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原地區(qū)南遷漢人移民的后裔,客家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河洛文化”情結。雖歷經(jīng)千年滄桑巨變,依然保留著許多中原故地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tǒng)(用黃遵憲的話說“禮俗猶留三代前”),依然恪守著源自中原故地的儒家倫理道德。其中,敬祖崇禮、尊師重教、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核心價值理念已經(jīng)融入客家人的文化血脈,成為客家文化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成為客家人戰(zhàn)勝困難、強盛族群的重要法寶。作為客家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客家宗祠為文化空間,包括宗族譜牒以及祭祖儀式活動等在內的客家宗祠文化集中表達了客家人的基本價值理念,典型地體現(xiàn)了客家文化的這些精神品質。
從堂號堂聯(lián)看客家文化的基本價值理念
自南宋朱熹倡導家廟祭祀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祠堂成為廣東客家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每一個客家宗族, 每一座客家民居,都建有祠堂。典型的客家圍屋建筑,不論是圍龍屋,還是土樓、碉樓、粵北大圍樓、半月樓等圍樓,都將祠堂置于中心的位置??图异籼眉嫣谩⒆谧寮漓?、執(zhí)行宗法、議事廳、民俗禮儀、學童教育等功能于一體,是名副其實的客家宗族文化空間。
幾乎所有的客家祠堂都有堂號。所謂堂號,即祠堂名,一般分為郡望堂號與典故堂號兩種。前者以該姓氏祖先世居地,即郡望為堂號,如隴西堂、潁川堂、天水堂、渤海堂等;后者以先祖之道德文章、功業(yè)科第及家族史上的重要事件、掌故為堂號,如紹德堂、弘農(nóng)堂、棲霞堂、四知堂等。所謂敬宗收族、堂號家聲,客家堂號集中反映了客家人追本溯源、慎終追遠的敬祖意識,以及團結血親、凝聚宗親的目的。
堂聯(lián)(楹聯(lián))是客家祠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與文化景觀。各地客家祠堂雖建造年代、建筑風格、規(guī)模大小各異,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堂聯(lián),大凡門、柱、龕、廳堂墻壁處皆有聯(lián),或鐫刻或張貼,或長聯(lián)或短對,有的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宗祠各種楹聯(lián)多達幾十、上百副。每一副客家堂聯(lián),都是對客家基本價值理念的精辟闡釋,堪稱客家人的座右銘。
客家祠堂楹聯(lián)主要表達兩方面的主題:
一是追根溯源、頌揚祖先。如:“從姜傒公姓盧氏,由周秦歷漢晉,相沿唐宋元明,代有名人,赫赫簪纓承祖脈;自涿州名郡遷居,越泰岱逾匡廬,散居閩粵梅潮,各占勝地,綿綿瓜瓞衍宗支”(梅縣盧氏范陽堂),追溯本族淵源及遷徙定居梅州,繁衍生息的歷史。再如,“思前輩振威碣石,顯赫功勛光閭里;念先賢巡撫江蘇,恩德施澤化黎民”(豐順縣湯坑石印村丁氏祠堂);“溯淵源,三槐兩晉門第千秋在;思祖德,一池九相聲名萬古存”(梅縣松源元嶺村王氏祠堂);“豪氣壯南征,功就解袍君樂賜;鴻恩來北闕,教成捧檄人稱奇”(興寧黃陂毛氏祠堂)等,主題都是緬懷、頌揚祖先功德威名,以光族人。這種追溯祖居地與遷徙歷史、頌揚先祖的堂聯(lián),連同祠堂中精心制作的祖先牌位、祖宗畫像,使客家祠堂彌漫著濃郁的追本溯源、慎終追遠的敬祖氛圍,表現(xiàn)出客家人根深蒂固的“河洛文化”情結以及敬祖崇禮的文化品質。
