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課堂要改革,復習課更要改革。傳統(tǒng)的復習課,常常是教師機械地重復所學過的知識,學生聽得索然無味,學習效率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對復習課進行改革,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我的方式來復習。課前的積極準備和課堂上的展示,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這樣的復習課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能力,增加學習興趣,更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
關鍵詞:復習課課改激勵展示
復習的主要目的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和技巧,使知識融會貫通。傳統(tǒng)的復習課,常常是教師唱“獨角戲”,教師進行概括總結,出一些典型例題講解,亦或“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學生“自主復習”機會少,依賴性強,學習效率低下。而當前初中政治又是開卷考試,很多老師和學生認為只要“照搬”課本就行,沒有什么“技術含量”,而考試后發(fā)現(xiàn)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這歸根到底是因為對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我們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我認為復習課更要改革。復習課改革正是課堂改革的延續(xù)和善后。課改后的復習課不僅應該讓學生學會復習,掌握復習方法,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更能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覺悟、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富有個性學習,教師應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復習課上,我改變過去的傳統(tǒng)做法,嘗試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我”的方式來鞏固所學知識。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復習課。具體做法如下:
一.提前準備
1.提前布置,人人準備。
一般我提前一兩天布置任務,告訴學生下節(jié)課要展示的內容,要求人人做好上臺展示的準備。這樣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知識的整合和準備。實際上課前的準備就是一個自我查漏補缺的過程。有了充足的準備,課堂展示才會充分,才不會因倉促而流于形式。
2.提前列出復習綱要。
第一次嘗試復習課改革時,應該給學生指明“方向”,也就是課堂上需要展示哪些內容。如果不列復習綱要,學生就不知如何下手,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漫無目的的復習既浪費時間,又降低復習效率。我給學生列出的復習綱要很簡單:①知識網(wǎng)絡。②重點知識。③談體會。復習綱要在第一堂復習課時需列出,時間一長學生熟悉了復習“套路”后就不要再列出了。
構建知識網(wǎng)絡就是要把零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把知識有機地串起來,并搞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復習《文明交往禮為先》這一節(jié)時,王晨同學構建了知識網(wǎng)絡:
短短的34個字既簡明扼要地概括了本節(jié)重點知識,又搞清楚了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當時我看到下面許多同學做起了筆記,看得出同學們很欣賞她構建的知識網(wǎng)絡。
重點知識部分就是解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在哪?如何解決?可以舉例子、講故事、引用名言等,達到加深知識理解,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效果。例如復習課上王琛同學在展示《交往講藝術》強調要“學會傾聽”時引用了狄斯里廣為流傳的名言:大自然賦予我們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這是否在暗示我們,上帝只希望我們講出聽到的一半呢?如果每個人都能像上帝希望的那樣,多去傾聽,這個世上也許會減少許多紛爭。生動的名言讓人記住了傾聽的重要。同樣他在展示“學會表達”時講了一個幽默故事:有個人請客,看看約定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客人沒來,心里很是著急,便說:“怎么搞的,該來的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嘍!”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了幾位客人,愈發(fā)著急了,便說:“怎么不該走的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親密的朋友,看到這種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收回來?!敝魅舜蠼性┩?,急忙解釋說:“我并不是想讓他們走的??!”這個朋友聽了,大為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樣的復習既快樂又印象深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這個平時少言寡語的同學看到大家快樂的樣子又多了一些自信。
談收獲環(huán)節(jié)其實就是起到“小結”的作用,用簡單的話語概括出思想上的認識、感悟,以及今后如何做等。
二.課堂實踐
1.每位學生展示內容以一小節(jié)(一個框題)為最佳。由于時間有限,也為了讓更多學生有上臺展示的機會,內容要少而精。以一小節(jié)內容來展示,不僅能保持知識的系統(tǒng)性,還能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
2.以激勵表揚為主。剛開始實行時,許多學生膽怯,不敢上臺展示。這就需要老師多加鼓勵。記得在151班上第一堂復習課時,我鼓勵的話說了“一籮筐”,希望有人能主動上臺,結果沒有說動一個人。我只好“強迫”優(yōu)秀學生郝新杰上臺展示。他展示時有些扭扭捏捏、磕磕巴巴,表達也不是很準確,但為了鼓勵后面的學生勇敢上臺,我把他的小毛病都“忽略”了,抓住他的“亮點”大力表揚,夸他勇敢,像個真正的老師,勇于向同學們發(fā)問,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并帶領同學們給他鼓掌。有了前邊“榜樣”的力量,后面的同學就不用“強迫”了,陸續(xù)爭著上臺展示了。
由于時間問題,每節(jié)課不可能人人上臺展示,而對于在臺下勇于回答問題的同學,我也加以大力表揚,夸他們聽課認真,回答正確。
3.臺下學生“挑刺”補充。“挑刺”補充環(huán)節(jié)是我在實踐中臨時補充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剛開始時,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勇敢地走上講臺,無關緊要的小毛病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遇到一些“原則性”錯誤就不得不說了。要在過去我都會“親自出馬”糾錯,那天一位學生展示完后,我靈機一動,對臺下學生說:“你認為他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誰來給他挑挑刺呀?”結果許多學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處,并做了必要補充,還幫他糾正了一個錯別字。增加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同學們各抒己見,大膽地發(fā)表著自己的看法。
4.展示采取“強迫”與“主動”相結合。對于一些一節(jié)課一次都沒有主動發(fā)言及心不在焉的學生可以進行“強迫”法。課后同他們談談心,問問原因,問問他們有無做好準備,下節(jié)課主動上臺怎么樣。多關心多激勵這些“不被關注”的學生,讓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
總之,無論展示前做的準備還是展示的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復習的過程,而臺上臺下的交流展示更是一個相互探究提高的過程。這樣的復習課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能力,更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
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政治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周紅英,山西長治郊區(qū)漳村礦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