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靜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二十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理科課程的教學模式。它是指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yǎng)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這樣,教學過程便成了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展開的具有嚴密的學術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探究性學習的原則:一是要求要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情況,二是創(chuàng)設情景與問題探究的結合,三是注重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的學習過程。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培養(yǎng)中學生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如果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能夠正確運用探究性學習,不僅會提高歷史課教學效果,還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但在探究性教學實踐中,我卻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引發(fā)了對探究性學習的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來進行探討。
以我的教學實踐舉例說明,在講授新課時,我往往會設置一些問題讓同學們自主討論,或者是課前交給同學們?nèi)プ灾魇占牧显谡n堂中運用,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例如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一課,對于學生們普遍感興趣的三國,我讓同學們分組討論:為什么是三國鼎立而不是一統(tǒng)江山呢?原本設想的熱火朝天的討論場景變成了學生面面相覷,大多數(shù)人都不說話。討論時間結束,只有兩個同學站起來發(fā)言,都沒說到點子上。結果我考慮到教學進度,就只有自己講解,學生明顯積極性不高。課后我反思:為什么我要講個不停?給自己的解釋是:七年級上的學生畢竟知識有限,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討論,沒有什么知識作基礎;對于發(fā)言的學生我也沒有做出積極的意見反饋,沒有及時引導。這樣的討論,效果肯定不會好。我覺得這樣的討論會耽誤課堂時間,還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錯誤,過后還得靠教師來糾正,不如一開始就給他們正確的知識。
那么這種灌輸法如何來落實探究性學習的原則呢?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真正該做些什么事?
第一,注意處理探究性學習中的錯誤。傳統(tǒng)教育是永遠正確的教育,是消滅錯誤,鄙視錯誤的教育。這種教育讓學生在錯誤面前得到的是緊張、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與反思。事實上,學生的失敗是讓他們得到真理的重要途徑。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從失敗和成功中學得一樣多?!彼裕處熞拼龑W生在探究中的錯誤,并以此引導他們?nèi)フ莆镇炞C的方法,形成對錯誤的坦誠態(tài)度。
第二,關于探究前的知識基礎的了解。探究學習需要一定的知識作基礎,要求學習者具備應用知識的能力。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學生缺乏知識基礎,就放棄探究學習本身。實際上,科學家在進行某項科學探究活動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備了進行探究的知識基礎。他必須在探究中不斷學習,才能彌補知識上的缺陷。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前,教師特別需要了解:即將進行的探究學習需要的知識基礎是什么?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夠達到什么水平?還缺少哪些?學生可以通過什么途徑掌握那些知識?不同基礎的學生可能存在的差異是什么?
第三,關于教學進度。探究性學習花時間,必然影響教學進度。問題是:大多數(shù)教師在安排每年教學進度時,還是按照大綱中的知識要求與課本知識章節(jié)排出。這種以知識為中心的進度安排,本身就違背了新課程以能力發(fā)展為核心的要求。因此,我認為教師有必要調查研究一個年級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選擇學生期望達到的能力目標,進行必要的探究技能:自學、討論、圖書資料查詢、網(wǎng)絡運用、解釋、實驗等。學科應該建立一個能力發(fā)展系列目標,以確定各年級進一步學習的能力基礎標準。
第四,關于考試與評價。其一,考試與評價制度應加大改革力度,應更注重學習過程的發(fā)展性評價。以學分制取代過去以分數(shù)為主的評價。其二,堅持以能力為評價核心,把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中心任務。
學生探究,那還要教師干什么?
在探究學習的課堂上,教師確實只能用很少的時間講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失去指導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工作的難度更大了。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所有相關的知識、講解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實驗結果的種種變化都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學生無法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學習中,一切都是開放的。這就對教師的知識面、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邏輯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上課不講,意味著教師要做更加精細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指導工作。
探究性學習在我國它是一門較新的教學藝術。它涉及非常廣泛的研究領域。涉及教學心理學、各科教學論、學習心理學、網(wǎng)絡信息教學等方面的理論。還包括大量的指導技能:如傾聽、觀察、問題與情景設計、指導反思、組織討論、引導合作學習等等。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 不斷更新知識, 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實現(xiàn)對教材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 從而達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查找、收集、運用資料, 保證探究教學在充分的基礎上進行。如此可以最大限度拓展探究教學的空間,在教學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 實現(xiàn)教學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飛躍過程和良性循環(huán), 避免探究式教學走向形式主義的誤區(qū)。
探究性學習確實在最初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但是如果我們在課堂上一直堅持,并在過程中不斷改進,孩子慢慢地也就能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且我相信在這樣的課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思維是活躍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能提出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我們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教育的成功不是把孩子教的沒有問題,而是把孩子教的能提出問題。探究性學習,值得所有的老師嘗試和堅持。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