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久全
(淮南師范學院外語系,安徽 淮南232001)
同聲傳譯中譯員心理減壓策略探討
張久全
(淮南師范學院外語系,安徽 淮南232001)
同聲傳譯的性質(zhì)決定了同傳譯員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這些壓力來至于同傳的內(nèi)容、過程、時間、誤譯和現(xiàn)場等方面。為了盡可能好地完成同傳任務,譯員必須從譯前準備、筆記、爭取時間、簡化內(nèi)容、引導自信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減壓。但是,譯員水平的真正提高必須依靠艱苦的學習和大量的實踐,而采用減壓策略只能算是一種權宜之計。
同聲傳譯;心理壓力;減壓策略
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又稱同步口譯,是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演講的情況下,不停頓地將其講話內(nèi)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因為譯員的口譯與講話者的發(fā)言幾乎同步進行,所以這種口譯也被稱之為同步口譯。同聲傳譯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高效率,可以保證講話者作連貫發(fā)言,不影響或中斷講話者的思路,有利于聽眾對發(fā)言全文的同篇理解。同時傳譯被認為是最有效率的口譯形式,是國際會議所采用的最基本的口譯手段。當前,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采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
作為口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同聲傳譯的即時性和即席性對譯員的專業(yè)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甚至身體素質(zhì)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一個譯員即使在經(jīng)過長期的培訓與學習,具有了較高的專業(yè)素質(zhì),在現(xiàn)場同傳中往往會因現(xiàn)場氣氛、焦慮、緊張等誘因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譯員所犯錯誤和心理壓力相互影響,不斷積累和激化,形成“錯誤循環(huán)”和“壓力循環(huán)”[1],同傳的質(zhì)量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因此,同傳譯員除了在學習實踐中加強業(yè)務素質(zhì)外,在同傳實踐中還應采取有效的策略來緩解高強度的心理壓力。
初涉譯壇的譯員或心理素質(zhì)不好的譯員經(jīng)常會覺得翻譯時“心發(fā)慌、嘴發(fā)緊”,平時熟悉的內(nèi)容譯得一塌糊涂。而具有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譯員在同傳中可以做到“處亂不驚、情緒穩(wěn)定”[2]??梢姡g員心理壓力因人而異,不同的個體差異很大。下面著重討論導致譯員心理壓力的一些共性因素。
在同聲傳譯過程中,譯員要處理的內(nèi)容非常多,過程也相當復雜。因此,一個合格的譯員要“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既要是專才又要是通才),也就是所謂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對所譯行業(yè)專業(yè)知識的缺乏會影響傳譯的質(zhì)量。當然,無論譯員事前怎樣準備也無法消除所有知識盲點。這就為傳譯過程的壓力產(chǎn)生埋下了伏筆。在具體同傳過程中,譯員的大腦要經(jīng)歷“聽懂——記住——構思——表達”[3]或“解碼——換碼——編碼”[4]這樣的過程。這就要求譯員在源語被說出的一瞬間傾聽、理解、翻譯,否則信息就會消失,像根本沒說過一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nèi)處理如此復雜的過程,譯員所承受的壓力可見一斑。同聲傳譯的特點是“準、順、快”[3]或“信、達、速”[5]。前兩者是筆譯和口譯的共同要求,但“快”或“速”則是同傳的魅力所在。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譯員在口譯中遭受著巨大的壓力。
在所有翻譯實踐中,譯者的基本目標應該是求“信”??谧g中的“信”表現(xiàn)為譯員對源語的“忠實”再現(xiàn)。然而任何一種語言都和其所植根的文化緊密相連,一些涉及到東西方文化內(nèi)涵成語、諺語、俚語、歷史典故等有時難以翻譯,勉強翻譯容易造成誤譯。因此,同傳中誤譯有時很難避免,譯員為此要承擔各種后果和心理壓力。同聲傳譯開始前,現(xiàn)場正式嚴肅的氣氛會給譯員帶來各種心理壓力。因為譯員將要面對的是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領導以及外籍人士等,需要用相對正式、地道的語言快速反應并傳達發(fā)言者的內(nèi)容。心理素質(zhì)不好的譯員會因此“怯場”,出現(xiàn)思維短路,不知所措。
