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干
摘要:大學排名問題是社會討論的焦點,也是學界研究的熱點。通過對CNKI數(shù)據(jù)庫上關于“大學排名”的文獻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學界目前關于大學排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對大學排名的質疑、大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國內外大學排名方法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大學排名;文獻綜述;統(tǒng)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05-02
隨著高等教育在中國的高速發(fā)展,無論是社會還是學術界對大學的關注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而關于大學排名的問題也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這種強大的社會需求推動下,關于大學排名的榜單也是層出不窮。中國的大學排名起步較晚,因官方對大學科技實力的關注,1987 年9 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以SCI收錄論文數(shù)量為唯一指標,對中國87 所重點大學進行了排名。隨后,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課題組、網(wǎng)大和中國校友會以民間組織身份相繼公布了各自的排名結果,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1]。
大學排名問題之所以能夠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很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大學排名本身,而在于大學排行榜單背后所隱藏的社會現(xiàn)實性問題。比如,高考學生、考研生、學生家長以大學排行榜單作為選擇高校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用人單位在選擇員工時也往往看重榜單,將名次靠前的高校畢業(yè)生作為自己選材、用人的優(yōu)先選擇。因而,甚至某些行政力量插手到大學排名問題上,期待其所轄地區(qū)的高校能夠獲得較高的排名。這些社會需求將大學排名問題推向了一個畸形的發(fā)展軌道。這正是近幾年關于大學排名的討論一直持續(xù)不斷,在公眾廣泛質疑其合理性的同時,這些榜單仍然同樣能夠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為了能夠積極理性的看待大學排名問題,學術界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以試圖為“大學排名熱”進行降溫。因此,筆者以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于大學排名的討論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作為切入點來看待當前學界對大學排名問題所進行的研究,從而檢視中國當前大學排名的現(xiàn)象,希望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當前大學排名的理性思考。
一、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jù)來源
關于大學排名,國內學術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據(jù)筆者統(tǒng)計,人民日報2009年有兩篇文章論述大學排名問題,2011年達到5篇,2012年截至6月1日也有4篇。而光明日報上2009年有4篇,2010年達到6篇,2011年有5篇,2012年截至6月1日有2篇。這兩家國家級新聞單位近幾年都有關于大學排名的文章出現(xiàn),可以反映出大學排名在當前社會上已經引起了較大的討論。另外,在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CNKI)上以“大學排名”為主題,時間限制在1990—2012年,可以檢索到核心期刊文章256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文章101篇。這些文章所涉及的學科類別位于前四位的分別是高等教育(215篇)、圖書情報與數(shù)字圖書館(12篇)、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4篇)、科學研究管理(4篇);所涉中文關鍵詞前四位分別是大學排名(44個)、大學評價(15個)、指標體系(10個)、高等教育(9個);按所發(fā)表的期刊來看的話,教育與職業(yè)(22篇)、中國高教研究(14篇)、中國高等教育(14篇)、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4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4篇);所發(fā)文章獲得的基金支持前四位分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篇)、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11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4篇);按文獻作者來分的話,前六位分別是武夷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4篇)、潘云濤(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4篇)、葉賦桂(清華大學,4篇)、俞立平(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4篇)、邱均平(武漢大學,4篇)、劉念才(上海交通大學,3篇)。
二、統(tǒng)計結果分析
從學科類別、關鍵詞、所發(fā)表的期刊、所發(fā)文章獲得的基金支持、文獻作者等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教育學特別是高等教育學、圖書情報學是當前中國大學排名問題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學科。大學排名問題涉及到高等教育問題,因而其往往作為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的對象。另外,關于大學排名的問題涉及到的具體技術和指標體系等則要使用情報學的計量分析方法,因而該學科在大學排名問題上也得到了應用。
2.從關鍵詞看,大學排名、大學評價、指標體系、高等教育占據(jù)前四則是顯而易見的。大學排名問題涉及到的是高等教育問題中的大學評價及其指標體系的設計問題。這也可以從所發(fā)表的期刊中得到驗證,其中教育與職業(yè)、中國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占據(jù)前五即可說明問題。
