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一
外公家的書房,寬敞而明亮,一本本古書在古色古香的家具襯托下格外典雅,如同一位氣度雍容的老者,述說著他豐富的一生。
從前,這些書是外公在讀。我能想象年輕時的外公在一個陽光燦爛,清風蕩漾的午后,端坐書桌前,一手握著書卷,一手執(zhí)著毛筆,在古書上落墨披覽。他時而蹙眉沉思,是在考量文辭的深意;時而面露欣喜,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桌旁的青茗升起裊裊青煙,淡雅的茶香氤氳在書房里。陽光灑落在書頁上,斑駁的落影里有點點光彩閃動。微風拂過時,書頁作響,是寧靜中輕輕的伴奏。外公就在這樣的日子里,讀完一本又一本古書。從《詩經(jīng)》到《楚辭》,從《說文解字》到《文心雕龍》,從《陶庵夢憶》到《隨園詩話》,外公從古書里找尋到了無盡的學識和人生的智慧。
現(xiàn)在,這些書傳到了我手里。古樸的線裝書依舊平整如初,只是書頁在歷經(jīng)了多少歲月流逝后,早已泛黃發(fā)脆,似乎一碰即碎。倒是那油墨味道在時間中沉淀得愈發(fā)馥郁,深吸一口,不由陶醉了。翻開書頁,清麗的毛筆字已有些暈染,但仍不能掩蓋古書曾經(jīng)的精致。手捧書卷,品讀優(yōu)美的文句,我不由得為那些清詞麗句而深深嘆服。在寧靜的午后讀著這些古書,我似乎真的見證了大唐盛世“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盛況;親歷了宋朝“新綠小池塘。風簾動,碎影舞斜陽”的悠閑生活;體味了“姜女不尚鉛華,似疏梅之映淡月;禪師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蓮”的深邃含義。再翻上幾頁,外公曾經(jīng)的批注歷歷在目,托著這些書,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古人的智慧,還有上一輩人的哲思。
外公曾動情地對我說:“這些古書承載了中華千年的文化,其博大精深,恐怕是一輩子也讀不盡的。但是偶爾翻看,卻能修身養(yǎng)性,達觀人生。好好品味吧!”小時候我并不能理解這番話語,現(xiàn)在想來,卻覺得深刻至極。這些古書似和風細雨滌蕩心靈,簡煉明雋的文字,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品讀古書,品味其中或中庸或無為或出世的思想,總能撫平我心中的褶皺,還我寧靜的心靈。真有種“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之感。
古書本不古,只是在一代代的流傳中承載起文化傳承的使命,被附上了歷史厚重感。正如藏書越久,其墨香越濃,古書流傳的越久,其意就越深刻。我想,外公的這卷卷古書,當會作為對下一輩的期待而代代傳承。
學校: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學
總評:這是一篇寫古書、尚古意的文章,以外公藏書、讀書、傳書而談古書之用,且文章也從書質和文句上表現(xiàn)了“古”意,也隱約傳達了古為今用的期待。不足之處大體有三:一是主題的定位,藏書、讀書、傳書之用,都很模糊,也未能真正落腳于現(xiàn)實問題,這就弱化、虛化了文章價值;二是材料的選取,雖然引用了詩書美句,但并未能向一個中心合圍,使材料流于淺泛、堆砌之弊;三是關系的建構,古書與外公、外公與我、古書與我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豐富一些,深入一些。
(診斷人:黃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