二是倡導客家價值倫理與文化傳統(tǒng),并以之訓誡、勸勉族人。千百年來,客家人始終把儒家思想視為客家文化的基本信條,始終恪守儒家倫理道德,但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儒家基本理念自然成為客家祠堂楹聯(lián)用以誡勉族人的文化信條,尤其是忠孝、仁義、善良、勤儉,更被視為客家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品德。如:“作忠作孝門庭樂,為友為恭世業(yè)興”(南康辜氏宗祠)?!爸倚⒖巳?,名標青史;貞節(jié)不朽,詩載召南”(梅縣申氏開基祖碧巖公祠堂)?!皵⒛聰⒄?,祖有德,宗有功,具見詒謀遠大;倫常倫紀,孫可賢,子可孝,即能繼述綿長”(豐順縣馮氏祠堂)。“看盡圣賢書,唯全吾忠, 唯全吾孝,乃不愧實學;率由祖宗訓, 果勤爾讀, 果勤爾耕,更何讓前人”(蕉嶺林氏祠堂)。強調忠孝;“德全貴常修, 兼善獨善無二本;福備非外招, 欲仁至仁開心源”(南康盧氏德福堂)?!澳钹l(xiāng)飲之望重,存善心,行善事,道德仁義繩祖武;想鐸音之宏遠, 講圣學,體圣言,詩書禮樂大家聲”(蕉嶺林氏祠堂)。強調仁義、行善;“祖德巍峨,蔭兒孫幾行,和藹待人,克勤克儉光舊緒;宗功浩蕩,庇后裔一脈,恭謙律己,有守有為展鴻圖”(平遠縣石正鎮(zhèn)王氏祠堂)?!耙槐舅H疏無多,何須區(qū)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注重人倫”(饒平饒洋詹氏土樓公堂)。強調勤儉、恭謙、和諧。而修成這些美德,則需崇文重教,多讀圣賢書,如:“力修齊志,讀圣賢書”、“水如環(huán)帶山如筆,家有藏書隴有田”(閩西培田祠堂);“家聲不堂唯端品,北志欲兩必讀書”(寧興新鎮(zhèn)大圳羅氏田角樓);“愚孝友恭啟迪后人昭世德,詩書禮樂纘承先諸振家聲”(深圳龍崗羅氏鶴湖新居堂聯(lián));“讀書好積德好學好便好,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難知難不難”(興寧縣寧新大圳羅氏四角樓)等,都強調讀書的重要性。這類以儒家思想理念為信條的誡勉楹聯(lián)多得不可勝數(shù)。客家祠堂誡勉楹聯(lián)倡導的價值理念與文化傳統(tǒng)已經(jīng)融入客家人的文化血脈,成為客家人思想與行動的準則,成為客家人戰(zhàn)勝困難、強盛族群的重要法寶,成為客家文化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
從族譜看客家宗族對客家價值文化的弘揚
如果說客家祠堂楹聯(lián)是以凝練的對子的形式將客家文化的基本理念與精神品質化作族人便以背誦的警句、座右銘的話,那么客家譜牒就是以此為綱展開的一部宗族歷史書。這部書不僅詳細地追根溯源,而且完整記載了宗族裔孫房系之繁衍脈絡,還具體記載了許多祖先的威水史,通過宗族歷代成功人士的事例,為踐行客家文化的基本理念與精神品質作注腳,并以此緬懷、贊頌先祖,訓誡、勸勉族人。試以饒平客家詹姓宗族為例。
饒平詹氏諸房派很早就有修譜的傳統(tǒng),各房派族譜大多自西周末年周宣王次子詹侯文公之子禮公為詹氏鼻祖,歷至四十六世為禮公河間世系;四十七世黃隱公開基江南至六十三世為江南黃隱公世系;六十四世學傳公開基閩粵,至六十九世肇熙公開基饒平,迄今已傳至九十四、五世,雖歷兩千七百余年而繁衍遷徙脈絡清晰。
詹氏封國創(chuàng)姓的歷史故事無疑在饒平詹姓族群的河洛情結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成為宗族文化中最具凝聚力與自豪感的一頁而在宗族成員中代代相傳。饒平詹氏族人對先祖封國創(chuàng)姓的歷史記憶不僅使宗族內生強大的自豪感與凝聚力,而且在族人中始終推崇并遵奉中原儒家“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tǒng),千百年來,雖然僻居一隅,藏身大山深處,幾乎與世隔絕,但族人不僅禮樂道德文章昌盛,而且儒學才俊代有人出。特別是開閩粵始祖詹學傳,二十二歲中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加太子太保,可謂光耀宗族。而其道德文章,“孜孜問學,樂善不倦。其尊聞行知之效,見于日月之間者,在家在邦隨事可紀。一本于中和而行之以慈恕,信乎所謂志于仁而無惡者矣!”(朱熹《祭詹侍郎文》文)堪稱客家文化優(yōu)秀精神品質踐行者,八百年來一直垂范于后輩族人。
