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師
七年級的新生入學后,往往出現數學學習的諸多不適應,明明題目做得對,老師還問為什么,明明課堂上聽得很懂,課后做起來卻出現許多的意想不到……這樣導致學習數學的興趣急劇下降,成績也遲遲上不來,呈兩極分化趨勢,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學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不同,從而教學方法也不同. 小學學生習慣了老師詳盡、細致、形象 、透徹地講解,有著依賴性,而到了中學,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采用與小學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從不同的側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找出一般的方法和規(guī)律. 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便出現了上述現象. 因此,如何上好七年級數學入門課,是擺在我們七年級數學老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1. 摸清底子,搞好銜接
要搞好銜接,首先,教師要了解小學畢業(yè)生所必須掌握的知識,然后進行摸底測試,與學生座談,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然后查漏補缺. 對于重點內容,可以集中在開學初用一至兩個星期復習.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開始幾周不妨采用小學的教學方法,講解詳盡、細致、清楚些,盡量使用直觀教學. 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有一個適應階段,以便過渡到采用中學教學方法教學. 實踐證明,這樣做教學效果很好.
2. 明確目標,主動適應
給新生上的第一堂課,就應該把中學數學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告訴學生,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從而主動地適應要求. 中小學數學的內容不同,教學目的的要求也不同,中學數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對于許多的概念、定義、結論、規(guī)律將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抽象出來,而不是由老師直接給出. 這就要求七年級新生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逐步培養(yǎng)抽象、概括能力,從而很快適應中學數學教學方法.
3. 培養(yǎng)興趣,因勢利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只有讓學生在探索、創(chuàng)新中獲得成功,才會有真正的、內在的、高層次的愉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從而開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興趣廣泛,可塑性強,興趣容易激發(fā)也容易轉化. 針對學生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對一門學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才會自覺地、主動地學習和掌握它.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結合所學內容,以實例說明生活離不開數學. 還可以出一些趣味題讓學生解答,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搞數學游戲、舉行速算競賽等,并結合教學內容告訴學生數學的發(fā)展,使得原來繁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容易,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要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作為一個初中啟蒙老師,一開始就應以科學、輕松的態(tài)度活躍在課堂上,使學生喜歡上你的課. 這樣便會自然而然地萌發(fā)學習興趣,從而會主動、自覺的學習數學. 尤其是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更有必要.
4. 教給方法,精心指導
進入中學后,由于科目的增多,加之要求又比原來高了,因此,學生往往出現盲目性,從而影響數學成績的提高. 因此,作為七年級啟蒙教師,除了做到上述幾點外,還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如何搞好學習.
(1)要求學生要熟悉和掌握任課老師的教授方法. 只有熟悉老師的講授方法,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而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作為教師,則可以把自己用的授課方法告訴學生,盡快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學方法. (2)講解例題時,引導學生深究編者為什么要安排這個例題,目的是什么,要達到什么要求,假如把這個例題的條件改一下將得到什么結論,引導學生追索結論、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怎樣使用,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逆向使用行不行. 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舉一反三、勇于探索的學習精神.
(3)引導學生深究解題的依據,如一元一次方程時,要求學生寫出每一步的依據,并引導學生比較、聯想,這樣做不僅可以減少盲目性,少犯錯誤,還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在小學,學生一般沒有閱讀教材的習慣,但七年級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新概念,有很多概念需要學生理解記憶. 由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這樣不但可以彌補聽課的不足,而且可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5)指導學生抽象、概括數學概念. 在小學,學生習慣于老師概括、總結,而自己只是機械地模仿和記憶. 因此,七年級數學老師必須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要耐心地加以引導,當然在指導時,必須指出明確的方向,否則將收效不大. 如在引導學生概括同類項的定義時,要指明方向,否則學生往往不知所措.
5. 分散難點,反復練習
七年級新生好動、回答問題的熱情很高,喜歡上黑板板演,為適應學生這一特點,老師授課時間不宜過長,應精講,著重講清一兩道例題,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練習. 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活躍課堂,同時還可以及時檢查教學效果,從而能及時補救. 對于確實難以掌握的內容,不一定硬要在一節(jié)課內要求每名學生都掌握,可以將難點分散,在一段時間內經常復習,且每天出一兩道題給學生練習. 這樣既能促使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又能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從而培養(yǎng)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 展示過程,培養(yǎng)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為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素材和活動,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制作、畫圖、想象、設計圖案等活動過程. 在這些數學活動中,要充分讓學生分析比較、交流討論、質疑說理,歸納結論,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
本人經過幾屆教學試驗,運用上述教學方法,學生適應快,學習興趣濃,效果好,并且由于七年級奠定了好的基礎,也就避免了八年級兩極分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