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熒
(四川外語學院 研究生部,重慶 400031)
我們知道,古代的人類盡管他們膚色不同,地域各異,文化相差,互不相通,但是卻始終保持著同樣的一種活動——祭祀。所謂祭祀,就是為了追念死者,祭奠神靈、鬼怪,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而舉行的儀式。那時的人們,由于對千奇百怪的自然現(xiàn)象很不了解,只好把它們歸類于鬼神。既然有鬼神,又對他們不了解,那么就只好獻上人類自己中的一分子,或獻上各種牲畜、食品,以祈求神靈能保佑自己這一族人類或這一方土地。由于文化的差異,盡管祭祀的形式大同小異,但其目的卻不盡相同。因此,在考察我國和西方的祭祀觀和宗教學思想時在注意到其間的共同性或普遍性的同時,對其間的特殊性或差異性也予以充分的注意,始終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在中國傳統(tǒng)宗教的活動中,其核心內容就是祭祀,它是伴隨著神靈觀念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人們希望各種神靈在支配自身運動時能有利于氏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因而將最好的禮品奉獻給神靈,以期實現(xiàn)這種愿望,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祭祀的習俗。而在西方宗教中,人在神面前,人命如草芥,極端地踐踏生命、摧殘身體的圣戰(zhàn)殉道或朝圣祭祀至今不絕,常有發(fā)生?,斞派衤毴藛T在向神祈求雨水和肥沃的田地時,會把小孩活生生扔進神圣的灰?guī)r洞。對瑪雅人來說,這些灰?guī)r洞是他們的水源,并被視為通向陰間的一個入口。這樣的情況也廣泛出現(xiàn)在歐洲大陸。在歐洲史前噃地發(fā)掘的石雕中,囚犯們光著身子、流著血、套著絞索,被帶進舉行儀式的廣場。一名穿戴著黃金飾物的莫切男祭司,一個接一個地將囚犯的喉嚨劃開。女祭司用一只高腳杯盛接囚犯的血,供男祭司飲用。對他們來講,犧牲就是為了滿足神的欲望,讓神服從于人類的首要目的。那么,祭祀也就變成了一種合理交換的巫術模式,一種人支配神的工具。
中國人常說的,是“敬天法祖”,則中國人的祭祀觀便自然地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則是祭祖,一則是祭天。中國人在世界各民族中,差不多是一個最講祖先崇拜的民族。古時候,差不多每一個家庭所供奉的神靈牌上所寫的“天地君親師”中,就有一個“親”字。
中國人是講究孝道的。孝道產生了中國獨特的祭祀文化,表征著中國傳統(tǒng)中對于血親和人倫情感的體認與尊重。人們視祭祖活動為“孝道”的一項基本內容??鬃诱J為“孝”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事親”的問題,而“事親”的關鍵則在于有始有終。因而,他在對樊遲解釋“孝”時,便列舉了“孝”的三項內容,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79而這就意味著:一個人是否孝敬父母,不僅在于父母在世時他能否千方百計地關心照顧父母,也不僅在于父母去世之后,能否按照葬禮安葬父母,而且還在于在安葬過父母之后,能否按照宗廟制度祭祀父母。其次,一些人還進一步視祭祀為“孝道”的最高尺度?!吨杏埂返?9章中所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即是謂此。這不僅是因為,如荀子所說,“厚生薄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是“奸人之道”,而且還因為“葬”無論如何只是一個短期行為,而“祭”則構成一種長期活動。