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jīng)鍪械谒闹袑W(744000)陳海霞
學習東西半球的劃分時,我先設問:“什么樣的經(jīng)線圈能將地球劃分為相等的兩個半球呢?”經(jīng)線是無數(shù)個半圓,找到相互對應的兩條經(jīng)線即它們在同一平面上、經(jīng)度之和等于180°,這樣的兩條經(jīng)線會組成經(jīng)線圈可將地球平分。
孩子們心存疑慮,回味著我的引導,迷惑不解的氣氛籠罩著教室。我選派“兩員大將”了:“請同學們伸出兩手,讓大拇指與食指組成半圓,這兩個半圓擺放在一個平面,若右手的半圓為0°經(jīng)線,那左手的為多少度(180°)?若右手的半圓為160°E經(jīng)線,那左手的為多少度(20°W)?這兩組經(jīng)線圈能將地球平分嗎?”
從數(shù)學角度來講,是任意兩條相對應的經(jīng)線都可以將地球劃分為兩個半球的。但是,地理學中經(jīng)線除了具有數(shù)學意義以外,還具有人文意義,眾多的經(jīng)線在南極到北極的穿越中穿過了很多的國家,其中包括0°和180°經(jīng)線,于是地理學界為了盡量避免同一國家分屬東西兩半球,規(guī)定將縱穿國家最少的20°W和160°E這兩條經(jīng)線,作為東西兩半球的分界線。層層遞進,孩子們在我的幫助下理解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jīng)線圈劃分東西半球”的緣由。
地球自轉的方向為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側視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從北極或南極上空俯視呢?”舉起地球的模型,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觀察,就會得出“北逆南順” 的結論。在教學中若要不斷地強化鞏固這一地理現(xiàn)象,也可以借助右手:半握拳頭,伸出大拇指,讓大拇指指示北極,則四指環(huán)繞的方向為地球自轉方向,從大拇指的一方(北極)側看為逆時針方向,移動拳頭,從另一方(南極)觀察為順時針方向。一拳在手,變換角度,手勢的指示性,換得聲聲唏噓,迎來燦燦笑容,因為這樣的確方便、簡單、形象、直觀、有趣!
地面的高低起伏可以用等高線來表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形態(tài)是有差異的,理解等高線知識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如何突破難點、消除理解障礙便成為教學的關鍵。
我先幫助學生明確“圖1.29”的結構——上半部分為景觀素描圖(直觀),下半部分為等高線地形圖(抽象),“你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找到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對應部位嗎?”在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唧唧喳喳,用小手比畫著尋找關鍵的部位。
我又說:“請你觀察等高線數(shù)值與形態(tài)的變化,總結它們的特征。”我們互相幫助著做出結論,這個探討學習的過程可謂艱辛??!我又一次調遣拳頭:“請同學們將伸出的小拳頭,手背向上,看看你們的眼前有幾座山頂、幾條山谷?還能看到什么呢?”“四座山頂、三條山谷,還有三處鞍部和四條山脊” ?!叭绻阋液恿髟谀睦飳??”“到山谷(指縫)找?!?/p>
地理平面圖的內容又一次借助手勢立體化,孩子們開心地笑了,想不到小手竟能幫助自己掌握如此抽象的地理知識,我們有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愜意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