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姜海峰
如何讓新課標下的作文教學不再迷茫,如何讓新課標下的作文教學走出低谷呢?我想新課標和新的教學理念應該生成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 。那么就要把“作文”變成寫作。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寫作”,而不是“作文”,這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的。
作文不僅在高考中占有五分之二的地位,生活中的交流與表達它更是舉足輕重。但是應試教育下,應試作文成了高中的主打,真正的寫作已被淡忘,正因為如此,作文的教學一直處于低迷狀態(tài),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就是只能是一條地平線。
小學、初中的作文僅限于模仿或淺顯的表達,所以學生作文水平普遍較低。一入高中,由于學生作文水平過低,老師們往往急于改變學生當前的寫作狀態(tài),使之符合高中作文評價標準,以便在考試中拿高分,所以忽略了學生認識規(guī)律,強行灌輸作文理論,一堂又一堂的技巧課,和背也背不完的資料,使學生頭昏腦脹,寫作興趣還沒有滋生,就已夭折在疲憊不勘中。更何談體驗寫作的樂趣?缺失了興趣做支架,寫作這種高層次的建筑也就坍塌在了成長的搖籃里。作文教學難以進行,學生作文水平難以提高,就成了一種必然。
如何解決這種窘?jīng)r呢?
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素質教育改革,新課標也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那么我們也應該轉變作文理念,跳出應試作文的圈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寫作問題。
所以寫作首先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積累、最后提升的過程,而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能為了作文而寫作。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作文就是說話,一是有話說,二是好好說,講的就是寫作首先應該是有感而發(fā)。其次是合理而發(fā)。這才是真正的寫作,它是自由的,個性的,主動的。這和“作文”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如果只是為了作文而寫作,就如同讓空瓶里流出水,結果可能流出的是泥沙。
只有避免了寫作的功利思想,不為作文而寫作,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寫作,高考中也才能真正的獲益,取得高分。
那么在寫作的教學中如何避免急功近利的傾向呢?可以以片斷練習為主,大作文為輔。片斷練習的目的很明確,積累寫作語言和素材;培養(yǎng)寫生寫作興趣。由于比較簡短,讓學生有話好說,完成難度較低,從而促進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由小積大,漸進生成。片斷練習可以是多角度的,比如描寫片斷練習;抒情片斷練習;議論片斷練習……多角度練習不會讓學生產(chǎn)生疲憊寫作情緒。這些片段練習又是由仿寫到自主創(chuàng)作而生成的,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的,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生成了寫作。
大作文練習可以任由學生自主命題,自由發(fā)揮,自由寫作。但要有別于周記,不然就變成了學生普遍會犯的通病,“記流水賬”,所以尤其強調他們要命題。給他們恰當?shù)南拗坪妥銐虻淖杂桑瓤梢允顾麄円?guī)范寫作,又可以培養(yǎng)寫作興趣。不會出現(xiàn)老師強迫寫,又無話寫的倦怠和厭煩。
這樣既可以轉變寫作理念,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
第二,寫作需要一顆敏感易感的心,所以要有意識有目的性的培養(yǎng)學生、鍛煉學生“多愁善感”。寫作首先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就是指隨時隨地能夠認真觀察身邊的任何事物。這是我們最天然最不需要死記硬背的第一手材料。其次需要有一顆易感的心靈,就是指對所觀察到的事物有所感知,并真實的記錄下來,這是形成寫作技巧得最有效途徑。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養(yǎng)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是積累些做素材的重要手段。觀察也是感受生活,體悟生活的開始。所以寫作首先要有一顆敏感的心。但只有觀察沒有感受,就像一件事物只有肉體,沒有靈魂。所以寫作還要有一顆易感的心。隨時觀察隨時積累,還要在觀察、經(jīng)歷的過程中體悟人生和生命的真諦,從而形成獨立的人生思考,這將是寫作的靈魂。踏遍千山萬水當然可以涵詠自然神韻,縱橫古今中外,也可以閱盡世事滄桑,所以除了感悟觀察到的生活外還要感悟文字。通過幾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驗我們不曾經(jīng)歷的歲月和歷史。不管是生活還是文字,我們只要隨時懷揣著一顆敏感易感的心,它就會成為我們寫作源源不斷的寶藏。
第三,要為寫作插上飛翔的翅膀。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想象和聯(lián)想。
“○”,這是一個符號,也是一個數(shù)字,更是一種文字。
可以是“零”;可以是 “0”(英語字母“歐”);也可以是雞蛋;更可以是太陽、月亮、鵝卵石。我們應該放哪一種事物入文,哪一種事物更美,就不言而喻了。但卻發(fā)了想象力,它就什么也不是。沒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就沒有了創(chuàng)作,或者說就不會出現(xiàn)好的作品。
學生缺乏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我們就要去激發(fā)他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傲恪辈幻?,“0”也不美,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做紐帶,不美的事物用文字把它變得變得美麗起來。這也正是換個角度和方式去促進他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生成。例如: “有那樣一個枯燥的數(shù)字,讀起來無韻,看起來不美,但它既是人生起點又是人生的終點,既是生命的開始又是生命的結束,我們只能在無韻里嗟嘆,在不美里尋找生命的的完美!”
教學生盡可能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每一個與文字相關的信息激活。再比如我們課堂上對文本的解讀和賞析,生活中的觀察和思索都是我們聯(lián)想的最好對象,是開啟我們靈感、豐富我們語言的最好資源。這遠比作文課堂上反復講技巧和理論更實際和實用。聯(lián)想和想象把我們頭腦中的每一個文字和形象“立體化”,而我們只需要盡可能為每一個意思作比描,賦予每一個物象鮮活的生命,這樣我們的文章才能由一潭死水走向奔流不息的天地。激活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閱讀積累有了依托,給寫作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第四 ,“修改”是寫作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魯迅曾經(jīng)原則地說過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豪不可惜……”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修改既是一種閱讀,又是一種提升,但比我們談過的閱讀更利于提升寫作能力。契科夫說:“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領?!?修改是提升寫作的關鍵。
要引導學生學習修改自己的文章,首先要讓學生在閱讀時學會質疑。讓后就是在作文課中的修改三步走。第一步,學會修改最基礎的錯字和病句;第二步,刪掉贅余,即對文章觀點、思想沒有任何輔助作用的語句;第三步就是替換,用優(yōu)美的完善的詞語、句子、段落替換原來不理想的文字。第一步是基礎,第二部是深入,第三部是跨越和提升。
把“作文”變成寫作,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新的寫作理念和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教學的低谷,提升教學的質量。鳥兒不會飛是因為翅膀不夠強壯,新課標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在教學的山路上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