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芳,安春平
(大連民族學院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語塊教學法與英語輸出能力的提高
——一項基于SPSS的實證研究
常 芳,安春平
(大連民族學院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本實驗以語塊理論為理論框架,通過實驗的方法探討語塊教學法與英語輸出能力提高的效果,重點研究了語塊教學法在促進英語作文成績方面的效果。參加實驗的120名學生是來自大連民族學院的非英語專業(yè)的二年級學生。利用SPSS15.0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測試結(jié)果表明:接受語塊教學法的實驗組的作文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組,這說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塊教學法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輸出能力。
SPSS;語塊;大學英語
隨著大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運用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得到重視。學習英語需掌握四種技能:聽、說、讀、寫。聽和讀是語言的input(輸入)過程,因而對于聽力和閱讀的測試是考查學習者的被動英文技能;說和寫是語言的output(輸出)過程,對于口語和寫作的測試則是考查學習者的主動英文技能。大學英語寫作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因為它不僅考核考生對詞匯的掌握、對語法的應用,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寫作在大學英語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近十年的大學寫作研究成果表明:相對閱讀理解而言,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差些[1]。為提高大學生的寫作能力,各專家和學者提出了多種改進教學的方法,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造成學生寫作能力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詞匯的使用,包括貧乏的詞匯量,搭配的錯誤及漢式詞匯等等,詞匯的使用影響到整個篇章的銜接與連貫,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低層次徘徊。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探究了眾多的方法后,我們認為語塊輸入法有利于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寫作水平。
Miller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造了組塊(chunks)這個詞來表示儲存在記憶中的有意義的單位。Miller通過大量試驗,提出短時記憶的容量在7加2和7減2個單位之間[2]。這種單位被稱為“塊”。塊可以有大小,如字母、詞、短語、句子、話語及任何有意義的項目。我們可以將字母組成詞,詞組成句子,把小單位組成大單位就是所謂的“組塊’人們在記憶過程中組塊的結(jié)果便是語塊[3]。組塊可以增加記憶容量,信息以語塊的形式儲存更易于日后的檢索和提取。這里所說的“語塊”被不同的專家和學者冠以不同的名稱:Nattinger&Decarrrico使用詞匯短語(Lexical phrases);Lewis使用詞匯組塊(lexical chunks),Pawley&Syder使用詞匯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Cowie使用預制復合結(jié)構(gòu)(ready made complex units),等等,[4]我們認為稱為語塊(language chunks)較為合適。這些語塊包括了語言中的多詞詞匯單位和詞匯程式。
在語塊教學研究中尤以Lewis[5]的詞匯法教學比較典型,它主張語言不是傳統(tǒng)上所說的語法與詞匯的疊加,而是由大量語法化的詞匯塊組成的。詞匯法教學的原則是: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詞匯塊與語法密切相關(guān),詞匯塊具備生成性,能充分體現(xiàn)語法的特點。在Lewis看來,語言知識的獲得和交際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擴大學生的詞匯組塊、搭配能力和有效掌握最基本詞匯和語言結(jié)構(gòu)而實現(xiàn)的[4]。而二語習得研究表明,二語學習可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是規(guī)則學習,二是范例學習[6]。第二種學習就是基于語塊的構(gòu)建所進行的學習。
我國對于語塊的研究涉及的不多,丁言仁,戚炎[7]作過一項有關(guān)詞塊習得與英語口語與寫作相關(guān)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恰當?shù)倪\用語塊有助于提高交際的流利性和選詞的地道性。刁琳琳[8]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詞塊能力與具體語言技能之間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guān),詞塊能力是語言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王立非、張巖[9]運用SWECCL語料庫的作文子庫研究了中國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語塊的使用特點。他們的研究對教學的啟示是:在教學中應重視和記憶語塊。雖然,許多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語塊在教學重要作用,但進行深入的實證性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嘗試進行了一個準實驗以驗證語塊教學法對英語輸出能力有促進作用。語言的輸出能力包括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便于控制,我們主要考察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在本研究中,語塊被定義為由2詞或多詞構(gòu)成的有意義的詞組單位。根據(jù)Lewis[5]的分類,語塊可分為以下四類:單詞和短語(words and polywords);搭配詞(collocations);慣用話語(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句子框架和引語(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注意這些語塊,提高語塊意識,要求學生辨別、歸類和使用語塊,使學生由控制性的學習語塊轉(zhuǎn)為自動性的輸出。
