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廣林
在中高年段,詞語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讀而過、形式單一,甚至不聞不問的現(xiàn)象。這種缺乏引導、簡單機械、沒有體驗的浮光掠影的做法,不僅使文本解讀缺乏有效的支撐,而且學生對詞語缺少感性的認識。詞語作為語文教學中最活躍的元素,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比較、揣摩、品味、體悟詞語的意象、意蘊,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課文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語感,讓詞語根植于學生的心靈深處。
一、品出詞語的內(nèi)涵
文章是由一個個詞語組成的,詞語作為文本的最小單位,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具有特定的內(nèi)涵。然而,因為語文課堂的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抓住所有的詞語一一品味,那就必須抓住文本解讀的支撐點,引導學生品味。如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片段:
師:雖然談遷家境貧寒,可他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從小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當這部五百多萬字的鴻篇巨制——《國榷》被小偷偷走,一個為之奮斗了二十多年的老人又怎樣了?
指讀第二自然段,畫出談遷表現(xiàn)的句子。相機出示:
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指讀)
①你感受到了怎樣的談遷?(痛苦煎熬)從哪些詞語可以感受到?(茶飯不思 夜難安寢)
是啊,為了《國榷》,談遷從小________。
為了《國榷》,談遷抄寫一點史料,就要_________。
為了《國榷》,談遷_______。
所以談遷怎么做?引讀“茶飯不思”,所以談遷“夜難安寢”,所以談遷“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
小偷偷走的僅僅是一箱書稿嗎?實際上小偷偷走的是談遷的什么?(二十多年的心血、從小立下的志向)真是……(出示:二十余載成巨制,一夕之間化云煙)
②是啊,天有不測風云。當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種意想不到的災難,這種致命的打擊對年近六旬、體弱多病的談遷來說真是……(引導學生說:痛不欲生、滅頂之災、晴天霹靂、飛來橫禍、禍從天降等。板書:厄運)真是一場致命的打擊。
③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這種打擊太致命了,難怪當時的談遷老淚縱橫,仰天長嘆:“噫,吾力殫矣!”
一個無比堅強的老人,此時此刻也發(fā)出這樣的長嘆,所受的打擊可想而知,再讀這句話:“他茶飯不思……”
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茶飯不思”“夜難安寢”,由詞想景,由景生情,談遷的遭遇深深牽動著學生的心。詞語在想象、練說中不斷豐滿壯大,有了豐富的內(nèi)涵和鮮活的意象。我們在鉆研教材時,要用語文教師特有的敏銳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引導學生借助這些詞語去想象、去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品出詞語的意象
真正的閱讀,就是要感同身受地與作品中的人物同歡樂共命運,體察他們心靈中每一次細微的顫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痹诮虒W中,教師就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關(guān)鍵詞語,品出詞語的意象。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片段:
師:經(jīng)過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為了史料“更加翔實、精彩”,談遷是怎么做的?默讀第三自然段,圈畫有關(guān)詞句,在書旁寫寫自己的感受。
同桌交流(先讀句子,再說自己的感受)
師巡視。誰來讀讀感受最深的句子?出示:
①“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
你對什么詞語感受最深?先讀一讀,再說感受。
“一襲破衫”告訴我們什么?(生活艱苦)
“撲面而來的風沙”告訴我們什么?(環(huán)境惡劣)
“終日奔波”告訴我們什么?(忙碌勞累)
(板書:終日奔波)你是怎樣理解“終日奔波”的?
清晨,涼氣襲人,當人們,______________
他一襲破衫,已經(jīng)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
中午,烈日當空,當人們,________________
他一襲破衫,仍然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
晚上,月黑風高,當人們,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一襲破衫,依然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
引讀: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他都在奔走、忙碌。
這就叫“終日奔波”,這樣忘我地工作也叫?(廢寢忘食)這樣從早到晚又叫?(起早貪黑)這也叫?(風餐露宿)我們從談遷身上找到了最好的答案。從“終日奔波”中,你還讀出了談遷的什么?(勤奮、執(zhí)著、堅定信念)
②“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p>
你對什么詞語感受最深?先讀句子,再說說感受。
由“孤燈”你想到了什么?(一個人很孤獨)
看到“奮筆疾書”你想到了什么?(分分秒秒編寫《國榷》)
是啊,當早晨微曦初露的時候,談遷在____,當中午別人午休的時刻,談遷仍然放棄休息,在___,當夜幕降臨,別人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談遷還是挑起孤燈,還在_____。從“奮筆疾書”中,你看到了怎樣的談遷?(與命運抗爭、與時間賽跑、百折不撓)
是啊,“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經(jīng)歷一番辛苦,哪有碩果累累?經(jīng)過幾年奮斗,新的《國榷》誕生了。
教學中,我抓住“終日奔波”“奮筆疾書”,引導學生反復體會,讀出了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為了《國榷》戰(zhàn)勝困難、勤于筆耕的頑強形象,以及他那份執(zhí)著、百折不撓的精神。
三、品出詞語的表現(xiàn)力
品出表現(xiàn)力,就是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豐富、優(yōu)美、生動、形象、有特點、有魅力。如《月光啟蒙》片段:
師:“黃河留給家鄉(xiāng)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這句話中“長歌謠”的“長”是什么意思?“歌謠”怎么能“長”呢?
生:生長。
師:對。這個“長”是說他的家鄉(xiāng)在黃河故道邊,土地貧瘠,各種作物難以生長。那么第二個“長”是什么意思呢?
生:出現(xiàn)、發(fā)明。
師:歌謠,一般我們不說“發(fā)明”,與哪個詞搭配更合適?
生:流傳。
師:第二個“長”就是產(chǎn)生、流傳。這句話是說,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歌聲不斷。那么就干脆把這個句子直接說成:黃河留給家鄉(xiāng)的故道,不長五谷,卻流傳歌謠。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讀著不順。
生:我覺得用“流傳”,讓人感覺浮在表面,應該要有點深意,有點內(nèi)涵的。
生:我覺得用“長”字有一種韻味。
師:這韻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語塞)“長”讓人聯(lián)想到“根,你想想,這歌謠的“根”是什么?
生:就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
師:棒極了。那根,就是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的人。再來看這個“長”字,我們說,這個“長大了”“長高了”“長結(jié)實了”,“長”給你什么感覺?
生:越來越大的感覺,好像很有生機和活力。
師:對。這就是“長”字的韻味。“歌謠”與“長”字搭配,是一種陌生的搭配,寫出了那個地方歌謠的蓬勃生機和活力,也讓這個句子飽含著一種詩性的美。
文本中,有的詞語用同義詞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連貫,但表現(xiàn)力卻會因此大大削弱。因此,引導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詞語的解釋,更有詞的情感、詞的靈性、詞的內(nèi)在意蘊;讓學生不僅是在理解、積累詞語,更是在運用詞語,進行語言實踐。這樣的詞語教學,才能讓詞語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使詞語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心間。
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是閱讀教學的一個切入口,詞語教學必須服從整個閱讀教學的安排。在詞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握詞語的深度和廣度,拓展詞語教學的寬度,在正確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體會詞語在語境中的意思,提升詞語在生活中的語用價值,讓詞語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學生心靈的一部分,并借此來提高學生的言語品位,實現(xiàn)詞語為學生“所知”到為學生“所有”的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