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集中凸顯,各類突發(fā)事件頻繁發(fā)生,群眾心理異常復雜,政府頻頻面臨輿論困境的考驗。而傳媒渠道空前增多的泛媒體時代,不僅傳播時速空前快捷,而且傳播主體空前泛化,傳受雙方的角色和身份難以辨認,“擬態(tài)環(huán)境”的營造者趨于多元,政府危機傳播易步入誤區(qū)。本文運用傳播學的理論來探討政府危機傳播的誤區(qū)及其走出的策略。
把草率貼標簽等同于及時引導民意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危機傳播慣常使用的宣傳技巧是“辱罵法”(Name Calling),這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最早提出的。所謂“辱罵法”其實質就是給某思想或某事物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簽,使受眾不經過檢查就拒絕和譴責它。其實,權力部門貼標簽是依據自身目的、主觀印象和對他物的評價,當這標簽被更換時,這個人或物其實并無改變。該策略有效的前提是:媒介資源緊缺,信息傳播不暢,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無法以其他信息檢驗該標簽的真?zhèn)?,也無法自由發(fā)表和反饋個人看法,只能在政府控制輿論中沉默。但在泛媒體時代,該理論存在的前提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該宣傳手段屢屢失效。
如重慶出租車罷工事件,最初在沒弄清事件緣起、動因的情況下,有關部門就沿襲過去的做法,早定性,強否定,事件發(fā)生第二天就在代表政府主流輿論的《重慶日報》上,草草貼標簽“極少數人無視社會秩序,違法違紀的行為”,試圖引導公眾意見,可公眾并不都順著政府標簽思維,在代表民眾輿論場的人民網“強國論壇”上提出公眾的看法,即“出租車經營者在黑車等因素影響下,經營狀況每況愈下,而以集體罷運尋求政府解決”。60%的網民表示理解,政府輿論場與民眾輿論場的嚴重脫離,證明政府貼的標簽對民眾意見影響較小,政府操之過急的“辱罵法”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后來政府輿論場根據調查進行實事求是的調整,在《重慶日報》上刊登黨政領導深入基層體察民情,及出租車司機吐心聲等報道,逐步和公眾意見保持一致,才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可和支持??梢?,官方貼標簽式,并沒引起民意的共鳴。
政府危機傳播如何走出草率貼標簽的誤區(qū),事實上,危機公關的5S原則中“速度原則”表明,有關領導應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了解事情來龍去脈,抓住時機把握主流話語權,就事論事,以事實說話。隨著群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們喜歡自己思考得出突發(fā)事件和群體事件的結論,不愿被強加觀點。因此,政府只有就事論事,以事實說話,在突發(fā)事件和群體事件宣傳中才能正確引導民意。
把“洗牌作弊”等同于保護政府形象
“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reding)是指“對所陳述內容加以選擇……對利己的觀點做到盡可能好、盡可能多的說明,對不利于己的觀點則盡可能說不好、說少,甚至不說”。此法是二戰(zhàn)后西方宣傳策略的一種。
這種宣傳技巧在媒介渠道少,政府易控制輿論的情況下是易成功的。與過去媒介渠道稀缺不同的是,在泛媒體時代,異地監(jiān)督、網絡匿名監(jiān)督較多,很多親歷現場的網民可以驗證報道的客觀性和完整性,這使傳統(tǒng)“洗牌作弊法”遭遇挑戰(zhàn)。從耗散結構理論看,一些地方政府通過“洗牌作弊法”設置“隱藏話語”,是在固化一個封閉系統(tǒng),隨著不斷增長的熵增,系統(tǒng)將逐步走向消亡。正如湖北石首事件,因曾有沉船事故的瞞騙經歷,當地老百姓再也不聽信政府有關人員做工作,導致石首事件矛盾沖突不斷升級,最終破壞當地舊的管理系統(tǒng),石首市委書記鐘鳴等領導被免職處理。而開放的系統(tǒng),在與外界不斷進行信息、物質、能量的交換中會進一步完善,形成有序結構,如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信息公開,就樹立了較好的國際形象。
議題設置傳者本位等同于“平民百姓法”
當前,各地政府輿論引導往往會出現政府議題、媒體議題、公眾議題不一致問題。原因是各個層次的議題關注點不同,政府議題堅持傳者本位,很難激起受眾參與,而且政府一些議題是閉合性結論,參與性本身較弱,還有的是議題設置動機太明顯,功利性太強,導致很多有逆反心理的受眾拒絕參與討論。
