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遷移是語言學中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最早出現(xiàn)在國際著名語用理論學者Lado在1957年發(fā)表的專著《跨文化語言學》中。在此書中,Lado最先提出了遷移假設,在對母語和目的語的語音、語法、寫作、文化等進行研究后,提出了“正負遷移”之說。遷移(Transfer)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目的語)時,試圖借助于母語的語音、語義、語法規(guī)則或者文化習慣等來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現(xiàn)象。因為母語和目的語有相似的方面,在學習中,若用母語的各項規(guī)則來學習目的語,則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這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相反,如果母語和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相反,若硬將母語的規(guī)則套用于目的語,則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這稱為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因此,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時,原有知識的遷移既會促進新知識的學習,也會阻礙新知識的學習,這是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而且這種學習中的遷移也是不可避免的。
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社會文化和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也體現(xiàn)著該民族的文化特征。人一出生就會耳濡目染地對母語有所了解,并在以后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習、熟悉并掌握母語,對母語的基本詞匯、語法等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對母語所涉及的一切東西會印在腦海中。各民族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交際方式和話語結(jié)構(gòu)。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當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時,必然會受到母語詞匯和母語語義知識的影響,而且這也將成為學習者的習慣,在學習其他語言時,不自覺的就會用母語的各項規(guī)則去套用,學習其他語言,這是不可避免的。
(1)語音遷移。漢語學習有拼音字母,有聲母,有韻母。英語學習有它自己的音標,有元音,也有輔音。這兩種語言發(fā)音有相似的地方,如〔b〕〔p〕〔d〕〔t〕〔m〕〔n〕等,在學習發(fā)音時,可以用母語拼音拼讀某些詞語,這有利于目的語的學習。但是相反,一味的拼讀也可以起到阻礙語音學習的作用。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兩種語系有很大的區(qū)別,兩者發(fā)音也存在很大差異。漢語沒有英語中的輔音連綴,而漢語的聲母間總有一個韻母,因此,學生讀英語的時候總習慣在輔音連讀之間加一個元音,如ground〔graund〕經(jīng)常被誤讀為〔geraund〕,English誤讀為〔i?gli?〕。英語單詞的中音位〔l〕常出現(xiàn)在輔音前,而漢語則無此類情況,學生在讀此類單詞時會在后邊一個輔音前加上一個元音,如 Film〔film〕讀成〔fil?m〕。更者在中國的湖南,湖北和陜西的某些地區(qū),由于方言口音過重,出現(xiàn)很多的失誤,如〔n〕和〔l〕不分,導致Night和light,Nose和lose不分的問題,這都是語音學習中母語的負遷移。由此可見,外語學習中語音的負遷移十分明顯,在掌握一種語言的強制下學習其他的語言則會不自覺的,或多或少的影響外語的學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一定要清晰的了解自身知識在語音方面的正負遷移問題,努力練習,正確利用正遷移帶來的積極作用,克服負遷移帶來的消極影響,努力掌握目的語的發(fā)音特征,及其與母語的區(qū)別,努力練到一口流利標準的發(fā)音。
(2)詞匯的遷移。當學習者開始學習目的語時,他們會試圖用母語詞匯幫助理解目的語的詞匯,是單純的,抽象的符號變成具體的,有含義的概念。有些詞匯是英語音譯過來的外來詞,則比較容易理解掌握,比如:Sofa——沙發(fā),guitar——吉他,talk show——脫口秀,Lisa——麗莎。這些詞匯和母語相似較多,易于記憶。有些詞雖然讀法不同,但是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具有相同性,也便于記憶,比如蘋果——apple,茶——tea,書——book。但是大多數(shù)詞匯還是不對應的,如紅茶不是red tea 而是black tea,這種差異往往會導致負遷移。還有些詞匯本身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由于漢語和英語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有些詞的意思幾乎相反,若強行的用漢語的意思去解釋英語,則會產(chǎn)生啼笑皆非的結(jié)果,如英語中“Love me, love my dog”,“black sheep”不應該翻譯為“愛我就愛我的狗”,“黑羊”,而應該在考慮到文化背景之后翻譯為“愛屋及烏”,“黑馬”。因此學習詞匯是要按照不同的種類和方法記憶學習,比如直接記憶法、翻譯法、對比分析法、和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法等等。在發(fā)揮遷移作用時,不但要考慮到詞匯本身的含義,還要考慮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詞匯的用法,避免產(chǎn)生歧義。
(3)句法表達的遷移。漢語和英語有很大的區(qū)別,但是對于一些簡單的句型,它們的語序確是一致的,如:S+V+C (I am a teacher. ); S+Vi(We work hard.); S+Vt+O (He is reading a book.); S+Vt+Oi+Od (My father gives me a gift.); S+Vt+O+C(He lends me some money.)等等,正因為這些漢語和英語的句型相同,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英語時,母語就會產(chǎn)生正遷移,對他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使他們在短時間內(nèi)熟悉和掌握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但是人們由于對母的語的語言文化缺乏了解,對于源文化和目的語的文化缺少對比,往往會套用母語的表達方式,如:“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 ”等,這會使外國人莫名其妙。而且在漢語的表達中,經(jīng)常會把時間地點等狀語放在句子的開頭,信封上的地址也會有大寫到小,但英語剛好相反。因此在寫英語句子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英語句法表達的順序,還要考慮到句子所處的文化背景和人們的不同觀念。
總而言之,語言遷移是個復雜的現(xiàn)象,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也遵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它因?qū)W習者,第一語言和學習環(huán)境的不同,則表現(xiàn)出其獨特的特征。它對目的語的學習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把遷移視為障礙。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母語的正遷移作用,把它變?yōu)槲覀儗W習的幫手,盡力避免母語的負遷移作用。這將是一個很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還需要很多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等著我們?nèi)ヌ剿鳌?/p>
〔1〕俞理明. 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 回顧、反思和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3〕蘇留華. 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J〕.外語教學,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