在同聲傳譯實踐中,譯員一般會遵守口譯職業(yè)道德準則,保守秘密、保持中立、準確翻譯,因此譯員還面臨職業(yè)道德的壓力。另外,專業(yè)化的同聲傳譯工作一般都是2-3人一組,一人做20分鐘左右,輪流進行。譯員在工作中既是合作者也是競爭者,會面臨同行間的競爭壓力。
面對上述各種心理壓力,譯員的同聲傳譯工作必定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所以應該采取相應的減壓策略來應對。概括地說,譯員必須從譯前準備、爭取時間、簡化內(nèi)容、引導自信和筆記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地心理減壓。
(一)譯前準備 英語里有句諺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運用仿擬(parody)手法發(fā)揮一下可以說:Preparation makes perfect。譯員在會前應盡量要求會議組織方給予相關議題的資料,對不清楚的內(nèi)容要提前查閱、問詢。作為口譯人員,如果對要翻譯的東西一無所知或似懂非懂,那就根本談不上正確理解發(fā)言者所表達的意思[6],不僅會在同傳中產(chǎn)生緊張、焦慮的情況而影響翻譯質(zhì)量,還會給組織方留下不專業(yè)的印象。所以說,譯前準備是心理減壓的必要條件,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
(二)筆記 同聲傳譯是針對話語信息進行的即席翻譯活動,有很強的現(xiàn)場性。因此要求譯員具有很強的記憶力。[7]從某種程度上說,譯員的記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同傳質(zhì)量的優(yōu)劣。但事實上,記憶力再強,譯員也不可能光憑大腦記憶順利完成同傳工作。而借助筆記不但可以減輕大腦的負擔,還可以減輕譯員的現(xiàn)場心理壓力,是幫助記憶和表達的有效工具。
同聲傳譯中時間是最寶貴的,所以記筆記的要求是:記憶為主,筆記為輔。筆記只是記憶的輔助手段,因此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大腦記憶上。筆記要有選擇地記,不能過于詳細,格式要有邏輯性、結構性。詳細的記錄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是無法完成的。受時間限制,同傳筆記應越簡短越好,這樣可以提高筆記速度,同時也留出時間讓譯員思考譯文。總之,筆記不但可以幫助譯員減輕工作壓力,還可以在記錄的過程中使譯員有所寄托,緩解心理緊張和焦慮,提升同聲傳譯的工作質(zhì)量。
(三)爭取時間 瓊·赫伯特認為,譯員在口譯時不應該有較長時間的停頓,如果停頓時間太長,即使原發(fā)言是這樣,也會給人一種別扭的感覺,而且會使聽眾以為其中遺漏了什么;在做同聲傳譯時,如果停頓太長,容易給聽眾造成譯員譯不出來的印象,以至于猜疑下面的話是否可靠。[8]林超倫認為,在實戰(zhàn)口譯中,停頓1秒好像是喘氣,很自然;如果超過2秒,會覺得停頓了很長時間,讓聽眾為譯員擔心。[9]由此可見,同聲傳譯中譯員的時間是以秒來計算的,真可謂“爭分奪秒”。因此,譯員要想爭取思考和翻譯的時間,避免停頓或“卡殼”可以采用譯語填補、重復、延長策略等。
所謂譯語添補策略是指譯員在將源語轉化為目標語的過程中添加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包括小品詞、語用常用語甚至若干連續(xù)語句等“意義不大”的詞句。這樣譯員的思維得到了緩沖,緊張感降低,語流連貫,為下文的翻譯留出了寶貴的時間。重復是同聲傳譯中經(jīng)常使用的技巧。英漢兩種語言相比,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在便于聽眾理解的基礎上重復用字可以爭取更多的喘息時間。該策略是譯員在緊張的工作壓力下正常的心理反應。所謂的重復不僅可以是文字上的重復,還可以是相似內(nèi)容的重復,譯員可選取更加合適的用詞,有利于譯文的嚴謹和完善。譯語延長策略是一種典型的“短話長說”策略。與添補和重復策略不同的是譯語延長策略并不是譯員在目標語中主觀添加內(nèi)容,而是將源語中比較短的成分在翻譯過程中拉長,從而達到延長譯員思維時間,減輕譯員心理壓力的目的。
(四)簡化內(nèi)容 同聲傳譯所涉及的不僅是語言的轉換,還涉及多門類的學科知識,而這些知識又是在不斷發(fā)展中的,譯員無論怎樣努力提升自己的業(yè)務素質(zhì),也難免會有一些盲點。因此,在同傳那種緊張狀態(tài)下,譯員有可能會聽不清、聽不懂、聽懂卻不會翻或者翻譯得有誤。這時,譯員可以將思考內(nèi)容簡化,即“難話巧說”,靈活變通。
由于工作性質(zhì)的原因,譯員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講話人,他們的話語往往帶有濃重的口音、語言中存在錯誤或者專業(yè)性學術性較強,從而增加了譯員的翻譯難度,使譯員面臨這較大的心理壓力。此時,譯員可以采取詢問策略,減輕大腦思考的壓力。變通策略是譯員不知如何翻譯、面臨卡殼危險時的靈活應變策略。譯員為使同傳順利進行下去,有時不得不變換思維,發(fā)揮急智。這里有一個“極端”的例子:著名的口譯專家塞萊斯科維奇有一次在口譯時遇到一個雙關的笑話,她一時無法翻譯,只好釜底抽薪地對聽眾說:“這位先生剛才講了一個無法翻譯的雙關語,請大家笑吧,這會使他非常高興的。”聽眾們果然照辦,馬上哄堂大笑。這樣做雖然稱不上同聲傳譯,但就整體而言有利于口譯的順暢和成功,目的也達到了,在同傳中要學會“條條大路通羅馬”。
