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實績和影響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本文將著墨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xiàn)“猶太作家群”寫作特質的兩位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品,即伯納德·馬拉默德和索爾·貝婁。

      馬拉默德(1914—1986)是猶太味最濃的[1](P81)、深受讀者喜愛的當代美國猶太裔作家,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區(qū)一個貧寒的俄國移民家庭,在大蕭條時期長大成人。其父母主要靠經(jīng)營一家小雜貨店維持生計,因此,馬拉默德自幼過的是千千萬萬個猶太移民后代所過的那種下層社會生活。布魯克林區(qū)的窮人的苦難激起了他無限的同情并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磨滅不掉的印象,他決心以小說這種藝術形式忠實記錄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他們的不幸遭遇。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就先后寫作過《天生的運動員》、《店員》、《魔桶》、《新生活》、《白癡第一》、《裝配工》、《房客》、《倫布蘭特的帽子》、《杜賓的傳記》、《上帝的恩賜》等。[2](P291)

      馬拉默德是猶太作家中較少接受美國文化和思想同化的人。他的作品保持著濃重的猶太思想基礎和深沉的猶太文化傳統(tǒng)。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強調(diào)描述和闡發(fā)“崇高的道德思想”和“人生的真正意義”,尤其是“頑強的生活毅力”。他筆下的主人公多數(shù)是在苦海中掙扎著的普通猶太人,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日日夜夜為生活、為外界環(huán)境所迫。他們沒有根基,困惑迷茫,在生活中所遇的盡是失望和挫折,然而他們依然苦苦尋求生活的真諦,熱切地向往幸福。他們雖是人生追求的失敗者,但卻以忍耐精神、苦斗精神和犧牲精神忍辱負重,承擔義務。馬拉默德曾說過:“人人都是猶太人,只是他們不知道”、“我運用猶太人作為人類生存的悲劇性經(jīng)歷的象征。我極力把猶太人看作是普通的人。猶太人的戲劇性是為生存而斗爭的象征。猶太人的歷史是上帝戲劇性的禮物。”[3](P195)馬拉默德的這些創(chuàng)作主題、特點和其文學素材的源泉,均在他的名作《店員》和《裝配工》中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

      《店員》出版于1957年,因其深刻的思想價值和卓越的藝術成就而榮膺美國文藝學院頒發(fā)的“羅森塔爾獎”。小說生動地描述了猶太移民莫里斯·鮑伯,一個雜貨店的店主,為了逃避沙皇的迫害,從俄國來到“處處是黃金和自由” 的新大陸以后,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地經(jīng)營著自家的一家小店,做買賣從來不摻假,也不以次充好。他覺得“做人要老實,睡覺才能安穩(wěn)”、“做個猶太人,就得有副好心腸”。但是,莫里斯卻又總是逃脫不了厄運的捉弄和貧病交加的悲慘局面。正當他走投無路時,一個孤兒出身的意大利流浪漢弗蘭克·阿爾帕恩自愿做了他的店員,打算幫助他重整家業(yè)。原來,這個青年就是曾經(jīng)偷他那小店的罪犯之一,這次再來,是為了贖回前愆,排除良心上的不安。莫里斯死后,弗蘭克終于在追悔和認罪的心情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凈化,成為—個虔誠的猶太教徒[4](P130)。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這部作品中,人物具有的濃郁猶太性得到了完美詮釋。猶太性即猶太裔作家在作品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具有核心意義的各種猶太要素和猶太資源進行特定的加工運用。它往往與猶太民族的歷史境遇、宗教思想、傳統(tǒng)習俗、思維觀念以及特殊的社會處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實質上就是這些猶太文化因子在文學上的表征。其中受難是猶太生活中的一個永恒的因素。作品中的莫里斯“在經(jīng)濟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永遠不是一個成功者,但他似乎樂于受苦受難。不僅如此,他的精神還感染了異族青年弗蘭克”,使他皈依了猶太教,成為了猶太之家的一員,實現(xiàn)了道德的升華。小說結束時,弗蘭克確實懂得了猶太人的寓意:“猶太人的生活目標就是受苦,誰遭受的苦難最嚴重,堅持得最長久,誰就是最好的猶太人?!?/p>

