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紅
(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50)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fā)展,處于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lián)系日趨緊密。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現代科技發(fā)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現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對科技翻譯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萍嘉墨I的翻譯任務也更為艱巨??萍加⒄Z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指用于科學和技術交流方面的英語口語和書面語。英漢是兩種不同語系的語言,在語言結構、語言表達習慣、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別。翻譯過程中,既要理解原文,忠實于原文,又要掌握英語語言知識,了解社會、科技知識,能使文字簡潔、表達客觀和內容確切。本文以順應理論為指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科技英語的特點及其名詞化現象的分析,對科技英語翻譯策略進行探討。
科技英語的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名詞和名詞詞組,在一致式中用動詞和形容詞體現的過程和特征被隱喻化,由名詞體現,這被稱為名詞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探究。葉新認為,科技英語中存在著大量名詞化現象,并影響著科技英譯漢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了做好科技英譯漢工作,不僅需要積極地認識英語名詞化現象,而且需要有效的解讀方法和領會語篇含義的翻譯技巧(葉新,2005:60-63)。謝金榮發(fā)現名詞化現象在英語中無處不在。名詞化是語法隱喻的主要來源。名詞化過程主要是把表達“過程”的動詞或說明某一事件的小句加以“物化”,從而濃縮成動詞性名詞。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動作過程的參與者或發(fā)出者丟失了,這樣所得到的名詞化詞組就會損失部分原有的信息,語義上可能產生歧義或模糊。但是,名詞化詞組卻孕包和濃縮了許多信息,它可能是多個命題的組合體。名詞化詞組由于失去了動作的參與者或發(fā)出者,在描述事件或說明事物時顯得更為客觀;因此,名詞化是科技英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謝金榮,2006:120-124)??姾舶l(fā)現,名詞化是英語的一種常見語言現象。通過名詞化,一個詞可以表達幾個不同的概念,從而具有雙重、乃至多重的語義特征。從認知功能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名詞化的認知特點和理據,進一步揭示其功能和應用(繆海濤,2009)。 范文芳、王明杰(2003)探討了分析句法、轉換生成語法和系統(tǒng)功能語法有關名詞化的主要觀點。其研究結果表明,學者對名詞化現象的闡釋遠非一致,對名詞化及其相關的許多問題仍然需要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杜玉生(2009:120-124)認為,從英語歷史發(fā)展、人類認知心理、思維方式及韓禮德“語法隱喻”理論四個方面分析名詞化現象的成因,并根據韓禮德“語法隱喻”理論詳細闡釋名詞化的表現形式,最后從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探究名詞化現象的漢譯途徑。上述這些研究成果都停留于一個較低的層次,并沒有上升到一個理論的高度。若能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無疑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順應論是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一書中提出的一個語用學研究模式。Verschueren認為,語言的使用是語言使用者基于語言內部和(或)外部的原因,在意識程度不同的情況下不斷地選擇語言的過程。人類之所以能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進行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語言選擇,是因為自然語言具有三個特點:商討性、變異性和順應性。語言的商討性(negotiability)指所有的選擇都不是機械地嚴格按照形式—功能的關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基礎上完成的;變異性(Variability)是指語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順應性(adaptability)是指語言能夠讓其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項目中靈活變通從而達到成功的交際。根據語用學綜觀論和順應論,語言使用要在四個方面順應: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順應的動態(tài)性和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Verschueren,1999:55-67)。
變異性、商討性、順應性這三個特點是人類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它們使人類能動態(tài)地使用語言。在順應理論的框架內,語言使用者要動態(tài)地讓語境因素和結構客體互相順應。語言交際中,話語構建的核心是交際行為。人在其所掌控的諸多語言選項中選取適當的語言形式或策略來傳遞信息或施為做事。語言選擇的過程是對語言使用的根本描述(Verschueren,2000)。在順應理論的概念中,選擇是語言使用的基礎和根本。選擇的實現歸因于語言自身所具有的三種屬性: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由于這三種屬性的存在和作用,語言交際過程中的形式或策略選擇成為可能(Verschueren,1999:55-67)。
