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共萌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音樂系,山東 東營257000)
肯尼基(Kenny G)是當代“世俗”音樂文化史上最成功的薩克斯管演奏家和作曲家,其創(chuàng)作并演奏的《茉莉花》、《回家》、《永浴愛河》等浪漫的薩克斯管音樂,在我國已風行了近20年且至今魅力不減。薩克斯管(Saxophone)亦稱“薩克斯風”,也即“薩克斯的聲音”,是19世紀40年代初期,由比利時音樂家阿道夫·薩克斯設計研制,在法國生產而成,并以研制者的名字命名的現(xiàn)代管樂器。這一樂器從出生到被音樂界認可,再到為音樂家和世俗大眾所喜愛,經歷了百余年的演變過程。
肯尼基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魅力及其來源,可以從多重社會生活層面和多個音樂文化視角予以闡釋。“音樂的內容應該包括兩種表現(xiàn)方式,一種是直覺、非想象的音樂性內容,即可聽的內容,它是音樂中客觀的內容因素。另一種是非直覺的、想象的,可以稱為非音樂性的內容,即可視、可思的內容;它需要依靠主觀的想象去實現(xiàn),由此,也是音樂中帶主觀色彩的內容因素。”[1]筆者在此擬借助肯尼基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內容之社會生活主題”,對肯尼基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特征進行幾點審美意義上的闡釋。
肯尼基薩克斯管音樂之創(chuàng)作特征之一,是它多方面反映了世俗大眾豐富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保?]15肯尼基創(chuàng)作并演奏的薩克斯管音樂,是以世俗百姓為音樂受眾、以世俗大眾的日常社會生活為藝術來源的,其以樂曲曲目標題為標志的音樂觸角緊貼世俗大眾的生活脈搏,滲透并深入到了世俗百姓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早晨,他有《結束孤獨夜》、《再愛一次》和《清晨》;上午,他有《生之歌》、《在雨中》與《奇跡》;中午,他有《孤獨》、《綠袖子》和《小鼓手》;下午,他有《薩德》、《露絲姊妹》與《愛情故事》;傍晚,他有《回家》、《雪橇行》和《寧靜》;入夜,他有《沉醉在月光下》、《人鬼情未了》與《午夜行動》。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幾乎變成了民眾生活中“背景音樂”的代名詞,電梯、酒店、書店、商店甚至人們居家中的廚房里,隨處都能聽到的肯尼基那親切柔和的薩克斯管音樂。
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在展現(xiàn)世俗大眾的社會生活時,是以生活之中的“美”與“美好的事物”為對象的,而在樂曲曲目(標題)的命名與選用上,則做到了應時而生隨季而轉,深得天地人倫造化之功:春天,他有《望春風》和《茉莉花》;夏季,他有《海灘的陌生人》與《仲夏夜》;秋天,他有《秋日私語》和《剪影》;冬季,他有《圣誕歌》與《冬之美景》。這種表現(xiàn)“生活美”和“現(xiàn)實美”的曲目還有《故鄉(xiāng)》、《婚禮之歌》、《歌唱鳥》、《海洋微風》等等。
“人聲化”或曰“擬人聲化”是薩克斯管的音色特征之一,與“人聲”的交融與交流互動,也是肯尼基薩克斯管音樂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創(chuàng)作暢銷專輯之余,肯尼基還經常與當今流行樂壇的“天王”、“天后”們合作演出。這也為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在多層次反映世俗大眾社會生活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與更為廣闊的表演互動空間??夏峄鶅?yōu)雅的薩克斯管樂聲,曾出現(xiàn)在阿龍·尼維爾、邁克爾·波頓、惠特尼·休斯頓、席琳·迪翁等的暢銷曲與冠軍曲中。在與邁克爾·波頓聯(lián)袂的《別讓我為愛等待》一曲中,肯尼基那柔美纏綿的高音薩克斯與邁克·波頓高亢渾厚并略帶嘶啞的男聲交相輝映,真可謂是沉吟與亢奮交疊,歡笑與痛哭共舞,既再現(xiàn)了愛的甜美與幸福,又表現(xiàn)出了情的饑渴與焦慮,既強有力烘托出了波頓的鐵漢柔情,又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了肯尼基的浪漫情愫。