      馬拉默德在釋詮猶太性的同時,又為我們展示了猶太人的困惑。他們長期生活在異族文化的夾縫中間,由于文化的隔閡和道德觀念的不同,或被社會所拒絕或被社會所吞噬,從而具有強烈的局外感、邊緣感乃至非我的異化感。他的長篇小說《裝配工》,即體現(xiàn)了這一主題。這一次,馬拉默德將小說的背景轉移到沙皇時代的俄國。他做出這樣的轉移無非是想說明,作為一個猶太人,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如何掙扎,都逃脫不了作為猶太人的命運。相反,如果不計后果地想擺脫掉自己猶太人的身份,那么,倒霉的不只是你自己,而且還會給整個民族帶來厄運。小說主人公雅可夫是一個猶太人,他為生計所迫離家出走。他想到非猶太人居住區(qū)碰運氣,做出一番事業(yè)來。他在去往非猶太人居住區(qū)的路上,丟掉了能夠表明他是猶太人的一切物件。但是,他卻一夜之間被誣為殺人犯,關進監(jiān)獄,承受著皮肉和精神痛苦的折窘。最后,他才悟出:他的猶太身份乃禍之根源,他是為整個猶太人受難,也是作為人類的—員為人類受難[3](P195)。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馬拉默德在很好運用、消解猶太因子的同時,亦描繪了猶太民族在異族文化夾縫中的尷尬境地和作為邊緣人的異化感。

      與馬拉默德相比,貝婁(1915—2005)在適應美國社會、融入美國生活方面顯然來得更加迅捷。如果說馬拉默德是最具猶太味的作家的話,那么貝婁則通過塑造 “掛起來的人”,達到了對猶太傳統(tǒng)的超越,成為猶太裔作家中最具影響的一員。貝婁的父母于1913年離開俄國,先到了加拿大。1915年貝婁出生于魁北克省的拉辛城。1924年貝婁隨父母遷至美國中部名城芝加哥,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學,后曾轉入西北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學習社會學、人類學等。作為典型的猶太作家,他的一系列長篇小說都獲得了非凡的成功,如《掛起來的人》、《受害者》、《雨王漢德森》、《赫索格》、《塞勒姆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禮物》等。1976年他因“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5](P917)而榮獲諾貝爾獎。

      與馬拉默德致力于闡釋猶太民族的受難精神不同,貝婁是將猶太民族的流浪史程消解為文學的潛在媒質。他的家庭的不斷遷徒,也使得他的作品有一個比較鮮明的特點:創(chuàng)作時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猶太人的流浪意識。而貝婁對主人公流浪的描述與傳統(tǒng)的流浪漢小說并不一樣,傳統(tǒng)流浪漢小說中的流浪主要是指形體流浪,貝婁既敘述猶太人的形體流浪,但更著重展現(xiàn)他們的心靈深處的精神流浪[6](P38)。即猶太人作為邊緣人處于異質文化夾縫中的困惑、尷尬、進退維谷和無所適從,從而成為異化社會中的異化人。《掛起來的人》就集中反映了當代猶太移民的尷尬處境和非我的異化感。小說主人公約瑟夫已經(jīng)被征入伍,因此他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只是依靠妻子艾娃外出工作掙錢來養(yǎng)活自己,雖然艾娃心甘情愿地希望約瑟夫能夠生活得如意一些,使他能夠做出“一切在軍隊中不可能做的使自己高興的事情”,但是漫長的等待應招的日子使約瑟夫感到難過、感到彷徨。他已經(jīng)與世隔絕,雖然他很 “自由”,但在思想上卻非??仗摗⒐陋毢统翋灍o聊,這種狀態(tài)對他是—種難以忍受的折磨。他深知世界盡善盡美的觀點是愚蠢不智的,并不時地安慰自己:“理解一切,諒解一切”。約瑟夫曾對理性對人類生活的指導作用堅信不疑,他對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家的思想作過系統(tǒng)的研究,試圖給人類的問題尋找出理性的解決辦法,但所有這一切對他理解現(xiàn)實生活并無幫助,相反,好像一切都事與愿違,他只感覺到自己仿佛不屬于這個世界,被一種深層的孤獨和異化感所攫取,從而成為—個被社會所異化的“掛起來的人”,終日惶惶。

      貝婁本人是美國猶太人中間的高級知識分子,長期擔任大學教職。因此他的作品有很多以知識分子為主人公,他們雖然多是生活有保障的大學教授,但美國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有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因此思想上充滿了新舊價值的對抗,感到徘徊、困惑和不知所措。在《赫索格》中,同名主人公是個大學教授,心理郁悶。他將寫信作為一種解脫方式,不停地寫信給親人、朋友、認識的不認識的、活著的或死去的、甚至是直接寫信給上帝。這些未曾寄出去的信,雖然內(nèi)容五花八門,卻反映了赫索格的種種心理狀態(tài),折射出戰(zhàn)后美國社會中具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所面臨的精神危機。

