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英
阿苯達唑治療小兒腦囊蟲病30例臨床分析
趙紅英
我科2009~2011年共收住30例腦囊蟲病患兒,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所在地為白族聚集地,有吃“生豬肉”生活習俗,所有患兒均有進食“生豬肉”史或與食“生豬肉”者同時進食史。男19例,女11例,年齡1歲1月至14歲,臨床表現(xiàn)為抽搐、昏迷、昏睡、嗜睡、頭痛、嘔吐等。有2例伴發(fā)熱、鼻阻、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
1.2 診斷標準[1]①流行病學史。②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③頭顱CT或MRI提示低密度病灶或腦囊尾蚴影像。④血或腦脊液囊蟲抗體陽性。
1.3 治療方法 予阿苯達唑治療,18~20mg/(kg·d),分2~3次口服,10d為一療程,間隔2~4周再重復一療程,共3個療程。第1療程前3d,先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地塞米松減輕炎癥反應,驅蟲治療1~7d繼續(xù)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地塞米松減輕炎癥反應,逐漸減量后停用。第2~3療程于驅蟲治療3~7d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地塞米松減輕炎癥反應,逐漸減量后停用。病初反復抽搐、腦電圖有癲癇波者,予丙戊酸鈉抗癲癇治療,逐漸減量后停藥。有呼吸道感染癥狀者,予抗感染治療。
第1療程治療5~10d后癥狀消失,第1療程治療時患兒可能出現(xiàn)惡心、腹痛、納差等消化道癥狀,予對癥處理后癥狀好轉或消失,第2~3療程患兒一般無特殊不適。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正常。無1例因毒副反應停止治療。第3療程結束后復查頭顱CT提示病灶消失或局部鈣化灶形成。所有病例均治愈。
吡喹酮和阿苯達唑是抗囊蟲的主要藥物,吡喹酮有強烈殺囊蟲的作用,蟲體大量死亡后釋放異體蛋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尤其腦囊蟲病患者的反應更強,甚至腦疝,危及生命。阿苯達唑以影響蟲體的正常代謝為主,藥效緩和,療程略長。吡喹酮和阿苯達唑治療腦囊蟲病遠期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1]。阿苯達唑治療腦囊蟲病,副作用少,療效明顯,總有效率97.14%[2]。阿苯達唑作用緩慢,副反應發(fā)生多在第1療程,可能是阿苯達唑使蟲體破壞,釋放抗原物質,使周圍組織水腫,發(fā)生程度不同的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所致,給予20%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療,隨療程增加,藥物副反應減輕。該組病例治療效果滿意,副反應少,特別是嬰幼兒,肝腎功能發(fā)育不完善,阿苯達唑可作為治療腦囊蟲病首選。加強宣傳教育,改掉吃“生豬肉”習俗,不吃生菜,不喝生水,飯前便后要洗手,認識囊蟲病嚴重危害性與傳播途徑。
[1] 王季午,戴自英,彭文偉.傳染病學.第3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8:831-832.
[2] 姜艷霞,雷鈞濤.阿苯達唑治療腦囊蟲病的臨床分析.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07,28(1):28,60.
671000大理學院附屬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