在這項研究中,實驗對象來自筆者所教授的大連民族學院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的08財管班和08生物班,他們屬于兩個教學自然班,我們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他們都有至少六年學習英語的經(jīng)歷,具有一定英語基礎(chǔ),通過高考成績查詢,除了幾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外,兩個班的其他學生的英語水平基本一致,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各60人。本實驗的工具為兩次英語作文測試成績。成績按照大學英語四級作文評分標準評出。第一次測試(pretest)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初,第二次測試發(fā)生在學期末(posttest)。在這四個月期間,實驗組(財管班)進行了語塊教學法教學,而控制組(生物班)則采取常規(guī)的詞匯教學方法。作文的題目及兩次批改都按照四級作文的標準進行,前后兩次作文由同兩個教師批卷。
實驗假設(shè)接受語塊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與接受常規(guī)教學法的控制組學生在進行實驗前寫作水平無顯著性差異。
2.2.1 作文前測
作文前測是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初進行的,作文題目是“On video games”,要求在課堂上按四級考試要求一樣,30分鐘內(nèi)完成,滿分為15分。運用SPSS15.0計算得出如下結(jié)果:
表1 兩組學生的前測成績
表2 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jié)果(前測)
設(shè)定顯著水平為0.05,兩獨立樣本的自由度df=118,查t分布表得到的臨界值為1.980,因檢驗統(tǒng)計值0.055小于臨界值,所以t檢驗的零假設(shè)不能推翻,即這兩組學生測試前的英語作文水平無顯著性差異。差值的95%置信區(qū)間下限和上限分別為-0.61851和0.58518,含零,也說明兩個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2.2.2 作文后測
在考完第一次作文后,兩組學生接受了一學期的學習,其中實驗組接受了語塊教學法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不講授孤立單詞,所有的課后單詞表中的單詞均在課文中學習,其中的大部分重點詞語放置在語塊中學習。首先根據(jù)上文中語塊的分類幫助學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礎(chǔ)上識別語塊,分析語塊的結(jié)構(gòu)和特點,讓學生翻譯并造句,并鼓勵他們“死記硬背”。例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冊第六單元時,除了課后列出的12個詞組外,我們挑出了以下的語塊:to be reported to do sth.in unusual patterns,to withstand the power of earthquakes,to be a major concern,to insert sth.in/into/between,to keep sth.handy,to be resistant to…,to enclose sth.in
尤其是注重課文中一些句式的講解,因為這樣的句式有助于構(gòu)建作文的框架句式如;
表示原因-結(jié)果句式有:
(1)After all,(理由)Therefore,…is a major concern/emphasis.(觀點)
要知道/畢竟,……所以,……是關(guān)注的重點
(2)Sth./Sb.seems to…,but not if… 某人/物似乎……,但如果……就不……
表示進一步敘述的表式法:
(1)Besides/In addition to/Apart from working/seeking to…,sb.needs to…
除了設(shè)法……外,某人也/還需要……
(2)It is also important(for sb.)to do sth.,so…(clause)做某事(對某人)也很重要,這樣……
表示強調(diào)的句式
(1)Perhaps most/Particularly+adj./PP,and most+adj./PP,is…
也許最/尤其……、也最……的,是……
(2)Also+adj.(for sb.)is…(if/when…)
(對某人來講)同樣……的是……
這樣的句式要讓學生盡量用于每單元的寫作訓練中。而控制組的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不找語塊,單獨講解詞匯及課文中所列出的詞組。詞語搭配及句式的講解都隱含在課文的翻譯講解中,不強調(diào)也不著重練習語塊。學期末進行了作文考試,作文成績通過SPSS計算結(jié)果如下:
考試由表3可看出經(jīng)過一學期的學習,兩組的作文成績都有所提高,但接受語塊教學法的實驗組的平均成績高出了控制組,為證實兩組是否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法而導致成績的差異,與作文前測相同,我們用t來檢驗,由表4所得檢驗統(tǒng)計值t值(4.998)大于t分布表上的臨界值(1.980),所以零假設(shè)被推翻,備擇假設(shè)成立,即兩組學生的作文成績在接受語塊教學法后確實存在顯著差異。與表2比較一下可以看出,雙尾t檢驗的概率發(fā)生了變化由0.956變?yōu)?.000,表4的概率顯然遠小于0.05,也說明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表4 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jié)果(后測)
2.2.3 作文前后對比測試
為了確保上述結(jié)論的可信性,我們又進行了成對樣本的檢驗,將控制組和實驗組各自實驗前和實驗后兩次測試成績進行成對比較組內(nèi)差異。由SPSS給出的結(jié)果如表5所示。
表5 成對樣本的t檢驗結(jié)果
從表5中看出,實驗組的檢驗統(tǒng)計值t值為11.139大于臨界值,說明實驗前后的作文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
