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琴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口語課程設置的需求調查
——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梁鳳琴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我校2009級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對口語課程開設的需求程度,并在統(tǒng)計分析各種調查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就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我校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提出了建議。
需求分析;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口語課程設置;實證研究
“高校英語教學一直倍受外語界專家、學者以及從事高校英語教學工作者的普遍關注,并且社會對英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王婷婷,2008)[1],口語能力則是個人英語能力的最好體現(xiàn),所以英語學習者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磨練一口流利的口語顯得越來越重要。而當前我校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語口語下降了,有的甚至比本科時差很多。研究生應該比本科生在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更占優(yōu)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顯然研究生階段缺少了口語課是主要原因。國內有關英語學習需求的調查研究已大量涌現(xiàn),這些調查分析對高校英語教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閱讀文獻中,筆者發(fā)現(xiàn)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對英語口語課程的需求等方面進行的調查和探討甚少。而這些方面的研究對高校英語的教學改革以及專業(yè)英語課程設置是非常必要的。
國內外教育界對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的涵義有不同的解釋。需求分析是指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設計人員和教師對學生的主客觀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從而確定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的問題(申鑫,2006)[2]。Stufflebeam等人也定義需求分析就是為充實和實現(xiàn)一個確切的目標而確定一些必要而具有實際意義的條件的過程(Stufflebeam,McCormick,Brinkerhoff,& Nelson,1985,p.165)。而Graves則認為教師收集學生對學習的要求等信息,分析這些信息,并得到一個滿足學生學習要求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定案,這一過程就是需求分析(Graves,K 2005)??傊?,需求分析就是以學習過程為向導,并以之為改進教學計劃和發(fā)展課程設置的依據(jù)的診斷性過程。
所謂課程設置就是通過收集、分析學習需求數(shù)據(jù),構建有共同目標教與學形式,最終使學習者掌握專門程度知識的過程[3]。分析學習者的需求和學習目的是課程設置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后面一系列教學行動的出發(fā)點[4]。郭志斌(2006)認為課程設置中的需求分析最好應該被看作是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學習需求(learn ing needs)和教學需求(pedagogicneeds)三種模式的結合[5]。本文把需求分析分為學習者需求(learner 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并采用Brown的需求分析步驟:(1)確定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案;(2)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收集信息;(3)整理信息。
針對我校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口語相對本科階段普遍下降而社會對就業(yè)者英語口語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現(xiàn)象,為了使高校專業(yè)英語教學重新審視原來的教學觀念,探討研究生專業(yè)課程設置,特設此問卷調查以了解我校專業(yè)英語研究生的口語課程需求情況,也為研究生專業(yè)英語課程的設置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我校2009級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此問卷借鑒國內外有關外語教學科研調查方面的著作和論文,針對我校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和專業(yè)課程設置的需要設計而成的。問卷包括15道封閉性題和2道開放性題。封閉型題分為兩個方面題目:第1、2、3、4、7、10、13、14題是指向學習者的需求(learner needs),剩下的題是指向口語學習的需求(learning needs)。當然,這不排除兩者之間的交叉部分。問卷對不同的同意程度采用五點制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確定。很高=1,高=2,一般=3,低 =4,很低 =5。
本次調查問卷于2010年5月24日發(fā)放并填寫完成,發(fā)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56份,其中46份為有效問卷,其余10份為無效問卷。問卷無效的原因是題未答完或答案前后矛盾等。問卷為無記名形式填寫,所反映的內容較為真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有助于筆者對之進行統(tǒng)計和客觀分析。
問卷的預期結果為: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對口語訓練的需求依然很強烈,口語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很大。事實上,實際的問卷調查結果與預期的相一致。
對學習者自身需求的調查結果如下:第1、2題指向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動機,數(shù)據(jù)說明大家對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較高,有助于英語的學習。而第3、4題對學習者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英語學習的比較得出,經(jīng)過近一年研究生學習,學生的口語能力卻基本無變化,這一現(xiàn)象令人擔憂。大多數(shù)被試覺得口語學習很難且自學能力差,這都說明了,研究生階段英語口語課程的開設是非常必要的。在研究生階段開設一門口語課能夠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更系統(tǒng)、更科學、更規(guī)范地進行口語培訓,能讓學生更有效的提高英語能力,促進教學發(fā)展。顯示如圖1:
圖1 自身的需求
圖2 口語學習的需求
對英語口語學習的需求做的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開設英語口語課程很有必要。從圖2可以看到,當代社會的就業(yè)需要對英語的口語能力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當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對未來的英語教師更加嚴峻的要求。高校英語教學應更加重視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在口語學習方式方面,被試普遍認為,英語口語通過可收音機、原版電影、英文報刊雜志來加強,口語與語法的聯(lián)系很密切,而這些資源以及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可以在口語課程中得到更有效的輸入。這一部分從英語口語學習自身的特點出發(fā),更深入地揭示了英語口語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開放性題為:在課內及課外是如何練習英語口語的?請舉例;您認為現(xiàn)行的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結果表明,有82.6%的被試認為現(xiàn)行的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急需改革,且100%的被試認為口語課程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大部分被試建議看原聲電影、雜志、歌曲、聽電臺、開口練發(fā)音、背誦課文、上課積極發(fā)言和做presentation等來進行口語練習。這表明,在經(jīng)歷了一年的研究生專業(yè)英語學習,被試已嘗試從不同途徑練習口語,但發(fā)現(xiàn)學習效果不明顯,有的甚至退步,這與他們沒有得到更系統(tǒng)、更科學的指導有直接的關系。顯然,研究生階段,英語專業(yè)學生仍需要開設一門口語課程,如高級口語等。
通過本次調查,筆者了解了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對英語口語課程的需求情況,讓學校重視起這一問題并及時滿足學生的需求。分析結果分兩點:(1)到了研究生階段,英語專業(yè)學生對口語課程的需求程度依然很高,甚至表現(xiàn)得比本科階段更強烈,這是因為研究生階段口語課程的缺失、練習機會的減少等因素導致很多學生口語水平直線下降,從而表現(xiàn)出如此強烈的心理。(2)學校確實沒有開設研究生階段的口語課程。雖然學院領導表明,口語等英語技能應該在本科階段就掌握好,但是,實際情況表明,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對口語課程的需求程度依然很高,而且口語是英語人才最重要的一項技能,這決定了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和發(fā)展,應該得到學校的重視。根據(jù)Stevick的外語教學與學習者學習需求之間的“相關性”、“完整性”、“有用性”和“滿意性”觀點[6],學校要盡早提案研究口語課程的開設問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開設高級口語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為社會培養(yǎng)出與時俱進的新時代英語人才。
本研究屬于小型研究,在問卷的設計方面存在不足,被試未包括教師等教學人員,不具有很好的普遍性,但研究結果對我校甚至全國的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教學發(fā)展和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王婷婷.對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專業(yè)英語需求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2):88~89.
[2]申 鑫.大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調查研究[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6,(2):102~104.
[3]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David Nunan.The Leamer-cent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5]郭志斌.需求分析與英語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J].教學研究,2006,(5):413~415.
[6]Stevick,E.Adapting and Writing Language lessons[M].Washington D.C.: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1971.
G420
A
1006-5342(2011)09-0101-02
201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