從順應理論的角度看,語言使用的本質就是做出語言形式或策略的選擇。有了選擇這一本質特征,語言形式和策略的運用機制也就無異于它們與相關語境因素所發(fā)生的順應關系和過程。通過順應的實現,特定的語言形式和策略的選擇、發(fā)揮并實施其在語言交際事件中的意義功能。順應理論是一個兼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理論,故借助于它對科技英語中名詞化結構翻譯進行研究。
名詞化是科技英語的一個重要的語體標記。名詞化就是把句子中的動詞或形容詞轉換為名詞或名詞詞組,從而使名詞或名詞詞組獲得動詞或形容詞的意義而具有名詞的語法功能(林巧莉,2004:27)。動詞的名詞化是動作的概念化??梢哉J為,動詞的名詞化過程就是其動作逐步從動作靜化為動態(tài)、抽象概念直至與該動作相關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名詞化過程也是語言形式化或語法化的過程之一。在其過程中,動作的時體意義和主客體意義相應轉化為不同的形態(tài)標記或句法限制。語法研究往往只注重歸納名詞化各形式的句法制約,忽視其深層的認知結構分析(張權,2001:29-34)。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是科技英語的特點之一。因為科技文體要求行文簡潔、表達客觀、內容確切、信息量大、強調存在的事實,而非某一行為??萍加⒄Z中名詞化句子可作主語、賓語、介詞賓語、表語、賓語補足語、定語、同位語和狀語等。換句話說,除了不能擔任謂語外,可以用作句子其它一切成分。例如:This annihilation produced heat that would have kept the proto-stellar cloud of hydrogen and helium from cooling and shrinking and thus preventing fusion reactions from igniting.句中的annihilation、cooling、shrinking、igniting 都屬于名詞化現象。名詞化結構使復合句簡化成簡單句,而且使表達的概念更加確切嚴密。
科技英語中的名詞化結構以動詞的名詞化最為突出。動詞的名詞化類型主要有以下四種:
(1)動作名詞:protection
(2)動詞性名詞:the protecting
(3) 動名詞:protecting
(4) 不定式:to protect
在這四種名詞化結構中,從動作名詞到不定式,名詞性特征[+N]漸減,動詞性特征[+V]漸增。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也曾指出,語言文字的表層結構通過轉換規(guī)則,在結構深層產生出新的語義來(Chomsky,1968:107 )。因此,與動詞相比更具靜態(tài)特征,不像動詞那么生動具體和形象化。若簡要陳述事實、概念,僅僅說明動作和技術特點,無需動詞那么生動具體,可用名詞代替動詞??萍脊ぷ髡咴谔幚硎挛锏默F象、事實特點、特別是運用抽象化的邏輯思維時,名詞化結構恰巧迎合了他們語言表達上的需要。
人們對翻譯標準的表述各異,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但是共同點在于:都主張忠實于原文的內容,譯文通順流暢、合乎譯語規(guī)范,都強調原語,譯語行文風格應保持一致。
翻譯是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的過程,意義隨著順應動態(tài)語境的生成而生成??萍挤g不像文學翻譯那樣虛幻多變,它注重實效穩(wěn)定,往往有比較固定的模式。從總體上看,科技翻譯以語言分析和邏輯思維為主,譯者絕不可拋開原文嚴密的邏輯性而任意想像或為了所謂傳神的表達而隨意運筆,不折不扣傳遞原文的信息是科技翻譯的最根本要求。在此意義上,科技翻譯很大程度上注重于科學性。但是作者對原始資料的積累和表述有一個過程,從信息被感知,經過大腦過濾并組織,直到信息被闡釋,作者并非沒有一點主觀意念或感情色彩。
科技翻譯的對象是科技論文、信息等方面的科技文本,大致分為科學著作、科普讀物、技術性文本等??萍挤g的目的是傳遞信息、交流經驗,訴之于人的理智,以知識充實人。任何翻譯過程通常是科學性和藝術性交錯融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萍挤g同樣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只是更偏重于科學性,即具有客觀性、正確性、嚴密性、邏輯性等特性??萍颊Z篇要求高度的精確性、客觀性、正式性和權威性,這一性質是科技語篇大量使用名詞化的重要理據。名詞化的使用可以幫助科技語篇優(yōu)化語篇配置,增加科技語篇中實詞的密度和信息濃度,讓科技語篇更加簡練。
科技英語語篇中有些名詞化結構看起來在漢語中較具體、形象,如在上下文中并不十分強調它的具體名稱或具體說明,則可以抓住它的主要含義,用漢語中含義比較概括或比較抽象的詞來表達??萍颊Z篇漢譯時的著眼點應放在句式上。句式確定后大量的工作就是從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來表達英語中的詞義,尤其是名詞化的結構。英語動詞的名詞化在翻譯中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它簡練的表達,使語言變得更加生動,信息得以濃縮,譯義更為確切??萍加⒄Z漢譯中的名詞化是各種詞類向名詞的轉化,屬于詞類轉換的范疇,譯者若運用得當,可使譯文明白曉暢、地道自然。
如上所述,動態(tài)順應指交際者隨著所處語境關系(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變化,順應地與語言結構中各個語言層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動態(tài)地解釋了交際者選擇語言過程中的順應作用。順應論認為,語言與語境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不僅要順應語境,也要改變和重塑語境(Verschueren, 1999:76)。 語言選擇也會影響語境的變化。譯者應從語境出發(fā)理解原文、選擇意義、動態(tài)順應和靈活選擇翻譯策略以產生最佳順應性譯文。具體表述為:理解語境,明確意圖、動態(tài)順應,選擇意義(譯文)、順應意識,策略選擇、選擇意義,實現目的??聪旅嫒齻€例子:
例(1):
Nothing better expresses resistance to arbitrary authority than the persistence of what grammarians have denounced for centuries as “errors”.
