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學
“題好半篇文”。從作者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人寫文章,在擬定題目時無不仔細斟酌、反復推敲,以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題目居文章之首,率先印入讀者的大腦,題目生動引人,讀者就會興趣盎然。由此可見,小小題目內(nèi)涵萬千,我們一定要抓住這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文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圍繞課題,提好問題
提好問題,是學習一篇課文的關(guān)鍵。這些年來,在不少語文課上,有一幕司空見慣:老師指著課題問:“同學們,看到這個課題,你都有哪些問題?”于是,學生紛紛發(fā)言提出許多問題來。老師就說:“有些問題,我們讀了課文就能解決,下面請大家讀課文……”這樣的開場我見過許多,有些老師通過提問凝聚注意力,課堂氛圍熱烈,整節(jié)課如詩一般流淌。我也見過許多根本不是問題,老師卻當問題來講,整堂課學生或鴉雀無聲、不感興趣,或個個胸有成竹、滔滔不絕,究其根本原因不是方法不好,而是教師引導不到位。
眾所周知,提出問題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第一步,學生的問題是教學的起點,解決學生內(nèi)心的疑問是吸引學生走入課堂的關(guān)鍵。提什么問題學生說了算,老師不能引導學生提老師想要的問題,而是要啟發(fā)學生抓住“題眼”提問。這樣的訓練多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圍繞課題提問的方法,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對提高課堂實效性有著積極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增強,理解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二、讀好課題,理清脈絡(luò)
語言有感情、有色彩,學習語文就是要感受中國文字內(nèi)在的美。我們在讀書時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不同,所獲得的信息和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讀好課題,關(guān)注課題中的不同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把握。
比如我在教授《虎門銷煙》這一課時,引導學生破題的時候從朗讀入手,提問:“你認為讀這個課題的重音應(yīng)該在哪里?為什么?”答案有三:1.林則徐虎門銷煙(突出人物),課文沒有介紹,可順勢交流一下有關(guān)林則徐的資料。2.林則徐虎門銷煙(突出地點),引導學生弄清虎門灘銷煙池的構(gòu)造。3.林則徐虎門銷煙(突出事件),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的部分。然后提問:“這是一篇寫事的文章,敘事性文章的要素有哪些?課題缺少什么?用補充要素法概括文章?!贝鸢福?.四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2.課題中沒有時間,需要補充。3.課文寫了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灘銷毀鴉片。
三、圍繞問題,以學定教
學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所提的問題不可能個個都準確。為了提高提問的質(zhì)量,保證學生提問的興致不減,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特別注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歸納、取舍。找出共性問題后,教師及時板書,與學生達成學習共識,凝聚人心。切不可用過多的時間糾纏于毫無價值的問題。同時,還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問題一旦確立,就要以此為綱,提領(lǐng)而頓,時刻保持學生的興趣,順著學生的思維解決問題。切不可問題提得轟轟烈烈,上課依然我行我素,將學生的問題置之一旁,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抓住課題學語文,是一個好方法!它帶給課堂的是一種充滿活力的生命律動,培養(yǎng)的是學生“敢想、敢問、會問、善問”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