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紅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推廣、深入,語文課堂教學的模式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份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作用,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很難主動地學習、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主動性受到壓抑。最后的結(jié)果往往是:教師講得聲嘶力竭,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語文課堂淪落到如此生硬、枯燥的地步,學生根本不能感受到文章語言美、人情美的熏陶。甚至視語文為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科目。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做好教學互動,重新燃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怎樣才能搞好教學互動?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fā)學生興趣
常言說得好:“只有良好的開端,才能有成功的一半”。我國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一篇課文的導語一旦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的跟隨教師去探尋知識的奧秘,這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
1.以疑入境
中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凡事都想知道為什么。筆者在傳授《游褒禪山記》一文時,先板書毛澤東的名句:無限風光在險峰。然后問:為什么說“無限風光在險峰”呢?請大家先想想其中道理。這一問題觸及文章主題,引起了學生對未知尋根究底的欲望。
2.以趣入境
中學生興趣濃厚,好奇心強,凡事都喜歡一探究竟。筆者在傳授《果樹園》時,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語:當曙光沖破黑暗,大地剛從薄明的晨曦中蘇醒過來的時候,驀地,一輪紅日躍出海面,將一片金輝灑向人間。那金色的彩霞、淺黃色的薄光、偶爾閃光的露球,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園,果園的清晨又是怎樣一番景致呢?讓我們隨著作者丁玲的去觀賞一下《果樹園》清晨的美景吧!學生懷著對清晨果樹園的美好憧憬,愉快地投入到新課文的學習之中。
3.以情入境
中學生感情豐富,易被真情打動。筆者在傳授《詩八首》一文時,用這樣的話激情:詩,像種子一樣,有一股頑強的爆發(fā)力。好的詩歌是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會和民族精神融合,長久地滋潤大地;今天我們讀的古詩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約一千五百年,然而,誦讀、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學生情弦被撥動,腦中充滿民族自豪感,帶情誦讀,興意盎然。
二、 優(yōu)化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shù)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語文素質(zhì)能力訓練的進程,是搞好教學互動,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shù)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怎么設置問題呢?
1.設置問題要有層次性,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課堂設問應面向全體,要有廣泛性,教室里不應有被遺忘的角落。有的教師設問只是針對優(yōu)秀學生,忽略了水平較差的學生,這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面向全體,就應注意層次。本人在講授《變色龍》一文后,設置以下①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 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③他雖變來變?nèi)ィ幸稽c是沒變的,那是什么?這些問題由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個學生都要回答問題的機會,同時,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2.設置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3.設置問題要有精要性,精簡數(shù)量、直入重點
提問設計要精簡數(shù)量、直入重點。教師要緊扣教材學習目的和教材重點、難點,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性情況,力求設計的提問少而精,盡量避免滿堂問,要加大提問的容量和質(zhì)量。筆者在講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三次描寫志愿軍‘笑的表情?然后引導討論,讓學生明白,第一次是微微的笑,表現(xiàn)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二次是爽朗的笑,表現(xiàn)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對祖國、對親人的深切懷念;第三次是欲言又止、紅著臉不好意思的笑,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不求名利的高尚思想。這正是作者對志愿軍的熱愛之情。這樣的提問數(shù)量少而容量大、思路寬,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三、重視課堂朗誦,激活學生思維
優(yōu)美的文章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載體,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不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背誦、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更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那么,教師要怎樣進行朗誦訓練呢?
1.全班競讀,激發(fā)興趣
一般來說,學生都有極強的好勝心,利用競賽形式進行朗讀比賽,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筆者在傳授完《木蘭詩》一文后,讓學生分組進行配樂朗讀比賽,比誰讀得有感情,再比誰背得準又快,還讓學生根據(jù)所給圖片背出相關(guān)的語句……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極為活躍,不但加深了印象,鞏固了所學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背古文的興趣,課堂氣氛相當濃厚。
2.細細品讀,體驗情感
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shù)乩斫庾髡呒脑⑽闹械南才分楹统劣纛D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于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調(diào),筆者在傳授《月光曲》一文中,筆者課堂上讓同桌兩位同學讀完兄妹倆的談話,從談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家很窮,學生讀得很投入,筆者不失時機地問道:“你們剛才讀的時候語調(diào)非常低沉,這是為什么?”這樣在語氣、語速上指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朗讀,體會出兄妹倆的感情,也了解貝多芬此時的心情,知道他很同情兄妹倆。此外,在導讀時我在人物說話前面的旁白部分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詞語,學生讀說話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調(diào)動起來,更深地體會了人物情感。
3.想象品讀,漸入意境
豐富的想象可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誦讀中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記憶表象,激發(fā)其想象。巴爾扎克曾說過一句有意味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詩人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fā)展?!蔽覀冏寣W生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形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活躍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這才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