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宗華
有位老經濟學家去年在鳳凰衛(wèi)視訪談節(jié)目中講,他認為,政府的住房福利(亦即住房社會保障)只能用于低收入者,不能用于中等收入者。我國的經濟適用住房卻把住房福利用于中等收入者,因而他一貫主張取消經濟適用住房。
要評論這位老經濟學家提出住房福利不能用于中等收入者的論點是否有當,必須弄清楚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我國實行的住房制度。
進入20世紀以后,許多國家的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土,逐步地樹立起一個關于住房問題的新概念,就是:此前采用的、單純靠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的辦法,解決不好廣大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只有政府介入,通過政府的政策和經濟支持,才能把住房問題解決好。在20世紀里,許多國家逐步地采納這一新概念,陸續(xù)地建立起政府介入住房問題的新制度。由于國情不同,所建制度各有千秋。國際住房界把政府介入住房問題的新制度統(tǒng)稱為現(xiàn)代住房制度。
一、英國和英聯(lián)邦國家的現(xiàn)代住房制度。1919年英國率先推行現(xiàn)代住房制度。其做法是,住房主要由政府出資興建,租給居民居住,租金由區(qū)議會議定。由于區(qū)議會議定的租金普遍偏低,并因互相攀比等種種原因而不斷下降,就逐步地形成了一種公房低租金制度。這一制度雖然能夠較好地解決中低居民的住房問題,但卻存在兩個“難題”。一是,這項制度大包大攬地惠及全部中低收入者,覆蓋面過寬;二是,住房租金不敷維修之用,不僅使得政府建設公房的投資沒有產出,而且建成后還要常年不斷地負擔公房維修保養(yǎng)和管理的費用。這兩個“難題”使得英國政府感到負擔過重,乃于1936年和1980年進行了兩次以削減公租房比重為主的房改。經過兩次房改后,英國的公租房比重降為百分之三十幾。如果按低收入者占居民總數(shù)的20%計算,至今還有百分之十幾的中等收入者在享受公租房的福利。據了解,大多數(shù)英聯(lián)邦國家后來也陸續(xù)推行了公租房制度。由于他們沒有進行房改,公租房比重大都高于英國。例如我國的香港特區(qū),實行的是當年港英政府推行的住房制度,迄今公租房比重占住房總量近一半。也就是說,香港享受住房福利的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遠遠大于英國。
二、美國和其它許多國家推行的現(xiàn)代住房制度。1930年美國政府決定介入住房問題,推行分類供應的現(xiàn)代住房制度。做法是:對高收入者供應商品房,對中等收入者供應含有適當住房福利的社會住宅,對低收入者供應含有較多住房福利的廉租屋。這一制度與英國的制度相比,更合理的一些,政府的負擔也輕得多。其后,有相當多的國家不盡相同地采納了這一制度。這一制度,對中等收入者住房的福利,視國情不同而不同。例如,美國在1930年推行新制度時,中等收入者住房所含的福利不到住房價格的10%。這些年隨著經濟發(fā)展和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所含福利又不斷減少。有的城市只留下相應減免所得稅一項福利。美國專家介紹說,政府至少要保留一項福利,有兩個原因:一是表明政府一直不斷地在關心中等收入者的住房問題;二是政府給了福利就有權去直接調控。雖然這些年沒有使用這個調控權,但在“萬一”有必要時就可以使用。又如,新加坡上世紀60年代推行“政府組屋”時,居民的收入很低,所含住房福利就多,一般要占住房價格的20%收上。由于新加坡的“政府組屋”惠及全部中低收入者,覆蓋面很大。
三、我國推行現(xiàn)代住房制度情況。解放后我國也推行了大包大攬的公房低租金制度,1998年改行住房分類供應制度。當時決定:對高收入者供應商品房,對中低收入者供應經濟適用住房,對低收入者供應廉租屋。在這些年的執(zhí)行中,有兩個重要修改:一是,我國經濟適用住房所含的福利是:免收土地出讓金、稅費減半和房地產企業(yè)利潤控制在3%以內。這3大優(yōu)惠占了房價的一半,超出了對中等收入者只給予適度福利的范疇。因而在2007年決定,經濟適用住房只供應低收入者;二是,限于政府的經濟實力,只能由低到高逐步地去解決住房問題,近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之一,是解決好中等偏下收入者的保障房問題,即大力推行公租房。
以上分析說明,世界上許多推行現(xiàn)代住房制度的國家,都給予中等收入者住房以適當?shù)母@?,以解決好他們的住房問題。而我國的中等收入者,特別是中中、中下收入者的收入遠低于西方國家,更應該給以適當?shù)淖》扛@С?。由此證明,這位經濟學家不能給中等收入者以住房福利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再者,這位經濟學家既然一貫地關心經濟適用住房問題,卻不知道從2007年起我國經濟適用住房已改為只供應低收入者,更是有點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