同聲傳譯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口誤、誤譯等情況,譯員往往會為此背上心理包袱。如果就此停下糾正錯誤會影響譯語的流利性和連貫性,如果讓錯誤繼續(xù)存在下去,譯員很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對產(chǎn)生的錯誤揪住不放影響自己的情緒,加重心理壓力。因此,譯員在同傳中要適時糾錯。譯員的糾錯方法以自然、不影響譯文的流暢和連貫為基準。胡庚申認為補救錯譯應注意兩點:一時把握時機,二是講究策略。[10]從語言角度來說,除了用“sorry”等詞語開頭直接承認或糾正錯誤外,還可以用一些委婉或隱晦的糾錯語言:Well,I am saying…,in other words,or rather,to be more exact,perhaps I can also put it this way等。
(五)引導自信 嚴格來說,自信不能稱作是策略,但卻是通向口譯成功的必要條件。自信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套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我能”。對于剛開始做同聲傳譯的譯員或雙重性格的譯員來說,從進入會場的一刻內(nèi)心處于忐忑不安的“怯場”狀態(tài)。再加上同組的合作譯員翻譯得很流暢,就更加容易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實際上,幾個譯員的實際水平是相當?shù)?,是心理壓力導致了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這時,引導自信對同傳的成功就顯得很重要。對自信的引導可以分為他人引導和自我引導。
專業(yè)化的同傳團隊通常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互相配合默契,體現(xiàn)團隊合作精神。如果其中有譯員在譯前出現(xiàn)緊張、焦慮就需要隊友的支持和鼓勵:“你行的”、“我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給你說個笑話吧”等等。通常,經(jīng)過幾分鐘的調(diào)整譯員會找會自信,與隊友一道全力做好同傳工作。有時,隊友的引導作用不明顯,這就需要心理內(nèi)觀,即很冷靜地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情況,而后毫無隱瞞地抖出觀察結果。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把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心理壓力毫不隱瞞地用言語表達出來,這樣就沒有產(chǎn)生煩惱的余力了。例如:有一個位居美國第5名的推銷員,當他還不熟悉這行工作時,有一次,他竟獨自會見美國的汽車大王。結果,他真是膽怯得很。在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老實地說出來了:“很慚愧,我剛看見你時,我害怕得連話也說不出來。”結果,這樣反而驅(qū)除了恐懼感,這要歸功于坦白的效果。
本文探討了譯員在做同聲傳譯中產(chǎn)生心理壓力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減壓策略。鑒于同聲傳譯是一種高度靈活的翻譯形式,同時考慮到譯員個體的差異,減壓策略也會因人而異,譯員在經(jīng)過大量實踐后自身的體會也會越來越多。當然,譯員水平的真正提高必須依靠艱苦的學習和大量的實踐,而采用減壓策略只能算是一種權宜之計。
[1]龔龍生.心理壓力對口譯解碼過程的影響[J].外語電化教學,2006,(4).
[2]胡剛,陳鴻金.新世紀英漢同聲傳譯[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李越然.口譯方法和技巧[J].翻譯通訊,1983,(6).
[4]周丕炎.口語和口譯的特點[J].中國翻譯,1986,(4).
[5]王學文.新編經(jīng)貿(mào)口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出版社,2001.
[6]徐永勝.現(xiàn)場口譯與譯員素質(zhì)[J].中國科技翻譯,2001,(3).
[7]錢銘.淺談口譯教學中的筆記訓練[J].云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6,(2).
[8]瓊·赫伯特.高級口譯手冊[M].張晨君編譯.北京出版社,1984.
[9]林超倫.實戰(zhàn)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10]胡庚申.怎樣學習當好譯員[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3.
H315.9
A
1003-8078(2011)04-0065-03
2011-05-07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19
張久全(1982-),男,安徽壽縣人,淮南師范學院外語系助教,文學碩士。
淮南師范學院2009年度教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HSJY200914。
責任編輯 張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