3.從所發(fā)文章獲得的基金支持可以看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在對大學排名問題的研究中進行了資助,說明國家對大學排名問題一直重視,從國家科研基金中設立專門項目進行資助。
4.從文獻作者可以看出,前6位中有3位來自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是武夷山、潘云濤、俞立平,其余3人中,葉賦桂來自清華大學,邱均平來自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劉念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除了葉賦桂之外,其余5人皆來自中國的大學排名研究機構,這說明大學排名問題的研究往往依靠其所依托的專門研究機構來開展。
具體來講,根據(jù)以上文獻的統(tǒng)計并參照一些國際知名學者的觀點,目前國內外關于大學排名問題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觀點:
其一,對大學排名的質疑。目前學界對大學能否進行排名有著不同的觀點,支持者有之,質疑者亦大有人在。在對大學排名進行質疑的學者中廈門大學李澤、朱景坤認為對大學辦學水平和聲譽進行綜合性排行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中國的大學排行評價時間短、不成熟,排行結果的合理性和權威性應受質疑。另外,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丹尼爾·W·朗恩在談到世界級大學比較時認為:科研成果質量和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的“世界級”比較是可以進行的,但寬泛地將“世界級”標準應用到整個大學質量比較之中的做法則是不可取的。因為,從最好處說,這將徒勞無益,從最壞處講,則可能造成誤導[3]。
其二,大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如果大學可以在折中的情況下進行排名的話,選擇什么樣的指標就成為影響排名結果的關鍵問題了。關于大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國內學者殷之明分析了大學評價指標的國內外差異。嚴燕、耿華萍等以國內兩家大學評價機構: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和網(wǎng)大(中國)有限公司的大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比較,分析了兩家排名機構指標體系的差異,以及所造成的不同排名結果。另外,宣小紅、林清華、譚旭、伊凡等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泰晤士報》、《麥克林》、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和網(wǎng)大的大學排行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詳細的比較分析,并對中國大學排行中出現(xiàn)的評價體系狹隘、考量指標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得出國內外大學排行評價指標存在差異。此外,宣小紅、林清華、譚旭、伊凡等還對大學排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難點進行了分析,認為不同類型大學之間的可比性問題、指標權重的設里、教學評價指標與科研評價指標的設計是大學排行必須直面的四大難題。
其三,國內外大學排名方法的比較研究。趙春暉、安應民等歸納了國外大學評價的三種權力分配模式:英國模式、荷蘭模式及美國模式。王戰(zhàn)軍、瞿斌分析了美國、英國大學排名及特點,大學排名已成為促進大學建設與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王文華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大學排名榜為例,考察了美國如何進行大學排名:以卡內基高校分類系統(tǒng)為基礎,美新雜志將高校類別進行合并與重組,最終分為4大類。依據(jù)上述分類,美新雜志開設7個排名榜,此外,還針對不同專業(yè)學院進行排名。
三、總結與評論
關于大學排名國內學界進行了諸多的探索,無論是對大學排名的質疑還是關于大學排名指標體系的研究以及國內外大學排名方法的比較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梢哉f,在當下的國內高等教育體制下,以及對大學排名近乎狂熱的追逐的社會現(xiàn)實下,大學排名問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仍然會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們只能以積極理性的平和心態(tài)來看待大學排名問題,而不應該將大學排名與各種功利性的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否則,我們的大學排名只能被“功利”牽著鼻子走,這無論對大學的發(fā)展還是對全社會理性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都是毫無益處的。
參考文獻:
[1]喻穎,張錦高.中國大學排行榜公信力的實證研究——以民間三大排行榜為例[J].高教探索,2007,(6).
[2]李澤,朱景坤.關于中國大學排行評價的幾點質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丹尼爾 W 朗恩.“世界級”大學是比較出來的嗎? [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4]殷之明.大學評價指標的國內外差異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3).
[5]嚴燕,耿華萍.國內大學評價機構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11).
[6]宣小紅,等.大學排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
[7]宣小紅,等.大學排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難點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8]趙春暉,安應民.國外大學評價的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
[9]王戰(zhàn)軍,瞿斌.美國、英國大學排名及特點[J].科研管理,2001,(5).
[10]王文華.美國大學如何排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大學排名榜[J].中國高等教育,2006,(13).
[責任編輯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