肯尼基薩克斯管音樂之創(chuàng)作特征之二,是它多視角的表現(xiàn)了世俗大眾的心靈情感。美學意義上的心靈情感主要是指人在宗教和世俗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的崇高感、悲劇感及快感、痛感等。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活動的基礎是:人在用聽覺或視覺領會別人的感情表現(xiàn)時,能夠體會到那個表現(xiàn)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感情。只要觀眾和聽眾感染了作者所體驗的感情,這就是藝術。”[2]227音樂及其它一切藝術作為感情的對象,實質上就是對象化的感情,從這一點上說,音樂是感情的一種“獨白?!?/p>
當然,在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中,由于他對世俗大眾主題的關懷與偏愛,這種“獨白”就超越了創(chuàng)作與演奏者個體,而成了他所代表的世俗大眾這一群體的感情告白。他那鮮花伴著微笑的《快樂人生》和《心之樂園》,發(fā)散出的是生活百姓的快樂;他那呻吟中挾著快慰的《傷感》與《永浴愛河》,唱出的是世俗大眾的悲歡;他那戚楚中伴著愛憐的《孤獨》和《違背醫(yī)囑》,演出的是黎民百姓的無奈;他那冥思中凝結著悲愴的《圣母頌》與《天堂之約》,奏出的是普世大眾們的期盼。
在肯尼基創(chuàng)作并演奏的薩克斯管音樂中,抒情小品《永浴愛河》是一首將薩克斯管絢爛的音色以及強烈的抒情意味發(fā)揮到極致的樂曲。這首頗具世俗情感魅力的樂曲所表現(xiàn)出的樂思簡直就是一幕“幻夢”:在清冷的月圓之夜,海浪撕扯著沙灘,一對情人依偎在嶙峋的礁石上,開始了對寒風和暗夜的傾訴。平穩(wěn)圓潤的樂句像在感嘆愛的溫馨,而婉轉波折的樂段,又像愛的纏綿或是悲涼。隨著即興段凄美激昂的高音連綿不絕的劃過夜空,這時的音樂仿佛要穿透人們的身心,將在夜風中被至愛充盈的情侶們陶醉、升騰、融入永恒的銀河……正是由于肯尼基這首情感與靈性得到美麗綻放的樂曲,使千萬世俗大眾的情感與靈性也得到了美麗的綻放,才使這首浪漫樂曲在專輯發(fā)行了4年之后,仍然停留在美國告示牌排行榜流行榜上,并獲得了全球1993年格萊美獎的“最佳演奏曲之作曲獎”。這首金曲也是肯尼基所鐘愛的音樂會保留曲目,在其《浪漫韻律之夜》音樂演奏會(2009)專輯里,我們仍能領略到此曲迷人的風采,只是年過半百的肯尼基在對其稍加“變奏”的完美演繹中,又給它注入了歲月之滄桑和人生之洗練。
在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以“圣誕”為主題的音樂曲目?!笆フQ”文化是西方乃至全世界基督教信眾社會生活圈中一個重要的文化分支。“圣誕音樂”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現(xiàn),是世俗與神圣的結合,也是世俗大眾的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需求??夏峄摹笆フQ”主題音樂不但曲目量大質精,深得史上各種圣誕音樂的精髓,也將薩克斯管的音樂特質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已成為其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特色之一。在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專輯中,《奇跡》與《信念》是史上最暢銷的圣誕及演奏樂專輯,是將肯尼基推至薩克斯管演奏之“天王”高峰的作品。在兩個專輯的25首樂曲,大多是世俗大眾們耳熟能詳?shù)慕浀涫フQ樂曲,如《白色圣誕》、《圣誕樹》、《圣母頌》等,堪稱是兩斛斟滿神圣之光世俗溫情的“圣杯”。
肯尼基之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之三,是其飽蘊浪漫之氣的獨特音樂風格。所謂“音樂風格”是指音樂作品或音樂創(chuàng)作中所顯示出來的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藝術特色。它表現(xiàn)在題材選擇、形象塑造、結構布局、技巧運用等多個方面,是一定歷史條件下音樂家的思想氣質、生活經驗、審美情趣、藝術修養(yǎng)、藝術才能等精神特點的具體體現(xiàn)。世俗大眾因所處的地緣、國度、宗教背景及價值觀與社會階層的不同,對音樂的品味與風格的欣賞程度及需求也各有差異??夏峄囊魳凤L格,總體來講是屬于世俗化抒情類的“流行音樂”,若按照現(xiàn)行的分類,大致可歸類為“當代爵士”或稱“輕柔爵士”。