而只有在這樣的年復一年的長期祭祀活動中,生者一方面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孝敬之心,另一方面在其靈魂深處才能日益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即為自己所在血緣大家族中的一員,自己即為本家族血緣綿延系列中的一環(huán),從而深情地緬懷先輩的精神和業(yè)績,“以鬼為神”(馮友蘭語),以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感或歷史承擔意識,把前輩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吨杏埂返?9章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即是謂此。
祭祀中的另一項重大內容是天帝祭祀?!墩撜Z·堯曰》中有“唯天為大,為堯則之”的說法。《尚書·堯典》在談到舜時,也說他“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痹趯μ斓?、諸神及祖先的祭祀活動中,中國人強調一個“敬”字。所謂“祭思敬,喪思哀”[2]74,即是謂此。所謂“敬”,至少有三層意涵:其一是強調對鬼神的“孝敬”??鬃釉f:“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保?]79其對鬼神的“孝敬”態(tài)度,與當年的大禹毫無二致。其二是強調對該祭祀的都應當祭祀。一次,衛(wèi)國大夫孫賈問孔子:“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孔子則以為對奧神和灶神都當祭祀,否則,“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79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誠敬”,亦即他所謂“祭思敬?!笨鬃蛹捌溟T徒強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要人們在祭祀時心情特別虔誠,要自覺神就在自己眼前。而且,凡當參加的祭祀活動都應當自己參加,由別人代替不得;因為“吾不與祭,如不祭?!保?]79綜上可知,中國人的祭祀觀包括“孝”與“敬”兩層含義,祖先與天帝是中國人的自然的保護神,是保證中國人驅魔避邪、吉祥如意的灶君。
古希臘人生活在一個虔誠的時代。古代“希臘七賢”之一的哲學家泰利斯·封·彌勒特曾經說過:“神充斥一切!”他指出,古代的希臘人幾乎都認為世界是神衹創(chuàng)造并由神衹統(tǒng)治的。美籍物理學家貝特在分析歐美社會的生命現(xiàn)象時指出:對一個具體的個人說來,生命從誕生到死亡,從清晨到夜晚,從家庭到社會,始終穿戴著宗教的外衣。沒有一幢房子里沒有祭奉神衹的場所,沒有一天,沒有一餐膳食,沒有一場音樂會,沒有一次集會不帶祭祀,不帶對神衹的問候。人們遇到每一件活動,信奉每一次歡樂,遭遇每一場煩惱,無論是幸福的歡呼或是痛苦的顫抖時都會感到神衹就在身前腳后,都會渴望地呼喚他們。一切藝術、建筑、繪畫、造型、詩歌、音樂和舞蹈都圍繞并且服務于宗教,應宗教的需要而發(fā)展,連運動員和養(yǎng)馬人的體育比賽也是為了表彰神衹和英雄而舉辦的。[6]
在希臘人的信仰領域里,神話意味著神衹般英雄的傳說和故事。如同神話一樣,宗教崇拜也是從信仰神衹的意識中產生的,它們兩者都牽涉到信仰的原始現(xiàn)象。人們試圖在宗教崇拜中尋找一種可能的機會,以便用隆重的儀式把自己和神衹連接一道。希臘人成功地從早期巫術風俗中尋得了宗教崇拜的途徑,而希臘的政治家們卻把它們統(tǒng)一成為對于神衹的崇拜。宗教崇拜反映了人們對不可知勢力以及神衹的信仰。他們試圖以崇拜的方式跟神衹建立一種默契和關系,用尊重對方的辦法獲得對方的恩惠或寬恕。
與中國人相比較,古希臘人并不十分注重祖先崇拜??墒?,他們卻發(fā)展出帶有自身特點的英雄崇拜。祖先崇拜往往是某一個家庭的事,而希臘人把一些重要的死者,即英雄看作是整個民族的公共祖先。他們不僅把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個人當作崇拜的英雄,甚至連一些神話中的人物和古老的神衹,如赫拉克勒斯、珀羅普斯,都被樹為全民族崇拜的英雄偶像。希臘人相信,他們取得戰(zhàn)勝波斯人的輝煌成果,除了應該感謝眾多的神衹以外,還應該感謝保佑地方的諸位英雄。感謝神衹和感謝英雄的辦法就是向他們祭供犧牲。希臘人甚至相信可以通過大宗的祭供買得神衹的恩惠,他們感到祭供愈大,愈會受到神衹的寵愛。
