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達 安靜
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指定法制基礎的關于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萌發(fā)于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qū)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于權(quán)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fā)現(xiàn)永恒不便的標準,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yōu)劣的參照。格勞秀斯提出自然法之母是人性,人的本性在于人具有理解并作出正確判斷的理性。人類社會生活包括道德生活的準則都由自然法所規(guī)定,自然法是永恒不變的,適用于一切時代和民族。
2009年頒布了動物權(quán)利保護草案,提出了我國的動物福利理念和具體措施,這部遲遲而來的動物權(quán)利保護草案中所遵從的立法精神、道德依存、早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年代中就已經(jīng)被認知并有了相關的論述,本文正本還源,從自然法的思想源流中探知動物福利保護的精神和意境,用自然法的福澤加被我們這來之不易的動物權(quán)利立法。
一、斯多噶派的平等理念——動物福利法之核心價值
(一)法律是善良和平等之術
從自然法的普遍性出發(fā),斯多噶派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由最高理性產(chǎn)生的統(tǒng)一秩序。自然法就是把切入聯(lián)結(jié)為一個巨大的共同體的紐帶。切入,不管奴隸也好,野蠻人也好,同樣是神的兒女,相互者是兄弟姐妹。神賦予每個人以相同的理性,所以人彼此是平等的。
羅馬法學家烏爾彼安(ulplan)在其《法典要義》(Dlgest)第一章中指出,自然法乃是全部有生命者所受到大自然的教導。此種律法不是專為人類獨設;它亦適用全體在陸上與海中之生物,以及在天空中之飛鳥。事實上,我們發(fā)現(xiàn),切生物甚至最野性難馴者,均表現(xiàn)出來對此種律法之審知。
斯多噶派的平等理念正是動物福利法之核心價值,在動物福利權(quán)問題上很多持反對意見的人會說,人類優(yōu)于動物,二者不存在對等關系,人類的法律只能保證人與人是平等的,動物只是財產(chǎn)相當于物,因此不享有平等權(quán),何況人與人現(xiàn)在都無法做到完全平等,同命不同價也是剛剛才解決的問題,因此,動物的平等權(quán)很荒謬。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沒有一個動物權(quán)利者會認同這種觀點,比如嬰兒成年以前不享有投票權(quán),但我們無法說他沒有此項權(quán)利,因此人類不一定享有一切權(quán)利,但不意味著他們沒有任何權(quán)利,反之動物也一樣,彼得·辛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人類價值中心的生命倫理學教授,他認為,無論用多少理論來證明人類優(yōu)于動物,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就是動物在感受痛苦方面跟人平等。
(二)動物平等考慮原則
1動物平等考慮的理由。動物福利作為道德理論,要求我們平衡動物與人的利益,首當其沖要考慮的是平等原則。邊沁認為,確保動物利益在道德上不容忽視的唯一途徑乃是將平等考慮原則適用于動物,人們假象中的動物不具有理性思考能力,不會使用語言并不能成為將其排除于平等考慮原則提供的保護之外。也就意味著他明確將這一格言表述用于動物:問題不在于他們會推理,也不在于他們會說話,而在于他們會感受痛苦。盡管邊沁認為動物和人迥然有別,但他也相信動物有痛感,而動物受苦不應僅僅因為動物不會說話或不會推理而忽略他們的感受,從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動物感受痛苦方面與人類是無區(qū)別的,鑒于此,我們在這里談論動物平等考慮問題時,就是有因有果,而不是牽強附會了。如果個生命感受痛苦,道德上便沒有理由拒絕考慮這個理由,不論這個生命的天性如何,我們都應該把它的痛苦和其他生命的痛苦平等加以考慮。
從以上論述我們得出:感受痛苦的能力作為平等考慮個生命個體的權(quán)利的至要特征,感受痛苦的能力或者嚴格說是感受痛苦和享受快樂或幸福的能力。
2動物平等考慮的內(nèi)容。斯多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克里西普在其著作《法律論》中對法律的含義作了如下的表述:“法律是神和人的一切行為的統(tǒng)治者。在涉及什么事情是光榮的、什么事情是卑劣的問題時,人們必須把法律看成是管理者、統(tǒng)治者和指導者,因此,法律也就是區(qū)別公正與不公正的標準?!狈蓪τ谥贫ㄕ叨远际菣?quán)利制衡的表現(xiàn),對于動物,他們無法參與投票或表決因此對于權(quán)利的賦予,它們只能被動接受,但我們應該給它們一個公正的法律權(quán)利,權(quán)利乃是保護利益的途徑。
平等的內(nèi)在價值是什么?什么是人類應享有的最基本的權(quán)利?保障生命健康權(quán)、言論自由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還是其他。物有價格,反映的是我們賦予它的價值,貨幣乃是物的價值的終極標準,人如果可以用貨幣來衡量價值幾何,說明人已經(jīng)淪為他人的資源,是實現(xiàn)價值的工具了,因此,我們認為,所有的人,無論其個人特征如何,都具有更高的價值,不止作為他人資源的價值。康德認為,如果人不具有內(nèi)在的或固有的價值,也不免視為物而已,其價值可以用貨幣來衡量,也會被逐出道德共同體之外“,因此,對于人類,每個人都享有不被當作他人工具的權(quán)利。這樣一項對人類而已屬簡單的權(quán)利是否可以賦予動物,賦予它們平等的對待的最基本的一項權(quán)利呢?
