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靜
《哲學史方法論》課程,是目前我國高校哲學系普遍開設的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對于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有總體的把握,并達到準確理解和運用。《哲學史方法論》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華南農業(yè)大學新近為本科生開設了這門課。根據教學的實際,分析該課程的現狀,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是對于培養(yǎng)學生對哲學專業(yè)的求知欲和總體把握能力,本課程有成效,值得重視。較之沒有接受過該課程訓練的學生,上過這門課的同學,顯示出對哲學專業(yè)學習更大的求知欲、更好的總體理解把握能力。由于本課程強調對于哲學基本問題、基本方法和思維特點的理解與運用,09級同學接受了本課程的學習后,培養(yǎng)了對哲學專業(yè)的較大的求知欲,在平時作業(yè)與期末論文中,都體現了對哲學問題較好的總體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問題、運用理論的自覺能動性與思維水平,都比較好。
二是對于整體提高學生的哲學思維水平,本課程已經促成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值得重視。由于這門課是方法論的課程,重在培養(yǎng)問題意識、對方法的自覺,重在啟發(fā)哲學思維,因此,有助于每一位接受本課程教學的同學,從自己的特點出發(fā),理解和把握哲學方法。最終,接受本課程教學的同學,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三是由于這門課的授課方式是圍繞精細閱讀原典來展開的,這為學生進行哲學專業(yè)的系統學習,打下了較為準確的理解基礎。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懂得了哲學學習應當要圍繞原典來展開,明白了哲學學習的正確程序,知道怎樣去收集比較準確的信息,以理解和運用。哲學教學以原典為中心,這是我國哲學本科教學正在推進的大趨勢,本課程正是這樣做的,是符合哲學教學的規(guī)律和趨勢的,值得根據華南農業(yè)大學哲學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實踐和創(chuàng)新,總結出適合我系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指標。
落實到具體環(huán)節(jié),我們認為,這門課程要達到以下兩個要求:其一,《哲學史方法論》課程的教學探索和實踐,即以哲學史原典的精細閱讀為中心,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原典的精神,切實對學生進行哲學史方法論的思維訓練。其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因材施教,啟發(fā)學生思維,通過同學讀、老師評,研討和答疑等教與學的程序,總結適合我系學生特點的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模式以及評價指標。
《哲學史方法記》課程開設已初見成效,要進一步保證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則須注意把握好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堂講授。在進入到原典解讀之前,進行知識點的講授,幫助同學掌握原典解讀的知識背景。
課后閱讀。發(fā)給原典相關的閱讀材料和思考題,學生初步閱讀。
課堂分組研討。學生初步閱讀原典后,以分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就思考題進行回答,并與聽眾同學辯論,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
課堂精細解讀。教師根據同學閱讀原典和研討的情況,根據同學掌握和理解等思維能力的特點,對材料進行精細的解讀。
課后鞏固練習。同學針對思考題,撰寫研討報告。教師對每一位同學的報告,都仔細到字句進行批改和點評,并選出最佳作品。并且,教師要求同學們積極提問,收集同學的問題,準備答疑。
總結點評和答疑。教師將最佳作品作為示范論文,向同學進行詳細點評,幫助同學們建立明確有效的努力方向。并且,就同學們的問題,詳細答疑,做到因材施教。
根據本課程的實踐,我們認為,有以下關鍵性的問題需要重點解決好:
課堂研討環(huán)節(jié)須有效組織學生就思考題展開分析,進行思辨和辯論。這個環(huán)節(jié),最能體現學生的求知欲和問題意識,一方面能展示學生思辨和辯論的水平以及特點;另一方面,學生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和特點,是教師課堂講授、因材施教的根本依據。因此,有效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是本項目擬解決的首要問題。
課堂精細解讀環(huán)節(jié)須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分出重點、難點、疑點,進行精細解讀。一方面,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重點、難點和疑點講透;另一方面,要體現閱讀原典的正確思路和方法,把重點、難點和疑點講深,使學生領悟哲學史原典中體現的哲學方法論精神。
通過課堂點評和答疑環(huán)節(jié),可能通過榜樣的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長處和缺點,樹立階段性努力的方向。
嚴格按照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每一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做好以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選擇原典。根據已經教過的學生理解的基礎,原典材料的選擇,還可以加大難度,除了原有的通論性的材料,還可以增加具體的哲學史方法論的論述材料、幾種哲學史方法論之間爭鳴辯論的材料、綜述哲學史方法論、展望新的方法論的材料。
組織研討。作為本項目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根據已經教過的學生的表現,還可以適當增加辯論環(huán)節(jié):通過給出靶子與問題,分選辯論小組進行辯論;要求學生積極向授課教師質疑,作為平時成績加分的依據;要求學生積極與主講同學辯論,作為平時成績加分的依據。
課堂精讀。內容方面:在課堂講授之前,紀錄好學生在閱讀和研討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問題。并且,把材料進行知識點的劃分,分出重點,結合學生的難點和疑點,一起作為課堂講授的內容。線索方面:始終貫徹哲學史方法論在具體材料中體現的思路、方法和精神,作為亮點,串聯重點、難點和疑點,并在課堂講授中突出亮點。
課堂點評和答疑。精心選擇好范文,范文既要能夠體現學生的最佳思維水平,又要能夠反映學生普遍的長處、缺點,或者對于缺點的彌補,以樹立學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精細選擇學生的疑問,問題要能夠反映學生的共性,答疑時,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啟發(fā)學生的哲學思維。
經過實踐,我們總結這門課程有以下特色和亮點:
其一,以原典為依據,以精細閱讀原典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本課程符合高校哲學學科教學規(guī)律與趨勢的一大特點。
其二,以學生為主體,在閱讀原典的教學活動中,開展學生研討,并根據學生的難點和疑點來組織精細解讀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講授。比較我國哲學課程一般由教師課堂講授知識點、或僅僅教師講、學生討論的傳統模式,本課程則有機結合了學生研討與教師講授,將學生研討表現出的難點和疑點,作為教師講授的前提和重要內容,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這是本課程的特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
其三,以學生為主體,精選范文進行點評,引導學生的努力方向。在一般的哲學類課程教學中,很少有教師選擇學生的范文進行點評的,事實上,教師如果積極點評范文,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率地學習哲學論證思維以及論文的撰寫。本項目要求學生每一周都提交研討報告,并由教師進行范文點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
其四,以學生為主體,每周開展學生自評和評教,作為教學動態(tài)控制的依據。目前,一般教學活動中,學生評教每學期只有一次,也沒有開展正式的學生自評。由于本課程是訓練哲學方法、思維、問題意識的課程,客觀上要求對于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隨時跟進,形成對教學活動的動態(tài)控制,以有效推進學生哲學思維的啟發(fā)和進步。這也是本項目的特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