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的正面議題設置往往會得到負面效果。如成都市委2008年欲出售新辦公樓以支持抗震救災的議題,引起網民對豪華辦公樓興建的質疑,以及對興建中是否存在腐敗問題進行監(jiān)督。政府的正面議題為什么會得到負面效果?因泛媒體時代,議題設置主體從一元化到多元化,議題本身多樣化,使受眾不僅可關注政府議題,也可關心媒體和公眾議題;議題理解的多角度化,即受眾可從管理者、旁觀者、參與者及自身任意角度審視議題。要使政府議題得到民眾廣泛關注并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傳播中的“平民百姓法”(Plain Folks)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即以群眾關心的問題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尊重群眾情緒,顧全大局,設置的議題就會得到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
把浮夸的“樂隊花車”等同于典型示范
“樂隊花車法”(band wagon),是政府部門樹立典型的慣用宣傳手段,試圖樹立一個令人向往的花車,作為標桿,并營造絕大多數人都跳上花車,享受出行便捷和輕快的氛圍,以吸引更多的受眾作出從眾的選擇。
虛夸的“花車”典型在信息暢達的和平時期,是很容易被揭穿的。如地震“背妻男”吳加芳,曾被塑造成新時期重情重義的標準好男人,甚至有女子很快就愛慕上他,與他成婚。但后來經網友現場打探,發(fā)現事實完全與此相反,吳加芳是一薄情男,不孝敬老人,夫妻關系不佳,遭到親戚孤立。
有典型事跡的人物是可塑作標桿,但需要權威證實,若是因開始情況不清而失察,政府和媒體就應以對公眾負責的態(tài)度坦誠公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政府和媒體真誠與民溝通及致歉,群眾會理解的。這會彰顯政府的開明、自信和大度。
但一些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如陜西省林業(yè)廳明明知道塑造典型華南虎有假,卻執(zhí)意要堅持下去,還以“腦袋”擔保,以示堅定不移。哪知泛媒體時代的網民具有較真到底的決心和毅力,動用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光學專家、痕跡專家分析和檢驗,最后權威證實屬造假,結果真相大白,卻已嚴重損害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塑造典型要實事求是,需權威證實,若實在因起初事態(tài)不明,因失察典型有假,有關部門應及時危機公關,加以澄清,不要到事情無可救藥后,才被迫消極應對,這樣會使群眾意見很大。
把多媒體“異口同聲”等同于系統(tǒng)運行
當前,很多地方政府宣傳部門在重大會議或重大活動期間,興起“異口同聲”的宣傳戰(zhàn)役,同城媒體,不管是報紙、電視還是廣播、網絡,不管是黨媒還是市場化媒體,不管是綜合性大報還是專業(yè)性小報,一律都是一個面孔,大版大版雷同,傳遞完全一樣的聲音。
從傳播學角度看,過于明顯的宣傳動機,對宣傳效果有削減作用。從信息民主化、文化多樣性角度看,不同媒體圍繞同一主題發(fā)出不同聲音,才是高明的宣傳境界。因不同視角視界不完全一致,視覺效果和評價也應略有不同,給人印象才是真實的。若多維視角的效果屢屢表現完全一致,則給人平面化非真實的感覺。
如何克服“異口同聲”問題?根據危機公關5S原則中的系統(tǒng)運行原則(SYSTEM),推行分類處理,系統(tǒng)運行,多維度說服固執(zhí)受眾的戰(zhàn)略。所謂系統(tǒng)運行,就是綜合運用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方式,多維度傳播同一個明確的主題。因大眾媒體不是萬能的,真正取得全方位的傳播效果還得靠團體影響,組織傳播、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共振。例如對文明奧運宣傳,不僅有大眾媒體傳播的功勞,還需要人際傳播、組織傳播進行配合。
參考文獻:
1.阮琦:《輿論引導方式的轉型——從“重慶出租車事件”說起》,《新聞世界》,2009(2)。
2.張成良:《偏見比無知距離真相更遠——西方媒體對拉薩“3·14”事件報道解析》,《新聞記者》,2008(5)。
3.任波:《石首事件官員被問責 真相仍撲朔迷離》,《時代周報》,2009年8月1日, http: //www.360doc.com/content/09/0802/14/147944_ 4618135. shtml
4.鄧輝林:《“背妻男”是假典型不是假新聞》,《采·寫·編》,2009(2)。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