一切有知覺的生命都有其利益,特別是不受折磨的利益,對于動物而言,是否僅僅是物的存在,是人類的工具?我們認為,它們同樣的地球的主人,是生物圈中的成員,應該享有不被視為資源的基本權(quán)利,也是平等權(quán)中的核心權(quán)利和基本權(quán)利。對于動物是否可以成為法律上的主體,很多學者也做了大量評論,我們現(xiàn)在可以為動物爭取的福利權(quán)也不奢談過多,只要能保障動物的基本福利已是上上之舉了。
二、柏拉圖和哩士多德的正義王國——動物福利法立法之本
(一)人性的正義觀念,便是“自然法”
柏拉圖(Plato,前427-347年)建立理念世界,在理念世界的觀念永久存在,正義為一永久觀念,人性的正義觀念,便是“自然法”。人為認識正義,生而具有理智,按著理智做事,即可合于正義。根據(jù)理念哲學,柏拉圖設計了理想國的方案。實現(xiàn)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所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正義論是柏拉圖法律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我們接著研究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論,他認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家庭、村莊和城邦國家的形成出自人類合群的秉性,它是一個自然完成的過程。由人所組成的城邦以正義為存在的原則和建立社會秩序的基礎。這是城邦社會得以存在的原因。正義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美德。至于美德,則是指人能夠擺服欲望的能力,是不受欲望影響的理性。亞里士多德在其《倫理學》一書中認為,正者,合法,公正之謂;而不合法律,又不公正,是為不正也。由此可以斷定,法律就是正義??梢哉f,正義論是亞里士多德法律論的基礎。在他看來,正義的實質(zhì)在于“平等的公正”,它是以“城邦整個利益以及全體公民的共同善業(yè)為依據(jù)。”
二位自然法學者的正義論應該說奠定了動物福利保護立法的基石,是動物福利法的擎天之柱。
(二)地球是我們的也是他們的
我們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們有
高度的理性,我們有選擇的能力,而動物沒有,我們除了依靠本能行事之外,還有正義、責任及道德的約束,一只狼為了解決饑餓,從不會考慮它的獵物應該享有什么權(quán)利,人類則不同,我們會考慮很多的規(guī)則,法律的,社會的,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等等,《尚書·堯典》說“人音克諧,無相奪論,神人以和,和由以容”?!对娊?jīng)·伐木》引烏“嘿其鳴矣,求其友聲”來啟發(fā)人應該相互關愛并說“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把屬于動物的還給動物,按柏拉圖的說法來做:人生而具有理智,按著理智做事,即可合于正義。
(三)強權(quán)不是公理
馬丁路德金說,歷史的軌跡很長且曲折,往往晦暗不明,但它終究向著正義而前進。現(xiàn)實中我們經(jīng)常依據(jù)強權(quán)就是公理的原則行事,認為人類可以控制降伏動物,因而有了殺害、虐待它們的權(quán)利,所謂強權(quán)決定一切,如果在武力決定一切的野蠻時代也許有一定實用性,但在當今的權(quán)利覺醒時代這種觀點不會被大多數(shù)人贊同。理智的人都會認為,人與動物是平等的。和人一樣,動物也能夠評價其生活并進而擁有“內(nèi)在價值”和“天賦的平等生存權(quán)”,尊重人的天賦權(quán)利的理由,同樣適用于動物。就像黑人不是為白人、婦女不是為男人而存在一樣,動物也不是為我們而存在。因此人與動物是平等的。如果以一種導致痛苦、難受和死亡的方式來對待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那么,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動物也是錯誤的。平等并不意味著必須對人和動物做出完全相同的行為,而是要平等地考慮人和動物的利益,把二者的利益看得同等重要,不能為了人類的邊緣利益(Deripheral interests)而犧牲動物的基本利益;那些主張動物利益超出了道德關懷范圍的人,實際上是犯了一種與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相類似的道德錯誤,即物種歧視的錯誤。
(四)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自然法是根據(jù)人性而來的一種秩序或傾向
何為正義?柏拉圖認為,各盡其職就是正義。烏爾比安認為,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應有權(quán)利的穩(wěn)定的永恒的意義。在物福利保護這個層面上,正義即公平、公正。正義是法源之一,更是法的追求與歸宿。
人們評價部法律是否符合正義標準時,往往是立足于這部法律是否能將社會關系調(diào)整得令所有社會成員都滿意,但事實上,能夠滿足每個社會成員需要的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說,每個人的需要不一致,需要間的相互>中突也難以避免,那些合乎正義的法律所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能達到的也只能是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的認可和滿意。
三、結(jié)語
平等、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平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平等觀、正義觀。衡量他們的客觀標準是這種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shù)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對于動物而言,它們需要人類把道德的義務上升為法律保護那些弱者,這本已是汗顏的事情,希望世上的有情眾生可以安康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