祖何以記?唯有譜牒。所謂譜敘世代之遠近,牒述支派以明辨。作為宗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客家人非常重視編修族譜,而族譜也承擔著倡導并弘揚客家價值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使命,成為凝聚宗族文化,聯(lián)絡宗族成員感情,并激勵宗族成員發(fā)奮進取的重要動力。
從祠塾看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品質
絕大部分客家祠堂還被用作學校(祠塾),承擔本宗族學童教育的功能。清末時期曾在嘉應州傳教的法國天主教神父賴里查斯, 在其1901年著的《客法詞典》自序中對當?shù)仂糅佑羞^詳細的描述:“在嘉應州這個不到三四十萬人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隨處都是學校,(中略)在鄉(xiāng)下每一個村落, 盡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 至多也不過三五千人, 便有一個以上的學校, 因為客家人的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 那就是他們祭祀祖先的所在地, 而那個祠堂就是學校。全境(指梅縣)有六七百個村落, 都有祠堂, 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樁駭人聽聞的事實, 按人口比例來說, 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 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無進色。”[1]民國以前,客家宗族男性子弟一般都要在祠塾接受啟蒙教育。民國時期,祠塾改制為小學,但大部分客家鄉(xiāng)村仍然利用祠堂來辦學校。
客家人素以“衣冠南遷,書香門第”自詡,在客家人看來,崇文重教,讀書做官,不僅是秉承中原遺風,更是改變家族命運的重要途徑??图抑V語云“有子不讀書,不如養(yǎng)條豬”、“不讀詩書,有目無珠”??图胰硕嗑佑诖笊缴钐?, 生存環(huán)境較為嚴酷,唯有發(fā)奮讀書,優(yōu)者金榜題名,光宗耀族,普通的也能知書識字,以便學習技能,外出謀生。據(jù)《粵地紀勝》載,南宋紹興年間任梅州知州的方漸曾感慨“梅人無植產(chǎn),特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所至以書相隨”。清末民國時期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聰在《梅縣風土二百詠》中也說道:“梅縣山多田少,人民不能盡務農(nóng),恃文字,生活雖極貧人家,婦女以繳子弟讀書為事,以為不為是不成材,自己老,將無靠,成為風氣,故人人無不讀書識字,文化發(fā)展得為全省之冠。”[2]