譯文:最能體現人們抵制專斷權威的事情是:幾個世紀以來,語法學家所譴責的錯誤總是反復出現。
例(2):
Given the growing evidence that adequate vitamin D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is important for fetal development,the AAP also recommends that providers who care for pregnant women D levels in this population.
譯文: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孕期保持警惕體內有足夠的維生素D對胎兒發(fā)育十分關鍵,所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孕婦產品供應商對孕婦人群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進行測量。
例(3):
Our data suggest that ectopic fat accumulation in the liver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visceral fa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such a beneficial phenotype in obesity.
譯文:我們的數據顯示,在確定肥胖是否具有這樣的有益類型方面,肝臟內是否異常地聚集了脂肪也許比內臟脂肪更為重要。
例(1)原文中 expresses resistance to...和 the persistence of...是典型的名詞化現象,實際上都是強調動作的名詞,所以翻譯的時候首先搞清楚,這是正式文體,屬于語文學學科,明確原文作者的意圖順應原文的意義將它們分別譯成“抵制”、“反復出現”。例(2)和例(3)都是醫(yī)學方面的文本,屬于科技文獻。例(2)原文中 during pregnancy、fetal development和例(3)原文中 fat accumulation、in the determination、in obesity這些名詞化結構都是動作名詞,與動詞相比更具靜態(tài)特征,不像動詞那么生動具體和形象化。簡要陳述事實、概念,僅僅說明動作和技術特點,具有雙重性,即既具有名詞的特性又具有動詞的特性。所謂名詞的特性是指行為名詞可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表語和介詞賓語等成分。所謂動詞的特性,是指行為名詞可帶賓語和狀語。例如:例(3)ectopic fat accumulation后面的in the liver起狀語的作用,可改成動賓結構+狀語accumulate ectopic fat in the liver。實際上in the liver是用來修飾一個動作即accumulate這一動詞。像這樣的名詞化現象使文本具有高度的嚴肅性和嚴謹性,體現其技術性強、客觀描述事物的特點??梢姺g時,需讀懂整個原文句子,必須完全弄清整個句子結構以及各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否則就會出錯。只有從語境中去理解語言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才能正確選擇意義。例(1)譯文將expresses resistance to譯成 “抵制”,the persistence of譯成“反復出現”,使譯文讀者具有原文讀者同樣的該文本正式語氣的感受。例(2)譯文將帶有介詞的名詞化結構during pregnancy譯成“孕期”,for fetal development譯成“對胎兒發(fā)育”,用詞十分貼切,動態(tài)順應原語語境和譯語讀者的期待,傳達出原文的寫作意圖,從而實現交際的目的。例(3)譯文將ectopic fat accumulation譯成“異常地聚集了脂肪”;the determination譯成“確定”,譯法非常合適,順應交際場合的動態(tài)性及其意識程度,隨交際環(huán)境的變化靈活采用翻譯策略,達到了交際目的。動態(tài)順應主要指語言使用中“意義的動態(tài)生成”,語言的選擇與順應貫穿翻譯活動的始終,體現于譯者與原文、譯文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對名詞化結構的翻譯,不能停留在結構表層上,僅滿足于詞匯本身概念含義的對應,而必須深入到結構的第二層、第三層中,按照轉換的規(guī)則,從概念的組合當中發(fā)掘其關聯(lián)含義。名詞化結構的翻譯,在結構上要從表層剖析至深層的含義;在概念上從詞匯的絕對詞義剖析至相對含義,因為詞匯的概念意義只是詞匯含義的基礎,翻譯時絕對不能停留在這點上,而必須對詞義持動態(tài)觀,不能持靜態(tài)觀;要從發(fā)展轉換中理解,不能僵化地孤立地去理解。
綜上所述,名詞化是科技語篇的重要特征,在科技語篇中扮演著重要功能。以順應論為視角和切入點來研究科技文本翻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進行研究。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活動,語境在翻譯中是理解與表達的重要依據。由于時代背景、交際環(huán)境、譯者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審美情趣、所欲達到的預期目的等因素的千差萬別,原語與譯語難以完全對應。只要翻譯時注意其行文特點和寫作規(guī)律,譯語順應了讀者對象、原文具體的交際場合,達到了翻譯的目的,譯文就可達到可接受的程度。研究科技語篇中名詞化的功能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科技語篇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為科技英語翻譯服務。
[1]Chomsky, Noam.Language and Mind[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68:107.
[2]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1999:76.
[3]陳平.英語名詞化及其建構的意義[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6-20.
[4]杜玉生.英語名詞化現象及其漢譯途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1):120-124.
[5]范文芳,王明.論三大流派對英語名詞化現象的研究[J].外語研究, 2003(3):15-18.
[6]繆海濤.英語動詞名詞化認知功能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7]謝金榮.從認知角度分析英語名詞化現象[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06(2):120-124.
[8]葉新.科技英文名詞化與漢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3):60-63.
[10]張權.英語動詞名詞化的認知結構分析[J].外國語文,2001(6):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