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故是人類歷史的沉淀,是人類文化的結(jié)晶。它簡潔生動,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寓意。新聞語言作為一種語言變體,為了吸引受眾,它需要運用各種修辭手段使報道和評論中的語言生動形象。典故便是英美報刊語言中常用的修辭方式之一。這些典故繁雜多樣,了解這些典故的來源有助于讀者理解典故及其背后的文化歷史,以便更有效地學習和掌握語言。
關(guān)鍵詞:典故 文化 新聞 辭格
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不朽的精神財富。引用典故是人們?nèi)粘=涣骱蛯懽髦幸环N常見的修辭手法,因為典故辭格的運用能夠使表達簡潔,寓意深刻。其簡潔、生動形象、寓意深刻的特點恰好符合報刊語言的要求,因此英美報刊評論中經(jīng)常引用大量的典故,這些典故來源多樣,門類復雜,它們的背后往往蘊藏著古老的歷史淵源或復雜的政治歷史文化背景。對于典故的不了解往往成為讀者理解英美報刊評論的障礙。鑒于典故在英美報刊評論中的普遍存在,本文首先從分析典故和新聞語言的特點相吻合的角度出發(fā),之后從英美主要報刊中摘錄并歸納典故的幾大主要來源,從而對英美報刊評論中的典故做一些基本介紹,希望能夠?qū)ψx者了解英美報刊典故辭格和文化有一定的幫助。
典故的定義。英語中與漢語“典故”一詞相對應的詞一般都認為是“allusion”,但英語和漢語詞典中對“allusion”和“典故”的解釋卻不完全一樣?!禠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第四版)中的解釋是something said or written that mentions a subject,person etc indirectly(在談到或?qū)懙剿聲r,間接的指到某事、某人等);《辭海》中對“典故”的解釋為“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鑒于英、漢詞典中對這兩個詞定義的異同,在本文中,將“典故”理解為“書面寫作或口頭交流中引用的有來歷出處的故事或詞語,一般不注明來源和出處,多引用大意、關(guān)鍵詞和詞組,將其融合在自己的話語中,或者引用整句,或者引用其中短小精練的句子”①,并以此為標準來選擇典故進行分析。
典故的特點符合新聞英語的語言特色。典故是一個以歷史淵源做背景的修辭格,在人類發(fā)展的過程中,語言、歷史、文學、宗教和政治等融合在人類的活動中,同人類一起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有價值的精華部分被沉淀保留下來,典故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其特點主要有二:一是簡潔,二是生動形象。正如李鑫華所說“簡略的表達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應該是典故辭格首要的特色與功能”。②典故簡潔的特點在于,有時憑借一個典故就能將說話者心中想要闡述的一篇大道理或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復雜而又細微的情感完全清楚地讓對方感知。典故生動形象的特點在于,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生動的意向。恰當?shù)剡\用典故不僅可以準確生動地表達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形象、情感、特征等的相關(guān)意義,而且有時還可以達到幽默和委婉的語言效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聞英語作為一種語言變體,它的特殊性要求語言的使用不僅要遵循忠實的原則,而且要簡潔、生動、形象,具有吸引讀者的能力。之所以要簡潔,一是因為它受到版面的限制,因此怎樣用最短的篇幅、最簡潔的語言、最生動準確地傳遞最多的信息,是每個報刊評論撰寫者首要考慮的問題;二是從讀者的角度思考,怎樣吸引讀者,讓他們用最短的時間了解評論中所要傳遞的信息和觀點也是極為重要的;之所以要生動形象,是因為這樣的語言能夠吸引讀者,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美國新聞學家查恩利在他的著作《新聞報道》中寫道:“新聞的生動性如果不是新聞的肉至少也是其調(diào)料,它的聲音,它的顏色,它的氣味,它的形狀。它是情緒,是環(huán)境,是氣氛,是周圍人和情感的背景,可以使報道中的主要形象醒目,易于理解?!雹圻_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借用其他形象生動的詞匯,不僅能準確表達意思而且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分析表明,典故辭格的特點能夠滿足新聞語言的要求,因此被英美報刊廣泛引用。這些典故門類繁多,多出自《圣經(jīng)》、古希臘羅馬神話和歷史故事。然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xiàn),大量的新典涌出。新聞媒體作為時代和社會最敏銳的角色,它們大量吸收這些新事物、新觀點,將它們引用于媒體報道和評論中。以下將從英美一些權(quán)威媒體的報道中做些摘錄予以解釋說明。
英美報刊中引用典故的來源分類
源于《圣經(jīng)》。《圣經(jīng)》在西方家喻戶曉,它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巨大,幾乎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后世的許多文學作品也都是以《圣經(jīng)》為背景,借助其中的典故來構(gòu)建作品的主題思想。根據(jù)武恩義對《英語成語典故大辭典》所收錄典故的統(tǒng)計表明:《圣經(jīng)》是英語中單部典籍出典最多的。④如人們耳熟能詳?shù)腡owel of Babel(巴別塔,喻空想的計劃)、Noah’s Ark(諾亞方舟,喻避難所或安全的地方)、David and Goliath(大衛(wèi)和歌利亞,喻以弱勝強)等。英美報刊評論也經(jīng)常引用來自《圣經(jīng)》中的典故,例如: And those guidelines are not just the kiss of death for your bonus.It’s the kiss of death for your bank.(政府對高級管理人員薪水的限定性指導不僅對他們的獎金而言是一個噩耗,而且對銀行來講也是一個災難性的消息。)The kiss of death(死亡之吻),出自《圣經(jīng)新約》中《馬可福音》第14章。耶穌弟子猶大通過親吻耶穌向猶太教祭司長出賣了耶穌,導致耶穌被捕,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典故后用來喻指導致毀滅的偽善行為或關(guān)系。