在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顯示出了爵士樂痕跡,如《回家》、《快樂的生活》、《傷感》等“原創(chuàng)作品”的音樂主題,都是建立在“切分音”之上的,其演奏中也有明顯的“節(jié)拍移位”和“強弱倒置”等技法的運用,只不過這些早期作品在總體風格上擺脫了爵士樂的框架,音樂旋律的即興演奏部分較少,節(jié)拍與節(jié)奏也多趨于穩(wěn)健,音樂的情調與色彩也多以歡快亮麗為主,這些與傳統(tǒng)爵士樂的基本風格有所區(qū)別。例如對拉丁爵士風格樂曲 《伊波涅瑪女孩》的演奏,肯尼基與此曲的“原創(chuàng)”者斯坦·蓋茨的演奏相比,“爵士味道”就過于寡淡。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演繹生涯的歷練,肯尼基及其薩克斯音樂也日益“爵士化”,這一點在他的《浪漫韻律之夜》演唱會(2009)專輯中,就有非常充分的展現(xiàn)。特別是其《歌唱鳥》一曲中大段即興變奏,炫技手法之高超與華彩效果之渲染,完全可以與一代宗師“大鳥”查理·帕克媲美。
音樂大師伯恩斯坦曾說:爵士音樂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情緒表現(xiàn),是一種很特別的新鮮而活躍的當代藝術[3]。筆者認為,肯尼基的薩克斯管音樂與經典爵士樂之間的最大“交集”,就是體現(xiàn)了爵士樂的本質和靈魂——“自由與創(chuàng)造”。雖然其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爵士樂已漸行漸遠,但其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演進,將音樂觸角伸向世界各地、融合各種文化音樂元素的探索,卻為未來爵士樂的發(fā)展探索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為了使其薩克斯管音樂在創(chuàng)作和演奏風格方面,更有效的為中國及東南亞以華裔為主的世俗大眾所理解和接受,肯尼基在他的薩克斯管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還大量運用了中國所特有的五聲音階與亞洲風格的調式及和聲來譜曲配樂,像《茉莉花》、《回家》、《望春風》這些在我國擁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品,都是以五聲調式發(fā)展而來的。其中《望春風》本是20世紀30年代鄧雨賢先生所作的一首中國民謠,我們現(xiàn)在能夠欣賞到的鄧先生作曲的“中國民謠”還有《月夜愁》、《春宵吟》、《滿面春風》等,肯尼基的這首《望春風》在其獨特的藝術詮釋下,不僅保留了原曲“少女情懷主題”流暢委婉的旋律,巧妙融合著少女的俏皮與淡淡的哀愁,還使得樂曲呈現(xiàn)出了仿佛唐詩宋詞一般“春風”、“春色”、“春思”與“江南少婦”交相疊印的迷離之美,展現(xiàn)了薩克斯管這一樂器在演奏技法和表現(xiàn)風格上獨有的藝術特質。
在目前的中國,薩克斯管已成為音樂大眾中最為普及的西洋管樂器。正如評論家肖復興所說:“肯尼基一曲《回家》,讓薩克斯這種樂器和中國人格外親近,在大街小巷幾乎都可以聽到肯尼基的薩克斯管樂曲,像一個略帶沙啞憂郁、鼻音很重的人在輕輕地訴說。”[4]據(jù)初步統(tǒng)計,自1982年其《Kenny G》同名唱片問世以來的近30年間,肯尼基已陸續(xù)錄制出版了近30張唱片,而且?guī)缀趺繌埗嫉玫搅宋覈粝癯霭娼绾褪浪状蟊姷淖放跖c喜愛。
肯尼基改編創(chuàng)作并演奏的上百首薩克斯管音樂,既是他為世俗大眾們構筑的音樂殿堂,也是當今時代的音樂文化中的人道主義杰作。他的薩克斯管音樂,已經成為世俗大眾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多年星轉斗移,但“肯尼基”仍在世俗大眾們的音樂天空中高掛,他用口唇間魔杖般舞蹈著的薩克斯管,為我們打造了一個世俗音樂的時尚奇跡,使“肯尼基”和“薩克斯管”,幾乎成了當今時代流行文化的音樂圖騰。
[1]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2:80.
[2][美]麥·萊德爾.現(xiàn)代美學文論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3]尹志發(fā).薩克斯管爵士風格演奏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1.
[4]肖復興.音樂筆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25.