由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在實行了語塊教學法后,作文的平均成績及作文在各分數(shù)段的成績均高于控制組,根據(jù)表4的結(jié)論,這種差異具有顯著性的意義,也就是說語塊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語塊的學習有利于語言的輸出。語塊教學法優(yōu)于常規(guī)的詞匯學習法,并非說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教法一無是處,表5的成對樣本的t檢驗結(jié)果說明控制組的檢驗統(tǒng)計值t也大于臨界值,這說明這組學生的作文成績在學期末也發(fā)生了顯著性的變化。這一結(jié)果與我們實驗前的預想相反,究其原因在于傳統(tǒng)式教學同樣要講解詞組及一些語法結(jié)構(gòu)特別明顯的句式,只不過在詞匯學習的“量”和“質(zhì)”上不如語塊法,比如不講句子框架語塊,所以傳統(tǒng)的詞匯法與語塊教學法相比,多少屬于一種隱性的語塊學習,長期的學習也會提高英語的輸出能力,正如Sharwood Smith和Faerch[10]所言,顯性學習與隱性學習是一個連續(xù)體,它們相互補充,但對于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法在多大程度上體現(xiàn)或?qū)崿F(xiàn)了語塊教學法還有待于研究。語塊教學法更加強調(diào)語塊的顯性輸入,有利于學習者產(chǎn)出更地道的英語,克服母語和中介語的干擾和影響。語塊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習慣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能夠避免母語的負遷移出現(xiàn)的“漢式英語”。語塊減輕了大腦語言編碼的壓力有利于改善語言表達的流利性和準確性,調(diào)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語塊教學法的優(yōu)勢在于將語言單位的整體儲存和整體提取,這必將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提高語言的輸出率。
由以上的實驗可以看出語塊教學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孤立講解詞匯的方法對外語學習者來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在教學中,可以以“語塊”為中心展開各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在輸入時增加語塊的顯性學習,學生由于水平所限開始學習缺乏語塊意識,需要教師指導以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尤其是一些句子框架語句,這些語句的篇章組織功能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反復操練才能掌握,教師應該幫助找出語塊,并就其所在的上下文的語境分析結(jié)構(gòu)特點和使用特點,區(qū)分語塊結(jié)構(gòu)的固定成分和可替換部分。在學生吸收消化階段,提供大量的有關(guān)練習如填空,中英互譯,模擬造句等,而其中的模仿練習特別有利于學生熟悉并記憶接觸到的語塊。最后在輸出時,鼓勵利用語塊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
本研究實驗說明,語塊教學法能夠提高英語教與學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將改變大學英語教學效率較低的現(xiàn)象。但由于本實驗屬于準實驗,必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對實驗對象的學習控制,教師對實驗的學習差異的控制等,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完善。
[1] 何旭良.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作文選詞策略[J].外語界,2004(5):47-53.
[2] 桂詩春.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語言底感知,理解與產(chǎn)生[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劉曉玲,陽志清.詞匯組塊教學—二語教學的新趨勢[J].外語教學,2003(11):51-55.
[5]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6]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7] 丁言仁,戚炎.詞塊運用與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等相關(guān)性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49-53.
[8] 刁琳琳.英語本科生詞塊能力調(diào)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7):35-38.
[9] 王立非,張巖.基于語料庫的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的語塊使用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6(8):36-41.
[10]Stern,H.H.Allen,Patrick&Harley,Birgit.(eds.).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Language Chunk Approac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Output Compete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PSS
CHANG Fang,AN Chun-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116605,China)
This study,taking Chunk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Language Chunk Approach on students'output competence through experimental method,which focuses on students'compositions.Altogether 120 sophomores of non-English majors from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The statistics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SPSS 15.0.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udents(experiment group)having
Language Chunk instruction outperformed those(control group)who have received traditional vocabulary teaching.Hence Language Chunk Approach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output competence.
SPSS;language chunk;college English
G642
A
1009-3907(2011)09-0110-04
2011-03-02
常芳(1965-),女,內(nèi)蒙古通遼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及少數(shù)民族典籍英譯研究。
責任編輯:劉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