      上世紀七十年代,貝婁又發(fā)表了兩部重要小說,即《塞勒姆先生的行星》和《洪堡的禮物》。前—部作品中主人公眼見美國社會巧取豪奪、情人放縱的現(xiàn)象,深感資本主義社會前景暗淡,西方文明已瀕于社會的邊緣?!逗楸さ亩Y物》描寫一名叫西特林的作家。他曾受到詩人洪堡的提攜,后來以洪堡為原型寫作劇本,但卻歪曲洪堡的形象,并聽任導演隨意刪改。洪堡不堪生活的負擔,最后潦倒死去。西特林總算還顧及過去的情誼,出資將他埋葬,自己也走上新的生活。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貝婁小說中的主人公雖然一般都有明顯的猶太背景特征,但更多的是體現(xiàn)了西方世界某些帶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身份,或者說貝婁是把主人公的猶太身份作為—種背景要素來運用,并發(fā)現(xiàn)隱藏在猶太身份與一般社會身份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成功地將猶太人的身份困惑與當代西方人的“自我”危機相結合。當然,無論是馬拉默德還是貝婁,他們的作品都不僅充分運用了猶太文化因子,呈現(xiàn)出濃郁的猶太性,同時也揭示了猶太文化作為主流社會中的亞文化在主流社會中的尷尬境地,呈現(xiàn)非我的異化感。只不過他們在各自的作品中對猶太性的運思和升華顯現(xiàn)出不同的側重點:馬拉默德致力闡釋的是猶太民族的受難精神,貝婁關注的則是雙重文化夾擊下的猶太人的困惑心理和精神流浪[6](P38)。

      [1]劉洪一.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Jeffrey Helterman and Richard Layman.American Novelists Since World War II[M].Galo Research Company:1978.

      [3]錢滿素.美國當代小說家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石燕玲.解讀馬拉默德的《店員》中的“猶太性”[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8,(8).

      [5]肖滌.諾貝爾文學獎簡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6]鄒智勇.論當代美國猶太文學的猶太性及其形而上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1,(4) .

      Key words: Jewness; alienation; Malamud; Saul

      Abstract: American Jewish literature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After World War II, it has appeared a large group of excellent writers such as Malamud Bernard, Saul Bellow, Philip Ross. They has vividly described the life and cultrue of Jews in America and thus created various typ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s with Jewness and sense of alienation.

      On Jewness and Alienation in Jewish Literature—An perspective on Malamud and Saul’s Works

      LIU Zhen-lan
      (Electron Science of Technolongy University,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2, China)

      I106.99

      A

      1673–2804(2010)02-0190-03

      2010-04-06

      猜你喜歡
      貝婁猶太猶太人
      美國猶太作家的以色列書寫
      美國猶太文學“第三代”現(xiàn)象研究——猶太敘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構
      《浪子回頭》和《猶太新娘》:兩幅神作看懂晚年倫勃朗
      藝術品鑒(2020年3期)2020-07-25 01:54:08
      自尊
      19世紀的法國大歌?。喊⑷R雅維的《猶太女》
      歌劇(2017年6期)2017-07-06 12:50:21
      索爾·貝婁的婚姻
      世界文化(2016年1期)2016-01-21 20:13:15
      索爾·貝婁創(chuàng)作中的“大屠殺”陰影及其反思
      英國社會是如何對待猶太人的(1066-1656年)
      論索爾·貝婁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化源頭
      索爾·貝婁作品中的圣經(jīng)原型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7
      岐山县| 勐海县| 房山区| 余庆县| 新野县| 固原市| 车险| 韶山市| 晋中市| 都江堰市| 南汇区| 永昌县| 柳江县| 松溪县| 汉寿县| 台江县| 雷州市| 韶山市| 东乡县| 兴宁市| 新泰市| 怀化市| 顺义区| 闽清县| 山阳县| 尖扎县| 洛隆县| 黄平县| 普洱| 石嘴山市| 邻水| 嘉峪关市| 利辛县| 永吉县| 揭西县| 桦甸市| 郎溪县| 榕江县| 平遥县| 丰顺县|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