20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所有的客家祠堂都有祠產(chǎn),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田地,叫公堂田。公堂田所得叫公償,公償除于祭祖支出外,相當一部分用來助學獎學。許多客家大宗族還專門設置學田。學田所得用于聘請塾師,資助宗族幼童入學開蒙,并資助宗族才俊求取功名。一般來說,即使最窮宗族成員的男性孩童,也要進學一二年,以示開蒙。有些擁有可觀祠產(chǎn)的客家大宗族,如始興縣東湖坪的曾氏、仁化縣城口鎮(zhèn)恩村的蒙氏、翁源縣江尾鎮(zhèn)湖心壩張姓和沈姓,族中所有子弟讀書、吃住都由公償供給。為了激勵族中優(yōu)秀子弟求取功名,許多宗族還定有具體的獎學族規(guī)。據(jù)寧化《池氏族譜》載:“凡入泮者,眾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賀銀叁兩;補廩者,各賀銀貳兩;出貢拔貢者,各賀銀捌兩;中舉者,各賀銀叁拾兩;中鼎甲者,各賀銀伍拾兩。永為定例。”而對于考取舉人、進士功名的族中才俊,還要在祠堂豎旗桿、掛牌匾,并刻碑立傳,讓其流芳后世,以示嘉獎及對后輩的激勵。
正因為客家人始終秉承崇文重教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并為族人踐行崇文重教提供宗族制度保障,故明清以降,大山深處的客家鄉(xiāng)村一直人才輩出,素有“文化之鄉(xiāng)”之稱。據(jù)饒平陳坑詹氏族譜記載,有清一代,僅陳坑一鄉(xiāng)進士及第者就有九人,考中舉人更達十九人;大埔“一腹三翰林,父子兩進士,一家兩總理,兄弟三將軍”成為老百姓傳頌的佳話;興寧80年來涌現(xiàn)出了45位大學校長,被譽為我國“大學校長”的搖籃。而粗通文字的普通族人也敢于走出大山,越過重洋,經(jīng)商創(chuàng)業(yè)足跡遍天下,客都梅州才成為著名僑鄉(xiāng)。
從宗祠儀式活動看客家人的價值教化
客家人還通過祭祖等儀式活動將客家文化的這些基本價值理念與文化傳統(tǒng)予以強化,務使宗族成員以之為規(guī)范。
客家人祭祖一般都要演戲,許多大宗族每次祭祖必演戲,不少宗族還把祭祖演戲寫入族譜宗規(guī)。他們認為,演戲不僅是獻給祖先的最高祭禮,而且還是教化宗族成員的重要形式。舊時客家祭祖演戲都要請外江班(即現(xiàn)在的廣東漢劇),一者“以其語言、音樂,極能表現(xiàn)客族精神故耳”[3](民國時的客家學者陳雁容語);另一方面,其所演劇目多宣揚忠孝節(jié)義、行善守信、勤儉持家等客家人堅守的價值理念與文化傳統(tǒng),像《清風亭》(述不義不孝之徒遭雷劈)、《林昭德》(表彰林昭德的有情有義)、《秦香蓮》(批判陳世美的無情無義)、《三娘教子》(宗族婦女貞節(jié)、吃苦耐勞與教子成龍的典范)等劇,一直常演不衰,也一直起著示范效應。
舊時客家人死后要舉行入祠儀式,在祖先牌位上安放死者靈魂,以配享香火蒸償。但是對于那些不孝、缺德以及作惡多端的人,死后是不能進宗祠的,亡魂是見不得祖先的。沒有了宗祠里的香火蒸償,只能做孤魂野鬼,這在過去是非常嚴厲、有效的懲罰。
一副副客家祠堂楹聯(lián)、一本本客家姓氏譜牒、一座座功名旗桿、一塊塊功德牌匾以及一次次儀式活動,具象而生動地表達并闡釋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品質。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林曉平、李一兵《客家祠堂楹聯(lián)的文化內涵探析》,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
詹雙暉《嶺南客家文化的河洛情結——以饒平客家為例》,《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曾漢祥《韶關客家文化概述》,韶關學院學報2001年08期
[1]《客家研究》,第一集,同濟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頁。
[2]梁伯聰:《梅縣風土二百詠》,不分卷,民國三十三年印,藏梅州市劍英圖書館。
[3]陳雁容:《梅縣國樂研究社戲劇詞曲考》,載陳雁榮著:《漢劇樂曲指南》(第一集),1949年印刷,藏廣東省立中山文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