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古希臘羅馬是歐洲文化的發(fā)源地,它多彩的神話故事不僅為希臘羅馬的文藝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題材來源,而且神話中諸神的故事,以及有影響的人、物和事件已凝結(jié)成典故性的詞匯和語言流傳在語言中,成為后人寫作和交際中常常引用的詞語。如:Achilles’ heel(阿基利斯腳踝,喻致命的弱點)、Hercules’ Labor(赫克利斯的工作,喻艱巨的任務)等。新聞報刊中也不乏來自古希臘羅馬神話的典故。例如: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s wary of encouraging Gypsies to present themselves as a nation since it might open a Pandora’s box already containing Basques, Corsicans and other awkward peoples.(The Economist, November 25,2000) (歐盟機構(gòu)擔心若讓吉卜賽人作為一個民族加入,就會打開已經(jīng)裝著要求獨立的西班牙巴斯克人,意大利科西嘉人和其他難以處理的民族“潘多拉盒子”。)句中典故Open a Pandora’s box(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源自古希臘神話,后此盒引申為“災難之源”或“由于不明智的干預或參與而引起許多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
源于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典故取之不盡的源泉,根據(jù)武恩義對《英語成語典故大辭典》所收錄典故的統(tǒng)計表明,在全書5000多條典故中,出自莎士比亞的作品有220條,出自其他文學作品的有226條。⑤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有代表性和鮮明時代特征的人和事都會被經(jīng)常引用,成為典故性的語言保留在詞匯中。如:a ghost at sb’s feast(某人宴會上的幽靈,出自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喻來意不善的人)、Shylock(夏洛克,莎士比亞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喻貪婪的人)等。報刊中對此類典故的引用舉例如下: dot com Eloi playing in the Silicon Valley sunlight while the brick-and-mortar Morlocks laboring in the mines.(U.S. News and Report, January 24,2000)(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如同艾洛伊人一樣在硅谷的陽光下嬉戲,而傳統(tǒng)工業(yè)就像莫洛克斯人一樣在地下礦井里勞作。)句中Eloi和Morlocks是指跨越19、20世紀的傳奇科幻小說家H.G.Wells的經(jīng)典小說《時光機器》中描述的80萬年以后人類所進化成的兩個種族:一個是和平、友好、溫和、有禮貌的,白天在陽光下勞動嬉鬧,夜晚棲息山谷懸崖,生活在田園詩般的世界里的Eloi族;另一個是穴居地底,勞作于地下礦井,強壯野蠻近于怪獸的Morlocks族。此處正是因為恰當?shù)厥褂昧说涔什诺靡詫崿F(xiàn)簡明且鮮明的對比。
源于政治。政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熱鬧非凡的世界政治舞臺不斷上演著各式精彩劇目并涌現(xiàn)出各色風云人物。一些同政治相關(guān)的事件、政策甚至人物都會為媒體所引用,并不斷被賦予新的形式和意義。例如:the settlement is a Marshall Plan for Democratic-leaning trial lawyers.(Newsweek,June 30,1997)(這一解決方案對傾向民主黨派的律師們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句中引用的Marshall Plan(馬歇爾計劃)喻指“支持,幫助”。該典故的運用使得此處表達比較婉轉(zhuǎn)、隱晦。
源于歷史。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就是歷史堆積的過程,歷史上發(fā)生的事件對當時和后來的社會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事件往往被后人以典故的形式加以濃縮,形成了一個個的語言單位。例如: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喻慘遭失敗)、Watergate(水門事件,喻政治丑聞)等。報刊評論對此類典故的引用舉例如下:In fact, if you want to be governor of Oklahoma when you grow up, you’re probably better off graduating a Sooner. (Fortune, May 1, 2000)(如果你長大后想成為俄克拉荷馬州州長,那么在俄克拉荷馬大學畢業(yè),成為一名“捷足者”,可能會使你成功的機會更大。)句中Sooner(捷足者)出自俄克拉荷馬州的別稱“捷足者之州”(sooner state)。1889年4月22日該領(lǐng)土開放,許多移民涌入,捷足先登者占據(jù)了肥沃的土地,因而得名。
源于經(jīng)濟。20世紀中全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經(jīng)濟事件的發(fā)生。這些事件經(jīng)常被媒體引用,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例如,至今還令經(jīng)濟人士心有余悸的2001年美國安然(Enron)公司的破產(chǎn)和發(fā)生在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的美國股票交易市場導致全球股災的“黑色星期一”事件(Black Monday)。這兩個詞現(xiàn)在被媒體作為典故引用,喻指“欺詐的行為”和“災難性的事件”。
此外,一些知名產(chǎn)品的品牌也往往被引作典故,其意義已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原有意義。例如:Few African-Americans ever saw O.J.Simpson as a hero,but an Oreo.(Newsweek,O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