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文早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特別是閱讀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之一。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在導入中激發(fā)閱讀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導語的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成為教學內容的必要補充,同時導語的設計也因課型不同而異。例如:在教學《長征》一課時,因為學生平時的經驗積累中對紅軍長征知識有一些了解,所以,讓學生介紹一下對長征的認識和了解,由此引入新課,也會激發(fā)學生課外多讀書,多積累知識的欲望。
二、加強課內課外閱讀的聯(lián)系
課內課外閱讀既有相對獨立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首先從基礎知識方面看,課堂教學要求我們加強字、詞、句、段、標點的教學,按質按量地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為課外閱讀掃除障礙,打下基礎。同時通過課外閱讀,鞏固加深和擴大課內所學的知識。課外閱讀量越大,基礎知識再現(xiàn)的頻率就越高。此外,在理解能力方面。閱讀目的在于理解,在于吸收和積累。學生對讀物的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高低的主要標志。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運用形成能力。最后是篇章結構上的聯(lián)系。掌握文章結構,既有利于閱讀,也有利于寫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選材、謀篇、表達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能獨立地分析課外讀物的結構特點和表達方法,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加強課內、外閱讀的指導,有效厚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課外閱讀對開拓學生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讀寫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就教學而言,課內閱讀教學是主體,課外閱讀是它的延伸、拓寬和深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通過這個例子讓學生獲得讀書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對語言感悟的基礎上,將文中形象逼真的精彩處,情意真切的感人處,美不勝收的動人處……一一摘錄下來。如:《林?!肥侵骷依仙釋懙纳⑽模恼氯缭娙绠?,“情”貫全文,用詞準確,語言優(yōu)美。學生理解課文后,我讓學生交流文中的好詞好句,并摘錄下來。每讀一篇,都引導學生積累語言。使學生在課內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四、在習作中促使閱讀習慣養(yǎng)成
寫作,是對聽、說的積累內化,又是對閱讀的吸收外化,在學生的習作練習時,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和各種能力及學生在平時閱讀中積累的知識和寫作方法。比如:《未來的……》這類想象作文時,需要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各種有關高新技術以及科技未來發(fā)展趨勢的知識,對于平時缺少積累的學生這時就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受,這樣在習作中運用到課外閱讀的積累,會促進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同時也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注重閱讀方向的指導
兒童讀物浩如煙海,在學生興趣被激發(fā)后,如何引導他們選擇閱讀材料至關重要。要選擇內容適當、深淺適度又能配合教學的讀物。注重小學生閱讀的趣味性與聯(lián)系性。
首先,小學生識字量較少,閱讀能力較差,可以選擇一些內容淺顯、情節(jié)生動有趣的童話、寓言、英雄人物事跡等進行閱讀;也可以根據他們的愛好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趣味性強的讀物或名著名篇,如《十萬個為什么》、《西游記》等。
其次,課外閱讀是對課內所學知識的加深、鞏固和擴展。教學時不失時機地推薦一些與課文聯(lián)系較緊密的課外讀物,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學完《十里長街送總理》之后,可向學生推薦有關周恩來總理的一些課外書籍,像《周恩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這樣開闊了學生視野,鞏固拓展了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使課內外閱讀相互促進。
總之,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加強課內外閱讀的指導,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才能豐富學生的積累,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它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