然而,在荷馬史詩中,犧牲既是對自然神的供奉,也是用來防范自然神的基本措施。波塞冬(Poseidon),這個奧德修斯的自然之敵,其本人就曾考慮過等價交換的問題,因為他一再抱怨說,奧德修斯在他航行的每個階段里所收到的禮物,都要比他從特洛伊獲得的全部戰(zhàn)利品多得多——正是波塞冬本人允許他可以隨心所欲地這樣做。規(guī)模龐大的百牲祭就是為了祝福眾神而舉行的。如果交換物本身就是一種犧牲的世俗形式,那么,祭祀也就變成了一種合理交換的巫術模式,變成了一種人支配神的工具:對眾神的僭越恰恰是通過遵奉眾神的制度而實現(xiàn)的。
奧德修斯用祭供的鮮血向提瑞西阿斯換來了他成功回歸祖國的可喜消息:奧德修斯,你希望我告訴你回歸祖國的可喜消息??墒怯幸粋€神衹在阻攔你,你不能逃脫他的手掌。這是海神波塞冬。你曾經深深地得罪過他,把他的兒子波呂斐摩斯的眼睛戳瞎。因此,你的歸程不會平安。但你不必失望,最后你仍能回到故土。你首先在特里納喀亞島登陸。如果你不動太陽神養(yǎng)在那里的圣牛和圣羊,你就能平安回家。如果你傷害它們,你的船和你的朋友就會遭殃。即使你一個人僥幸逃出,也要孤獨可憐地過上許多年才能由外鄉(xiāng)人的海船載回故鄉(xiāng)。你回家后,仍然悲愁和煩惱,因為驕橫的男人在揮霍你的財產,向你的妻子珀涅羅珀求婚。你將用計謀或武力殺掉他們。不久,你又得漂流,來到一個地方。那里的人不知道大海,不知道船只,也不知道在食物中放鹽調味。在那個遙遠的國家里,有人會奇怪地問你為什么在肩上扛一把木鏟。這時,你就把船槳插在地上,并向海神波塞冬獻祭,請求海神諒解。你把航海知識傳給異國的民族,這時海神將會息怒。
祭祀中的欺騙因素就是奧德修斯式的狡詐的原形,也就是說,奧德修斯的許多詭計都有犧牲自然神的背景。他的奧林匹亞同盟恰巧利用了波塞冬出訪埃塞俄比亞的機會(這些蠻荒之地的人們不僅依然遵奉波塞冬,還向他供奉了大量的犧牲)[7],安全護送了他們的居民。正是這些讓波塞冬愛不釋手的犧牲,已經包含有欺詐的因素了。因為借助這種犧牲,波塞冬不僅可以把游移不定的海神限制在特定的地區(qū)或神圣領地之內,也可以限制他的權力;而且,為了侵吞埃塞俄比亞的牛群,他也不得不壓制住他發(fā)泄在奧德修斯身上的怒火。一旦所有人的犧牲被有條不紊地付諸實行,那么所有這些犧牲所造就出來的神就會受到欺騙:它們讓神服從于人類的首要目的,并以此瓦解了神的權力。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祭祀活動,是“孝道”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是對逝去的祖先及天帝的一種尊敬與崇拜。而在西方宗教中,祭祀是為了滿足神的欲望,讓神服從于人類的首要目的,因此,祭祀變成了一種人支配神的工具。
[1]水影武士.2012末日的沉思[EB/OL].[2009-12-31].(2010 - 01 - 04).http://novel.hongxiu.com/a/190861.
[2]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3]馮友蘭.新理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4]胡平生.孝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楊伯峻.論語譯注[M].上海:中華書局,1980.
[6]古斯塔夫·施瓦布.古希臘神話故事[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06:145.
[7]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爾道諾.啟蒙辯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